人類科技的瓶頸期——21世紀前50年

2020-08-28 評彈小劉

《三體》這本科幻小說相信大部分人都看過,即便是沒看過也應該聽說過它的大名,在書中提到外星人為了限制地球的科技發展,向地球發射了一個叫做「智子」的高科技產品,而它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鎖死地球的基礎科學發展,讓人類科技發展停滯。

 雖然這個情節只是作者的幻想,但是因為其極高的可操作性以及造成的嚴重後果,還是會令人感到一絲恐懼,最主要的是,近幾十年科技發展緩慢,甚至大部分的發展都是對幾十年前理論的印證,所以不少科學家懷疑地球的科技發展可能已經被鎖死了。

那麼這樣懷疑有沒有道理呢?而人類的科技發展真的能被「鎖死」嗎?而又會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人類科技發展被鎖死呢?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內部封鎖」和「外部封鎖」兩方面來看。

 首先是「外部封鎖」,所謂的「外部封鎖」指的就是來自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的封鎖。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天文學家提出影響深遠的「動物園理論」之後,許多人認為外星文明早已經發現人類,但是他們對人類採取不幹涉、不交流的處理態度,將地球當成一個宇宙動物園,他們在外面默默地觀察著地球上人類文明的演化和科技的發展。

 所以說如果考慮外部原因的話,也只有這些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能夠封鎖住人類的科技發展,或許他們想讓人類科技水平永遠停留在某一階段,從而達到自己某種目的。

當然了,如果排除外星文明這種目前看來虛無縹緲的外部封鎖,僅看內部封鎖的話,科學家認為有三個原因會造成人類的科技發展被鎖死。

一、可控核聚變

 能源是文明的等級標誌,如果按照「卡爾達肖夫指數」來看的話,完全掌握可控核聚變的文明才能算得上是一級文明,而人類文明因為沒有掌握可控核聚變,所以目前的等級大約為0.7級左右。

我們現在都知道人類的工業文明完全是建立在消耗化石能源的基礎之上的,而科學家分析了人類未來可能掌握的一些能源比如反物質、核能、宇宙本源力量等能源之後,認為核能中的核聚變是未來唯一能夠全面代替化石能源的能源。

 而它能代替化石能源不僅僅是因為核聚變足夠清潔高效,最主要的是,地球上目前蘊含的「核聚變能」是「核裂變能」的1000多萬倍,許多東西都可以成為核聚變的原料。

比如說一升海水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可以相當於300升石油,這也就相當於我們用一瓶海水能夠讓汽車行駛3500公裡,所以一旦掌握可控核聚變,那麼核能將變成一種真正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能源。

 一旦可控核聚變成為現實,那麼也就是人類真正徵服星辰大海的開始,人類將再一次進入大發展的時代,只不過這次不叫大航海時代了,而是叫大航天時代。

火星、土星衛星、木星衛星或許將成為新的居住、工業、科研星球,海王星或許將成為新的旅遊景點,而木星土星這兩個富含氫元素同位素的大氣層,將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基地。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但是真正實現起來卻是千難萬難。早在1960年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就告訴自己的學生,人類再過50年將會掌握可控核聚變從而實現太空旅行,而到了2010年教授口中掌握可控核聚變的的時間仍然是再過50年。

到今天,可控核聚變的主要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甚至極可能還要好幾個50年才能研發成功,要知道現在地球上剩餘的化石燃料已經無法供應人類很久了,如果在化石燃料燒光之前,人類還無法在地球這座孤島上點燃「人造太陽」之火,那麼人類的科技發展將會被「鎖死」,甚至倒退回農業時代。

二、人類壽命

如果人類在未來成功掌握可控核聚變,那麼限制人類科技發展的因素就會從能源方面轉到人類自身。

我們都知道隨著知識量的增多,人類積累知識的時間也開始慢慢加長,比如說現在一個人要進行科學研究起碼要讀到博士,此時他應該在三十歲左右,而等到有開創性的進展或者能夠影響世界的時候,差不多也得四五十歲了。

而假如人類科技發展還像現在這種增速的話,那麼未來是否有可能五六十歲才學完一些基礎性東西呢?尤其是數學這種純靠積累和理解的領域。甚至還可能一個課題剛有眉目,主管課題的科學家就因為年齡太大過世或者老糊塗了。

所以未來這樣發展下去的話,那麼將人類科技發展鎖死的不是別的東西,正是人類的壽命限制,而如果想要改變這種情況的話,簡單地對基因進行修補延長一些壽命顯然是不夠的,最終拋棄碳基肉身,將生命數位化或者變成純能量生命,實現記憶和思維意識的永久化,或許才是人類文明未來的發展之路。

三、攻強守弱的武器

 20世紀中葉誕生的核武器,憑藉著強大的破壞力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格局,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以及核彈威力、種類的不斷更新,人類的攻守能力開始慢慢失衡並且不斷擴大,或許幾十年後或者數百年後,幾個精通核物理技術的民間專家都能夠閉門製造核武器。

雖然說人類能夠製造威力巨大的核武器,但是相應的預警以及防禦機制卻完全跟不上,也就是說面對來襲的核武器人類的預警以及防禦手段少得可憐,並且還無法做到精準預測及防禦。

而許多科學家認為,當人類攻強守弱達到一定程度之後,自滅的機率幾乎為100%,就連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都曾對核武器發出過警告。

他曾在核武器研發出來之後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我不知道第三次大戰使用什麼武器,但是我知道第四次大戰用的武器一定是石頭和木棒。從這句話中可見愛因斯坦對人類擁有核武器的未來是多麼的悲觀。

 以上就是未來或許能夠「鎖死」人類科技發展的三個因素,而人類文明如果想要一直發展下去,那麼必然需要面對和解決這三個問題,希望未來人類能夠找到應對的方法,從而讓人類文明能長遠的發展下去,傲立這星辰大海。

相關焦點

  • 所有文明都在「瓶頸期「毀滅,人類或也不例外
    過去的幾百年時間裡,人類的「神創論」被推翻,人類意識到宇宙中生命或許是非常普遍的存在,於是人類想要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同伴」,但是一次次滿懷希望尋找,卻沒有半年的蛛絲馬跡可循。為何找不到外星人?難道人類是「宇宙驕子」?
  • 所有文明都在「瓶頸期」毀滅,人類或也不例外
    答案當然不是,根據NASA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最新研究觀點:真正的答案或許與「大過濾」有關,簡單來說,就是所有的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當遇到「發展瓶頸期」,都會自我毀滅,或許未來人類也不例外。
  • 科技發展正處在瓶頸期,帶你看看科技大突破年代的瘋狂!
    太空探索,高鐵交通,信息網絡,行動支付人類文明高度繁榮,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然而你們知道嗎在科技發展方面現如今卻進入了瓶頸期就像是運動員為了提升0.1秒一樣努力著很難有巨大的突破。在很多刊物中都悲觀地認為取得顛覆性科學進步是一件困難的事,當然這也確實是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創新。
  • 晶片產業70年:21世紀的人類巴別塔
    《聖經·舊約》中載,人類在古巴比倫附近聯合修建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不能相互溝通,巴別塔因此失敗。流傳這個故事的前人們也許不會想到,千百年後,人類仍然在追求著聚沙成塔。只不過,那座塔不再是高聳入雲,而是比塵埃更小,比髮絲更細。
  • 誰在限制人類?21世紀為什麼還沒出現偉大的科學理論?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人類的第一工業革命是從18世紀開始的,從18世紀到現在的21世紀,雖然只有不到三個世紀的時間,但是人類的科技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能有人會認為,從18世紀到現在,每一個世紀都會出現一些偉大的科學家,提出一些偉大的科學理論。而人類的科技之所以能夠發展如此之快,主要是因為出現了一些能夠引領人類科技的偉大科學家,他們提出了一些偉大的科學理論。
  • 人類10%的大腦潛能創造了21世紀,如果大腦開啟50%潛能會怎樣?
    如果生命大約從十億年前開始出現,我們得等上四十萬年的時間,才可能見到第一批神經細胞的突變。人類開啟10%大腦潛能,10%看起來不多但我們回顧一下,憑藉它實現了二十一世紀的科技。如果你仔細想一想可能就會意識到古希臘人、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它們早在顯微鏡發現的幾個世紀前就有細胞的概念,再回想下達爾文的經歷,他提出進化論時所有都拿他當傻子,現在該由我們來推進這些定律和法則。如果人類和海豚一樣用腦率達到20%也就是說人的大腦得到了進化那我們的身體是否會開啟新的功能呢?從進化演變轉向改革突變,一個人身上有一千億個神經元,其中只有15%是活動的.人體內連接點比銀河系內的星星還要多。
  • 人類文明跨入21世紀20年代,回望10年代太空探索的前五年
    新年的鐘聲敲響,意味著整個人類文明跨入了21世紀20年代時期,在這個新的十年裡,人類將會回望21世紀10年代時期的太空探索的整個過程,去展望未來,繼續向著宇宙進發。新年的鐘聲也意味著21世紀10年代時期的結束,在這十年裡,人類的太空探索出現了許多的奇蹟,也有很多的遺憾,是時候回顧一下這十年來一些大事件的太空科學故事了。
  • 21世紀初那些科技史上的高光時刻:三大突破震撼物理世界
    時光流逝,曾經的新聞已經成為歷史,面向未來,我們仍需記住發生在21世紀初那些科技史上的高光時刻,記住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和努力。三大突破震撼物理世界2012年7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研究人員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疑似發現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 人類目前面臨兩個瓶頸期,任何一個突破,人類或進入高級文明
    人類是地球唯一的智慧生命,誕生於數百萬年前,雖然人類的誕生時間比較長,但是人類真正從有文字算起進入文明的時間並不長,只有約5000年左右的時間。5000年的時間跟數百萬年的時間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可不要小瞧這5000年的人類文明時間,它讓人類文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什麼也不懂的原始文明成長為現在的科技發達的科技文明。
  • 21世紀是我們科學家領銜人類科學發展的世紀
    21世紀是我們科學家領銜人類科學發展的世紀:30年河東,30年河西。20世紀人類科學發展由西方興起。那麼21世紀人類科學發展將由我們東方領銜,因為我們真正想去做就能做到最好或領銜,因為我們5000年歷史文化積澱底蘊與自信擺在那兒,也就是說,我們民族優秀的智力潛質智力潛能擺在那兒,只等風調雨順的時節去開啟它。
  • 人類疑似進入科技停滯時代
    縱觀人類六千年的歷史,技術停滯是一種極常見的現象;文明停滯的時間遠遠超過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年大飛躍的歲月。過去40年中,IT是唯一取得巨大飛躍的技術領域,人類的科技正處於一個瓶頸期。就像在一個果園裡,所謂「低垂的果實」都已經摘完了,剩下的全是難摘的果子,未來是一個科技發展的停滯時期。
  • 曾呈奎院士:寄語21世紀的中國海洋科技(圖)
    世紀的中國海洋科技    目前,就21世紀科技的發展而言,海洋科技是本世紀人類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之一,海洋科技也是一個衡量近代國家國力的重要指標,它密切關係到國家的國民經濟、人民生活和國防建設,因而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濱海大國正以極大的熱情,根據不同的國情制定相應的規劃,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研究。
  • 21世紀是生物(與其他學科交叉)的世紀
    在逛知乎的時候會逛到好問題,比如這個:為什麼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
  • 21世紀初美洲、歐洲、亞洲科技發展的優先領域
    21世紀是一個全新的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世界經濟迅速轉型,從資源驅動、資本驅動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變,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在21世紀初,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紛紛制定科技發展戰略,部署優先支持的重點領域。這裡我們簡要介紹美洲(美國)、歐洲(英國、德國和歐盟)和亞洲(日本、韓國和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優先領域。
  • 人類幾千年都沒有發展出科技,為什麼最近100多年卻發展迅速?
    人類的發展歷史已經有幾百萬年了,從最初的茹毛飲血、鑽木取火,到現在的人工智慧、宇宙飛船,科技得到了顛覆性的進步和發展。但是如果仔細看一下歷史就會發現,過去幾千年世界各地基本上都是農耕社會,打仗是冷兵器,幾千年一直都是這樣,幾乎沒有什麼進步!
  • ​人類科技陷入「僵持」,是誰在阻礙人類發展?科學家說出答案!
    不知道從何開始,人類的文明發展似乎變得格外緩慢,尤其是近百年來人類的科技發展歷程已經顛覆了大家的想像,事實上近百年之內,人類的科技已經達到了瓶頸期,或許是因為之前帶領人類進入一個全新時代的科學家已經早已逝世。
  • 為何感覺人類科技「停滯不前」?難道有力量阻擋?或與它們有關!
    為何感覺人類科技「停滯不前」?難道有力量阻擋?或與它們有關!人類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已經走了200多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也湧現出了很多突出的科學家,為人類的科學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愛因斯坦,牛頓,特斯拉,愛迪生等等。
  • 預測:在大海中建造城市 21世紀人類將移居海洋生活
    海洋學家眼裡的未來海洋世紀  在海洋中建造人類城市、人像魚一樣在海洋裡遊來遊去……這是四位中國著名海洋科學家對未來一百年裡海洋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的大膽預測。  這是筆者參加的一次海洋論壇中的一項活動。在活動中,四位「九七三」國家重點海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在電視鏡頭前暢談海洋,並現場回答觀眾問題。
  • 俄報預測科學技術對21世紀人類生活的十大影響
    ;未來人們可以提早安排自己的命運,受衰老和病痛的擺布,人可以積極健康地活到100歲;21世紀人類將不再為了勞動而生活,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工作。  醫學家們相信,下世紀頭十年對冠心病和血液病的基因治療可能會獲得成功。  石油會枯竭嗎?  石油和天然氣儲備至少在今後50年內不會枯竭。煤的儲備也還夠用300年。可是問題就在於此。豐富的儲備使得我們今天燒起煤來慷慨無度。結果二氧化碳氣體大量湧入大氣層。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 21世紀100項偉大的發明
    21世紀100項偉大的發明:1.量子理論:普朗克的豐碑2.彩色膠片:把你的微笑留下24.冰箱:開啟了一個「清涼世界」25.環球飛行:讓夢想升空26.量子力學:揭開微觀世界的奧秘27.電視:打開新世界的窗戶28.青黴素:細菌的剋星29.地幔對流:大陸漂移的內在動力30.石英鐘:精確把握每分每秒31.拉鏈:天衣無縫32.微波通信線路:科技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