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產業70年:21世紀的人類巴別塔

2020-11-26 商界雜誌

銳公司(ID:shangjiezz)報導

作者/ 鄭 欒

人類能造出巴別塔嗎?

《聖經·舊約》中載,人類在古巴比倫附近聯合修建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不能相互溝通,巴別塔因此失敗。

流傳這個故事的前人們也許不會想到,千百年後,人類仍然在追求著聚沙成塔。只不過,那座塔不再是高聳入雲,而是比塵埃更小,比髮絲更細。

現在的人們,稱之為「晶片」。

風投之父與「八叛逆」

在普遍的語境中,當我們說到「晶片」時,往往指的是封裝完成的集成電路。而集成電路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電晶體。

簡單來說,電晶體就是一個微型開關。電晶體的開關兩種狀態,對應著二進位中的1和0,這就是計算機工作的原理。

1947年12月,當威廉·肖克利、約翰·巴丁和沃爾特·布拉頓研製出第一個電晶體後,人類就踏上了不斷追求更精細、更小的徵程。因為,在相同體積裡,集成越多的電晶體,就可以提供越高的運算能力。

1955,肖克利在他的故鄉美國加州的聖克拉拉縣創辦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一批在半導體領域頗有建樹的青年才俊前來投奔。

肖克利雖然是一位天才科學家,卻不擅長管理公司。一位矽谷經理人員說他是「一位天才,又是一位十足的廢物」。那些才華橫溢的工程師無法容忍,他們開始謀劃剝奪肖克利的管理權,但沒有成功。

到了1957年,戈登·摩爾等7位工程師準備自立門戶。

七人之中的尤金·克萊爾給負責他父親企業銀行業務的紐約海登斯通投資銀行寫了封信,附了一份非常簡單的投資計劃書,這封信輾轉來到了海登斯通投資銀行員工阿瑟·洛克手中。

洛克說服自己的老闆巴德·科伊爾從紐約飛到舊金山,見到了這7位年輕人。

會面之後,他們認為7人都是技術人才,沒有人懂商業和管理。於是7個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同在肖克利實驗室工作的羅伯特·諾依斯。就在當天,他們派出了一個代表,說服諾伊斯加入。

這8位年輕人便是日後名震矽谷的「八叛逆」。他們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戈登·摩爾、朱利亞斯·布蘭克、尤金·克萊爾、金·赫爾尼、傑·拉斯特、謝爾頓·羅伯茨和維克多·格裡尼克。

而慧眼識珠的阿瑟·洛克,日後則成為了矽谷風投教父,英特爾和蘋果都是他投出的傑作。

在洛克的牽線之下,八叛逆找到了投資人,成立了一家半導體公司。公司以大股東費爾柴爾德家族命名,它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意譯過來的「仙童半導體」。

1957年9月18日,8位工程師同時向肖克利提出辭職。惱羞成怒的肖克利痛斥他們「忘恩負義」,並稱他們為「traitorous eight」,這便是「八叛逆」的由來。

深刻影響矽谷和美國的仙童半導體,就此誕生。

飄揚的蒲公英

半導體很快進入了集成電路時代。

1958年,德州儀器的傑克·基爾比用鍺材料製造了第一塊混合集成電路。第二年,諾伊斯也製造出基於矽材料的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的出現,意味著計算機體積的縮小和製造成本的降低,並且便於標準化生產,這是人類進入資訊時代的第一束光。

截至1966年,德州儀器和仙童半導體成為美國最大的兩家半導體公司,仙童的「八叛逆」取得了預想中的成功。

但仙童的鼎盛並沒有持續很久——公司成立兩年後開始盈利,根據最初的協議,費爾柴爾德家族以300萬美元的價格回購了八叛逆手中的股權,但同時也讓他們失去了對於仙童半導體的控制權,就連擔任總經理的諾伊斯也不能干預仙童半導體的預算計劃、利潤分配等。

漸漸地,仙童半導體開始有員工出走。1961年2月,拉斯特和赫爾尼,連同他們說服的羅伯茨,三人正式離開仙童,創辦阿梅爾克公司,仙童最初的投資人洛克後來也投資了他們的公司。

此後幾年中,陸續有員工離開仙童。克萊納後來成為了一名投資人,他創立的KP(即後來的凱鵬華盈)後來成為矽谷最頂尖的創投基金。

仙童的銷售副總裁瓦倫丁跳槽到國民半導體,後來創立了大名鼎鼎的紅杉資本;瓦倫丁手下的員工邁克·馬庫拉後來成為蘋果的創始人之一和CEO。

1968年,諾伊斯和摩爾辭職,他們挖走了仙童的研發副主管安迪·格魯夫,三人創建了英特爾。

1969年,仙童銷售主管傑裡·桑德斯帶著7位同事離職,創辦了AMD,成為了英特爾的宿敵。

仙童半導體的光環隨著這些開創者的離開而逐漸消失,隨後幾經輾轉、易主,徹底淪為一家普通的公司。但這家公司開創了技術入股、風險投資等模式,吃到了美蘇爭霸帶來的軍工訂單激增的紅利,給整個晶片行業帶來了大批人才,還帶動了晶片製造從美國轉移到日本、韓國等國家。

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暢銷書《矽谷熱》寫到:「矽谷大約70家半導體公司的半數,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間接後裔。在仙童公司供職是進入遍布於矽谷各地的半導體業的途徑。1969年在森尼維爾舉行的一次半導體工程師大會上, 400位與會者中,只有24人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過。」

就像賈伯斯所說,「仙童半導體公司就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晶片戰爭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高增長後人力成本高企,美國便保留核心技術環節,而將勞動密集的製造環節向外轉移。日本抓住電氣化浪潮,大力發展家電產業,產生了東芝、索尼、松下、日立等家電巨頭。家電業的快速發展催化了對半導體晶片的需求。

由此誕生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第一次轉移,重心從美國轉向日本。

日本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相當重視,不僅發布了多部法律法規鼓勵發展,還牽頭富士通、日立、三菱、NEC和東芝五家骨幹企業,以及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綜合研究所和計算機綜合研究所組建研究聯合體,共同實施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其中,日本政府出資320億日元,企業籌集400億元。

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得以迅速發展。尤其是DRAM儲存晶片市場中,日本半導體企業採用了售價永遠比對方低10%,過飽和供應的策略,美國半導體產業幾乎難以支撐。日本晶片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 53%。

美國人坐不住了。

通過兩次釣魚執法,美國人逮捕了日立和三菱公司涉嫌竊取商業機密的兩名工程師,並以此為由派人入駐兩家企業進行監管。

1986年初,美國裁定日本DRAM儲存晶片存在傾銷的行為, 對日本徵收100%反傾銷稅,並籤訂了苛刻的《日美半導體協定》。

美國政府的反制措施,加上20世紀80年代初的廣場協議,讓日本半導體產業迅速失去競爭力。到了20世紀90年代,韓國和中國臺灣的公司有成本優勢,日本晶片企業開始走向衰退。

在當時,美國對日本半導體產品徵收100%的反傾銷稅,但對韓國產品卻只徵收0.74%。很快,朝鮮半島上的一隻「猛虎」嗅到了機會。

他就是三星帝國的締造者,李健熙。

潛龍與猛虎

三星電子於1969年成立,最初的業務是黑白電視。

《日美半導體協定》籤訂一年後,DRAM產品的價格回升,三星半導體第一次實現盈利。

也是在那一年,李秉哲去世,李健熙正式成為三星的掌門人,他喊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大舉進軍電子和半導體產業。他用三倍工資挖空了東芝工程師,快速提升技術,再用低於成本的價格戰發動攻勢,而且還大打感情牌,呼籲海外韓國工程師回國參戰。

1992年,三星率先推出全球第一個64M DRAM,並於當年超越日本NEC,成為全球最大的DRAM製造商。

通過不斷加碼,三星在研發和產能上都做到了世界第一,成為了難以撼動的儲存晶片霸主。

在儲存晶片、液晶面板等諸多領域,三星電子經常一反常規,在行業虧損或衰退期加大投入,自殺式搶佔市場,直到行業周期轉好時收割利潤。

直到今天,三星電子在手機顯示面板和快閃記憶體晶片市場佔據頭把交椅,還是晶片代工領域的第二大廠商,僅次於臺積電。

如果說李健熙是「猛虎」,那麼比他年長11歲的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則算得上「潛龍」。

1989年12月,三星掌門人李健熙赴臺考察,希望挖走張忠謀,但最終沒有成功。

張忠謀20多歲就在美國讀書和工作,1983年從德州儀器三把手的位置上功成身退。隨後被邀請在中國臺灣經濟部門擔任科技顧問。

歷史註定讓張忠謀走上舞臺。1987年,張忠謀決定創業,做一家專門為其他晶片公司代工製造的公司。

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晶片企業都是自己包攬晶片的設計、製造和封裝,從來沒有人想過晶片還可以代工。

1988年,張忠謀通過私人交情把當年那位和諾伊斯及摩爾一起出走仙童的研發副主管,英特爾總裁格魯夫,請到臺積電。

張忠謀抓住格魯夫砍掉儲存器業務,大力發展CPU業務的機會,希望得到英特爾的代工訂單,也讓英特爾把更多的精力放到CPU的研發和設計上。英特爾和臺積電的戰略不謀而合。

格魯夫給張忠謀送來第一筆大單,而且在200多道工藝上進行了指導, 這對初生的臺積電是極為寶貴的。

張忠謀和他的臺積電就此走上了改變晶片產業的徵途。

下克上的逆襲

快速發展的臺積電,開始反哺美國晶片產業。由於不用再承擔建設晶圓廠的巨額成本,大量初創晶片設計公司得以輕裝上陣、快速發展,美國晶片公司重新佔領全球晶片產業制高點,如今的巨頭高通、英偉達等都是得益於此。

臺積電的代工,完全超出了人們對「代工」這個詞的理解。目前,臺積電與三星是全球唯二具有5nm製程晶片生產能力的企業。而研發出5nm工藝的時間,臺積電比三星早了半年。

無論是蘋果的M1,AMD的ZEN3,高通的驍龍865還是前不久華為遭遇斷供的麒麟9000,都是出自臺積電之手。三星只能在臺積電產能不足時承接剩下的訂單。

截至現在,臺積電的市值高達4943.89億美元,接近高通的3倍,比英偉達高1700多億美元,比英特爾高3000多億美元,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企業,不折不扣的打工皇帝。

進入21世紀,臺積電和一家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光刻機小廠商ASML,完成了技術逆襲,就此成為全球最頂尖的晶片企業。

21世紀之前,光刻機霸主是尼康,彼時採用的是「乾式」微影技術,但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技術遇到了瓶頸,始終無法從193nm波長縮短至157nm。這就意味著,晶片產業的製程始終無法提升。

2003年,臺積電研發副總經理的林本堅提出了「浸入式光刻技術」,但傲慢的日美光科技廠商並沒有重視。幾經轉折,臺積電找到了荷蘭的光刻機小廠阿斯麥爾。

僅僅1年之後,ASML和臺積電共同研製出第一臺浸潤式微影機。儘管尼康也研製成功乾式微影技術的157nm產品,但是由於ASML的浸潤式微影機的應用成本更低,縮短光波的效果更好,發展潛力很大,大多數半導體廠商採用了ASML的光刻機,日本光刻機自此開始被市場「拋棄」。

然而,光刻機研發需要海量的資金。為了能夠有足夠的研發費用和穩定的客戶市場,ASML採用了「利益捆綁」的合作模式。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要拿到光刻機,就得購買ASML的股份。於是,2012年,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向ASML公司投資38.5億歐元,合計持有ASML公司23%的股份。

2019年,ASML出售26臺EUV光刻機,其中13臺賣給了臺積電。

黃金沃土,累累白骨

為了產能和技術,ASML在收購美國光刻機廠商SVG時,不得不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在收購協議上附加的苛刻條件,例如保證至少50%以上的零部件從美國採購、定期接受美國的安全審查等。

另外,華爾街資本還大量收購ASML的股份,目前ASML的前三大股東資本國際集團(MSCI)、貝萊德和英特爾均來自美國。

光刻機,整個晶片產業最上遊、最關鍵的產品。一臺EUV光刻機重達180噸,零件超過10萬個,安裝和調試需要1年時間。在1996年籤訂的《瓦森納協議》框架下,歐美國家最先進的幾代光刻機一直對華禁售。出售的光刻機也都有保留條款。

客觀地審視晶片產業,既要看到這是一片黃金遍地的沃土,也應該看到,繁榮的背後,是揮金如土的研發投入,白骨累累的殘酷競爭。

這是人類目前最精密的創造品,它的產業鏈高度細分,有千百家出色的企業,但未來幾乎不會再有企業有覆蓋一整條產業鏈的能力。

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起步很早。1950年1月,在美國普渡大學任教的王守武受留美科協的感召決定回國,為剛解放不久的新中國做一點貢獻。與王守武一樣先後輾轉回國的,還有黃昆、謝希德、夏培肅、湯定元、黃敞、林蘭英等專家。

在「兩彈一星」等重大項目的需求牽引下,一些領域的技術攻克甚至比日韓還早。

例如平面工藝的突破距離仙童半導體諾伊斯只晚了5年,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研製也只比美國晚7年。

但因為種種原因,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在上世紀7、80年代掉隊,國內的科技企業不得不依賴國外晶片。

錢學森晚年曾經感慨:「(20世紀)60年代我們全力投入兩彈一星,我們得到很多。70年代我們沒有搞半導體,我們為此失去很多。」

2000年之後,中國半導體產業幡然醒來。進入了海歸創業和民企崛起的時代。

中星微的鄧中翰於1999年回國,中芯的張汝京於2000年回國,展訊的武平和陳大同於2001年回國,芯原的戴偉民於2002年回國,兆易的朱一明於2004年回國。他們帶著豐富的經驗,湧入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大潮。

儘管和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差距,但中國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巨大的市場。眼下,「中國芯」成為了迫在眉睫的需求,中國的晶片產業終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得到了更豐富的資金和資源。

追上世界先進水平的那一天,想必不會遙遠。

相關焦點

  • 晶片被推上了21世紀技術爭奪的風口浪尖
    中國的AI的發展成為攪動半導體格局的「鯰魚」,衝擊著老牌晶片帝國的生態。阻止收購、出口管制成為近年老牌晶片帝國參與晶片大戰的慣用手段,但是《經濟學人》文章反思:這場晶片大戰,是否在把中國推向另一個晶片帝國? 晶片被推上了21世紀技術爭奪的風口浪尖。
  • 越來越熱的21世紀:人類怎麼活下去?
    沒人能夠預測,到本世紀末,人類意識是否能被上傳到計算機晶片中,甚至無人駕駛汽車是否將接管公路。但有一件事已經可以肯定,那就是地球將變得越來越熱。已經有許多氣候模型預測2100年的地球將變得十分炎熱,降水模式也會發生巨大改變。
  • 碳基晶片研發突破,採用石墨烯電晶體,被稱為21世紀的神奇材料
    從人類發明電以來,對超導體的研究一直沒間斷過,從我們的生活應用的電纜線,到微觀的晶片電晶體材料上,優良的導體不光能減少能量的損耗,還能提升傳輸的性能。尤其是最近的晶片領域,在矽基晶片的納米工藝或即將達到瓶頸,全球科學人員都在研究下一代的電晶體製作材料,以便晶片能獲得更好的性能,在下一代晶片領域的競爭中取得優先權。
  • 新世紀將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大科技趨勢
    認知神經科學是綜合性的多學科研究領域,不僅僅是神經生理學界的事,還需要具備數、理、化、計算機、信息科學方面的知識,能帶動一大批學科和半導體產業、計算機產業、機器人產業、信息產業的發展,為解決信息社會和老齡化社會面臨的問題做出貢獻。五、能源科學與技術領域——目前,人類所消耗能源的70%來自礦石燃料。
  • 21世紀的神奇材料石墨烯,曾是製作碳基晶片原料,為何沒有普及
    從人類發明電以來,對超導體的研究一直沒間斷過,從我們的生活應用的電纜線,到微觀的晶片電晶體材料上,優良的導體不光能減少能量的損耗,還能提升傳輸的性能。尤其是最近的晶片領域,在矽基晶片的納米工藝或即將達到瓶頸,全球科學人員都在研究下一代的電晶體製作材料,以便晶片能獲得更好的性能,在下一代晶片領域的競爭中取得優先權。
  • 預測:在大海中建造城市 21世紀人類將移居海洋生活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袁業立說:「21世紀的海洋將是『數字海洋』。」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預測,將來某一天人們乘私家汽艇到遠洋旅遊,可以隨時通過網際網路查出所經航線以及目的地有關氣候、環境等情況。  中科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唐啟升認為,海洋將會極大地豐富人們的餐桌,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
  • 21世紀是我們科學家領銜人類科學發展的世紀
    21世紀是我們科學家領銜人類科學發展的世紀:30年河東,30年河西。20世紀人類科學發展由西方興起。那麼21世紀人類科學發展將由我們東方領銜,因為我們真正想去做就能做到最好或領銜,因為我們5000年歷史文化積澱底蘊與自信擺在那兒,也就是說,我們民族優秀的智力潛質智力潛能擺在那兒,只等風調雨順的時節去開啟它。
  • 從「漢芯造假」事件,看中國晶片產業的「彎路」歷程
    在21世紀初時,晶片業界發生了一件大事情,是晶片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甚至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轟動,乃至整個中國。是什麼事情呢?就是漢芯造假事件,儘管事情過去很久,但許多人依然能記得,因為這件事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在此之後的15年裡都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態。事情儘管過去了很久,但是清楚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併不像社會上流傳的那樣,陳進並沒有造假晶片來騙取國家經費,他一直都在晶片行業,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
  • 陳根:激蕩六十年,晶片風雲
    文/陳根晶片是市場的靈魂,也是信息產業的三要素之一,晶片起則科技起,科技興則國家興。電晶體的發明揭開了半導體器件的神秘面紗,開啟了晶片的發展歷史,引發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步入了電子時代。集成電路在人類歷史上也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晶片更是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早上喚醒我們起床的電子鬧鐘,音樂和液晶屏都是晶片在控制;打開床頭的LED檯燈,小小的晶片在幫助穩定電壓;打開手機,好幾塊晶片在同時工作;走進廚房,冰箱、微波爐都由晶片控制。
  • 生物晶片:本世紀最大的產業
    生物晶片的技術來源追朔到一個多世紀之前,EdSouthern先生發現被標記的核酸分子能夠與另一被固化的核酸分子配對雜交。因此,Southernblot可被看做是最早的生物晶片。在八十年代,BainsW.等人就將短的DNA片斷固定到支持物上,藉助雜交方式進行序列測定。
  • 吳青峰《巴別塔慶典》MV
    v.cen.ce.cn/video_info/2019-8-16/1565932040259.json,553,450  《巴別塔慶典》歌名來自古老的傳說,遠古時候人們說著同種語言,但他們想要建造一座直達雲端的塔
  • 巴別塔是現代的人工智慧?語言產生之後,我們一直在奇異點中
    好,我們回到《聖經》當中來,《聖經》中關於語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故事,就是「巴別塔」。說的是全世界人們原先都使用同樣的語言,人們也都生活在差不多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美索不達米亞。人為什麼建「巴別塔」的呢?隨著人類的發展,技術越來越進步,人們開始會製造磚頭和瀝青了。於是,就用磚頭取代了原先的石頭,用瀝青取代了石膏。
  •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我記得高中那會兒,特別喜歡研究人類對大腦的認知,包括短期和長期記憶、夢境和潛意識,還有右腦的開發等等。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人工智慧已成為腦科學研究的新趨勢。如今腦科學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細胞和分子層面,對思維、情感、意識等高級功能的認識還非常膚淺。研究大腦已成為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然而越是未知的領域,越是能激發我們的探索欲。
  • 從《狼孩》預言人類2045年之後的命運?
    從14世紀到現在,全世界共發現100多例狼孩的案例。當然這些案例不都是被狼養大的人,也有被其他動物養大的,但是主要還是狼和猿猴。接下來我們重點講一下這個有名的案例。阿韋龍是法國南部的一個地名,這個事情發生在1794年,法國南部有個村,裡面的人都知道山裡面有個怪我,看起來像人,但全身長滿毛髮。沒人敢靠近,偶爾會出現一次,居民就感覺很害怕,後來就請獵人來,看能不能抓住這個怪物。直到1797年的時候,獵人真的來了,來了之後也看見這個東西了。
  • 從開放式協同創新看中國晶片產業生態圈營造
    2001年,十六大報告指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2015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逐步實現製造強國戰略目標。2014年以來美國不斷強化對核心晶片技術的控制,攔阻關鍵技術流入中國,制約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讓業界和政府再次高度關注核心晶片技術供給問題。2018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將晶片產業排在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第一位。
  •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世紀騙局,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始末!
    漢芯事件這次晶片造假事件,對中國的半導體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負面作用。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次造假事件的始末,以及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影響。這個要從漢芯事件的關鍵人物陳進說起。根據當時的媒體報導,陳進從同濟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在1994年和1997年獲得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計算機工程碩士、博士,畢業之後就進入到了摩託羅拉工作。
  • 中古世紀學者預言2017年8月21日就是人類世界末日!
    「把這一天在你的日記裡做記號,2017年8月21號,因為這一天地球會完完全全,以一種痛苦而且慘不忍睹的方式毀滅。」
  • 21世紀全球十大新材料市場規模預測!
    新材料則是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石,21世紀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新材料的研製和應用。我國具備龐大的產業規模、完整的產業體系、巨大的市場內需、充足的政策空間和顯著的制度優勢,強大的下遊產業應用更為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推動力。
  • 過去的人們對20世紀和21世紀的7個錯誤的預測
    這一次,小編就要為你介紹,過去的人們對20世紀和21世紀的7個錯誤的預測。例如,美國的蘭博公司和其研究小組對21世紀的技術進行了預測。他們相信,到了2020年,飼養靈長類動物在人類家庭中會變得很普遍,而且它們還將在人類的生活中起到不少作用,它們會進行一些簡單的勞動,例如幫助人類打掃衛生、澆花、倒垃圾等等。如今已經到了2020年了,但蘭德公司的預測顯然沒有得到實現,而且看起來是遙不可及。
  • 俄報預測科學技術對21世紀人類生活的十大影響
    ;未來人們可以提早安排自己的命運,受衰老和病痛的擺布,人可以積極健康地活到100歲;21世紀人類將不再為了勞動而生活,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工作。  俄羅斯《俄羅斯報》11月26日刊登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夫的一篇文章,題為《21世紀的十大問題》,摘要如下:  (原編者按:下個世紀人們的生活將發生多大變化?科學家們對未來醫學、技術、生態進行了預測。他們認為,基因工程和機器人在今後幾年內將徹底改變我們地球的生活。)  機器人將開始接受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