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被推上了21世紀技術爭奪的風口浪尖

2020-12-05 電子發燒友

中國的AI的發展成為攪動半導體格局的「鯰魚」,衝擊著老牌晶片帝國的生態。阻止收購、出口管制成為近年老牌晶片帝國參與晶片大戰的慣用手段,但是《經濟學人》文章反思:這場晶片大戰,是否在把中國推向另一個晶片帝國?

晶片被推上了21世紀技術爭奪的風口浪尖。

《經濟學人》最新的封面文章,題為《晶片大戰》(Chip wars),認為21世紀對技術的爭奪,包括從人工智慧到網絡設備等,主戰場在半導體工業。

計算機晶片是數字經濟和國家安全的基礎。現在,汽車已成為「輪子上的電腦」,銀行其實就是「負責轉移資金的計算機」,而計算機也成為軍隊戰鬥的工具,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晶片。

目前,來自美國及其盟友的企業,比如韓國和臺灣地區,在該行業佔據了最先進的主導地位。

但是這種產業格局正在受到來自中國公司的挑戰。

中國萬花齊放的AI晶片已經應用在安防、自動駕駛、零售等各個領域,也催生了大量的人工智慧晶片創業公司,如地平線、深鑑科技、中科寒武紀等,AI的發展成為攪動半導體格局的「鯰魚」,衝擊著老牌晶片帝國的生態。

阻止收購、出口管制成為近年老牌晶片帝國參與晶片大戰的慣用手段,但是《經濟學人》文章反思:

這場晶片大戰,是否在造就另一個晶片帝國?

中國向上遊進軍改變產業鏈格局,但遭老牌晶片帝國打壓

長期以來,中國在 CPU、GPU、DSP處理器設計上一直處於追趕地位,絕大部分晶片設計企業依靠國外的IP核設計晶片,在自主創新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中國仍然要依賴外國來供應高端晶片,在半導體進口上花的錢比在石油上的投入更多。按銷售額排名,世界前15位的半導體公司名單中沒有一家中國企業。

中國國內半導體工業聚焦於產業鏈的下遊位置,主要優勢在於組裝和封測晶片。

上圖所示,晶片設計、製造掌握在蘋果、英特爾、三星等大廠,封測之類工作則交給中國公司。

現在,在快速增長的國內市場的推動下,中國正在轉向晶片設計和製造環節。

國家的產業政策也為晶片的大繁榮增加了助燃劑。2014年,中國宣布設立1萬億元人民幣(15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以改善國內產業發展,半導體也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佔據突出地位。

中國希望本土晶片產業的收入從2016年的650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3050億美元,並且其大部分需求將靠國內供應。

雖然國內的晶片在生態上尚未形成壟斷,但中國這種打造尖端產業的雄心已經在改變全球半導體格局,受到了來自產業上下遊的關注。

於是在近幾年,韓國和臺灣地區均出臺相關政策,阻止中國企業收購本地晶片企業,防止晶片智慧財產權的大規模流動。

美國曾在2015年阻止英特爾向中國出售一些最先進的晶片,並阻止中國公司2016年收購一家德國晶片製造商。歐巴馬主政時期的一份報告也建議美國採取行動,反制中國的補貼和強制技術轉讓措施。

川普主政期間,先是否決了博通收購高通,又禁止出口中興通訊的核心零部件,最近又將福建晉華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是老牌半導體帝國的集中打壓。

進擊的AI晶片:彎道超車絕佳機會

不過,現在事情起了一些變化。

首先,傳統的晶片強國認識到自己牢牢把控住技術上的優勢,就能在與中國的爭奪中不落下風,於是實施有針對性的出口管制措施。以美國為例,美國正考慮將管制令的範圍進一步擴大,覆蓋AI、量子計算等14個關鍵領域。

第二,中國也認識到,解決這個困境必須要靠自己。中興事件之後,中國對發展「核心技術」的重視程度飆升。具體表現為晶片不再是創業公司的機會,中國的技術巨頭們:如阿里巴巴、百度和華為都在集中自己的力量做晶片。

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讓中國在處理器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獲得了絕佳的機遇。AI晶片領域,出現了國內代表性企業:寒武紀、地平線、深鑑科技等一大批公司。

而且,中國已經用行動表明,它同樣也能讓跨國公司的收購泡湯。今年早些時候,高通沒能成功收購荷蘭企業NXP,導致這起「史上最大的晶片收購案」最終流產,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的監管部門沒有批准。

來源:麥姆斯諮詢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到4335.5億元,同比增長20.1%。設計、製造、封測三個產業銷售額分別為1644.3億、1126.9億及1564.3億,增長速度分別為24.1%、25.1%及13%,設計和製造環節增速明顯快於封測,佔比進一步上升,產業結構趨於平衡。

未來幾年內,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且將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

中國企業也開始在價值鏈上取得進一步的成功。華為旗下海思(HiSilicon)和清華紫光(Tsinghua Unigroup)按收入評為全球十大晶片設計公司之一。海思的「麒麟」系列智慧型手機晶片與西方公司可以設計的產品相媲美。

「摩爾第二定律」限制中國半導體

中國晶片進擊之路並不好走,尤其是在尖端製造方面取得進展更加困難,這是晶片製造中最苛刻的部分。

首先,中國新興企業必須與擁有數十年來的技術領先者和工程師競爭。以麒麟980為例,這是第一款在7納米節點上生產的智慧型手機晶片,但由於中國沒有工廠擁有所需技術,因此必須在臺積電生產晶片。

其次,摩爾定律的消亡也成為客觀上限制中國半導體的因素。每次晶片中的元件縮小,製造都會變得更加繁瑣和昂貴。

現在,領先的晶圓廠已經變得令人眼花繚亂,但是近年來晶片工廠的成本每四年翻一番,晶片製造商戲為稱「摩爾第二定律」,因此能夠製造高端晶片的晶圓廠的數量在減少。

據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稱,2001年有29家公司提供最先進的晶圓廠設施,但今天只有五個。這些晶圓廠由美國、臺灣和韓國的公司所有,中國在這方面並不佔優勢。

為了保持領先,老牌半導體帝國將做到何等地步?

一種核心觀點是,將晶片製造產業鏈全部移回本國。但是,半導體產業已經呈現重度全球化形勢,一家美國晶片廠商在全球有1.6萬家供應商。不僅如此,中國乃是晶片購買大國,很多跨國公司都將因為美國政府對中國出臺的晶片禁令而遭受嚴重打擊。

《經濟學人》報導認為,未來美國將重視三個方面舉措:首先是加強與歐洲和亞洲的盟友合作,繼續在世界貿易組織中針對中國;第二是促進國內創新,投入更多政府資金用於晶片研發;第三則是做好準備,迎接一個晶片實力更加強大的中國。

早在1989年3月出版的《晶片大戰:明日世界之爭》(Chip War: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of Tomorrow)一書中,艾美獎得主、科學記者和作家弗雷德·沃肖夫斯基(Fred Warshofsky)便指出,這個世界的經濟主導地位將屬於能夠製造「更便宜、更快、更好」晶片的國家。

1989年3月出版的《晶片大戰:明日世界之爭》

30年後的今天,這一論點似乎依然成立。

下一個晶片帝國

《晶片大戰》一書出版正值日本半導體工業鼎盛時期,那時候美國還十分積極地向日本申請授權使用相關技術。沃肖夫斯基認為,當時的日本坐擁三大優勢:工作狂文化(a workaholic work ethic)、強政府支持和廉價的勞動力資本。

這無一不讓人想到當前的中國。

「中國速度」有目共睹,政府出臺多項支持半導體行業的政策和措施,中國的人力資本仍然相對廉價。事實證明,2015年英特爾晶片的相關禁售令,讓中國自研晶片發展起了超算產業,「太湖之光」數度蟬聯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Top500榜首。

新技術的限制確實會對中國的發展造成很大影響,但這反過來也可以形成對中國的一種激勵。正如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在未來科學大獎與清華大學聯合學術報告中所說:

「川普已經』神助攻』兩次了,我們歡迎這樣的』神助攻』。」

另外,摩爾定律的終結也為中國帶來了希望,定律的放緩使得整個行業都在尋求建立更好晶片的其他方法。換句話說,行業注意力逐漸從精煉製造轉向更聰明的設計和新想法。

如果這改變了晶片行業的運作方式的話,中國企業可能會試圖進入這個相對無人的新領域。

中國會成為下一個晶片帝國嗎?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晶片產業70年:21世紀的人類巴別塔
    但這家公司開創了技術入股、風險投資等模式,吃到了美蘇爭霸帶來的軍工訂單激增的紅利,給整個晶片行業帶來了大批人才,還帶動了晶片製造從美國轉移到日本、韓國等國家。美國政府的反制措施,加上20世紀80年代初的廣場協議,讓日本半導體產業迅速失去競爭力。到了20世紀90年代,韓國和中國臺灣的公司有成本優勢,日本晶片企業開始走向衰退。
  • 碳基晶片研發突破,採用石墨烯電晶體,被稱為21世紀的神奇材料
    從人類發明電以來,對超導體的研究一直沒間斷過,從我們的生活應用的電纜線,到微觀的晶片電晶體材料上,優良的導體不光能減少能量的損耗,還能提升傳輸的性能。尤其是最近的晶片領域,在矽基晶片的納米工藝或即將達到瓶頸,全球科學人員都在研究下一代的電晶體製作材料,以便晶片能獲得更好的性能,在下一代晶片領域的競爭中取得優先權。
  • 21世紀的神奇材料石墨烯,曾是製作碳基晶片原料,為何沒有普及
    從人類發明電以來,對超導體的研究一直沒間斷過,從我們的生活應用的電纜線,到微觀的晶片電晶體材料上,優良的導體不光能減少能量的損耗,還能提升傳輸的性能。尤其是最近的晶片領域,在矽基晶片的納米工藝或即將達到瓶頸,全球科學人員都在研究下一代的電晶體製作材料,以便晶片能獲得更好的性能,在下一代晶片領域的競爭中取得優先權。
  • 15歲考上東南大學,21歲讀博士,5G核心技術的研發者
    中國與美國在5G技術上的主導權的爭奪,可以說是一個影響著未來的大事件。歷史發展至今,人類已經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國沒能很好地抓住機遇,從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一度淪落成為任人魚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翟天臨一得瑟也把知網推上風口浪尖,教育部門也該出來走幾步了
    知乎上有人嘆息,知網上讀一篇論文十來塊,這麼個收費法,那是要發財的感覺。可是論文是國家投資教育科研的產物,你個收了費給原作者分成不?這樣搞是一種信息渠道的壟斷,必須打破。也有人說,如果看看維基,頓時心涼,完全是免費,維基是私人企業啊!
  • 風口浪尖上的"電子菸"!能吸嗎?
    風口浪尖上的"電子菸"!能吸嗎?關於電子菸危害的大小,電子菸的監管等話題早已經議論紛紛,最近電子菸致死的案例再次將這個議題推向風口浪尖!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9日,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公布最新數據指出,與電子菸有關的肺病患者已增至530人,其中7人死亡。由於部分病患的症狀嚴重,CDC預期死亡人數還會增加。
  • 人大副校長馮俊:21世紀教育的特點
    21世紀是世界範圍內教育大發展的世紀,也是教育理念發生急劇的轉變和變革的時代,教育的發展呈現出許多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從未有過的新特點。  21世紀教育的特點  從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  21世紀的教育是一種「全民教育」(educationforall)。
  •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誰會貢獻自己健康的活體大腦呢,又如何創造更多技術手段去測量呢,這些難題無疑成了當前腦科學研究的重大阻力。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人工智慧已成為腦科學研究的新趨勢。「超高帶寬腦機接口」研究方面有了新的進展:晶片直連大腦,通過USB-C接口就可以直接讀取大腦信號,可用iPhone操控,最快明年將進行人體實驗。
  • 燦坤量子|量子植入,21世紀最嚇人的技術
    量子科技,21世紀最嚇人的技術量子力學教父波爾       中國在量子科技領悟處於世界前列,特別是中國科技大學的潘建偉團隊,對中國的量子科技做出了重大貢獻。量子科技,21世紀最嚇人的技術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      另外,2016年底,「京滬幹線」部分區段已經開通,這是世界第一條量子通信保密幹線,承載重要信息的保密傳輸。
  • 網傳當年MH370飛機上有29名中國晶片專家,是真的嗎?
    陰謀論其實29名晶片專家的論斷並不是最近才有的,從2014年發生之時,就有這個論斷,2019年中興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馬航的晶片專家陰謀論問題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而且是60人的晶片專家,不只是29個人的晶片專家論斷,當年有關於馬航這個方面的陰謀論最有名的當屬下述的KL-02(一說KL03)晶片的專利,具體內容如下:
  • 中國郵政推首枚晶片郵票!植入NFC晶片,手機App可讀取
    藉助近場通信技術和手機NFC功能,消費者拿手機觸碰郵票,即可通過中國郵政App讀取晶片內容。 除了展示信息化內容外,這也體現了郵票防偽溯源的升級,每位集郵愛好者均可通過手機App鑑別自己NFC郵票的真偽。
  • 21世紀海洋生物技術發展展望
    摘 要:本文根據近期的文獻資料,分析研究了目前國際海洋生物技術研究發展特點。重點領域及最新研究進展,展望對世紀海洋生物技術研究的發展趨勢,並就我國海洋生物技術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說。  為了適應這種快速發展的形勢,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先後制定了國家發展計劃,把海洋生物技術研究確定為21世紀優先發展領域。1996年,中國也不失時機地將海洋生物技術納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為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 前員工跳槽國內晶片巨頭,臺積電的表態,讓無數網友「心寒」!
    華為核心供應鏈受損,也將臺積電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作為全球最大規模、最先進的晶片製造企業,臺積電與華為合作多年,卻因為美國一紙禁令,與華為之間的合作被徹底打破。晶片被卡脖子,讓我們意識到了自主、核心技術的重要性,為打破美國晶片技術封鎖,華為要全面紮根半導體,中科院也宣布將集全院力量,將美國卡脖子的光刻機變成科研名單。
  • 21世紀將會出現的八大新奇技術: 新材料的現狀與未來
    【每日科技網】  我們繼續關於Peter Diamandis探索正在改變21世紀的突破性技術的系列文章,我們聆聽了集化學工程師,材料科學家,企業家以及Ddeloitte諮詢公司先進材料部門的領導人各職於一身的Jeff Carbeck的想法和見解。
  • 過去的人們對20世紀和21世紀的7個錯誤的預測
    科學技術的發展毫無疑問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不僅如此,一個個曾經看似不可思議的技術被攻堅以後,我們開始有了更多的自信去暢想未來,去思考未來可能出現的技術。但是,並不是任何想法最終都能夠得以實現。在之前的一兩百年來,人們已經對於如今我們這個時代有了大量的幻想,但有許多所謂的未來預測都沒有得到真正的實現。這一次,小編就要為你介紹,過去的人們對20世紀和21世紀的7個錯誤的預測。
  • 中印將在21世紀正式打響印度洋的制海權爭奪戰
    印度航母「維拉特」號「印度洋將取代太平洋和大西洋成為21世紀的全球中心。」美國國際安全專家羅伯特•卡普蘭在最新一期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上對印度洋的戰略地位提出了新構想,並預測「中印將在21世紀正式打響印度洋的制海權爭奪戰」。對於西方學者的這一構想,中國學者認為,隨著能源在國際政治博弈中影響力的增加,印度洋的戰略地位與日俱增。
  • 21世紀,能在奧斯卡拿獎的太空電影,只有這4部
    不知道克拉克和庫布裡克有沒有想到,他們的設想在大銀幕上實現了。進入21世紀,製作一部太空題材電影已經不再是難事。許多波瀾壯闊的太空電影,帶我們領略了外太空的各種奇景,身在影院,卻勝似在太空。世界變了,奧斯卡卻沒怎麼變。
  • 越來越熱的21世紀:人類怎麼活下去?
    為了找到確切答案,《科學美國人》雜誌與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聯手,利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高解析度氣候模型,計算出2100年前地球上每個地方、每年(包括每個月份)的氣候變化數據。科學家們假設,到21世紀中葉,全世界可以做到抑制溫室氣體排放,但持續的變暖效應將持續發揮影響。
  • 第二波崛起國家面臨的21世紀挑戰
    21世紀還有88年才能走完,關於21世紀誰將唱主角,現在是眾說紛紜。許多人看到近30幾年來,中國的和平崛起勢頭正猛,成績斐然,儘管人均GDP還處在世界100名左右,但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作用,因此人們看好中國,於是有人提出21世紀將會是「中國的世紀」。
  • 碳基晶片的研發,一場晶片技術革命即將到來
    現在的晶片都是以矽為基礎材料,大規模的電晶體集成在矽晶圓上,通過不斷的提升和進化生產工藝,集成更多電晶體,提升工作主頻,降低功耗,達到提升晶片性能的目的。目前的晶片(集成電路)工藝製程已經發展到5nm(納米),再發展就是3nm、1nm,已經快要接近極限了,晶片(集成電路)的發展也將會遇到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