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封鎖讓國內網友揪心,同時也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華為核心供應鏈受損,也將臺積電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作為全球最大規模、最先進的晶片製造企業,臺積電與華為合作多年,卻因為美國一紙禁令,與華為之間的合作被徹底打破。
晶片被卡脖子,讓我們意識到了自主、核心技術的重要性,為打破美國晶片技術封鎖,華為要全面紮根半導體,中科院也宣布將集全院力量,將美國卡脖子的光刻機變成科研名單。在這種背景下,國內也推出新政策,不僅讓國產晶片企業迎來了免稅發展黃金期,更是讓國產晶片的自給率在2025年提升到70%,這也讓國內掀起了一股「造芯潮」!
為此,不少晶片企業開始排隊上市,加大對晶片製造的投資,這讓「半導體人才」成了業內的「香餑餑」!據報導,面對高薪崗位,臺積電一位主管跳槽至國產晶片巨頭—濟南泉芯集成電路半導體公司並擔任高階主管。此事一度引起了臺積電的關注。近日,臺積電也針對前員工跳槽國內晶片巨頭做出了表態「對於任何有可能違反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的行為,確認屬實者,將追究其違約責任,絕不寬待妥協!」
臺積電這番話,讓無數網友「心寒」,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見不得大陸晶片行業快速發展,這就是臺積電的真面目?臺積電「嚴厲警告」前員工履行離職後協議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首先,限制前員工,防止國產晶片製造技術在短時間內達到國際一流晶片廠商的水平。由於晶片製造工藝非常複雜,很多臺積電員工在某一領域擁有成熟的技術,並可能持有不少的專利。根據早期《日經亞洲評論》的報導,臺積電的人才有能力協助國產晶片企業發展14nm和12nm的晶片製造工藝,這將會大幅縮小國產晶片企業與臺積電在技術水平上的差異。此外,晶片的發展已觸及天花板,臺積電需要時間尋找新的晶片技術來打破摩爾定律的限制,從而保證臺積電絕對領先的地位。
其次,獲得更高的市佔率。日前媒體披露,臺積電、三星、聯電等晶片企業近期都將啟動大陸28nm的新產能,其目的很簡單,與國內的晶片企業競爭,拿下像中芯國際等其他國產晶片企業的市場份額,畢竟臺積電本身自帶影響力,再加上其低端晶片成本更低,利潤相比其他晶片企業更高,臺積電入局,必然會給大陸晶片製造企業的發展帶來影響。
當然了,臺積電人才流向大陸,雖然國產晶片企業拿不到臺積電的核心技術,但這證明力了國產晶片企業發展晶片製造技術的決心,晶片的國產化也勢在必行!關於臺積電前員工跳槽國內晶片企業,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