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遷徵收宣傳語 苗詩雨 攝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未來 實習記者 苗詩雨 上海報導
驅車行駛在上海楊浦大橋,盡收眼底的是大橋街道成片的樓房和排布整齊的公路,但近日,《華夏時報》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大橋街道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涉及1200餘戶居民、位於上海市楊浦區大橋街道的97、98街坊,亦於近日完成重啟。
徵收現場人聲鼎沸
隨著538路公交車逐漸駛入楊樹浦路松潘路公交站,映入眼帘的便是隨處可見的「拆」字和徵收條幅。
「車站附近的街坊基本都沒有人居住了,在這站下車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同站下車的乘客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到,從有了拆遷的消息,談得差不多的和條件合適的能走都走了,這裡的環境也實在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與松潘路罕有居民不同的是,楊浦區97、98街坊徵收現場人聲鼎沸,充斥著前來諮詢以及辦理手續的居民。
大橋97、98街坊東至臨青路、南至杭州路、西至寧國路、北至平涼路,涉及居民1298戶,建築面積約4.26萬平方米。
根據上海市楊浦第二房屋徵收服務事務所有限公司發布的數據,至2020年3月25日,上海市楊浦區大橋街道97、98街坊的「一次徵詢」舊改意願同意率達到98.16%。
此次則為區舊改辦、區房管局和徵收事務所,聯合開展的舊改徵收「二次徵詢」籤約現場。
此外《華夏時報》記者在調查中還注意到,徵收現場還張貼了徵收籤約一覽表、認定面積公示、徵收辦法以及安置房房源公示等。
徵收現場信息公示 苗詩雨 攝
徵收現場 苗詩雨 攝
徵收現場辦理手續的周先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我們很早就不住在這裡了,這次通知我們回來辦手續,安排的很周到,有專門的律師可以諮詢相關事宜,有什麼問題問工作人員都會及時解答。
同一街道卻喜憂參半
儘管大橋97、98街道籤約現場火熱,但仍無法緩解不遠處楊樹浦路臨路居民心中的「寒意」。
曾經為「滬東第一路」的楊樹浦路作為上海市工業的發源地,儘管廠房建築仍在江風吹拂下屹立如初,但工業早已停歇,早年令人嚮往的居住環境也不復存在。
楊樹浦路臨路房屋 苗詩雨 攝
記者沿楊樹浦路走訪過程中,遇到大車經過或微風,都會有陣陣沙土迎面而來,臨路的房屋更是可以用殘垣斷壁來形容,可即便是這樣的環境,仍然有部分居民在此居住。
一位在此居住的女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這裡已經拆遷很久了,基本上都已經搬走了。當記者試圖進一步詢問該女士沒有搬走的原因時,對方十分果斷地告訴記者,我們比誰都希望動遷,但現在的條件是談不攏的。
走訪期間,記者試圖尋找關於該區域進度的相關信息,但只能找到部分殘留的公示和補償方案,無法從現場獲取有用的信息。
楊樹浦路殘留公示信息 苗詩雨 攝
楊樹浦路殘留補償辦法 苗詩雨 攝
事後記者了解到,根據上海市楊浦區交通管理中心公布的楊樹浦路(大連路-黎平路)綜合改造工程顯示,該工程的規劃的施工周期為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截至記者走訪時,儘管該項目大部分主體都已啟動,但仍未按規劃完成施工。
透過楊浦區建設管理委發布的﹝2019﹞47號公文,能較為直觀的看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曾遇到資金短缺的問題。
公文顯示,此次綜合改造工程預算資金25億元,已有19.3億元用於區舊改辦啟動、推進楊樹浦路(大連路-黎平路)綜合改造工程前期徵收,其餘資金也已用於工程管線搬遷、項目實施,已無資金可用於支付區舊改辦。為確保動遷工作正常推進,已籤約居民權益能按政策規定得到落實,特向區財政局緊急申請楊樹浦路(大連路-黎平路)綜合改造工程後續資金15億元,用於項目推進。
隨後,《華夏時報》記者針對綜合改造工程項目的進度問題,試圖聯繫上海市楊浦區建設管理委,但對方電話暫時無人接通。
動遷徵收相關工作進展快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楊樹浦路臨路(綜合改造工程)有部分居民因為補償條件未談攏暫未搬離現在街道,但結合實際的情況來看,無論是綜合改造工程還是大橋97、98街坊的徵收,整體動遷徵收的相關工作進度是較快的。
對此,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向《華夏時報》記者講到:「從整個政策操作層面,上海的舊城改造更多的是通過政府審批,批量動遷的方式,很少採用以往的開發商形式,不會出現由於開發商動遷的進度慢,導致整個工程節奏偏緩慢,所以我們會看到大量的地塊,這幾年都是採取政府統一動遷,然後再做整體出讓的方式來進行。」
「就上海來講呢,類似釘子戶這種現象比較少,甚至有很多是希望政府給予動拆遷的。」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到,居民意願比較強就使得動拆遷的流程、程序,走的相對容易了。
除此之外,嚴躍進還補充到,上海拆遷「通過線上來徵詢意見,利用網際網路手段來進行工作」等流程和模式也在降低傳統的動拆遷行政上的成本。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