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71歲的丹麥人本特·伯格原本計劃與妻子前往南法度假。由於新冠疫情,夫婦倆不得不取消行程,購買了兩輛助力自行車,將行程調整為在丹麥國內騎車度假。
與伯格夫婦想法一致的人不在少數。
八成丹麥自行車銷售商表示,疫情期間他們變得格外忙碌,自行車的銷售量和維修量大大增加,甚至有些供不應求。一位銷售商透露說,自2007年經濟危機之後,他們就沒有這麼忙碌過。
與去年同期相比,丹麥人在疫情期間的自行車購買數量增加了30%至50%,並且「牛市」極有可能維持到今年下半年。自行車銷售商們分析,疫情影響了民眾的娛樂休閒活動和出國旅遊計劃,他們除了將自行車作為日常通勤工具之外,同時把騎車作為一種娛樂、健身和旅遊的方式。
丹麥首相梅特·弗雷澤裡克森(右)騎著自行車。圖片來自網絡
為啥都愛自行車
說起來,丹麥人熱愛騎車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無論是首相還是平民,幾乎人手一輛自行車,約有四分之三的人全天候騎車出行。
丹麥人騎車通勤、接送孩子、裝載貨物、觀光旅行,自行車的使用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幾乎完全不受年齡、性別和天氣的限制。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豔陽高照,都能看到男女老少騎著自行車穿梭的身影。
丹麥第二大城市奧胡斯街頭的騎行者。新華社記者林晶攝
那麼丹麥「全民騎車」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除了地勢平坦的地理優勢和長期形成的自行車文化之外,良好的自行車基礎設施建設是引導民眾加入「騎車一族」的重要原因。
以多次上榜「全球自行車友好城市」的首都哥本哈根為例,有62%的居民騎車上班或上學,人均每日騎車距離為3公裡。如果將哥本哈根居民每天的騎車總長加在一起,可繞地球35圈。對於大多數居民而言,騎車是最便捷、舒適且安全的出行方式。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街頭的騎行者。新華社記者林晶攝
在哥本哈根,自行車路權獲得了極大保證,幾乎所有的主要道路都設置了與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完全分離的自行車專用道,交叉路口也配備了安全設計,最大程度地保障了騎行者的安全性。
為了更好地連接哥本哈根城區和周邊區域,哥本哈根建造起了總長約為500公裡的超級自行車道,保證了騎行者從出發點到目的地都能夠有「高水準」的騎行體驗,包括最直接的騎行路線、儘可能少的停車次數以及足夠大的騎行空間。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街頭的騎行者。新華社記者林晶攝
此外,自行車和公共運輸也有較好的連接性。火車和地鐵上都有停放自行車的空間,如果目的地太遠或者天氣突變,可以隨時扛著自行車乘坐公共運輸,這極大地拓寬了綠色出行的活動範圍。
在哥本哈根的內港區域,還有幾座極具設計感和實用性的自行車橋,將間隔開的不同區域連接在一起,形成了連續的道路網系統。其中有幾座橋非常有代表性,例如自行車專用橋「蛇橋」、自行車和行人兩用橋「親吻橋」和「圈圈橋」。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街頭的騎行者。新華社記者林晶攝
手勢規矩很講究
由於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便捷的道路網,丹麥人騎自行車的速度也非常快。要在丹麥安全騎車,就必須嚴格遵循規定,使用正確的騎車手勢,否則極有可能收到700至1000克朗(約合772至1103元人民幣)的「巨額罰款」。
自行車騎車手勢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騎車時必須開啟前後車燈;如果要在路口和街邊停車,不能急剎車,而是要一邊減速一邊舉起左臂,向身後的車輛示意自己即將停車;如果要右轉,必須伸出右手示意,給過斑馬線的行人讓行,且紅燈禁止右轉;在丹麥騎車禁止直接左轉,需要「二次過街」,即先直行過街到路口停下,等到相交路口交通燈為綠燈,再完成左轉。
快速、靈活、安全、舒適、健康,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像伯格夫婦這樣的民眾加入「騎行大軍」,掀起一波新的自行車浪潮。
-END-
監製:閆珺巖
記者:於珂(報導員) 林晶
視頻:林晶
編輯:徐曉蕾 王申
剪輯:王玉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