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發展,近幾年,各地環境汙染事件也明顯增多,如雲南鉻渣汙染事件,安徽懷寧、浙江德清、廣東紫金、湖南衡陽血鉛超標以及前幾天的蘭州水事件等,社會對生態環境問題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自1996年以來,環境信訪和投訴數量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由環境引起的群體事件也屢屢發生,顯然,環境問題已經不僅僅關係到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到到了社會的穩定。
提到中國的環境問題,我們想起了日本NHK早在2008年做過的《激流中國》系列紀錄片,這系列的最後一集《環保攻防戰》就是圍繞中國的環境問題展開的。這一集主要從兩個視角出發,一個是圍繞在雲南省怒江建設水庫而引起的環境問題,民眾與政府的糾紛問題等;另一個是圍繞杭州市的環境保護局接到的群眾投訴信件為線索,展開的取締汙染企業行動。
影片當中所反映的環境問題,至今在中國以各種形式發酵滋生,而且大多變得無解。環境保護者形成了一種新的政治勢力,一方面,他們與汙染企業之間劍拔弩張在進行;另一方面,政府夾在中間,越來越難把握自己的角色。片中的NGO(無政府組織)負責人汪女士一次次的組織抗議政府的環保行動,並且屢次質疑官員「長江上遊水電站和汶川地震」的關係,可見環保已經成為一種政府權力的制衡,然而這種新興的「環保權力」能否客觀推動中國進步?中國環境汙染的真相究竟如何?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在兩難困境中如何把握通往和諧社會的航向?觀察者網小編整理出《環保攻防戰》供您參考。
以下是《環保攻防戰》全文記錄:
旁白:電臺記者汪永晨女士兼任環境NGO負責人,致力於通過媒體揭露環境破壞對中國農村的侵蝕,脫貧名義下的開發熱潮不時破壞環境乃至破壞農村的生活。
環境NGO負責人汪永晨女士
汪永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冒著煙在峽谷的汙染企業,高汙染,高耗能的企業。
冒著煙在峽谷的汙染企業
汪永晨:國家級的地質公園怎麼可以這樣呢?
當地人:這個就怪政府了。
旁白:相信致富承諾交出土地的農民們,現在靠撿拾廢銅爛鐵賴以為生。
汪永晨:比如說就是土地,他就是農民......
怒江水庫開發負責人:哎呀農民他有土地的,他們都是屬於有土安置,就是說有土地把它安置出去的,我實在是無法再給你回答更多的內容了,我走了,走了!
旁白:採訪途中的汪女士面前,一輛車插了進來,是公安部門的車子。
(司機與公安人員就到目的地的路線做了一些討論)
汪永晨:他們跟我們說公安請你們諒解,他們有他們的工作,我說當然我們也諒解,但是我們也要完成我們的拍攝計劃。
旁白:話分兩頭,在沿海城市環境問題成了緊要課題。
環境保護局檢察官:總之取締要天天搞,不能罰錢了事,要反覆取締。
旁白:環境保護局正前去取締汙染企業,鑄造工場汙染大氣,居民投訴說咳嗽不止。
環境保護局檢察官:看那邊太惡劣了,這怎麼行。
旁白:根本沒有使用濾除有害物質的裝置,被稱為世界的工廠,面對嚴酷成本競爭的企業,經營者肆意排汙的比比皆是。
肆意排汙的企業
環境保護局檢察官:你們負責人呢?
企業員工:出去了。
環境保護局檢察官:那給他打電話,打電話叫他下來,車子在,人海不在,現在都什麼時候了,把它叫過來。
怒江水庫引起的紛爭
旁白:流貫雲南大地南北的怒江,被譽為是自然原貌尚存的中國最後的處女江,上流區域還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在怒江上建設水庫的計劃正在進行中。
怒江
水庫建設官員:從今天開始,我們的工作推進以後可以跨越20年,也非常羨慕你們可以提:前享受社會主義20年後的生活。
旁白:在水庫建設預定地的村莊召開的遷移說明會,對農民們猶如是晴天霹靂。
當地百姓並不相信官員的話,並開始躁動起來
當地村民:這種話不用說了,聽聽我們的意見吧,我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沒有人想要過什麼新生活,只求你們別拆我們的房子。
旁白:以記者為主的環境NGO一行進入了當地電臺,記者汪永晨女士設立NGO呼籲反對建設水庫。
汪永晨:關鍵是他一修水電站的話你們這的水就要改道了,從山裡引一水道,把水引到山裡,然後空出來的留著蓄水。
當地居民:那要看局部地方嘛。
汪永晨:他們說好處是讓你們將來能用上電,現在能用上電嗎?
當地居民:怒江原來說是山江綠柳的,所以生活呢不知道。
旁白:汪女士他們對中國內陸的水庫建設熱潮持有異議,曾經迫使有的建壩計劃下馬。
怒江水庫官員:標誌著怒江水電開發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標誌著怒江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邁出重大的一步。
旁白:水庫和發電站建成後,當地財政收入將增加十倍,以招徠企業、工廠為目的的開發開始了,建成發電站窮村變富鄉,當地政府高唱的致富方程式,令農民們滿心期待。
在建的政府大樓
記者:這個大樓能坐幾百人啊?
當地工作者:政府的機關都在這裡面,行政中心嘛。
旁白:另一方面,環境NGO讓農民們親眼目睹,水庫建設在各地造成的現實。
記者:然後呢我們就到他們村子裡面,我們問他們,他們的生活有什麼變化。
旁白:水庫建設破壞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並最終破壞居民的生活,這種主張與政府意見針鋒相對。
靠撿垃圾為生的村民
記者:現在你們看看,正在撿垃圾的人呢,他們是附近村的人。
旁白:NGO導遊之處正有靠撿拾垃圾維生的農民,村民們目睹了拆遷失地農民的慘狀。
汪永晨:你每天都來?
撿垃圾的村民:對,每天都來。
汪永晨:這個紙有什麼用呢?
撿垃圾的村民:這個紙不要了的,還能賣。
汪永晨:這個紙還能賣?
撿垃圾的村民:嗯,3毛錢一公斤呀。
記者:那您還有土地嗎?
撿垃圾的村民:沒有了,田和房子都被國家佔了。
旁白:村民們靠水庫致富的美夢開始動搖了。
附近村的村民甲:竟然拾荒維生,我們會不會也變成這樣子。
附近村的村民已:要這樣可就完了,不僅是我們這一代,還要考慮到下一代啊。
附近村的村民丙:這可是祖祖輩輩的土地啊。
旁白:正當汪女士在某處開展活動的2004年2月,從北京傳來了喜訊,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工作的朋友透露的內部情報。
汪永晨:那些報告打上去以後,溫家寶批示說介於怒江的保護很重要,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所以上馬的話要慎重。(大家鼓掌)
旁白:此後四年過去了,水庫建設預定地的村子,地方政府開始行動了,不顧同村民的搬遷,談判尚在紛爭之中,建壩工程開始動工了。
不顧同村民的搬遷,建壩工程開始動工了
村民甲:怎麼能隨便就挖呢?
建壩工作者:不要說這種話,還要我講多少次啊?別急,別急!
村民已:把田挖得一塌糊塗,要我們怎麼辦啊?你們這樣幹是不行的。
建壩工作者:我們一直就是這麼幹的,去跟上司說停止施工吧。
建壩工作者(打電話):現在在水庫預定地點正要施工,村民們圍上來提意見了。
「把田挖成這樣,要我們怎麼辦」
旁白:在村民們的注視下,土地被掘開了,村民們向北京的汪女士他們求救。
(村民與汪永晨通話)
汪永晨:他們已經開始行動了嗎?
村民:他們想要開始施工,我們正想辦法阻止。
旁白:他們獲悉開始施工的消息,環境NGO的成員們都趕到汪女士這裡(探討他們應該怎樣去面對這件事)。
NGO成員:我憑良心去說,這個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這樣的環保人士。
汪永晨:在這種開發中,能夠是可持續的發展嗎?我們這些城裡人他們可能要的改變,給他們帶來困惑的是什麼,我們不管是NGO也好,是媒體也好,我們自己能做什麼?
旁白:討論沒有進展,汪女士決定和同仁一起前往怒江。
旁白: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經濟成長的中國,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空前的環境汙染,激增的汽車廢氣,工廠的排煙。據某項調查,每年有三十萬人因大氣汙染而喪命,此外水質汙染嚴重,有三億人使用被汙染水源,改善環境汙染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要求。
被汙染的水源
去年(2007年)的共產黨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重申要與經濟成長一邊倒決裂,提出了重視發展和環境的平衡的政策。
胡錦濤: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旁白:長期飽嘗汙染之苦的城市居民的怒吼,廈門市發生的反對引進化學廠的示威遊行。
廈門市反對引進化學廠的示威遊行
示威遊行群眾:我不想讓我們的環境受到破壞,我想喊出我的意見,總會有人聽到我的聲音的。
旁白:市民與警察因環境問題發生衝突,前所未有的事態,結果廈門市放棄了引進化學廠的計劃,和廈門同為沿海城市的杭州市的環境保護局,市民對汙染和噪音的投訴接連不斷,數量每年達一萬件以上,24小時值班應對。
杭州汙染企業查處案件
旁白:杭州市環境保護局多次接到市民的投訴電話。
投訴者甲:我要投訴麵粉廠,噪音很嚴重,居民們已經投訴多次,可到現在還沒有解決。
(電話剛放下,另一個電話又想起來了。)
投訴者已:我要舉報電鍍工廠,他們在排放廢液。
劉雄偉(取締汙染企業部隊負責人):排汙到哪裡呢?
投訴者已:工廠後面的小溪裡,排放廢液以前我也投訴過,取締過一次,可兩天後又開始排汙了,請本部直接調查,地區的監察員沒有用,當地監察員和工廠是串通的,絕對不會錯。
劉雄偉:好的,謝謝你。
劉雄偉:那家電鍍廠剛開過160萬的罰單。
杭州環保局工作者:又是那家電鍍廠啊,到底怎麼回事?他們不是徹底調查過這家電鍍廠了嗎?
旁白:早上六點出發,去取締電鍍廠,取締汙染企業部隊的負責人劉雄偉隊長,這次沒有通知地區的監察員,本部人員直接奔赴現場。
(到達現場)
劉雄偉:不要被發現了,快去!
旁白:為掌握汙染的證據,監察員懷藏空瓶轉去工場後面的排水溝,確認廢液排放用暗語發來訊號。
劉雄偉
(劉雄偉與隊友們用呼叫機聯絡)
劉雄偉:看到我沒有?
跟在後面的隊友:看到了
劉雄偉:等下我們一起進去,你們跟我在我們後面啊。
去排水溝探測情況的監察員:隊長,聽到沒?
劉雄偉:聽到了,怎麼說?
去排水溝探測情況的監察員:水很渾的。
劉雄偉:好好,我們馬上走。
劉雄偉(對後面隊友):我們現在進去,你們跟我們先去現場啊。
劉雄偉來到違法工廠裡面,工人看到有人來,想要逃走
劉雄偉:哎哎,你站住!你這裡怎麼回事呢?
(工人還想要走)
劉雄偉:你不要動!不要動!你走過來,手機不要拿!
旁白:行使法定允許的強制搜查權進行徹底調查,車間主任現身了。
車間主任
劉雄偉:你過來,你是不是這個廠裡的負責人?
車間主任:是
劉雄偉:我是杭州市環保局的
車間主任:哎哎哎
劉雄偉:你最好配合我們工作啊!
車間主任:好
劉雄偉:你幹什麼來的你?你這個水直接排出去啦?外面的樣我已經採掉了。
旁白:工廠背後的小溪已被染成黃色。
劉雄偉:怎麼這麼大的一條溪流都給你搞成這樣啦?你看看這個汙染水。
車間主任:我跟你講啊,我們的汙水我們在車間裡處理起來的。
環保局工作者:你不要這樣說,剛才你怎麼沒說?
車間主任:哎呀,我不會跑的,我不會跑的!
旁白:這家電鍍廠作為本地經濟發展的象徵,由當地政府建立,即所謂鄉鎮企業,數年前當地撤資,將工廠出售給現在的老闆,使用劇毒氰化物的電鍍對廢液管理的要求極高,但這家工場把低成本才是競爭力奉為信條,管理狀況一片混亂,受工廠汙染之害的居民們向劉先生訴說不滿。
居民甲:請想想辦法吧,居民們都在受害,真是一塌糊塗啊。
居民已:這幾棟房子,附近居民的飲用水全部都是黃色的,跟鐵鏽的顏色是一樣的,還有他的氣味也不行,很刺鼻的,空氣也不行。
劉雄偉:給你們半個小時快,把老闆帶來,只給你們半個小時,快想辦法,時間過了還不來會怎麼樣你們自己想好。
旁白:老闆到了,於此同時接到通知的地區監察員也到了。
環保局工作者:這是今天在後面採樣的廢水。
採樣的廢水
旁白:自接受工廠以來,沒有採取任何環保措施。
劉雄偉:鹼性的,就是你排放的水還要做詳細分析,你就等著結果出來。
旁白:接下來,向地區的監察員也做嚴重警告。
劉雄偉:因為你們玩忽職守,所以又出問題了
地方監察員:今後我們不再疏忽了。
劉雄偉:不能只考慮地區的問題,全杭州都會臉上無光,被人家恥笑確實不好。
旁白:劉隊長結束訓話,接下來等著他們的是居民。
居民:一起去看一看吧,那裡在亂排糞尿,能不能解決啊,居民們都很有意見。
劉雄偉:我今天不是來抓排糞尿的。
居民:天一熱臭得更厲害。
劉雄偉:我們主要的是工業,因為那些髒一點,你在農村邊緣,那種死角還是有的,但是不至於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但像這種企業如果他的水不管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會更大。
旁白:開始以嚴厲態度對待環境汙染的市民,而企業不願破費環境成本,肆意排汙依然存在,環境保護和經濟成長之間摸索仍在繼續。
因為報導水庫紛爭問題,NGO成員被警察跟蹤了
旁白:水庫施工糾紛一個月後的怒江的村子不見一個人影,村民們大多遷移到了稍遠的地方,當地政府為搬遷,農民提供的新村沒有農田的集體住宅,此前反對工程的村民們,如今情況有變。
旁白:這是偷拍的公安警察的巡視,有人向記者和NGO通風報信,正在進行搜查當地政府堅信建壩才是致富捷徑,不能讓已經富裕起來的城裡人來這裡搗亂,村子的氣氛已大不如前。
旁白:拂曉前,汪女士帶著報社記者來到新村,走訪支持者的汪女士馬上察覺情況異常。房門沒鎖可是沒有人出來,天開始亮了,卻不見一個村民,在從前的村裡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人,一位反對建壩的老人。
汪永晨:那你怎麼辦,人家都搬到新村去了,你呢?
反對建壩的老人:我不知道,去問我兒子吧。
旁白:老人躲進了屋內。
村民:村民們受到恐嚇,警察天天都來,剛才還來過這裡,是在找你們呢。
記者:警察在追我們嗎?
村民:是的,肯定在追你們。
記者:他們怎麼知道我們要來呢?
村民:不知道是誰通風報信的,最近警察都穿便衣在追查你們,和你們交談過的村民,名字都會被記錄下來,就是他們,就是他們在搜查你們。
記者:真是他們嗎?
村民:肯定沒錯。
旁白:兩名男子走了過來,一言不發開始對著汪女士幾人拍照,汪女士考慮到村民的安全,便用男子們也聽得到的聲音開始與同仁通話。
穿著便衣的警察,想要查劉女士
便衣警察:終於打完了,輪到我們打了。
旁白:再多呆下去,可能會給村民帶來更大麻煩(於是離開回到車上)。
汪永晨:要不要和他們談談?
記者:完全沒用的。
旁白:男子正在和誰聯繫。
記者:汪老師,什麼感覺?
汪永晨:沒什麼感覺,就是來採訪嘛,很友好,他們也沒說什麼,就拍了一點照片。
(汪女士手機傳來同仁的簡訊,簡訊內容為:他們重點查的是汪,你們一路上要小心啊,他們要了我的電話,還把電話也做了登記。)
旁白:即便如此,汪女士一行仍繼續前往怒江上遊,意想不到的景色映入汪女士的眼帘,山林被開鑿,開發業已開始綠色的山坡滿目蒼痍。
曾經的青山如今已經滿目蒼痍
汪永晨:太心疼了,我們十二月來的時候還沒這麼慘呢對吧?
旁白:上面停放著重型機械,被譽為原貌尚存的怒江,在開發浪潮衝擊下正要變得面目全,非汪女士通過電臺節目做實況報導。
汪永晨在打電話:我給你放一下怒江的聲音好嗎?原來那個很大的河流,怒江原來還有激流的,我現在給你放一下怒江激流的聲音啊。
汪永晨:但是同時也非常焦急的是有些山坡上的樹被砍掉了,有些大江大河上因為修路,因為採泥被破壞了。
旁白:汪女士繼續進入支流,建設中的水庫,就在怒江邊上的支流,大規模建壩工程已經動工。
這種山地都是滑坡,都是不結實的泥土
杭州被指汙染企業老闆:我是真不想幹了
旁白:取締了電鍍工場的杭州市環境保護局,老闆被叫來了,檢查結果很糟糕,氰化物很多。
被查工廠老闆:真受夠了。
環保局工作員:氰化物49.9標準值呢是0.5。
劉雄偉:也就是說是一百倍了。
環保局工作員:根本就沒有處理過,從廢液池直接排放的。
旁白:分析的結果是最差劇毒氰化物竟是標準值的一百倍,致癌性的六價鉻、鋅等重金屬的濃度也相當高。
劉雄偉:關鍵還是今後怎麼辦,這個很重要,是通過整改繼續在做,要考慮到整個行業現在,包括你的整個投入。
杭州被查工廠老闆
被查工廠老闆:對這種行業,特別是我也是要真的改造,我是真不想幹了。
劉雄偉:你是在他們的這個執政裡面。
被查工廠老闆:我原來也想今年搞好了就不搞了,這個廠,2001年我是不應該接受的,本來環保是沒這麼差,2001年的時候,現在的都換了,他們都知道這個情況。
旁白:長期肆意排放毒素的電鍍廠,結果連主動停業都不允許,被依法關閉,今年被迫關閉的汙染企業共有14家,杭州市內尚布滿了數萬家工廠,時代正從成本競爭轉向重視環保,但企業對本地發展功不可沒,該如何把握取締的分寸,煩惱與日俱增。
旁白:環保會議與會人員:國家的環境政策已經與經濟政策、金融政策、貿易政策緊密相連,所以把我們的環保工作推向了主戰場。
旁白:這天的報告顯示大氣汙染有部分在惡化,被課以繁重指標的各地區負責人紛紛訴苦。
杭州政府人員:我區工業生產佔全杭州的三分之一,並以每年三成的速度急速增長,要在不影響經濟成長勢頭的同時,完成減汙的指標,我們感到壓力很重。
杭州政府人員:汙染減排要定任務,沒有退路的,但是壓力很大,整個空間環境容量,經濟的發展這對矛盾怎麼平衡,是一門藝術,要給他處理好。
四川地震與水電站到底有沒有關係?
旁白:當地時間5月12日下午2點28分,裡氏八級的大地震直擊四川省,六萬九千餘人死亡的大慘禍。四川省所建的391座水庫發現出現裂紋,市民遭受潰壩的威脅,從四川至怒江所在地雲南的地震多發地帶,上面建有大量水庫的事實方才為大眾所知。
四川地震畫面
旁白:汪女士認為機不可失,請來政府研究機關的專家,召開了緊急集會。
政府研究機關專家:我們建站,泥石流下來以後,國道沒有了,而且發生以後,可以說是事實,沒人說這個是假性質,他的消息肯定是暢通無阻的。
汪永晨:這次地震發生在地質多發的地帶,它的上流修了這麼多水電站,通過這次我們是不是要有一點新的決策,在這種地震多發地帶能不能修那麼多的水電站?
政府研究機關專家:我覺得這是一個國際問題。
汪永晨:那您的意見呢?
政府研究機關專家:我的意見是,如果我們不缺能源的話,就沒有必要修這些水電站,但是我們的能源問題太嚴重了。
汪永晨:因為以前我們沒有這個,但是這次的地震是不是給我們的警示之一?
政府研究機關專家:因為既然我這個河流是自然的,這個平原是自然的,你非要一節一節的修,當然不符合自然規律,所有的大壩都是如此,但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生存,不得不這樣做。
關於環保,依舊是無休無止的攻防戰
旁白:與汪女士他們的願望背道而馳怒江的居民搬遷已大致完成,在用農田換來的底樓商用空間,年輕人正興致勃勃玩撞球,也聽不到村民們保護怒江的呼聲。
農民甲:農民不能反抗,反抗了也沒有用,
農民已:我們不反對建設水庫,只要補償費,分文不少就行了。
北京的繁華街,汪女士在呼籲重新評估水庫建設和援助災民
汪永晨:我就說咱年輕,我們說那麼多不管用,現在大自然自己出來說話,受罪傷害罪多的還是最窮的老百姓,全是大山裡的這些人。
旁白:汪女士等人在上個月向政府提交了公開信,堅持要求重新檢討在地震多發地帶興建水庫的做法。
市民(電話):是環保局嗎?
劉雄偉:是
市民(電話):我想舉報一家工廠。
杭州市市民的舉報依舊源源不斷。
市民(電話):他們每天在露天噴漆塗裝,居民們很有意見,請你們做調查處理。
旁白:趕到現場時,作業已經停了。
劉雄偉:我問你,你們的噴漆是在哪裡噴的?
噴漆業主:我們很少噴。
旁白:取締汙染的戰鬥永無止境。
劉雄偉:你們這些當地的監察員為什麼不每天來現場呢?
旁白:震後一個月的怒江,有傳言說水庫工程可能會延期,似乎在懷念舊日家園,一對老夫婦在舊村中流連忘返,大江靜靜地守望著工程的去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窘境,中國能否克服這個難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帶著種種懸而未決的問題,中國迎來奧林匹克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