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根據最新一項分析表示,近幾十年來僅有五個研究領域摘得超過半數的諾貝爾科學獎項,而這種「榮譽不平等」可能會導致科研經費不平衡。
諾貝獎無疑是整個科學界最引人注目,也是最令人垂涎的獎項。諾貝爾獎獲得者代表了一個領域內傑出科學家的大牛,他們的科研成果反覆被用來評估影響力,獎項,模式轉變和科學合作。研究這類有影響的團體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這些頂級獎項都包含了哪些學科。
其實並非所有領域都在諾獎的範圍內,但是在自然和生物醫學的三個獎項涵蓋面非常廣,分別是化學獎,物理獎,生理學/醫學獎。從理論上說,幾乎所有涉及自然科學或者生物醫學的工作,只要有巨大的影響力,都有資格獲得榮譽。然而,有不同的觀點認為這些獎項僅頒給了一小部分學科的科學家。特定的子學科可能比其它領域更能吸引諾貝爾獎,於是有部分學者建議精選的科學精英更值得擁有更多的榮譽和獎項,即有限的學者和想法推動了科學發展。相反,這幾個聚焦領域中更有可能產生偏見和不應有的忽視。
儘管很難可靠的解答此頂級獎項是否應該歸於任何群體,但至少可以幫助您了解是否存在偏科,以及如果存在,有多大程度。如果證實存在,哪些領域被優先對待,優先程度多少?又有多少學科從摘得諾獎?
討論
來自加州史丹福大學的John Ioannidis說,他懷疑科學領域中最權威的獎項僅集中在某一些領域,但是這個假設直到他和他的同事整理了1995-2017年的諾獎獲得者才得到證實。
研究小組發現,自1995年至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醫學獎以及物理獎的獲得者中有52.4% 的科學家從事粒子物理學,細胞生物學,原子物理學,神經科學和分子化學。而在114個科學領域中,僅有36個榮獲殊榮,使得從呼吸系統疾病到行星科學等被排除在外。
圖1 學術文章發表學科分布圖
表一 36個科研領域有至少一個諾獎
觀點:一篇論文不足以代表諾獎級工作
有人可能會辯駁,認為一篇論文不足以代表諾獎級工作,另一條規則可選幾篇論文作為諾獎工作的裡程碑。但是,通常同一項目的主要論文在圖1中都很相近。為進一步分析,還採用了40819篇(1995-2017)Scopus收錄的物理,化學以及醫學/生理學諾獎得主的文章。
當前的分析表明,幾乎每次諾獎揭曉時,會發現很多文章雖然和諾獎工作在相近時間段發表,但是引用量總是前者遠高於後者。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引用並不全部代表潛在影響力。例如,某些工作可能會帶來重大進展,但由於它幫助該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因此到一定程度不再被引用。相反地,進展甚微的領域可能會繼續引用相同的參考文獻,例如儘管營養流行病學雖未取得顯著的進步,但是卻獲得了大量引用。此外,高引用論文在創新上因領域差別而存在很大差異,即並非所有高被引論文都具有相同的價值。某些類型的文章和某些書籍可能會吸引大量的引用,但是其實在衡量影響的方法上並沒有黃金法則。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於,有時很難識別出哪篇論文明顯是諾貝爾著作的縮影。作者利用諾貝爾官方網站上的信息,再通過閱讀幾本可以被選為候選人的論文,定性地確定每種獲獎者最相關的論文。當有多個提名時,則使用更客觀的文獻計量標準為每個獲獎者選擇一篇論文,以避免潛在的主觀性。此外,該團隊對每個獲獎者的整體出版材料進行了分析,並且由於大多數獲獎者將他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特定的一門學科上,因此該評估給出了相似的總體概況。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學科確實和本文所研究的三個諾貝爾獎並不相關。例如,大多數法律,哲學和中世紀研究領域的工作可能與醫學,化學或物理學相距甚遠。對於其他幾個學科,它們與三項諾貝爾獎的確切相關程度也可能會受到爭議。然而,仔細閱讀沒有諾貝爾獎的學科列表,可以發現許多學科顯然與這三個諾貝爾獎領域相關。
認識到這些注意事項,將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著作聚集在少數領域中就得到「破解」。這種現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釋,並且不同的研究人員對此是否可取而持不同意見。在特權領域工作的科學家們可能會認為這種榮譽不平等現象很正常,而其他科學家可能會認為這很不公平。這種現象總體反映出科學家對諾獎的提名和授予各持己見,也會引起關於科學進步的相對程度是取決於基準科學和還原論者的發現,還是取決於應用性工作的辯論。
原文連結: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34612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