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九日,瑞典國王向中國科學家姚檀棟頒發了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的維加獎(vegamedaljen)除國內媒體外,小編僅在瑞典皇室網站查證了這一消息。
以下報導來源於鳳凰網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姚檀棟在瑞典獲頒維加獎
4月1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王宮,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前左)與姚檀棟合影。鑑於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19日在瑞典王宮獲頒2017年維加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
維加獎介紹:
維加獎設立於1881年,是瑞典著名地理學家和北冰洋航道開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諾登舍爾德在1878至1880年間,率領「維加號」首次通過大西洋和太平洋東北部,完成環繞歐亞大陸的歷史性航行之後設立的。
維加獎每三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對傑出的地學科學家進行海選之後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
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與姚檀棟合影
相關報導:專訪2017年維加獎得主姚檀棟:立足「第三極」破解氣候變化之謎
太平洋的風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凍圈變化卻能決定風往哪兒吹。
「青藏高原冰川、積雪面積的大小,會直接影響亞洲季風的強弱,決定我國東部地區的旱澇。」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
鑑於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姚檀棟。這是亞洲學者首次獲得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的此項榮譽。
獲獎是群體效應,中國「第三極」環境研究處於第一方陣
以青藏高原為中心,西起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東到橫斷山脈,北起崑崙山和祁連山,南到喜馬拉雅山脈——科學家口中的「第三極」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裡。
「這裡是亞洲的水塔,堪稱我國和周邊國家的『環境驅動源』。」姚檀棟從事高原科考近40年:「儘管有地球上密度最大、數量最多的人群依賴於『第三極』環境,但相比南北極,對『第三極』的研究依然偏少。」
維加獎的設立,最早源於對北極研究的重視。獎項後來延伸到南極研究,又逐漸涵蓋地球科學的多個領域。對第三極的研究,近年來逐漸進入評獎委員會的視野。
姚檀棟說,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的研究論文數量和引用率,近年來穩居世界第一。「總體來說,我們在青藏高原環境方面的研究處於國際上第一方陣。」
「這次得獎,說明國際同行認同中國科研人員在『第三極』的整體研究水平的提升,而且到了讓國際關注的程度,所以到評獎的時候,就會想到中國科學家候選人。」姚檀棟說,「這是一個群體效應的結果。」
影響20億人青藏高原冰凍圈正發生重大變化
「第三極」的冰川孕育著亞洲幾大河流,每年冰川融化的多少,直接影響著下遊十幾個國家逾20億人口。
「超過80%的冰川在退縮,」姚檀棟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冰凍圈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變化之大已經超出人們的預期。
「一個典型標誌是,去年7月和9月接連發生兩次冰崩,塌方面積之大、影響之嚴重,史上罕見。」
姚檀棟說,他通過鑽取冰芯,也就是從高海拔冰川中鑽取冰樣,解析冰川中包含的各種氣候與環境變化信息。比如,通過分析冰芯,可以發現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在過去一千年中含量不斷增高,以此可以搭建起相關監測模型。
「氣象資料只有一百多年歷史,對於更久之前的氣候變化的認識,就要依靠其他的氣候變化替代資料。」姚檀棟說,冰芯最準確地記錄了過去上千年的氣候變化規律,「掌握過去規律才能預測未來」。
專注「第三極」風雪呼號中也能出大成果
在姚檀棟之前,曾有美國的頂尖地理學家憑藉同時對南北極和「第三極」的研究而榮獲維加獎。
姚檀棟說,美國科學家的視野非常寬廣,而自己則不斷專注於「第三極」。「我經常這樣形容,『第三極』是個富礦,別人偶爾來挖一次,可能挖的技術比我好,很快挖了一顆大的。但我天天在這兒挖,最後挖的還是最多。」
鑽取冰芯的過程既艱且險。跟隨姚檀棟的學生曾這樣描述:登山路上,每走一段就會看到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遇難者的名字和生命「凝固」的日期。風雪呼號中,誰也不知道腳下有沒有奪命的裂縫。
2015年,姚檀棟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又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古裡雅冰川鑽取冰芯。即便在6700米處突遇冰裂隙,他們仍然鑽出一根符合研究標準、308米長的透底冰芯。
獲知自己得獎後,姚檀棟並沒有特別在意。在採訪中,他數次提到,要培育寬廣的科學視野,而科學視野是建立在紮實的科學基礎研究之上。歐美國家在基礎研究領域有非常雄厚的實力,所以能源源不斷「冒」出科技創新成果。
「我們對『第三極』研究的頂級成果,整體而言還不是世界第一,要全面提高研究質量,達到世界引領水平,首先要加強基礎研究。」姚檀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