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諾貝爾獎」,瑞典國王只頒給了一個中國人

2020-11-24 IT之家

四月十九日,瑞典國王向中國科學家姚檀棟頒發了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的維加獎(vegamedaljen)除國內媒體外,小編僅在瑞典皇室網站查證了這一消息。

以下報導來源於鳳凰網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姚檀棟在瑞典獲頒維加獎

4月1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王宮,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前左)與姚檀棟合影。鑑於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19日在瑞典王宮獲頒2017年維加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

維加獎介紹:

維加獎設立於1881年,是瑞典著名地理學家和北冰洋航道開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諾登舍爾德在1878至1880年間,率領「維加號」首次通過大西洋和太平洋東北部,完成環繞歐亞大陸的歷史性航行之後設立的。

維加獎每三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對傑出的地學科學家進行海選之後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

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與姚檀棟合影

相關報導:專訪2017年維加獎得主姚檀棟:立足「第三極」破解氣候變化之謎

太平洋的風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凍圈變化卻能決定風往哪兒吹。

「青藏高原冰川、積雪面積的大小,會直接影響亞洲季風的強弱,決定我國東部地區的旱澇。」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

鑑於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姚檀棟。這是亞洲學者首次獲得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的此項榮譽。

獲獎是群體效應,中國「第三極」環境研究處於第一方陣

以青藏高原為中心,西起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東到橫斷山脈,北起崑崙山和祁連山,南到喜馬拉雅山脈——科學家口中的「第三極」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裡。

「這裡是亞洲的水塔,堪稱我國和周邊國家的『環境驅動源』。」姚檀棟從事高原科考近40年:「儘管有地球上密度最大、數量最多的人群依賴於『第三極』環境,但相比南北極,對『第三極』的研究依然偏少。」

維加獎的設立,最早源於對北極研究的重視。獎項後來延伸到南極研究,又逐漸涵蓋地球科學的多個領域。對第三極的研究,近年來逐漸進入評獎委員會的視野。

姚檀棟說,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的研究論文數量和引用率,近年來穩居世界第一。「總體來說,我們在青藏高原環境方面的研究處於國際上第一方陣。」

「這次得獎,說明國際同行認同中國科研人員在『第三極』的整體研究水平的提升,而且到了讓國際關注的程度,所以到評獎的時候,就會想到中國科學家候選人。」姚檀棟說,「這是一個群體效應的結果。」

影響20億人青藏高原冰凍圈正發生重大變化

「第三極」的冰川孕育著亞洲幾大河流,每年冰川融化的多少,直接影響著下遊十幾個國家逾20億人口。

「超過80%的冰川在退縮,」姚檀棟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冰凍圈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變化之大已經超出人們的預期。

「一個典型標誌是,去年7月和9月接連發生兩次冰崩,塌方面積之大、影響之嚴重,史上罕見。」

姚檀棟說,他通過鑽取冰芯,也就是從高海拔冰川中鑽取冰樣,解析冰川中包含的各種氣候與環境變化信息。比如,通過分析冰芯,可以發現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在過去一千年中含量不斷增高,以此可以搭建起相關監測模型。

「氣象資料只有一百多年歷史,對於更久之前的氣候變化的認識,就要依靠其他的氣候變化替代資料。」姚檀棟說,冰芯最準確地記錄了過去上千年的氣候變化規律,「掌握過去規律才能預測未來」。

專注「第三極」風雪呼號中也能出大成果

在姚檀棟之前,曾有美國的頂尖地理學家憑藉同時對南北極和「第三極」的研究而榮獲維加獎。

姚檀棟說,美國科學家的視野非常寬廣,而自己則不斷專注於「第三極」。「我經常這樣形容,『第三極』是個富礦,別人偶爾來挖一次,可能挖的技術比我好,很快挖了一顆大的。但我天天在這兒挖,最後挖的還是最多。」

鑽取冰芯的過程既艱且險。跟隨姚檀棟的學生曾這樣描述:登山路上,每走一段就會看到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遇難者的名字和生命「凝固」的日期。風雪呼號中,誰也不知道腳下有沒有奪命的裂縫。

2015年,姚檀棟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又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古裡雅冰川鑽取冰芯。即便在6700米處突遇冰裂隙,他們仍然鑽出一根符合研究標準、308米長的透底冰芯。

獲知自己得獎後,姚檀棟並沒有特別在意。在採訪中,他數次提到,要培育寬廣的科學視野,而科學視野是建立在紮實的科學基礎研究之上。歐美國家在基礎研究領域有非常雄厚的實力,所以能源源不斷「冒」出科技創新成果。

「我們對『第三極』研究的頂級成果,整體而言還不是世界第一,要全面提高研究質量,達到世界引領水平,首先要加強基礎研究。」姚檀棟說。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地位有多高?諾貝爾獎代表著怎樣的榮耀?
    然後等下了飛機,會有瑞典大使館的人來接,接下來您在斯德哥爾摩將會呆一周的時間,整個一個星期有專車跟司機,而且還要使館的專員陪著去各處。剛到的第一頓晚宴,是中國駐瑞典大使親自招待的,頒獎的是瑞典國王親自授予的獎牌跟證書,而且頒獎典禮晚上的晚宴是瑞典皇室全體成員出席,國王,王后,王子,公主都陪著聊天跳舞,獎金是宴會之後的第二天就可以領取了。
  • 屠呦呦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瑞典國王為其頒獎
    北京時間昨晚11點30分左右,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隆重舉行。今天凌晨零點12分,屠呦呦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證書。  「我們對每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研究工作都會認真詳細地研究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在學術上我們『認識』很久了。屠呦呦不論是從學術上還是生活上都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作為獲獎人,她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林達勒說。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何頒給這3人?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何頒給這3人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 2017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瑞典舉行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2月10日電(記者 李玫憶)2017諾貝爾獎頒獎典禮10日下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的11位獲獎者頒發了獎章和證書。 1500多名來自瑞典王室、政界、商界和文化界等各界代表出席了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這場典禮。
  • 今年的物理諾貝爾獎應頒給了中國人,因為中國人早知道黑洞的存在
    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 Ghez 發現,一個不可見且極其重的物體控制著銀河系中心恆星的運行軌道。超重黑洞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解釋。先看甲骨之的黑字,黑在甲骨文中,寫成〇大,〇表示空,黑的意思就是空中巨大的存在,而且這個存在,是隱秘的,看不到,黑這個字,準確地表達了黑洞的特徵
  • 搞笑諾貝爾獎2018獲獎名單 搞笑諾貝爾獎是什麼獎
    ­  影視界有評選年度爛片的金酸莓獎、金掃帚獎,傳媒界有失敗新聞攝影展,科學界的笑料擔當必須屬於「搞笑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要正裝出席,向瑞典王室敬禮;搞笑諾貝爾獎則是愛穿啥穿啥,(還有人打扮成蜜蜂),但需向瑞典傳統肉丸子敬禮。
  • 2020年度搞笑諾貝爾獎管理學獎頒給了5位中國人, 2021有兩位也可能...
    菠蘿科學獎被人稱之為「中國版搞笑諾貝爾獎」,它脫胎於從1991年開始由科學幽默雜誌主辦的搞笑諾貝爾獎,該獎項的目的是選出一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成果,所以在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上,總能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發明。  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9月17日,第30屆搞笑諾貝爾獎隆重登場。
  • 落選了今年的諾貝爾獎?看完這篇文章也許你還有機會
    才是諾貝爾獎獎金的主要來源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諾貝基金會總的回報率達到16%而基金會本身運營支出與獎金只佔總資產的2.1%同時,還會有少部分源於瑞典政府的資助和他人的捐贈在20年不領工資的情況下進行科學研究最初諾貝爾獎的獎金金額就是一個瑞典正教授二十年的年薪因此1901年,首次諾獎的獎金為15.0872萬瑞典克朗但由於獎金來自投資收益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所以金額一直在變化1980年,諾貝爾獎單項獎金達到100萬瑞典克朗1991年為600萬瑞典克朗
  • 諾貝爾獎統計,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到底有多少中國人得獎?
    又到了一年一度頒發諾貝爾獎的時候了,諾貝爾獎的歷史大家都清楚了,根據「炸藥天王」諾貝爾的遺囑獎金設定的獎項,但沒有數學獎,具體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百年以來,諾貝爾獎從一個只在歐洲有影響的小獎項變成如今在全球都有影響力的大獎,相信很多人都關心,這100年來,到底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
  • 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還有搞笑諾貝爾獎?
    這兩天諾貝爾獎相繼公布了,關於諾貝爾獎,你究竟了解多少,為什麼發了這麼多年,獎金還是沒有發完,為什麼還有一些奇怪的獎項,為什麼獎項裡沒有數學,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多疑問,跟著阿貓一起了解一下吧!
  • 諾貝爾獎發了124年,為什麼發到現在還沒有發完,還夠發多少年?
    諾貝爾獎基金的運作模式  作為一個專心的科學家,諾貝爾將自己的大部分財產(僅留下了一點給自己的親屬)全部設置了諾貝爾獎,用於鼓勵新的發明和新的創造,設立之初所頒發的獎金就是很高的,當時就相當於一個高校科研人員20年的薪水,他希望通過這個高額的獎金讓研究人員沒有後顧之憂,做出有用的研究。
  • 諾貝爾獎是怎樣評選的?
    諾貝爾在遺囑中明確表示授獎時不考慮候選人的國籍,在當時激起了瑞典國內許多批評和反對之聲,人們認為這筆由瑞典人留下的巨額遺產不但沒有給瑞典人優先的權利,還要瑞典人承擔評選等額外的工作,是不愛國的行為。然而,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諾貝爾獎已經在它所涉及的領域內成為全人類最高獎項,成為瑞典帶給人類的一大貢獻。
  • 愛因斯坦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
    萊納德甚至還宣稱,如果愛因斯坦因為相對論獲諾貝爾獎了,他就歸還自己的獎牌。1921年,在萊納德和斯塔克的阻撓之下,諾貝爾物理學獎終究還是沒有頒給愛因斯坦。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將這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空缺。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法規,當某一年的諾貝爾獎空缺時,將會在下一年再度評定——如果下一年評定出了結果,則將前一年的諾貝爾獎授予之;如果下一年依然空缺,則徹底空缺。
  • 諾貝爾獎正在頒發:中國人獲獎究竟有多難
    為了噁心中國,以前頒發了諾貝爾和平獎給中國人,但這兩個中國人,卻並不認可自己的祖國。當然我們也不認可瑞典頒發的這兩次諾貝爾和平獎。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人在議論中國人得諾貝爾獎的事情了。比如他們希望林語堂得諾貝爾獎,因為林語堂擅長用英文寫作,但是其有影響力得作品,今天沒幾個中國人知道。當然了,魯迅也是推薦對象,但是魯迅卻沒有長篇小說,基本都是短篇,所以也是不行的。
  • 宋清輝:諾貝爾經濟學獎首次頒給「拍賣理論」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他們將均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這也是諾獎第一次頒給「拍賣理論」。他們的研究成果將帶來怎樣的影響?與中國有何淵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連線採訪了三位國內經濟學領域的專家解讀。
  • 諾貝爾獎本周陸續揭曉,獎金增至1000萬瑞典克朗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諾貝爾1895年立下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上述領域「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從前一年9月起,諾貝爾獎評委會便開始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
  • 2020年諾貝爾獎頒發還有一個多月,誰能脫穎而出
    因為科學類是很多人都不很熟悉的,即便他們的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不知多少年後仍然無法普及大眾,只有諾貝爾文學獎好預測,也好理解。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究竟會頒給誰,相信比2019年更有看點。這是為什麼?但非洲已經好多年沒有作家獲獎了,如果今年要在非洲選取一個,那看點,當然爭議也將更大。
  • 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什麼頒給他們?獎金是多少?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微觀經濟學的「拍賣理論」,獲獎者是兩位史丹福大學的師生組合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這個拍賣機制,Simultaneous Multiple Round Auction (SMRA),也叫the Simultaneous Ascending Auction (SAA),是基於兩個非常詳細的proposal,一個就是由 Milgrom 和 Wilson 設計的,另一個是 Preston McAfee 設計的。
  • 2020年的諾貝爾獎頒獎禮,和以往時候都不太一樣……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社】;作者:陳爽12月10日,是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自1901年起,除因戰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諾貝爾獎組委會都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然而,由於新冠疫情的肆虐,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改為線上舉行,頒獎晚宴也不得不取消,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