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
00:00/00:00
100%
用戶鑑權失敗,請先 註冊成為百度雲用戶
百度雲
8月19日,中國醫師節。
今年,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裡,是白衣天使們負重前行,才換來了靜好歲月。
一名優秀的醫生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如何破解「看病難,看病貴」這一歷史難題?今年醫師節,記者對話四川大學第二醫院院長劉瀚旻。
記者:作為一名從醫超過30年的「老醫生」,您如何看待醫生這份職業?
劉瀚旻:1985年我進入大學學醫的時候,我認為醫生的職責是為了解除病人的病痛;後來,我發現醫生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行業;再往後,我認為醫生是一個需要奉獻的行業。
我認為醫生這個職業需要具備幾個特點:
首先,你要有高超的醫術,能夠為患者排憂解難;
第二,你必須是一個教授,你要為培養下一代而努力;
第三,你必須是一個研究者,科研對於你的學業成長和對於你所處的專業的學科技能非常重要;
第四,你必須是一個管理者,具備管理的本能和潛能。
記者:在醫師節之際,您想對醫生們說些什麼呢?
劉瀚旻:希望所有醫生朋友們都注意身體,不要用身體的透支來換取一時工作量的增加。因為,你的身體不僅僅屬於醫院,屬於病人,還屬於你的家人,我希望醫生們在繁忙工作的同時,享受到家庭的安寧、幸福、健康。
記者:今年是「華西」辦學110周年,「華西」在眾人的心目中意味著「希望」,您如何理解「華西精神」?
劉瀚旻: 在我的理解中,華西精神首先要具備「專業性」。華西很多醫生都是德才兼備,多才多藝 ,這得利於我們開闊的視野。實際上,這些看起來和醫學無關的技能,都蘊含著邏輯思維,個體的體驗,能夠幫助醫者在面對困難、疑難的時候,很好的進行冷靜思維判斷。其次是對於醫學的探索精神。
記者:「醫聯體」是當前的熱點,您認為醫聯體能夠帶給患者怎樣的就醫改變?
劉瀚旻:眾所周知,「華西」一號難求。曾經我們對排長隊看診的孩子做過一個調查,到底有多少孩子需要來華西二院看病?,調查結果顯示不到20%,大部分孩子可以通過其它辦法得到很好的處治。那時我們感覺到老百姓對華西這個品牌確實很認同,這也從側面上反映出老百姓對於基層醫療有一定的疑問,不信任。
在有限的醫療條件下,怎麼讓醫生有更多的精力從事該做的事情,讓兒科的這種醫療資源能夠更有效的分配好?
基於這點考慮,我們建立了「醫聯體」、「分體治療模式」,目的在於,幫助基層的社區醫生,掌握兒童常見的幾種疾病、症狀,讓一些輕症患者就近享受很好的醫療服務。對於症狀嚴重的兒童,家長也不需要擔心基層醫生不能醫治,「醫聯體」背後有強大的華西的整體醫療支撐和綠色通道,讓病人得到及時的治療。
記者:有觀點認為,華西第二醫院建立了很多醫聯體聯盟,醫療資源被稀釋,我們如何保證自身的實力不受到影響呢?
劉瀚旻:其實,我們並不是在稀釋華西二院的優質資源,而是通過這樣一種形式,讓資源合理化運用了,最終我們希望的是優質資源能用在刀刃上。
建立「醫聯體」,培訓基層醫生,是一種技術的輸出、品牌的輸出,讓廣大的老百姓相信這些醫生。這些醫生也會隨時與我們保持密切聯繫和溝通,我們也會定期檢查他們的治療質量,因此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記者: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個難題,華西二院有哪些辦法?
劉瀚旻:通過建立「醫聯體」,讓病人能就近就醫。以「高新婦兒聯盟」為例,通過現在的整體的運行的反饋來看,婦兒聯盟醫生是十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稱號。所以,他們也會很好的應對日常的治療。
記者:您如何看待醫院的社會責任?
劉瀚旻:我認為作為一所公立醫院,社會擔當應該放在首位,如果我們只滿足於自己醫院的發展,能夠收越來越多的病人,這是好事。
可是,放在社會去看,每個醫生能夠看的病人真的有限。如果我們能在政府正確的領導下,發揮我們的才智,讓我們的醫療理念,播散到社會各層的醫院,真正讓各級各層的醫生能夠一起協調起來。實際上,我想會有更多的、成倍的病人從中受益。
【來源:川報觀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