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古代聖賢都發出過「人生如棋」這樣的感嘆,而一盤好棋,最講究的便是「變化多端、步步為營」,每一步棋都要直擊對手的痛楚,卻又要讓他對你的下一步捉摸不透,如此,方有勝局!
而既然「人生如棋」,那麼,是否能過上理想的、令人滿意的、羨煞旁人的人生,則也要講究「變化」二字。有「變」,則萬事「化」為前進的契機和推動力;沒有「變」,那就只能故步自封,停滯不前!
人生的長河波瀾壯闊、氣象萬千,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的改變。對於嬰幼兒來說,要學會從爬行改變為直立行走;對於老年人老說,要學會從斤斤計較改變為得失泰然。而對於正處於求學時期的莘莘學子們來說,懂得改變更是有百利而無一害。課上課下的態度要變、不同學科的學習方法要變、處在不同年級時的學習習慣也要改變。如果你懂得了這些應變之道,成績自然會持續走高。
當然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人即使「一成不變」,他的成績也是名列前茅的。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本事,「死讀書、讀死書」的本事,說白了就是「書呆子」,舊社會也稱為「學究」。這種人的成績固然可喜,但在學習過程中的趣味卻不足,自身的應變能力也不強,以至於導致各大媒體每每出現「北大學子當服務員」、「清華學子賣豬肉」等新聞。其實,從相反的角度來看,這也能證明「變」的重要性,學會應變、學會變通,掌握的知識就不再是「死知識」,而是真能融入到血液中的、真正吸收消化了的、真正能夠學以致用的。
而那些既不改變,學習成績也不好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懶」!因為他們認為,不變是理所當然的,是習以為常的,是約定俗成的,並對此麻木不仁,因為麻木,感受到的只有自欺欺人的「舒適感」。而同時,要改變,就代表著要打破這種約定俗成、理所當然的「舊想法」,而「破舊」又是一件需要付出時間、精力和血汗的事!
正如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之前,蘋果每天都會從樹上、桌子上、甚至人的手裡掉到地上,但沒有人會注意這件事,因為在他們思想裡,蘋果是「理所當然」要掉下來的,至於為什麼會掉下來,在當時那樣一個時代,他們才「懶」得去想!而牛頓改變了這一禁錮人的思想,對這一現象極為關注,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成為了整個物理學的研究基石。
再舉一個例子,某些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十分不成功,他們無法與子女心平氣和地溝通,總是爭執的面紅耳赤,導致親子關係愈演愈烈,而孩子的成績也越來越差。他們抱怨現在的小孩太難管,抱怨當今社會的誘惑太多,抱怨學校的教育不起作用,甚至夫妻之間互相抱怨指責,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改變自己與子女溝通的方式,也許想過,但很少付諸行動。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作為父母,這樣教育子女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很可能,他們認為自己的父母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自己現在過得還可以,所以自己在用同樣的方法教育下一代也是沒有問題的。可是,他們不明白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以及他們所抱怨的那些社會上新鮮誘惑的增多,教育的內容和目的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他們的某些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行。如果繼續將老一套的思想當做理所當然,那麼,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總之,人類之所以能過不斷地進步,正是在於不斷地求新和改變。石器時代的兵器已經無法滿足生存需求了,所以人們需要改變開採、冶煉和生存的方式,進入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電氣時代,以至於現在的信息化時代。歷史的進程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求新、改變,才能發現新的真理,才能讓自己得以進步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