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明朝三百多年裡,承襲過十六位皇帝,歷經12世之久。光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有二十六個兒子之多,並分別分封在了各地,做起了逍遙王爺,為朱家子嗣繁衍紛紛獻力。這樣一來,朱家子嗣的數量就以驚人的數量增加著,這些後代起名字成了件麻煩事。
朱元璋為了這件事還給子孫立下了個規矩,除了賜給各家的家譜輩分之外,還規定子孫後代的名字中必須有金木水火土,而且得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則,也就說名字中必須有五行做偏旁的漢字。
正如皇家一脈的名字:(朱標)、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 、朱厚熜、朱載垕 、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除了先輩給的前兩個字,自己的選擇就只剩下了最後半個。
在我國,為了凸顯皇室的尊貴,自古以來就有著避諱之說,平常人家不能和皇帝的名諱同字同音。而朱家子孫作為皇族,自然也不能起與先輩同音同形的字。
而朱元璋的規定一下發,可是難倒了皇族。帶五行偏旁的常用字就那麼多,還不能同音,先輩們把能用的常用字都用完了,後代們就紛紛用起了生僻字。但生僻字也數量有限,為難的皇族們便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造字,於是,在明朝歷史上,就多了許多我們不認識的漢字。如朱志堩、朱秉欆、朱承爚、朱恩鑙、朱見灂等
而元素周期表傳到中國的時候,當時有一個資歷頗深的老學究名叫徐壽,他負責元素周期表元素的翻譯,但在翻譯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瓶頸。元素周期表有118個元素,而且金屬類更是佔了大部分,那麼這118個元素需要對應118個漢字。但翻譯也講究通俗易懂,表達清楚。到了後面一些元素,中國人都從未聽說,更別提有相應的漢字來表達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徐壽看到了明朝朱氏的家譜,裡面都是五行生僻字,徐壽喜出望外,當即用裡面的金字旁生僻字給元素命名。這就是我國的第一份元素周期表,而且這些字我們到現在仍在使用。
朱元璋可能也想不到,自己為子孫定的規矩,居然幫後人解決了一個這麼大的難題,不僅推動了我國化學基礎的發展,更是為我國科技的進步還貢獻了力量。
所以說,當代的化學家應該感謝這位皇帝,當然,我們每個背過周期表的人,也應該感謝這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