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腦科學研究證實:犯點小錯,孩子學得更多,走得更遠

2021-01-09 幼兒園設計中心

1955年,世界上第一座迪士尼樂園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聲勢浩大的開幕儀式吸引了7000萬人觀看電視直播。

但這場首演卻從頭到尾都處在失敗的陰雲之下。

就連創始人華特·迪士尼的親兄弟都不看好樂園的前景,認為這是「華特的蠢東西」。

而開園當日,樂園更是狀況頻頻,主題項目因尚未完工不能開放,瀝青路面因高溫融化,飲水機水量不足,餐廳食物售罄……

美聯社毫不客氣地評價道,「迪士尼讓成千上萬的孩子們失望了」,就連迪士尼自己的員工也把開幕日稱為「黑色星期五」。

但是,即便有個糟糕的開頭,迪士尼樂園卻仍然蒸蒸日上。錯誤,在這裡並不可恥,而成為了一種常態。

華特·迪士尼曾說:「幹大事就會犯大錯。(If you do big things, you make big mistakes)」

在迪士尼的元老級員工Van Arsdale France 的回憶中,迪士尼是一個創造力和錯誤並存的地方,華特·迪士尼總會鼓勵他的造夢師們去天馬行空地思考,打破常規。「我印象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因為犯錯或者想法太蠢而被解僱。」

如今,全世界已經有6座迪士尼樂園,迪士尼在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150位,是當之無愧的成功企業。

但和迪士尼這種開放環境不同的是,在課堂上,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卻總是處於一種恐懼犯錯的壓力環境。

更嚴重的是,孩子們因此陷入犯錯的尷尬,將錯誤視為自己的恥辱,給自己造成了許多心理負擔。

這種「恥辱」與壓力造成的悲劇並不鮮見,輕則孩子在學業上不願意挑戰有難度的作業,不願意開口說外語,老師也無法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度;重則孩子不堪不完美的成績與家長的嘮叨,離家出走,甚至想不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可是許多人卻對孩子在學習上犯錯這件事有些苛責。

但是,與其探討「為什麼我們對孩子犯錯的容忍度很低」,外灘君認為,不如換個思路,看看犯錯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意味著什麼。

諸多研究已經表明,錯誤對孩子的學習發展來說並不是洪水猛獸,相反,還能起到促進作用。那如何才能消除犯錯的羞恥感?並將犯錯從劣勢轉為優勢呢?

大腦天性對犯錯敏感

但犯錯也在促進大腦發育

其實不止是學生,成人也會害怕在工作中犯錯。2018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做了一項研究,結果更是表明了,人腦對於錯誤是非常敏感的。

在實驗中,受試者要說出字體的顏色,而排除字義帶來的影響。當字義和字體顏色一致時,受試者不容易發生錯誤;而當兩者不一致時,受試者不僅反應時間變長了,而且錯誤率也更高。

相關實驗

實驗結果和常識經驗並無不同,但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大腦在這個過程中的工作狀態後發現,和說出正確答案相比,受試者在犯錯時,他們的大腦更為迅速地對犯錯這個情況做出了反應。

甚至,在受試者自己意識到犯錯之前,大腦就已經產生了「偵察到錯誤」的腦電波。

許多腦科學研究已經發現,在犯錯時,人腦幾乎立刻會出現一個帶負電的腦電波,被稱為ERN。而且在犯了一個錯誤之後,人們的下一輪反應會更加緩慢。

這可能是因為大腦試圖給自己更多的時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科學研究還發現,錯誤發生後ERN越強,下一輪響應就越慢。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兩位教授雅各布·赫希和麥可·英茲利赫特的研究還證實:ERN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成正相關。也就是說,更容易犯錯的學生,反而更容易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正如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的形象解釋那樣:「學生每一次犯錯……他們的大腦就會長出一個新突觸。」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兩個影響人從錯誤中學習的因素。

一個是孩子的年齡,兒童對錯誤相對來說更加不敏感。研究表明,大腦ERN的強度在不同年齡是不同的,和兒童比起來,青少年和成人的ERN信號更強。

因此,青少年和成人對錯誤更加敏感,也更容易從錯誤中反思學習。兒童的能力則相對弱一些。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科學家推測,可能與大腦發育的方式有關。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速度並不一致,一些區域在兒童後期就已經完全成熟,而另一些則要等到成年才能發育成熟。

產生ERN的區域就是這樣,一直要到接近30歲才完成發育。換句話說,與大腦的其他許多部分相比,這個能讓人從錯誤中學習的關鍵區域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完全。

因此,如果孩子年齡很小,不能很好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也許並不是他的主觀想法。

友好地對待犯錯行為

能讓孩子學得更好

除了年齡,另一個影響因素是人們對於犯錯者的態度。

密蘇裡西部州立大學的歷史老師Dominic DeBrinca就觀察到一種對學生非常不利的情況:在美國,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太注重隱私,反而加重了學生犯錯時的羞恥感。

在他的觀察中,初入大學的大學生們對犯錯的擔憂顯得更加強烈。他們正處於一個學業拓展和身份轉化的交匯時期,既帶著青春期「無所不知」的自信,又覺得自己有成年人智慧,對於自己要做什麼,怎麼獲取知識有自己的想法。而犯錯則影響到了他們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過度保護隱私的傳統。即使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人們仍然對於個人空間有著執著的防範。這種觀念延續到課堂上,就造成了這樣一番場景:

即使是優秀作品,學生也不願意拿出來讓它公開曝光;而即便自己在課上的發言出現了錯誤,也不願意公開被教授指正。

所以,每當教授希望學生進行交流,發表看法與觀點的時候,不得不考慮他們的心態:

他們會不會準備得不充分?

會不會因此說出什麼錯誤的表達?

要是學生說錯了,自己該怎麼指正呢?

因此,在大學階段,很多時候教授和老師為了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反而先花了數倍的精力來解決學生犯錯的尷尬與羞恥感,簡直是事倍功半。

在K12教育階段,美國一些學校的課堂同樣有著對錯誤的不友好態度。

2007年,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三位研究者在中美兩國錄製了一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共計44節數學課,以此研究教師們對於學生犯錯的不同態度。

結果表明,中美兩國的學生犯錯頻率大致相當,但老師們的做法卻不盡相同。比如在關於分數的課上:

美國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是錯誤的,或給出正確答案的頻率明顯高於中國老師。

相比之下,中國老師則更多的,會重新敘述問題或者讓學生給出自己的解釋,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發現自己錯在哪裡。

此外,一位中國老師還為一位改正了錯誤答案的同學頒發了代表「表現出色」的星星獎勵。

老師表示:「我要告訴學生應該互相理解,允許別人改正錯誤。你看有些學生一開始說錯了,後來又改正了。我應該在我們的日常課程中盡一切可能在他們身上發展這些想法。」

在課堂上,老師們不僅把錯誤當作一種資源,而且還提醒學生自己可以隨意犯錯,也應該允許別人犯錯。

研究也表明,在一個對錯誤更友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也更樂於挑戰更有難度的問題。因為他們不僅知道犯錯是沒關係的,也相信自己下次能夠做得更好。

以身作則,犯點小錯

幫助孩子更上一層樓

孩子們在學習中犯的錯誤,總是有原因的,與其先一步責備孩子不用心,不如對錯誤安之若素,甚至反過來利用錯誤,幫助孩子從中成長。

1. 先溝通,再改錯

外灘君此前寫過許多種教養理念,比如學徒式養育,和激勵孩子的內在自驅力等。不論哪一種教養方法都把「溝通」作為解決矛盾的第一步。在對待孩子犯錯這件事上,也是如此。

而且,學習中有許多錯誤其實並不是孩子學習能力的問題,而是對問題的理解有不同。

在網絡上傳播甚廣的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短視頻中,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

看圖寫話,把洗衣服的圖畫看成和面;

數學題答案2x2=4,孩子寫了2+2=4;

寫出物品長度,孩子量了物品圖片的長度……

孩子答錯了,或許是知識點沒有掌握好,或許是對問題的理解有偏差,又或許僅僅是沒有答出出題人想要的答案,比如此前外灘君分析的語文閱讀問題。如果我們不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又怎麼知道他們該如何改正呢。

就像美國研究者對中美教師的研究裡那樣,許多老師對於孩子給出的錯誤答案,不會直接否認,而是會要求孩子給出自己的理由。

在孩子自己慢慢將理由闡述出來的過程中,可能自己就會發現邏輯的矛盾之處,從而找到正確的推理。

2. 自己犯點小錯,讓孩子更安心

對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家長和老師可能就是他們生活中的權威,凡事都向這兩者看齊。而嚴格的學術要求和行為典範,就可能會讓他們對犯錯非常牴觸,甚至覺得羞愧。

而要打造一個對錯誤包容的環境,家長和老師或許可以做一回「破冰者」,先「以身作則」犯個小錯。

比如在講解問題時,可以故意寫錯一個易錯字,或者是給一個錯誤答案,鼓勵學生來指正自己的錯誤。讓他們知道,即便是老師或者家長,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而且,犯錯之後都有改正的機會。

Readicide的作者,著名寫作老師Kelly Gallagher認為,寫作老師應該定期在課堂前寫作。「老師是教室裡最好的作家。因此,非常重要的是要讓這個最好的作家來模擬寫作時的困惑、混亂、停頓、落筆,以及修改潤色時的猶豫,」

Gallagher這樣寫道:「我不會隱藏這點。相反,我希望學生也看到我努力把文字寫下來的過程。」

這種「無風險」的犯錯環境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壓力較小的學習氛圍。這有助於學生形成「草稿思維」。

數學教授阿曼達·詹森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告訴學生,這只是你現在的粗略想法。允許他們提出問題,犯錯,然後進行改正,而不會扼殺失敗的前景。」

3. 指責要對事不對人

要想讓孩子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而不是被錯誤打倒,除了一個友好的環境,還需要培養他們對自己的認知。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認為智力具有可延展性的人,與認為智力是固定的人們之間的最大區別,是他們對錯誤的反應方式。

講明白些,一個認為自己有能力變得更強更好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會這樣想,「下次我會付出更多的努力」或是「如果我犯了一個錯誤,我會嘗試學習並弄清楚它」;而一個認為自己不會變得更聰明的學生可能就不會抓住機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會覺得再次嘗試是沒用的。

這簡直印證了企業家亨利·福特的那句話——「不管你覺得自己可以做到,還是不能做到,你都是對的。」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積極心理學方面頗有研究,她曾表示,幾乎每個著名的心理學系都有人在研究失敗這個主題,沒有人喜歡犯錯誤,因為人們害怕失敗。

但是,如果我們看看大學畢業典禮上成功人士的演講,就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其中很多人都學會了如何接受失敗,並從失敗中學習。

Angela Duckworth從認知療法的角度講道,當遇到恐懼、焦慮或沮喪的人時,必須確定那些情緒狀態背後的想法。

當學生在犯錯時感到尷尬,他們腦中閃過的想法可能是「我很蠢」。青春期的孩子都不想在別人面前犯蠢,這種想法的壓力是極大的,同時也損害了孩子對自我的認知。

一個扭轉這種想法的方法是,換一個評價,評價事情,而不是人。當學生犯錯了,只不過是「做了一件蠢事」而不是「他是個笨蛋」。

所以,犯錯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每個人都會犯錯。而且,犯錯反而還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學會找到正確答案的方法。

與其責備孩子,倒不如讓錯誤為我們所用,發揮它的最大價值。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有想像力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讀了幾十年書,出來社會後,發現學的知識都沒有用,我不想我的孩子再走這樣的路。作為一位事業型爸爸,我一直對家庭特別是孩子有愧疚感,由於之前不懂孩子大腦的發育特徵,因此在日常生活裡面不自覺的出現各種限制孩子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特別是給孩子造成一些情緒上陰影,正是這些原因,我迫切的想為我的孩子做點什麼。
  • 沒那麼簡單:讓你學得更好的12條腦科學原理
    沒那麼簡單:讓你學得更好的12條腦科學原理——(帝族智慧) 人腦是自然神奇而又複雜的造化,一直被教育者視為不可捉摸的「黑箱」。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腦科學的研究逐漸繁榮,科學家們開始從不同角度揭示人類認知活動的腦機制。
  • 也許一個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參加的比賽準備得怎麼樣了?也許你還不知道今天要做什麼,但浙大這間寢室裡的同學們全部安排得井井有條。這間寢室就位於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紫雲三舍,寢室四人全部來自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農業工程1702班,其中張友超、黃挺、陸旭琦保研本院,仇睿瑜保研到控制學院,他們都將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繼續馳騁。
  • 職場中的「青蛙效應」,居安思危、警鐘長鳴,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因此,我們在職場中一定要居安思危、警鐘長鳴,才能走得更高、更遠!案例分享:小薇在公司的業務能力非常強,就是稍微有些高冷,平時不太喜歡跟同事深入交流,有時碰到同事的時候,她甚至都不怎麼打招呼。小薇在公司做得風生水起,覺得自己是來工作而非找朋友的,所以她並不是很在意這個。因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小薇很快被提升為客戶經理。
  • 臺灣腦科學和心理學家洪蘭: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
    2017年10月29日下午,在「金蘋果論壇」現場,洪蘭教授給大家帶來了一場關於孩子大腦發展密碼與教養的藝術為主題的講座。關於孩子的大腦開發,關於愛的科學與藝術,洪蘭教授告訴大家:逼迫式學習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生是馬拉松,跑到終點才是贏家;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她說,孩子是上天給你的福賜。
  • 「寬容公務員犯小錯」 是個偽命題
    近日,廣東省人大代表、省國土廳廳長陳耀光稱要容許一線公務員犯小錯,引發熱議。(1月29日《現代金報》) 陳廳長說的「小錯誤」究竟是什麼錯?對這個關鍵問題,他語焉不詳。那麼,我們只好替他分析了。如果公務員哪天上班遲到,或籤事務性文件時不小心籤錯地方,對這樣的「小錯誤」,當然應該寬容。事實上,公眾對這種錯誤也從來都沒有緊追不放。
  • 用心,才能走得更遠——記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胡麗芳
    碩博連讀五年間,胡麗芳作為主要參與人參與國家自然基金以及省部級基金項目多項;在SCI期刊發表研究型學術論文1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五年來,共參加國際學術會議2次、全國學術會議5次,並且在會議上作學術報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國際學術會議論文3篇、全國會議論文5篇。
  • 張文宏:了解傳染病,跑在病毒前面,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只有對自然保持謙卑,人類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和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傳染病,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來到我們身邊。」張文宏在開場的這句話令許多網友心有餘悸。「也許新冠對我們的啟發,就是要對自然更加謙卑,才能走得更遠。」張文宏說。希望更多人了解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敵人」張文宏曾在採訪中表達過對「走紅」的無奈,坦言自己並不喜歡站在聚光燈之下。「當新冠大幕落下,我自然會非常安靜地走開。你再到華山醫院來,你也很難找到我了,我就躲在角落裡看書了。」
  • 同一胎的小老虎裡面,為何雄虎會比雌虎走得更遠?
    許多文章和資料都告訴我們,「長大之後雌虎會在出生地周圍生活,而雄虎則會往更遠的地方走」,但是卻很少有文章告訴我們背後的原理。但是有一點要說明,小雄虎雖然慢慢變得強壯了,但是它們還遠遠沒有達到巔峰的狀態,不大可能是壯年雄虎的對手,所以在第一次挑戰父親之後大概率會輸,進而逃離此地,往更遠的地方走。比如印度班達迦國家公園的一隻著名老虎查吉爾,在它3歲的時候就向當時的虎王巴爾卡發起了挑戰,但實力不及後者,只能敗逃到更遠的地方去。
  • 闢謠:右腦開發可以激發孩子創造力?家長來聽最新腦科學研究結果
    最近豆媽在讀《最強大腦》科學判官Dr.魏(魏坤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的新書《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發現自己原來存在一個關於左右腦的誤區,就是「開發右腦能夠激發孩子創造力」這個說法到底是不是靠譜。通過學習,我發現自己雖然是教育學專業,又是心理諮詢師,但是對於左右腦之間關係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
  • 共慧,讓他們走得更遠 ——記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英語教研組
    「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英語教研組就是這樣一個群體。看,他們的「一周一研」課在平校長的帶領下開展得扎紮實實,有聲有色。微信群成了組內布置工作、交流體會、分享成果的得力助手,每位老師開設「一周一研」課之前都會在群裡提前一天「廣而告之」。無論是哪個年級開設研討課,組內老師全員參加,跨年級跨班聽課成了我們的常態。課畢即研討,人人發言,分享智慧,指出不足,抱團成長。瞧,他們的遊戲教學開展得如火如荼!
  • 讓三體腦各司其職,青少年學習更高效的科學依據
    腦科學研究,逐步為我們揭開大腦的奧秘,也讓我們在學習、教育和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擁有更多高效的力理論。日漸成熟的「左右腦」理論,就為青少年教育提供了詳實的科學指導。著名的「左右腦」理論關於腦科學研究,斯佩奇(1913-1994)的「左右腦」理論廣為人知。斯佩奇自主設計了著名的割裂腦實驗,腦科學史上首次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斯佩奇也因此項研究獲得了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學樂器能讓孩子變聰明嗎?腦科學家這樣說…
    因為有傳言說,學樂器能變聰明。這個聰明包括什麼?邏輯思維和記憶力強,聽覺和視覺靈敏高等,而這些能力都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得到提升的。那傳言到底是不是真的?今天我就從腦科學的角度為大家解答。學樂器能變聰明?是的學樂器改變了神經細胞的連接,也就意味著,增強了記憶力。
  • 學點微積分,炒股可以炒得更好
    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接受本報採訪    廣州日報訊 (記者黃蓉芳)「中國孩子學數學,不是因為興趣,而是因為高考,所以,最終難以學好。」昨日,著名華人數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參加全國首家網際網路社區醫院成立儀式時接受本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學好微積分,在生活中隨處可用。「學點微積分,炒股可以炒得更好。」
  • 嘉人③丨呂耀能:心懷感恩勇擔責任 才能走得更遠
    早在2008年,他在走村串戶時,發現許多家庭特別老年人日子過得艱苦,回到公司便動員大家開展了「巨匠溫暖送百家」活動,每年從當時的高橋鎮挑選100戶貧困家庭進行幫扶。呂耀能回報桑梓的想法,立即得到大家的呼應。巨匠集團是由原騎塘鄉的建築社逐步發展壯大而來的,公司不少元老都是現在高橋人,大家發家致富後,都不忍看著家鄉落後,所以在呂耀能帶動下,紛紛捐資出力,這一堅持就是十多年。
  • 「腦立方」培訓涉嫌無證辦學 專家:腦開發尚無科學理論證實
    有關專家對此表示,腦開發尚無科學理論證實。並且,該培訓機構未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備案,涉嫌無辦學許可卻設私塾。  「通過科學的方法,見證您的孩子閉眼讀書寫字,超級寫作,快速閱讀,過目不忘,快速提升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創造力和超級寫作能力,讓孩子真正的找到自信,大幅度提高孩子成績和各項技能。」
  • 怎樣才能進行科學的「全腦開發」呢?抓住孩子發育的黃金時期就行
    事實上,他們並非是什麼「超人」,而是從小通過科學的「全腦開發」方法訓練和使用大腦,使得他們大腦的各項能力都獲得了鍛鍊和提升。怎樣才能進行科學的「全腦開發」呢?1、了解自己無限的潛力著名的前蘇聯科學家伊凡葉夫裡莫夫指出:「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邏輯學的最新發現證實,人具有巨大的能。一旦科學的發展能夠更深人了解腦的構造和功能,人類將會為儲存在腦內的巨大能力所震驚。人類平常只發揮了極小部分的大腦功能。
  •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2018年07月09日 10:03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 小學二年級英語單詞大全,單詞背得越多,孩子英語自然學得更好!
    學習,對於普通大眾來說,當然是學得越多越好,學得越早越好,現如今很多人也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不少家長會在學生們的課外時間讓他們學習更多的東西,去補習班補課,去興趣班學習琴棋書畫,對於家長來說,這無可厚非。
  • 【腦科學與教育】如何告別蠻學苦學,實現高效學習?揭秘小學語文...
    【腦科學與教育】如何告別蠻學苦學,實現高效學習?這種變化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大腦對語言的習得和運用始終是腦科學中最為普遍關注的研究領域。那麼,腦科學研究對小學的語文教學具有怎樣的啟示?在當下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又基於腦科學形成了哪些教學策略呢?今天,小編為您推薦這篇乾貨滿滿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