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吞噬的物質和光,消失在事件視界內,半徑可達300光年

2020-09-04 博科園

通常黑洞排出的物質比所捕獲的物質多一千倍,同時控制噴射流和捕獲的機制是黑洞吸積盤,這是一種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質量盤,以極高的速度圍繞黑洞旋轉。吸積盤是高熱的,會發出光和其他形式的電磁輻射。軌道物質的一部分被拉向中心,消失在事件視界內,事件視界是物質和光都無法逃脫的臨界點,另一個更大的部分被吸積盤本身發射的輻射的壓力推得更遠。

每個星系都被認為在其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但並不是所有的星系都有或仍然有吸積盤。那些這樣的星系被稱為活動星系,因為它們有活動的星系核。傳統模型假設積聚在活動星系中心區域的物質有兩個階段:由核噴射出的物質高速電離氣體流出,以及可能流入核的較慢分子。巴西聖保羅大學天文、地球物理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USP)博士後研究員丹尼爾·梅現在提出了一個將這兩個階段整合到一個場景中的新模型。

研究模型發現,分子相似乎與電離相具有完全不同的動力學,它也是流出的一部分。這意味著有更多的物質被從中心吹走,活動星系核在整個星系的結構中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人員根據對兩個活躍星系的研究確定了這種模式:NGC1068和NGC4151,NGC代表新的星雲和星團總目錄,建立於19世紀末。使用高度細緻的圖像處理方法,在兩個非常不同的星系中發現了相同模式。

半徑可達300光年

現在大多數天文學家都對研究非常大的數據集感興趣,而本研究的方法正好相反,以一種幾乎是手工的方式研究了這兩個的個體特徵。新的研究表明,最初星系中心區域的分子氣雲坍塌並激活了核心,形成了吸積盤。吸積盤發出的光子溫度達到100萬攝氏度左右,將大部分氣體向外推了很長一段距離,而一小部分氣體被圓盤吸收,最終墜入黑洞。

當雲團被吸入圓盤時,會形成兩個不同的相:一個是由於暴露在圓盤上而電離的,另一個是分子的,被它的輻射遮蔽了。研究發現分子部分完全與電離部分聯繫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流出。研究將氣體的兩個相聯繫起來,之前被認為是不相連的,並將它們的形態符合單一的情景。電離氣體來自於這種分子氣體的碎裂,當它碎裂時,它會在一個半徑可達300光年的不斷膨脹熱泡中被推得更遠。

為了便於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這幾乎是地球到比鄰星距離的70倍,比鄰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當研究人員觀察這兩個星系的中心區域時,看到了這個巨大的氣泡輪廓,分子壁勾勒出了它的輪廓。分子壁碎裂,電離氣體被驅逐出去,吸積盤看起來是一個極其明亮的亮點。從它到達我們的所有信息都與一個像素相對應,所以沒有足夠的解析度來辨別它可能的部分,只從黑洞的影響知道黑洞。在古代宇宙中有更多的可用氣體,所以像那樣的過程影響更強烈。

研究在相對較近的星系(如NGC1068和NGC4151)中觀察到的是發生在較遠星系過程的一種溫和形式,這些星系在遙遠過去的活動核現在被探測到是類星體。

博科園|研究/來自:聖保羅研究基金會

參考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DOI: 10.1093/mnras/staa1545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黑洞吞噬的物質和光,消失在事件視界內,半徑可達300光年!
    通常黑洞排出的物質比所捕獲的物質多一千倍,同時控制噴射流和捕獲的機制是黑洞吸積盤,這是一種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質量盤,以極高的速度圍繞黑洞旋轉。吸積盤是高熱的,會發出光和其他形式的電磁輻射。
  • 在我們宇宙中,存在視界半徑超過一光年的黑洞嗎?
    視界半徑一光年的黑洞質量將超過3萬億倍太陽質量,目前人類觀測到的黑洞當中,沒有視界半徑能達到一光年的,但是宇宙之大,也許在人類看不見的某個地方,就存在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天文學觀測表明,幾乎在所有的星系中心,都至少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比如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質量就高達400萬倍太陽質量,周邊還存在幾個數萬倍太陽質量的中型黑洞;物質無法穿透的黑洞邊界稱之為黑洞視界,對於史瓦西黑洞來說,視界半徑與黑洞質量成正比。
  • 新發現:黑洞的事件視界確實存在,只要掉進去就從宇宙中消失
    黑洞是宇宙中一種非常奇特的天體,它的引力極其強大,極度扭曲了其周圍的時空,導致任何落入黑洞的東西都是有去無回,包括光在內。正因如此,我們無法看到黑洞。天文學家把黑洞的外邊緣稱為事件視界,處於事件視界之外的觀察者無法知曉黑洞內的信息。
  • 黑洞的事件視界得到進一步證實
    近來,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檢驗了黑洞的一個基本原理,他們找到了新的證據來證實當物質被吸進黑洞時會完全消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再次通過檢驗
  • 顛覆認知:黑洞噴出的物質比捕獲的多一千倍
    通常認為黑洞是一個貪吃的傢伙,但一項新研究認為黑洞噴出的東西更多。巴西研究人員提出黑洞拋射物質的通用機制。這一過程發生在活性核心核中。聚集在中心區域的分子氣雲被黑洞吸積盤的輻射吹走,形成一個巨大的膨脹熱泡,其半徑可達300光年。)。黑洞排出的物質比它們捕獲的物質多一千倍。同時控制拋射和捕獲的機制是吸積盤,這是一種巨大的氣體和塵埃質量,以極高的速度圍繞黑洞旋轉。
  • 事件視界還是表觀視界--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廣義相對論中,對於靜態的黑洞而言,事件視界和表觀視界是相同的。然而,這兩個視界在原則上又是可以加以區分的。如果有越來越多的物質被黑洞吞噬,黑洞的事件視界就會不斷膨脹,變得比表觀視界更大。不過在20 世紀70 年代,霍金還一直認為,黑洞會慢慢收縮,噴湧出「霍金輻射」。在這種情況下,事件視界會比表觀視界更小才對。今天,霍金的新觀點認為,表觀視界才是黑洞的真正邊界,它幾乎就像極端物理的「灰色地帶」。
  • 2分鐘看完,被黑洞吞噬的恆星和光,究竟都去了哪裡?
    導語:2分鐘看完,被黑洞吞噬的恆星和光,究竟都去了哪裡?在這之前,人類雖早已就對黑洞進行研究,但對於它的模樣還都是靠想像來彌補。黑洞吞噬一切,覆蓋一切,這樣的存在是不可思議的但也是讓人類感到新奇的。黑洞可以吞噬萬物,任何光源都無法在內部存在,也進入不了黑洞。被黑洞吞噬的恆星也會在一瞬間消失,湮滅與那深不可見的黑暗之中。這些恆星與光最後會去往何處,黑洞內部結構如何,一直都是科學家們致力研究探索的主要項目。
  • 地球會被黑洞吞噬嗎?最近的黑洞在1000光年外
    ,它們隱藏在黑暗中,不斷吞噬周圍一切物質和能量。黑洞的質量有大有小,即使是最小的黑洞,也有1.7~2.7倍太陽質量,可以輕鬆地吞下太陽這種等級的恆星。如果地球附近真的有顆黑洞,那最終必然無法逃脫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很關心,地球附近到底有沒有黑洞呢?想找出一顆黑洞並不容易,放眼整個星空,吸引我們的都是那些閃閃發亮的恆星。其實這些恆星離我們都很遠,其中很多離我們有1000光年以上。
  • 科普:「事件視界」和「事件視界望遠鏡」——探尋黑洞的蛛絲馬跡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記者郭爽)在黑洞周圍,光線不能逃脫的臨界範圍被稱為黑洞的半徑或「事件視界」。對這個特殊區域,人類動用口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虛擬望遠鏡」,探尋黑洞留下的種種「蛛絲馬跡」。根據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理論,黑洞「事件視界」並非「有去無來」的單行車道。儘管物體一旦被吸入黑洞就會永遠消失,但如果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黑洞可能會「滲出」一些被吸入物質的蛛絲馬跡。由於黑洞非常遙遠且半徑很小,以往設施沒有足夠的解析度來直接觀測黑洞,而是用觀察周圍恆星運動、吸積盤和噴流乃至引力波等間接方法來進行探測。
  • 黑洞是什麼?從何而來?什麼是黑洞的「事件視界」?
    提問:黑洞是什麼?它們從何而來?科學家們能看到黑洞嗎?什麼是黑洞的「事件視界」?回答:黑洞是由廣義相對論方程預測的理論實體。約翰·米歇爾(John Michell)在1784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預測在一個半徑是太陽半徑500倍(但密度與其相同)的物體表面會出現大於光速的逃逸速度,因此是不可見的。然而,隨著光波理論的興起,人們對這一理論的興趣在20世紀初消失了。在現代物理學中很少會提及到,這些理論實體其實被稱為「暗星」,以區別於真正的黑洞。
  • 由三個超大質量黑洞聚首引發的懸案:消失的物質到哪兒去了?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其特點是表面逃逸速度超過光速,光是無法從黑洞表面逃離。黑洞與時空的分界線就是事件視界,當然我們的科技還無法全面探測一個黑洞的事件視界邊緣。三個黑洞如等高線地形那般標記出來,發亮的部分就是黑洞事件視界的觸及範圍,可以看出Gal 1和Gal 2的質量較大,在圖中顯示出的輻射更加強大,一邊吞噬物質的同時,也迸射強烈光芒,兩者也更加靠近,而Gal 3就遠了一些。三個黑洞之間還有數千光年的距離,此時的三個黑洞只能說外圍物質發生接觸,這些物質包括比如黑洞周圍的天體集群等。
  • 事件視界望遠鏡即將拍攝墜入黑洞的物質!
    黑洞是巨大的,即使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來說也是如此:質量是地球太陽質量的65億倍,它的視界(超過這一點甚至光都無法返回)包圍著一個和我們整個太陽系一樣寬的球體。所以,這個黑洞吸積盤的熱物質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繞著這個物體走一圈。[M87]發生明顯變化的時間跨度超過一天,Doeleman說:這太棒了,因為它的意思是一次拍攝一幀的影像。
  • 宇宙大爆炸後最大爆炸被發現,光年級別黑洞現身,距離地球3.9億光年...
    在一立方光年的尺度範圍內,會有多達10~100顆以上的恆星。 我們銀河系中心的大黑洞有400多萬顆太陽質量,但是類星體中心的大黑洞,它的質量卻要大得多,一般會達到幾十億顆太陽的質量。 》外界的物質在向黑洞掉落的時候,就會釋放出能量爆發。
  • 黑洞的事件視界裡發生了什麼,它的生長與星系的演化有何關聯?
    那麼,在黑洞的事件視界裡到底發生了什麼,黑洞的生長與星系的演化又有哪些密不可分的聯繫?具有特殊吞噬規律的超大質量黑洞在星系GSN 069的中心,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定期消耗大量材料的超大質量黑洞,其吞噬物質的時間周期大約每次間隔9個小時。在此之前,研究人員僅在兩個「恆星質量黑洞」中觀察到過這一現象,而這個與地球相距2.5億光年的黑洞,其質量達到了太陽質量的40萬倍左右。
  • 天文學家觀測到2.15億光年外超大質量黑洞潮汐瓦解恆星全過程
    該黑洞就位於圖中中央的核球中心上。左邊旋臂上的藍色恆星估計是銀河系內的恆星。該星系距離我們約66百萬秒差距,即約2.15億光年,在目前在光學波段探測到的所有潮汐瓦解事件中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起。不過隨著恆星的瓦解釋放的巨大能量,產生強大的包含氣體塵埃的物質衝擊波,以大約10000km/s的速度高速向外擴散,這對潮汐瓦解事件產生了遮擋,導致後續的觀測困難。
  • 天文學家觀測到2.15億光年外超大質量黑洞潮汐瓦解恆星的全過程
    該黑洞就位於圖中中央的核球中心上。左邊旋臂上的藍色恆星估計是銀河系內的恆星。該星系距離我們約66百萬秒差距,即約2.15億光年,在目前在光學波段探測到的所有潮汐瓦解事件中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起。不過隨著恆星的瓦解釋放的巨大能量,產生強大的包含氣體塵埃的物質衝擊波,以大約10000km/s的速度高速向外擴散,這對潮汐瓦解事件產生了遮擋,導致後續的觀測困難。
  • 黑洞的視界是什麼?一口氣搞懂黑洞的前世今生
    在爆炸過後,由於恆星已消耗完自身的能量,自身無法承受住外殼的質量,恆星會開始坍縮,直到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時,恆星的中心生成了一個黑洞。這顆黑洞距我們約5500萬光年。黑洞的發展過程黑洞產生後,由於自身質量巨大,會吸引許多物質,當物質進入它的視界是便會被吸進去。那麼視界究竟指什麼呢?這裡只講黑洞的視界,視界即黑洞的邊界。這怎麼理解呢?
  • 肉眼能夠看到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超大質量黑洞嗎?
    銀河系中心黑洞天文學名稱為人馬座A*,科學觀測研究認為,銀河系黑洞質量相當於430萬個太陽,根據史瓦西半徑公式計算,其史瓦西半徑可達1290萬千米。那麼這個黑洞我們能夠看得到嗎?是肉眼能夠看到,還是望遠鏡能夠看到呢?
  • 繼首張黑洞照公布後!EHT再次宣布製作首個黑洞吞噬物質過程!
    這個黑洞是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的星系M87的中心黑洞,質量是銀河系黑洞的千倍以上,此次所拍攝的照片準確來說是黑洞陰影投射到其吸積盤熱氣體上的圖像。我們知道由於在黑洞視界內,連光都無法逃逸,因此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本身,所以藉助黑洞強大的引力而形成的吸積流,我們可以看到黑洞的大概輪廓,此次的照片同時證明了黑洞的存在。
  • 宇宙終極秘密或許就隱藏在黑洞之中!
    事件視界就是黑洞與外部時空之間的分界線,任何物質包括光在內都無法逃脫事件視界的範圍。它的大小和黑洞質量有關,以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為例,它的事件視界就是一個半徑3公裡的球體;如果黑洞質量只有一個地球大小,它的事件視界半徑只有9毫米!令人驚奇的是,如此神秘的黑洞性質卻出奇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