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現代社會「四大害」是什麼嗎?「豐田車的底盤,開發商的樓盤,股市的大盤,前男友的電腦硬碟」———這是某中國網民給出的答案。最後「一大害」指的是女性「私房照」被前男友掛到網上進行報復。這可不是中國網際網路上的「專利」,類似事件不斷在世界各地上演。以至於有美國媒體感嘆,難道我們進入了「網絡人身攻擊時代」,「每個人都有可能活在別人輕敲鍵盤就給自己帶來羞辱的危險之下」。無論是愛面子的東亞人,還是相對開放的歐美人,對此都感到有些無奈。一位華盛頓專家甚至悲觀地建議:「讓我們每周搜索一次自己的名字吧。」這個新麻煩正在考驗著各國政府的網絡監管智慧。
「網絡進入人身攻擊時代?」
在網絡時代之前,男人被甩後為洩憤,可能會對著前女友的照片擲飛鏢,但如今發洩的方式多種多樣,網上報復就會輕易地使對方名聲掃地。網絡人身攻擊作為一種網絡暴力現象,在全球範圍內泛濫已有10年左右,這與各種各樣的即時聊天工具不斷流行有很大關係。2002年底,《環球時報》記者在阿爾及利亞工作時,就聽當地網吧的老闆說,一名女中學生的不雅聊天內容被「情敵」發在校園的BBS論壇上,導致她被校方指責「道德敗壞」,最終被迫轉學。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5月10日以「網絡時代,人身攻擊的時代?」為題報導說:「在網絡上羞辱別人變得如此簡便和快捷,而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這種威脅之下。以前只有社會名流需要採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名譽,學習挽回臉面的技巧,但現在,這已成為一種大眾需求。」在美國,在網絡上對別人缺乏尊重的行為和現象稱為「羞辱文化」。《華爾街日報》說,如今,名人被公開羞辱的速度之快也令人嘆為觀止,並理應引起我們的反思。美國歌星惠特妮•休斯頓在4月的一場演出中表現欠佳,很多觀眾把用手機拍下的視頻放到網上,對其進行羞辱。在過去,明星怯場的事不會流傳得那麼快。
在實行網絡實名制的韓國,網絡人身攻擊的現象同樣十分嚴重。韓國演藝圈中的不少明星不堪忍受「流言蜚語」,選擇了自殺的絕路。2008年10月2日,被喻為「永遠的灰姑娘」的影星崔真實深受網絡謠言困擾,在住所浴室利用繃帶上吊自殺,終年39歲。4天之後,韓國變性藝人張彩苑也在參加SBS電視臺某綜藝節目後,受不了網絡上惡意人身攻擊的言論選擇了自殺。韓國媒體曾議論說,網絡誹謗一直都是眾多藝人的天敵,惡性評論讓不少人重度抑鬱。
除了針對影視明星和普通百姓的網絡人身攻擊,還有針對商業對手或政治對手的。今年年初,德國網絡間流傳一個有關奧迪車的視頻。視頻上顯示一位駕駛奧迪車的男性坐在封閉的車內,打開發動機,並企圖用塑料管將汽車廢氣通入車內自殺。結果直至油箱耗盡,自殺未果,這時視頻打出一句廣告詞:「清潔柴油機技術,有利於環境,有利於您。」人們誤以為這是奧迪汽車公司的廣告,對此宣傳手段罵聲一片。奧迪公關部門立即出來澄清說,這部視頻的製作手法和內容都與奧迪廣告策略大相逕庭,可能是有人要破壞奧迪形象。在中東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現實生活中的人身攻擊受到絕大多數人的抵制,但對處於無序和缺乏管理的網絡,人們感到更多的是無奈。據報導,在電影業比較發達的埃及,有的演員為了能早日成名,也在網上發布競爭對手的「壞信息」。跨國的網絡人身攻擊同樣存在。2001年,巴勒斯坦政府網站被以色列黑客攻擊,網頁上全是「阿拉法特是恐怖分子」等標語和阿拉法特被妖魔化的畫像。
網絡本身並沒有錯
針對青少年的網絡暴力也不乏其例,有些起因也許只是學生之間的鬥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曾做過一個網絡調查,發現每5名受訪青少年中就有1人表示,自己遭到過網上人身攻擊,包括在交友網站上被辱罵、嘲笑、公開「醜聞」和隱私等。這些網絡暴力不但敗壞校園風氣,也讓一些青少年產生「上網陰影」。更麻煩的是,受訪者中只有8%的人在遭遇網絡攻擊後會告訴父母,選擇跟老師說的人不到3%。在日本,也連續多年出現校園網絡暴力事件。兩年前,琦玉市立中學一名14歲的女生上吊自殺,她在遺書中寫著「要復仇」,並列出了對其進行過網絡攻擊的同學名單。在日本,「某某女孩兒在援交」;「某某女孩兒有性病,大家注意不要被傳染」等是對少女進行網絡人身攻擊的常用語。日本文部省公布的調查顯示,2006年日本共發生網絡人身攻擊事件4883件,此後逐年增加1000多件。很多日本專家認為,這不過是「冰山一角」。日本全國網絡心理健康管理協議會理事長安川雅史認為,有時被害者出於報復心理也會成為網絡人身攻擊的加害者,因此要對「被害者」進行心理治療。
網絡施暴者未必是受害者的同齡人。2006年,美國密蘇裡州的13歲少女梅爾因不堪網絡人身攻擊而自殺,警察最初鎖定攻擊她的言論大多來自一名自稱「喬希•埃文斯」的男性,但經過調查卻發現,這個「喬希•埃文斯」其實是位49歲的婦女,她還唆使自己的僱員對梅爾進行網上攻擊,而起因僅僅是梅爾與自己的女兒「斷交」,她要幫女兒出口氣。
針對這些網絡暴力,德國國際媒體研究所專家羅爾夫•諾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主要還是「網絡社會化發展」造成的,比如最近10年從網絡論壇、網絡聊天工具、網絡視頻到博客、微博等,網絡社會化的每一步發展,都會使網上人身攻擊行為更易實施。他認為,網絡人身攻擊屢禁不止,除了網絡信息流動快,難監管外,還有一些社會問題,政府應該分析其中原因,幫助解決。比如,一些格調不高的媒體有時也給網絡人身攻擊推波助瀾。像發行量歐洲第一的德國小報《圖片報》,甚至還設立了一個網絡曝光的欄目,一些讀者為獲得500歐元到1000歐元的獎金,不惜將原戀人隱私曝光。為此,《圖片報》也屢屢受到控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