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宣洩加劇人言可畏 網絡人身攻擊成世界公害

2021-01-09 環球網

知道現代社會「四大害」是什麼嗎?「豐田車的底盤,開發商的樓盤,股市的大盤,前男友的電腦硬碟」———這是某中國網民給出的答案。最後「一大害」指的是女性「私房照」被前男友掛到網上進行報復。這可不是中國網際網路上的「專利」,類似事件不斷在世界各地上演。以至於有美國媒體感嘆,難道我們進入了「網絡人身攻擊時代」,「每個人都有可能活在別人輕敲鍵盤就給自己帶來羞辱的危險之下」。無論是愛面子的東亞人,還是相對開放的歐美人,對此都感到有些無奈。一位華盛頓專家甚至悲觀地建議:「讓我們每周搜索一次自己的名字吧。」這個新麻煩正在考驗著各國政府的網絡監管智慧。

「網絡進入人身攻擊時代?」

在網絡時代之前,男人被甩後為洩憤,可能會對著前女友的照片擲飛鏢,但如今發洩的方式多種多樣,網上報復就會輕易地使對方名聲掃地。網絡人身攻擊作為一種網絡暴力現象,在全球範圍內泛濫已有10年左右,這與各種各樣的即時聊天工具不斷流行有很大關係。2002年底,《環球時報》記者在阿爾及利亞工作時,就聽當地網吧的老闆說,一名女中學生的不雅聊天內容被「情敵」發在校園的BBS論壇上,導致她被校方指責「道德敗壞」,最終被迫轉學。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5月10日以「網絡時代,人身攻擊的時代?」為題報導說:「在網絡上羞辱別人變得如此簡便和快捷,而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這種威脅之下。以前只有社會名流需要採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名譽,學習挽回臉面的技巧,但現在,這已成為一種大眾需求。」在美國,在網絡上對別人缺乏尊重的行為和現象稱為「羞辱文化」。《華爾街日報》說,如今,名人被公開羞辱的速度之快也令人嘆為觀止,並理應引起我們的反思。美國歌星惠特妮•休斯頓在4月的一場演出中表現欠佳,很多觀眾把用手機拍下的視頻放到網上,對其進行羞辱。在過去,明星怯場的事不會流傳得那麼快。

在實行網絡實名制的韓國,網絡人身攻擊的現象同樣十分嚴重。韓國演藝圈中的不少明星不堪忍受「流言蜚語」,選擇了自殺的絕路。2008年10月2日,被喻為「永遠的灰姑娘」的影星崔真實深受網絡謠言困擾,在住所浴室利用繃帶上吊自殺,終年39歲。4天之後,韓國變性藝人張彩苑也在參加SBS電視臺某綜藝節目後,受不了網絡上惡意人身攻擊的言論選擇了自殺。韓國媒體曾議論說,網絡誹謗一直都是眾多藝人的天敵,惡性評論讓不少人重度抑鬱。

除了針對影視明星和普通百姓的網絡人身攻擊,還有針對商業對手或政治對手的。今年年初,德國網絡間流傳一個有關奧迪車的視頻。視頻上顯示一位駕駛奧迪車的男性坐在封閉的車內,打開發動機,並企圖用塑料管將汽車廢氣通入車內自殺。結果直至油箱耗盡,自殺未果,這時視頻打出一句廣告詞:「清潔柴油機技術,有利於環境,有利於您。」人們誤以為這是奧迪汽車公司的廣告,對此宣傳手段罵聲一片。奧迪公關部門立即出來澄清說,這部視頻的製作手法和內容都與奧迪廣告策略大相逕庭,可能是有人要破壞奧迪形象。在中東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現實生活中的人身攻擊受到絕大多數人的抵制,但對處於無序和缺乏管理的網絡,人們感到更多的是無奈。據報導,在電影業比較發達的埃及,有的演員為了能早日成名,也在網上發布競爭對手的「壞信息」。跨國的網絡人身攻擊同樣存在。2001年,巴勒斯坦政府網站被以色列黑客攻擊,網頁上全是「阿拉法特是恐怖分子」等標語和阿拉法特被妖魔化的畫像。

網絡本身並沒有錯

針對青少年的網絡暴力也不乏其例,有些起因也許只是學生之間的鬥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曾做過一個網絡調查,發現每5名受訪青少年中就有1人表示,自己遭到過網上人身攻擊,包括在交友網站上被辱罵、嘲笑、公開「醜聞」和隱私等。這些網絡暴力不但敗壞校園風氣,也讓一些青少年產生「上網陰影」。更麻煩的是,受訪者中只有8%的人在遭遇網絡攻擊後會告訴父母,選擇跟老師說的人不到3%。在日本,也連續多年出現校園網絡暴力事件。兩年前,琦玉市立中學一名14歲的女生上吊自殺,她在遺書中寫著「要復仇」,並列出了對其進行過網絡攻擊的同學名單。在日本,「某某女孩兒在援交」;「某某女孩兒有性病,大家注意不要被傳染」等是對少女進行網絡人身攻擊的常用語。日本文部省公布的調查顯示,2006年日本共發生網絡人身攻擊事件4883件,此後逐年增加1000多件。很多日本專家認為,這不過是「冰山一角」。日本全國網絡心理健康管理協議會理事長安川雅史認為,有時被害者出於報復心理也會成為網絡人身攻擊的加害者,因此要對「被害者」進行心理治療。

網絡施暴者未必是受害者的同齡人。2006年,美國密蘇裡州的13歲少女梅爾因不堪網絡人身攻擊而自殺,警察最初鎖定攻擊她的言論大多來自一名自稱「喬希•埃文斯」的男性,但經過調查卻發現,這個「喬希•埃文斯」其實是位49歲的婦女,她還唆使自己的僱員對梅爾進行網上攻擊,而起因僅僅是梅爾與自己的女兒「斷交」,她要幫女兒出口氣。

針對這些網絡暴力,德國國際媒體研究所專家羅爾夫•諾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主要還是「網絡社會化發展」造成的,比如最近10年從網絡論壇、網絡聊天工具、網絡視頻到博客、微博等,網絡社會化的每一步發展,都會使網上人身攻擊行為更易實施。他認為,網絡人身攻擊屢禁不止,除了網絡信息流動快,難監管外,還有一些社會問題,政府應該分析其中原因,幫助解決。比如,一些格調不高的媒體有時也給網絡人身攻擊推波助瀾。像發行量歐洲第一的德國小報《圖片報》,甚至還設立了一個網絡曝光的欄目,一些讀者為獲得500歐元到1000歐元的獎金,不惜將原戀人隱私曝光。為此,《圖片報》也屢屢受到控告。

相關焦點

  • 李詠,被網絡暴力攻擊近2年
    原標題:李詠,被網絡暴力攻擊近2年不過與哈文這邊形成對比的是李詠自己的微博,至今仍在承受著網絡上大量的「人身攻擊」。
  • 清華美院畢業生設計出「宣洩洗手間」,用黑科技幫你排除負能量
    也許有人會說是當事人做的不對被罵絕對是正義之舉但網絡發展出來的評判標準其客觀公正性實在有待考究莫名其妙撕的人體無完膚所謂的「正義」難道不是語言暴力的外衣?就像最近熱播的《花開那時月正圓》俞灝明在劇中飾演了一個壞角色演的太入戲卻慘遭惡意人身攻擊最狠的一句評論是:當年為什麼你沒直接死了?
  • up主吐槽陳凱歌遭舉報,合理批評與人身攻擊的界限在哪?
    那些在各種網絡平臺上變著法兒吐槽名人的up主,終於被吐槽對象「反擊」。1月6日,「陳凱歌舉報吐槽自己的up主」話題引起廣泛熱議。針對此事,北京星權律師事務所發布聲明稱,話題中所涉及的投訴舉報系律師事務所主動代陳凱歌導演進行,該投訴未針對相關網絡用戶對陳凱歌導演作品的評價內容,而是針對相關網絡用戶所公然發布的涉嫌對陳凱歌導演人身攻擊的言論。(中新網1月6日)大略來說,有關律師事務所的聲明在法律上並無毛病。我國法律嚴格保護公民人格權利,對任何公民的人身攻擊言論都屬於侵權行為。
  • 陳凱歌方回應投訴視頻up主:僅針對人身攻擊言論
    1905電影網訊1月6日,北京星權律師事務所就「陳凱歌投訴吐槽自己的up主」一事發布聲明,稱投訴行為是律所方面主動代陳凱歌導演進行,未針對相關網絡用戶對陳凱歌導演作品的評價內容,而是相關網絡用戶所公然發布的涉嫌對陳凱歌導演人身攻擊的言論。
  • 陳凱歌律所發聲明:投訴僅針對涉人身攻擊言論
    陳凱歌律所發聲明:投訴僅針對涉人身攻擊言論 時間:2021.01.07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時光網Mtime 分享到:
  • 關於參與網絡公共生活的狀態的調查——網絡暴力現象探究
    為了探究網絡暴力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今天這樣的,小組在整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典型實例進行了分析,並且通過問卷、採訪等方式進行實地調查,回答了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其表現形式及危害,還有身邊人對網絡暴力的了解程度。這次研究旨在對如何構建和諧網絡環境給國家、媒體以及廣大網友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同時也讓我們自身對如何運用網絡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 學術討論可以,人身攻擊太低級,也評李永樂與郭威之爭
    人大附中物理老師,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他是一名擁有者千萬級粉絲的網絡大V,他的科普視頻深受廣大網友們的喜愛。郭威何許人也?如果不是這場紛爭,熟悉他的人真不會太多。網上能查到的信息也僅限於復旦大學博士這一信息。
  • 網絡語言「熱」背後的「冷」思考
    網絡是現實社會的延伸,是一種特別的生態體系。網民受當下發生的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激發,創造出一些獨特的字詞句等,為其他網民理解並接受,成為流行「病毒」,不斷被瘋狂複製,成為網絡流行語,「給力」甚至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 雷射筆成了傷害人身安全的武器!明星也被它傷害,黑粉們招數很多
    最近,雷射筆照射事件屢屢出現,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風波,並且嚴重危害到了人身安全和社會秩序。不理智的黑粉們,拿雷射筆來傷害明星的人身安全,很多明星都被傷害過。娛樂圈的追星方式包羅萬象,在一些不理智的黑粉作用下,引起個人乃至群體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偏激,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腐蝕人的心靈。
  • 轉型中的製造業成網絡攻擊主要受害者
    2020年,製造企業遭受到的網絡攻擊威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網絡犯罪組織和國家級攻擊組織為竊取智慧財產權、數據或通過勒索攻擊獲取經濟利益,令製造業成為全球受威脅最大的行業之一。
  • 飛機零部件企業ASCO遭遇勒索病毒,工業網際網路成網絡攻擊重災區
    針對工業網際網路的網絡攻擊愈演愈烈自今年年初以來,勒索病毒爆發的新聞層出不窮,新型病毒眼花繚亂,「永恆之藍」餘毒未清,更有變種病毒強勢回歸。其中更以工業網際網路遭受攻擊案件突出。更不論DDOS攻擊隨時可能中斷生產,甚至可能遭受APT攻擊,生產數據面臨丟失、洩露、篡改等安全威脅等種種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萬物互聯的到來,網絡安全的定義發生了明顯變化:網絡安全已經從虛擬空間延伸至現實空間,網絡攻擊能夠造成物理傷害。
  • 網上看片QQ被盜 網絡大片已成病毒高發區
    早報訊 每到有大片上映,許多電影下載網站和論壇裡就會火上一陣,可這也給黑客們帶來了攻擊的最好時機,最近大片《色·戒》的上映,加上刪節部分在網絡上的流傳,令不少下載電影或視頻的網友著了迷。昨天,家住汶上路的楊先生說,他在一網站上下載了《色·戒》的完整版,結果打開文件後,計算機莫名其妙地變成了藍屏。
  • 律所聲明,主要舉報人身攻擊言論
    然而面對舉報,陳凱歌方也是發布聲明,稱舉報是事務所主動代陳凱歌進行,未針對用戶對陳凱歌導演作品的評價內容,而是針對用戶發布的涉嫌對陳凱歌導演人身攻擊的言論。在聲明中說道,陳凱歌導演作為一名專業導演,接受觀眾對其作品的一切評價,尤其針對其作品的批評性言論,不論表達方式系委婉抑或尖銳,陳凱歌導演均持包容態度,但對於超出公眾人物容忍義務範疇之人身攻擊性言論,陳凱歌導演始終堅持「零容忍」之態度。所以這也拋出了問題的根源,不管是什麼樣的評論都要符合道德、法律標準。不然那就不是真批評了,而是變成了攻擊。
  • 網上租友潛在的風險「黑洞」有多深
    某平臺客服如此描述「網上租友」這一行業。「租友」說到底就是「租人」,實質上是一種金錢租賃關係。正是在這種關係語境下,無論是求租者還是被租者,都面臨著素質良莠不齊、身份難以確信、品行無從了解等等。「網上租友」潛在的風險「黑洞」有多深,恐怕許多人都始料不及、估計不足。首先,雙方當事人並非真正的男女朋友,履行約定過程中所涉法律關係難以釐清。
  • 網絡語言倫理的基本原則
    網絡語言倫理的道德原則是網絡語言倫理道德體系的總綱和精髓,也是網絡語言倫理的核心,它集中體現了網絡語言倫理的本質特徵。就網絡語言的使用而言,人們應當掌握的基本道德原則主要包括網上言論自由原則、尊重他人人格原則、無傷正當利益原則等三個方面。
  • 美國富人區夫妻持槍護宅,反被抗議者網上嘲諷
    美國的種族抗議活動並沒有隨著疫情加劇而減弱,近日在美國密蘇裡州的一個富人區,被一群黑人抗議者闖入。這群抗議者計劃到當地的市長家門前抗議示威。途中路過了座豪宅的門外,想不到豪宅的主人,一對白人夫婦竟然都拿著槍出來和抗議者對峙,並且要求他們離開這裡。
  • 「網警提醒」基礎網絡攻防之DDoS攻擊
    基於系統及協議的弱點分類,此分類主要分為洪水攻擊、擴大攻擊、利用協議的攻擊和畸形數據包攻擊四種。基於攻擊速率分類,基於速率上可以分為持續速率和可變速率的攻擊。基於影響力進行分類,基於影響力方面可以分為網絡服務徹底崩潰和降低網絡服務的攻擊。基於入侵目標分類,基於入侵目標可以將DDoS攻擊分為帶寬攻擊和連通性攻擊。
  • 建立網絡倫理規範 構建文明網絡生態環境
    據報導,澳洲一名 14 歲少女因不堪多年的網絡欺凌,於2018年1月3日自殺身亡。這是一起典型的因網絡人身攻擊造成嚴重後果的極端案例,值得人們反思。2017 年下半年,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曾進行過一次專項調查,調查結果表明,70% 的調查問卷填寫者有時遭遇過網絡人身攻擊,20% 的填寫者很少遭遇過網絡人身攻擊,10% 的填寫者沒有遭遇過網絡人身攻擊。在網絡世界中,每個人都有發表看法的自由和權力,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受到他人評論的可能。
  • 網友:應探討而非攻擊
    科普的方式很多,如今網絡發達,有些人就錄製視頻進行講解,化深奧為淺顯,讓老百姓更加容易接受。其中,清華才子李永樂老師做的科普節目受熱捧,不過,最近復旦物理博士郭威怒批李永樂「不學無術」。 一、郭威和李永樂何許人物?
  • 律所回應陳凱歌舉報up主:包容作品評價,不容忍人身攻擊
    舉報原因是相關網絡用戶發布的內容涉嫌對陳凱歌導演進行人身攻擊。事情的起因是,多名以電影吐槽為主要產出的up主在互通消息後,與陳凱歌導演相關的視頻被悉數舉報。之所以會想到其他人,是因為部分up主被舉報的視頻標題和自己的作品對不上,最後其他up主「認親」成功,這才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