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免疫學博士解析國際疫苗研發路線:多國合作是趨勢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21深度丨九製藥巨頭何以聯合聲明「科學性第一」?史丹福大學免疫學博士解析國際疫苗研發路線

不能簡單判斷某種路線「最為有效」,因為有效性是看實驗結果數據。既然疫苗開發不一定都有效,多重路線同時開發、同時進行,是希望最終加大疫苗的成功率。

全球新冠確診病例數仍在快速攀升。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9月17日發布的疫情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3000萬例。

疫情肆虐下,對新冠疫苗的冀望越來越大。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如何?疫苗能否滿足大流行階段注射最大需求?特殊人群如嬰幼兒等能否注射?史丹福大學免疫學博士黃璜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就這些普遍關心的疫苗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21記者梳理多方資料發現,從全球一眾大型醫藥巨頭如輝瑞、莫德納、強生、阿斯利康,高校如牛津大學,到各國政府等,積極推動新冠疫苗前進,呈現校企合作、多國合作狀態。

儘管跟疫情賽跑,但安全性和有效性才是疫苗能否成功上市的衡量標準。阿斯利康於9月8日宣布,由於受試者出現不良反應,暫停所有第三階段臨床試驗。業內人士指出,暫停是常規流程,何時繼續取決於獨立委員會調查結果。同日,全球9家製藥巨頭髮表聯合聲明,聲稱堅持「科學性第一」。

可以預見的是,此輪新冠疫苗競賽,即使有勝利者經過監管部門批准上市,但疫苗的長期有效性將成為科研界的重要研究議題。

領跑巨頭解析,多國合作是趨勢

一款疫苗從誕生到批准,通常分為四個階段:臨床前、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以及監管部門批准後的第四階段。

黃璜稱,嚴格意義上來說,第四階段臨床試驗也稱為上市後監督階段,目的是觀察藥物對更大人群的長期影響。在第四階段,醫生已可以向目標人群開注射處方。

從疫苗研發平均年限來看,研發到上市過程耗時長達10—15年。但隨著生物分子技術等進步,疫苗開發年限已逐漸縮短至5年,這次新冠疫苗的研發更是舉全球之力加速進行。

儘管全球超過100家藥企加入新冠疫苗研發的隊伍中,但進入研發後期(第三階段)的新冠疫苗企業,不超過10家。

世界衛生組織9月的最新數據顯示,包括阿斯利康(AstraZeneca)、康希諾(CanSino)、楊森製藥(Janssen)、科興控股(Sinovac)、國藥集團(Sinopharm)、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Pfizer)等都在前列,一共9家。

(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國內藥企包括康希諾(CanSino)、科興控股(Sinovac)、國藥集團(Sinopharm)三家,外國藥企則有美國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強生(Johnson & Johnson),大型英瑞合資企業阿斯利康(AstraZeneca),以及德國的默克(Merck)、生物製藥新技術公司(BioNTech)。

但上述企業並非單獨對疫苗進行攻堅,例如像阿斯利康是跟牛津大學共同研發,莫德納跟美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合作,而輝瑞則跟生物製藥新技術公司、復星醫藥在中國形成新冠疫苗戰略聯盟。

截至北京時間9月17日,上述研發新冠疫苗的美國藥企尚未有疫苗被FDA批准面市,但均已處於三期臨床實驗階段。

多種開發方式,並無某種特別有效之說

21記者統計發現,當前進入後期(第三階段)的幾種疫苗,主要為以下三類開發方式:

第一類是:滅活疫苗(Inactivated),例如,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製品為該類;這也是最為傳統、技術最為成熟的疫苗製備方法,即培養病毒,再用「殺死」的病毒注入體內。

第二類是:非複製性病毒載體(Non-replicating viral vector),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團隊領銜研發的疫苗Ad5-nCoV就屬於這一類,阿斯利康也採取這一路線。是把沒有毒性的腺病毒作為載體,裝入蛋白基因,再注射到體內。

第三類是基於RNA的疫苗(RNA-based)。今年3月初,美國首家在人體進行疫苗一期實驗的生物製藥公司莫德納(Moderna),就是採用這一開發平臺,其候選疫苗為其mRNA-1273。

史丹福大學免疫學博士黃璜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路線本質是給人體注射編碼抗原的核酸(DNA/RNA),從而產生抗體。這種路線最快的原因是只要知道分子序列即可,「製備方便,容易大規模批量生產,並且成分相對簡單,相對安全。」

儘管研製方式眾多,但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兒科學教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疫苗諮詢小組成員保羅·奧菲特(Paul Offit)博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堅決反對被問及像「目前正在開發的疫苗哪種最有可能成功」這類問題。

黃璜博士告訴21記者,不能簡單判斷某種路線最為有效,因為有效性是看實驗結果數據,既然疫苗開發不一定都有效,多重路線同時開發、同時進行,是希望最終加大疫苗的成功率。

從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來看,其在6月30日指南中明確表示,申請方需要提供安慰劑對照試驗數據,表明疫苗對COVID-19的有效性至少為50%,才能獲得授權使用。

黃璜指出,這一比例實際上已就疫情流行性這一特殊時期進行了調整,一般有效性比例需要60%-70%。

有效性是什麼意思?簡單而言,就是注射疫苗後對人體的保護程度如何。100%有效意味著打了疫苗後100%不會得病。但事實上,疫苗並不是完美的,這也是為什麼奧菲特博士建議,即使接種疫苗的患者也需要通過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來避免感染,並將其結果與接受安慰劑的人進行比較。

在高風險國家招募志願者,已提交兒童測試計劃

除了有效性之外,安全性是疫苗臨床實驗的又一重要目標之一。並且隨著臨床階段越往後,需要的志願者數量就越大。

第三階段臨床實驗目標之一就是評估更廣泛人群的疫苗安全性,因為某些罕見副作用可能不會在早期階段測試的較小對象組中出現。

因此,第三階段往往需要30000人參與,並且數月才能完成。證明該疫苗至少在1.5萬至2萬人中是安全的,並且至少在一定時間範圍內是有效的。完成第三階段試驗後,即可提交監管部門進入審批環節。

當前,一眾進入第三階段實驗的藥企均已進行志願者招募,並著重在高風險高感染率國家。

21記者從輝瑞官網看到,輝瑞在美國預計招募3萬名志願者,年齡在18-85歲之間,參與臨床2/3期研究,全球則有120個招募點。莫德納三期臨床實驗階段則在美國境內招募3萬名志願者。

強生三期臨床實驗則預計從美國及全球共180個點,招募6萬名18歲以上的健康成年人,這是目前為止測試新冠病毒疫苗的最大群體試驗。

據強生拉丁美洲醫療事務副總裁Josue Bacaltchuk透露,海外志願者招募會佔到1/3,主要包括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以及智利、阿根廷和秘魯。當前從全球感染新冠人數總數前十的國家當中,南美洲佔據了一半,巴西、哥倫比亞、阿根廷、墨西哥和秘魯皆在其中。

(截至9月12日,數據來源:Worldometer)

黃璜告訴21記者,選擇感染率高的國家進行志願者招募是合理的,因為實驗數據的收集將會更迅速,有助於判斷疫苗的有效性。「高風險區域意味著普通人群具有較高的感染概率,容易在短時間內對比實驗組(注射了疫苗)和對照組(注射了安慰劑)的感染情況是否有差別。「如果在低風險國家做測試,可能2個月才收回20份數據,速度會慢很多。」

伴隨一眾疫苗第三階段臨床實驗的同時,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等特殊群體對新冠疫苗的測試也成為提上議程的話題。

已知的是,輝瑞和BioNTech正與FDA商討開始在兒童中測試COVID-19疫苗,預計將會在年齡較大的青少年群體中測試,然後到年齡較小的青少年,最後到兒童。

輝瑞疫苗臨床研發高級副總裁比爾·格魯伯(Bill Gruber)接受路透社採訪時透露,已經有跡象表明,與成年人相比,年輕人對疫苗的反應會更高,例如手臂酸痛和發燒。因此,正在向FDA提交安全性數據,並制定針對兒童的測試計劃。

美國知名傳染病專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博士(Dr. Anthony Fauci)接受ABC採訪時表示了樂觀,他認為,如果過程正確,對兒童群體注射疫苗的測試可能會趕得上成人,「沒有理由不相信成人和兒童不能同時買到一種疫苗。」

黃璜告訴21記者,嬰幼兒群體、孕婦等特殊群體無論是在疫苗實驗,還是用藥實驗過程中,都有專門分群體測試的。此次疫情中,儘管有數據表明嬰幼兒感染症狀不那麼嚴重,但嬰幼兒免疫系統更加脆弱,一旦出現其他不良反應,可操控的餘地更小。

從9月9日美國公共衛生服務部(HHS)頒發關於新冠疫苗操作指南的一個細節可以看出:持牌藥劑師對3歲或3歲以上的人群進行COVID-19疫苗接種。這意味著,至少3歲以下兒童不在當前考量範圍內。

專家:單個藥企產量無法滿足所有需求

8月1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俄羅斯衛生監管機構批准了全球首例新冠疫苗。這款疫苗的研發機構是加馬列亞流行病與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Gamaleya Institute),並將其命名為史普尼克V。史普尼克是1957年10月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據塔斯社報導,越南很快同意購買5000萬至1.5億劑。

由於該疫苗批准之前並未進行第三階段臨床實驗,曾被疫苗專家批評此舉冒險。按照最新消息,俄羅斯將在4萬名志願者上進行三期試驗。

葛蘭素史克疫苗部門副總裁、科學事務和公共衛生總監倫納德·弗裡蘭德(Leonard Friedland)博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最好希望上述疫苗都能成功,畢竟,疫情「大流行」情況下,全球70億人都有接種的可能性,但是「沒有任何一家製造商,能夠為70億人提供足夠的劑量。」

確實如此。

21記者查閱發現,按照輝瑞公司最新進展顯示,假設臨床成功,輝瑞和BioNTech有望最早在2020年10月提交至監管部門審查,如果獲批,2020年底能提供多達1億劑,到2021年底提供約13億劑。

莫德納官方則表示,2021年開始公司有望每年提供約5億劑,最高可達10億劑。另一美國製藥巨頭強生此前曾表示,如果疫苗效果良好,到明年4月份預計可以生產6億至9億劑。

那麼,新冠疫苗價格如何呢?

現有公開消息顯示,數家企業公布的價格從幾美元到幾十美元不等。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學的疫苗價格披露為「幾美元」。莫德納疫苗價格小批量將在每劑32至37美元,高於輝瑞、BioNTech跟美國政府達成的每劑19.5美元價格。

黃璜指出,本身疫苗生產的成本取決於劑量(需求)。價格範圍主要跟政府是否資助、生產劑量多少等多個因素相關。這次新冠疫苗從普通民眾身上所賺取的利潤並不高。

這是因為早在3月,美國國會兩黨一致同意通過了《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案》(簡稱CARES),這意味著只要在美國國內購買私人保險的民眾,無需擔心價格。因此,輝瑞、BioNTech公司公布的價格是與美國聯邦政府談判達成購買協議的價格。

毫無疑問,新冠疫苗面臨的是一個極為龐大的市場,前提是全球有70億人需要注射。按照精品投行Evercore ISI分析預測,新冠疫苗的總市場價值將達到1000億美元,稅後利潤將達到400億美元。

黃璜表示,這背後體現出藥企競賽的商業考量所在。儘管利潤不高,但只要被證明安全性和有效性兼具的疫苗首個批准上市後,將會迅速佔領市場,具有先發優勢。而第二款上市的疫苗,必須在例如有效性上證明高於第一款,或者產量更高等,才會成為優先選擇。

九巨頭聯合聲明科學性第一

就在9月8日,研發進展位居前列的阿斯利康宣布暫緩所有第三階段實驗,原因是有志願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阿斯利康公司官方表示,已按照人體試驗規定觸發「緊急暫停」指令,並將由第三方獨立機構審查目前已獲知的試驗數據,分析該名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是否與新冠疫苗直接相關或無關。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所長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隨後9日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也表示,一旦獨立調查委員會證實不良反應是由疫苗引起的話,數百萬劑(疫苗)將「被丟棄」。有業內人士指出,委員會審查包括深入研究患者的病史、疾病發生的時間和生物學疫苗等。

這是否意味著該疫苗不夠安全呢?

黃璜告訴21記者,「暫停指令」是必須對外公布的,但患者具體情況因為隱私等原因可以不對外公布,這種暫緩也並非「史無前例」,在疫苗研製過程中和普通藥物研發中是經常發生的。

然而,就在9月7日,白宮新聞發布會上美國總統川普表示「某個特殊日子之前」疫苗應該可以大規模投放。與此同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則要求各州政府隨時做好投放、分發準備,這被認為是川普政府在釋放政治信號:大選之前要進行投放。

目前,進入EUA階段的藥企尚未出現,因此引發民眾擔心:是否會提前為了大選而投放?

黃璜指出,美國政府要求投放、CDC要求各州做好投放準備以及FDA是否批准,需要分別看待。

首先,CDC要求各州做好分發、投放,乃至建立冷藏儲存庫等措施是合理的,因為這本身需要一定時間準備,不可能一蹴而就。疫苗的運輸、存儲、投放等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發生問題,早準備是正確的。事實上,已有疫苗在進行製備了,一旦三期臨床數據是被證明有效的話,這批製備的疫苗是可以隨時投放的。因此,相應的配套環節不可缺失。

其次,不得不提到FDA的一個機制:緊急授權使用(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屬於在第三階段和上市後監督(第四階段)中間階段。讓可靠疫苗進入快速通道,允許在一部分需要人群中進行注射。

儘管該機制一般用於特殊大流行病爆發時期,屬於在大流行壓力下的一種特殊行為。但黃璜表示,這需要藥企完成或部分完成第三階段實驗,獲得一定量的實驗數據結果,證明疫苗有效性,才可進行下一步。即使FDA利用緊急授權批准疫苗上市,但該疫苗能持續多久有效,人體的免疫記憶能持續多久,都將是科研界持續關注的議題。

就在阿斯利康宣布暫停第三階段實驗的當天,阿斯利康、生物製藥新技術公司、葛蘭素史克、強生、默克、莫德納、輝瑞和賽諾菲等九家製藥企業的CEO發出聯合聲明,作出了致力于堅持科學過程完整性的統一承諾。

(輝瑞官網,聯合聲明截圖)

聲明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直到證明疫苗是安全、有效的,才會尋求政府對其開發疫苗的批准。

(作者:特約記者房珊珊 編輯:李豔霞)

相關焦點

  • 疫情肆虐下,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如何?路線是怎樣的?哪家最安全...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9月17日發布的疫情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3000萬例。疫情肆虐下,對新冠疫苗的冀望越來越大。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如何?疫苗能否滿足大流行階段注射最大需求?特殊人群如嬰幼兒等能否注射?史丹福大學免疫學博士黃璜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就這些普遍關心的疫苗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 上海巴斯德所與法國裡昂大學舉辦「病原&免疫學」國際研討會
    「病原&免疫學」國際研討會。他指出疾病是無國界的,我們必須建立國際合作來推動科技創新、分享知識、抗擊疾病。謝勇介紹了國科大歷史、 國科大/研究所聯動的教育培養體制機制、培養項目和豐富的國內外合作項目。  法駐滬總領館代表Etienne RIEUNEAU先生代表總領事希望雙方科學家深入交流。他以伊波拉病毒的成功控制為例,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 免疫學專家:病例銳減 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在全球範圍內,一場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競賽早已激烈展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個候選疫苗在研發,其中有兩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研發提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各國政府和民眾對疫苗的期待持續升溫。英國劍橋大學病毒學及臨床微生物學教授、劍橋治療免疫學和傳染病學研究所核心研究人員拉溫德拉·古普塔(Ravindra Gupta)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長期存在。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威廉·沙夫納博士(Dr.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成果登上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成果登上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北京時間11月25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
  • 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鄢光哲)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10月20日在北京召開。國際免疫學學術大會(ICI)是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IUIS)的官方大會,每3年召開一屆。
  • 史丹福大學成功研發新型癌症疫苗
    其中最大的一個努力方向,就是希望研發新疫苗,徹底打敗癌症。廣義來說,所謂癌症疫苗(cancervaccine)除了可以預防致癌病毒的感染外,也可用來直接治療癌症。部份癌症的形成原因是正常細胞受到病毒的感染後產生癌化現象,例如肝癌、宮頸癌等等。而傳統的疫苗可以預防這些病毒的感染,比如B肝疫苗、宮頸癌疫苗等。
  • 史丹福大學醫學新突破 人類有望研發治療癌症疫苗
    近日,史丹福大學的一項新的腫瘤治療實驗顯示出令人興奮的研究成果,一項新的癌症疫苗有望可以治癒癌症細胞。
  • 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中山大學張輝團隊發現納米顆粒偶聯 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
    張輝團隊發表論文插圖(央廣網發 校方供圖)央廣網廣州11月27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吳立堅)北京時間11月25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張輝說,與以往技術路線非常成熟的滅活疫苗、減毒疫苗和腺病毒疫苗不同的是,中山大學團隊研發的納米顆粒疫苗是多抗原重組蛋白疫苗,可以實現在單個納米疫苗表面同時展示24個相同或不同的新冠病毒抗原。
  • 揭「營養免疫學創始人陳昭妃博士」
    美國營養學會下面有營養免疫學分支,定期開學術會議,從未見陳昭妃被邀請參加。  陳昭妃沒有發表過任何營養免疫學方面的學術論文。事實上,陳昭妃沒有發表過任何學術論文,檢索pubmed的結果是零。這讓我也有點驚訝,陳昭妃畢竟在美國一所正規大學拿過博士學位,寫過博士論文,然而其博士論文工作竟然沒有發表,一篇論文都沒有。畢業後她留校任教,只是教書,並不做研究。之後她就全職經商去了。
  • 外交部就中方參與疫苗國際合作進展等答問
    總臺央視記者:近期,多國企業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取得了新的進展。我們知道,中國有幾家企業的疫苗也在多國開展臨床試驗,你可否介紹更多情況?中方參與疫苗國際合作進展如何?趙立堅:感謝你對中國相關企業疫苗研發進展的關注。疫苗是抵禦新冠病毒的有力武器。
  • 全球疫苗研發都咋樣了?
    費城兒童醫院的疫苗學家保羅·奧菲特博士指出,疫苗「在很大程度上」對兒童和成人都有效,但有時候需要不同劑量。英國阿斯利康&牛津大學:試驗結果遭質疑 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公司所研發的疫苗屬於「病毒載體疫苗」,常規冰箱溫度即可儲存,價格也更為便宜,不過疫苗有效性相對較低。
  • 德國拜耳與CureVac合作加快疫苗研發
    跨國醫藥巨頭拜耳7日與德國疫苗研發企業CureVac共同宣布,將合作加快新冠疫苗的研發及生產。德媒分析認為,此舉是希望效仿德國BioNTech公司和美國輝瑞聯合研發新冠疫苗,最終不到一年即完成三期試驗、在多國獲批上市的成功模式。  總部位於德國勒沃庫森的拜耳是全球最大的醫藥保健和農業領域企業之一。
  • 新冠疫苗研發,爭分奪秒的科技之戰
    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解除了離漢通道管制,我國的新冠肺炎防控也進入了常態化的趨勢。為最終戰勝新冠肺炎,我國疫苗的研發爭分奪秒。截至目前,已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我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具體取得了哪些進展?不同技術路線的作用原理分別具有哪些特點?本次科普將為大家全面解答。
  • 第二屆CMI-NI免疫學研討會暨第七屆CMI國際免疫學研討會成功召開
    國際免疫學研討會(Nature Conference:2nd CMI-NI Joint Conference on Immunology and 7th CM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munology)」成功舉辦;會議由中國免疫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國際頂級出版商
  • ...這個合作框架是國際聯合採購疫苗的關鍵機制,疫苗研發成功後...
    世衛組織:已經有172個國家和地區加入新冠疫苗全球獲得機制;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8月24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已經有172個國家和地區加入「獲得抗擊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國際合作倡議框架下的「新冠疫苗全球獲得機制」(COVAX),這一機制下有9種疫苗,世衛組織正在對其進行評估,以確保獲得儘可能多的疫苗產品。此外,世衛組織也在對其他候選疫苗進行評估。
  • 上海巴斯德所與中慧元通合作研發生產基因工程疫苗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6月16日宣布,與江蘇中慧元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基因工程疫苗(畢赤酵母)在全球範圍內的研發、生產和商業轉化籤署合作協議。目前國內有5條新冠疫苗研發技術路線同步開展,包括滅活疫苗、重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和減毒疫苗;並且已經有5個疫苗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其中4個為滅活疫苗。此次上海巴斯德所和中慧元通公司開展的新冠疫苗合作項目,選擇的技術路線是重組基因工程疫苗。
  • 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中山大學張輝團隊發現納米顆粒偶聯 可以顯著...
    張輝團隊發表論文插圖(央廣網發 校方供圖)央廣網廣州11月27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吳立堅)北京時間11月25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
  • 張全:上海多路線部署推進疫苗研發 mRNA疫苗預計4月中旬臨床試驗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宋薇萍)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3月16日在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應對疫情,上海針對臨床救治和防控急需,綜合多學科優勢科研力量,加快推進科研攻關。張全表示,上海發揮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國際化基礎,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日本等13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圍繞流行病學、診斷技術、疫苗和藥物研發等領域,開展42項合作攻關,攜手抗擊疫情。其中,在藥物及疫苗研發方面,上海堅持「老藥新用」與「新藥和疫苗研發」並舉。
  • 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合作研發疫苗有效率出爐:70.4%
    :澎湃新聞 11月2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牛津大學疫苗研發團隊處獲悉,該團隊與英國藥企阿斯利康(AstraZeneca)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
  • 小分子藥物研發平臺急招博士!行業Top薪資,坐標杭州!
    中國研製新冠檢測試劑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最優推薦全球使用萬泰生物、葛蘭素史克聯合廈門大學合作研發新冠肺炎病毒疫苗」2006年獲批進入「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其中「戊型肝炎病毒免疫優勢構象性抗原決定簇的發現及其在診斷中的應用」的研究獲得201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2年「戊型肝炎病毒單克隆抗體及其用途」專利獲得中國專利金獎;* 養生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美國NIH合作的RSV疫苗研製成果,入選Science雜誌評選出的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