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人」

2021-01-15 騰訊網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處於一個社交環境中,很多時刻都在與周圍的人打交道——家人、朋友、伴侶、同事、街上的陌生人,同時我們也能知道什麼事情應該與哪些人分享,我們會預判出,他們會給出什麼樣的反饋,從而指導你的下一步行為。如你遇到了挫折,你和家人傾訴或許會獲得安慰,你和朋友傾訴或許是獲得一些發洩,你與陌生人傾訴或許獲得是譏諷。

本文主要講述 為何我們會熱衷於社會認知思考,以及 通過什麼方式來研究得出這個結論的。

一、我們會不自覺地進入社會思考

一項研究發現,我們70%的談話內容本質上與社交有關。

如果大腦把所有空閒時間都用於社會思考,那麼大腦有意無意地處在加工著社會信息,同時引導著我們去體驗社交生活。

它可能是在利用空閒時間,把我們獲得的新體驗、新生活的經歷,融入我們對他人、他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他人與我們的關係的固有認識中。也可能它從最近發生的一些互動中提取信息以更新我們理解他人思想的一般規則。

或許有人把朋友看做某種達到目的的手段,果真如此,人類應該會密切跟蹤與友人的每一次交往,對我們的付出與獲取進行詳細記錄,以確保我們能夠得到我們應得的。然而事實是,朋友之間越親密,就越不會計較彼此之間的得失。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擁有朋友,就能給自己帶來莫大的安慰,這就是朋友的主要價值所在。事實上是,我們在交朋友時通常並不帶有某種目的性。交朋友本身,就是目的。

二、研究方式

從前研究腦神經科學的心理學家只能被動等待那些由於大腦疾病或者頭部意外受傷的腦損傷患者出現,一個悲哀的事實是,研究神經心理學的最佳時期是戰亂時期,因為這個時期腦損傷患者集中,且腦損傷往往分散在不同區域。

現在常用的是——PET。什麼是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這是在被試身上注入放射性示蹤劑,然後利用伽馬射線確定血液流入了大腦中的哪些區域(血液中含有放射性示蹤劑),腦區中被激活的神經元越多,流入這個腦區的血液越多。

三、默認網絡

戈登.舒爾曼完成了兩篇論文,一篇是確定各種不同的任務如運動、記憶和視覺辨別都能激活哪些區域;一篇是在不完成任何任務時,大腦哪些區域更加活躍——這在現在被稱為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有意思的是,默認模式網絡與社會認知高度相互重疊。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你對他人、你自己以及你們之間關系所進行的思考。

若正向思考,即人們通常對社交圈感興趣,所以一有空閒就會思考這方面的問題。這沒什麼特別的意義。

若反向思考,即 人們之所以對社交圈感興趣,是因為大腦天生就會在空閒的時候打開這個磨人網絡。這有很有意思了。

那麼如何論證這個反向思考呢?如何證明人們進行社會思考是一個先行指標,而不是一個滯後指標呢?

一個關鍵的發現來自對新生兒的研究。幾乎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嬰兒大腦的默認網絡就處於活躍狀態。

另一項研究初生兒哪些腦區參與高度協調活動的研究發現,出生僅兩周的嬰兒的大腦默認網絡與成人一樣。(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模式在早產兒身上無法觀察到)。

也就是說,人從一出生開始,大腦就在對環境,對自己與周圍的人的環境進行社會思考。這也是為什麼一旦媽媽離開了視線範圍內,嬰兒就會大聲啼哭。

相關焦點

  • 我們需要一個大家都舒心的社會環境,每個人覺得公正、公道
    現在好多人反對市場,他們不是反對市場帶來的效益,而是說市場導致人的道德水平滑坡,這是完全錯誤的,我要批評這個說法、糾正這個理念。大部分人接受的理念已經是傳統形成的,但人類還是有個優點,就是:他雖然比較固執,但總體上還是講道理的,你只要道理說通了,人們會改變原來的看法。這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工作。每個人都犧牲了,還有集體嗎?
  • 《一個勺子》: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勺子!
    作為陳建斌執導的第一部影片,雖然劇情有點荒誕,卻折射了當下的社會現實,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勺子,算得上是一部好電影了。在劇情方面,男主拉條子是一個農民,他撿到了一個傻子,也張羅著幫傻子尋找家人,傻子被人認領帶走了。拉條子做了好事,本來很高興。可是怪事接踵而至,仍然有人不斷前來認領傻子,還有人說他是壞人,把傻子給賣了。
  •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磁場」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有著強大磁力的南北極磁場,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生物或者說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物體,也都和地球一樣具體各自的「磁場」。地球就是一個大磁場具體到我們人類來說,我們身體或說我們每個個體所帶的「磁場」也各自不同,不同的個體,不同的「磁場
  •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個粒子會怎樣?從物理學中尋找社會規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人類的許多社會行為似乎是難以捉摸的,包括經濟、交通、個人選擇。不少科學家嘗試從物理的角度解釋人類社會,他們將人比作粒子,每個個體之間的行為、選擇都會互相影響。
  • 《奇蹟男孩》:每個人的成長,都不能離開社會獨立存在
    影片並沒有落入兒童片的窠臼,而是在複合化的敘事中,尋找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平衡,通過一個點去觸發一整個面,溫暖弱勢個體的同時,更溫暖了世俗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所以,本文將從奧吉·普爾曼、維婭·普爾曼、傑克·威爾和米蘭達這4個意向,來分析影片當中個人成長的隱喻,從而探究整部影片對個人成長與社會層面的深層思考。
  • 《劍來》社會洪流之中,每個人都是一粒微塵
    趁沒更新的空擋,說一個大自然的底層知識,引出一個基礎的人生道理。知識和道理往往具有這樣的規律,每個人或多或少的聽說過,或有過類似的體驗,但要上升到理論高度,就需要清清楚楚地寫出來。1827年,有一位英國的科學家,名字暫且不說,他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
  •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
    世界上有和你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嗎?  不用擔心,絕對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就是同卵雙胞胎也不一樣。不僅如此,人的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是空前絕後的孤本。  人的個性猶如人的面貌,全世界70億人,沒有一個人的面貌與他人完全一樣,世界上也沒有一個人的個性與他人一樣。人的個性或叫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 透過人眼穿越宇宙,原來宇宙就在你之內,每個人都是宇宙.
    facebook上正在流傳一端向人眼內觀察、並不斷放大空間視野的2分鐘有趣視頻,可以穿越整個宇宙又回到原來的人眼。一名為納斯姆•哈拉梅因(NassimHaramein)的facebook用戶轉發一段名為「The internal universe infinite zoom」的2分26秒視頻,展示向人眼內深入觀察,不斷放大觀察空間視野之後的變化情況。視頻從一個人的眼睛開始,視野進入瞳孔。
  • 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張世界地圖
    瑪麗亞說:「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張世界地圖,聽過嗎?」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喬治老實承認。 「我看過一張中世紀的地圖。在這張地圖上,世界呈圓盤狀,耶路撒冷在圓盤的中心。羅馬比整個非洲都大,美國自然更是找不到了。心就是這類地圖,人總是把自我放在地圖的中心,其他的一切都無法與之相比。
  • 每個人都是一個維度多綜合體,有無限發展的可能?
    世界高速發展到現今的資訊時代,對我們每個人都有高度的危機,當智慧機器人出現時,你我當中將會有多少被取代。曾有一部機器人想控制人類的科幻片,未來,是否真的會成真呢?我們無法預知,但能肯定的是,人如果只有單項技能恐怕是第一批被取代的人。正所謂「人無過慮,必有近憂」,人作為世界的統治者,那麼你和我也是這統治者其中之一,這麼說來,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綜合體,有著無限的發展可能。那怎麼開啟綜合功能呢?
  •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黑洞」
    黑洞扭曲了一切,連光也逃不過它的魔掌,在事件視界裡,一切都沒有什麼意義。黑洞雖遠,已可觀測。人心裡的黑洞則無法測量,更談不上觀測。世界太小,宇宙太大。肚皮人心,難以預料。我們對遠方了解太少了,對同樣息息相處的人心也了解太少。冷不丁,就被人算計,進坑、上炕,惹一身葷腥。
  • 【戰疫微時評第14期】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
    每個人都「嵌套」在社會當中,即便是獨處海外小島數十年的魯濱遜,也不例外。社會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價值觀,塑造著我們的行為模式,塑造著我們互動的方法。疫情的到來和蔓延,似乎讓每一個人都身處危機之中,但社會並沒有進入「每個人與每個人的戰爭」狀態,反而將原來分散的社會個體以「溫情脈脈」的關係組織起來,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自救力量。
  • 每個人都有一個潛力無限的最強大腦
    每個人的大腦是相同的。這種相同主要表現在我們人類的腦細胞在發育完全後就擁有同樣超過1000億個的腦細胞,其中更是多達超過120億個具備記憶功能的神經細胞。而每個人每天的信息儲存空間就能達到8600萬條信息單元,信息處理能力超過任何超級電腦。
  •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小王子——《小王子》書評
    似乎每一句話,都可以讀的出現實世界的某個哲理。《小王子》的敘事方式也獨具一格,「我」作為敘述者而第一視角確是小王子,這樣的敘事策略使其兼具了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人物有限視角的雙重優勢。並解決了「我」敘事視角的不合理性和局限性,同時也使小王子的性格特徵得以更鮮明地體現出來。《小王子》的文學地位不言而喻,不容置疑。
  • 一個社會底層人的尊嚴
    文/於凡諾一我見過了太多次,當一個社會不那麼高大上的人,那些底層職業,那些社會底層的人,被人提起的時候。我甚至一度非常讚賞那些說過總有一天我要讓你高攀不起的人。漸漸地,直到經歷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底層生活,看到一個又一個人在真實掙扎。我開始反思,倘若在一個金錢至上、娛樂至死,身份標籤三六九等的社會中,底層人的尊嚴真的還重要嗎?或者說,出身底層還能為自己掙得真正的尊嚴嗎?亦或者說,真的還有尊嚴嗎?
  • 為什麼我們每個人的形象(外表)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世上找不到一個外表跟自己一模一樣的人,現今全世界已超過78億人,這麼多的人為什麼長相都會不一樣呢?除了親人的遺傳與能量頻率、以及老祖宗注入了不同的訊息之外,還存在著怎樣的天機?其實,問題就出在於每個人的天性,也就是個性與智慧不同;這兩個條件表現出來的,才是一個真正的自己、原來的自己。我們人有很多生、很多世,為什麼會出現每一個人出生都會有不同的性格?
  • 其實每個人,對愛情的定義都不盡相同
    於是我們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時刻都在改變著的世界。行走在世界的懷抱中,我們都是孤單的存在。一個人在漫無目的的時光中緩緩前行,一個人在漫無目的社會孤獨的行走,這就是我的現實生活。人生一步步,我留下了我的足跡。但是,卻從未真的明白過這足跡是怎樣的美好。我看著天空,我希望能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我跌跌撞撞了無數回,卻終究什麼也沒有看到。
  • 每個人都是活在透明世界的人,有的人醒了,有的人還在裝睡
    有的時候你覺得自己是生活在一個套子裡的人。其實在這個非常大的社會裡面,每個人都是透明的,就像很多人能輕易的把你所有的事情人肉出來,人們的生活無處遁形。你不知道會在哪一天,自己的信息就會被洩露,所有的事情都會被別人知道。每個人都在找尋著自我,然而卻又那麼的沒有自我。
  • 每個人的眼睛裡,都藏著一個怪物
    這種精神疾病會使人產生各種扭曲的幻覺,例如,在漆黑的隧道中看見黑白相間的事物,甚至是自我意識的破碎。這些人從前沒有進行過心理實驗和心理測試,也都沒有精神病史。兩組志願者都不知道實驗的性質,之後,所有志願者需要填寫一份相關問卷
  • 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看到的都是表面,看不到的都被海水覆蓋
    (1)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我們平時看到的都是表面行為,而更多的個性化的東西:感受,喜悅,憤怒,恐懼,信念,期待,渴望,自我認定,是隱藏在冰山下的,這是心理治療中的冰山理論。在某個特殊時刻,一個人表現出出人意料的驚人行為時,應用這個理論是非常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