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奇蹟男孩》是一部改編自美國著名女性作家R.J. 帕拉西奧的小說,講述了一位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如何進入普通學校,並重拾自信、積極面對生活的勵志故事。
影片並沒有落入兒童片的窠臼,而是在複合化的敘事中,尋找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平衡,通過一個點去觸發一整個面,溫暖弱勢個體的同時,更溫暖了世俗群體中的大多數人。
所以,本文將從奧吉·普爾曼、維婭·普爾曼、傑克·威爾和米蘭達這4個意向,來分析影片當中個人成長的隱喻,從而探究整部影片對個人成長與社會層面的深層思考。
一、「奧吉·普爾曼」象徵苦難與勵志: 勇敢面對自己,與自己和解
奧吉·普爾曼在甫一出生即先天不幸患有染色體遺傳特雷徹·柯林斯症候群。該疾病使得奧吉有著先天性的面部發育異常,這種顯性的異常給他帶來了嚴重的交際障礙。
奧吉經歷了27次手術,才讓他能夠正常呼吸、恢復視力、擺脫助聽器,以及調整他扭曲的五官。即便手術成功,奧吉的面部依舊帶有傷疤,看起來十分「與眾不同」。因此,他用太空人頭盔將自己保護起來,並且希望自己能夠真正成為一名太空人。
在10歲之前,他都是在家,接受母親的教育自學,但是身為母親的伊莎貝爾·普爾曼能夠交給奧吉自己畢生所學的知識,卻無法教他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讓他人和整個社會接受他,無法幫助他建立與外界的聯繫。
所以,在奧吉10歲時,母親決定把他送入一家公立學校的五年級開始學習。
天生面部缺陷的奧吉努力去適應學校裡周圍人驚訝的目光,學會接受他人的不友好甚至是霸凌。但是在這段痛苦的過程中,他展現出了和常人不同的聰慧。
因為在母親的家庭學校當中,奧吉學習到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天文、地理、化學等都有涉獵,所以在學校中學習的知識,對他來說小菜一碟。同學們一邊驚訝於奧吉的容貌,一邊又驚訝於他的博學與聰慧。
所以,在學校裡,奧吉也嘗試著敞開心扉,和別人交朋友,展現出了自己的個性光輝,這是屬於他自己的心靈成長,並且影響並激勵了身邊的同學,最終收穫了友誼、尊重,成為大家心目中不可思議的「奇蹟」。
如同一個醜橘,看上去其貌不揚,甜度卻能高達17%,吃起來非常甜潤。奧吉雖然長相異於常人,但引發的心靈共振卻甘如醜橘。
就像布朗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箴言: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和生活苦戰。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人,你只需要,用心去看。
二、維婭·普爾曼象徵包容與忍讓:找到自己的定位,變得更加堅強
姐姐維婭·普爾曼是在這個家庭中存在感最小的人。因為弟弟的身體缺陷,父母的注意力全都在奧吉身上,就像她的好友米蘭達說的:如果你家地球,那麼你弟弟就是那顆太陽,所有人圍著他轉。
但是姐姐又非常懂事,不需要父母擔心學業,經常在醫院裡面一邊陪弟弟,一邊複習功課,在學校也安分守己。在她的內心獨白裡說:自己的家庭已經不能再承受更多的壓力了。
而這個角色,也是最能讓中國人產生共鳴,就在於這個不處於家庭中心、又懂事又被家人忽視的女兒也有自己的成長煩惱。
她經歷了好友米蘭達的疏遠,陷入少女心事的泥潭卻無人傾訴,父母永遠圍著弟弟轉,而原本最愛她的奶奶也已經去世。
她渴望父母的關愛,所以在萬聖節那天,原本母親答應要和她談心,結果弟弟因為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朋友的背叛,回到家中不斷發脾氣,母親匆匆離開之後,讓她感到委屈和不公平,並且生氣得扔掉了手裡的遙控器。
可即便如此,她依然選擇了包容與寬待,走到弟弟房間並且開導他說:你注意米蘭達好久沒來我們家了嗎?上學就是這樣,人也是會變的。如果你想當一個正常的孩子,這就是規則。 但是現在,我們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維婭雖然感到孤獨、寂寞和不公平,可她始終無比熱愛自己的家人。在她內心獨白中說:我愛我的弟弟,從他一出生的時候,就愛上了他。
同時,維婭也認識到了自己在家中存在的意義和位置,在母親缺失的愛中成長,變得更加堅強與包容。
三、傑克·威爾象徵矛盾與善良:如果要在正確和善良之間做出選擇,請選擇善良
影片當中,有一個帥氣的小男孩,叫傑克·威爾,他是奧吉在學校裡的第一個朋友。
最開始的時候,傑克受到校長和媽媽的囑託,與奧吉做朋友。他們一起吃午餐、玩遊戲、還討論奧吉的整容手術。
他們在一起玩的那段時間,奧吉再也沒有戴上那個頭盔,而傑克也和奧吉玩得非常開心,他,發現,奧吉不僅聰明、幽默、樂觀,而且還很有趣。
但是班上的男生因為傑克和奧吉走得太近,都看他不太順眼,讓他開始矛盾,到底是選擇以前的朋友還是現在的奧吉。
所以,在萬聖節當天,朱利安問他:為什麼你總和他待在一起?
傑克回答說:校長剛開始讓我照顧他,誰知他現在陰魂不散地纏著我,我也很無奈。
而這句話,也被奧吉聽到了,從這之後,奧吉再也沒有和傑克說過話,也沒有再理過他。
當後來傑克知道奧吉不理他的原因之後,主動在科學實驗課上和奧吉組隊。下課後,朱利安質問他:你難道真的想和怪物一組麼?
這句話,徹底惹惱了傑克,一拳打到了朱利安的臉上,兩人隨即在學校的走廊上打了起來。
對於現在的傑克來說,奧吉是不允許別人侮辱的,他和奧吉之間的友情是值得捍衛的。
就像影片中的布朗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箴言一樣:如果要在正確和善良之間做出選擇,請選擇善良。
傑克選擇了善良。
在善良的路上,可能孤軍奮戰,可能越走越孤單,但它仍然,永遠都值得我們選擇。因為,你終究會因為選擇善良,得到靈魂的寧靜。
四、米蘭達象徵存在主義和自我掙扎:發現自我和找回自我
米蘭達從幼兒園時期就是維婭相識,從小到大的朋友,還在一起過了好幾個聖誕節。但是在一次暑期夏令營打工的時候,她為了交到新朋友而撒謊,把好友維婭的經歷套用到自己身上,謊稱自己有一個面部缺陷的弟弟。
身邊所有女生並不了解,所以都在問她什麼是面部缺陷,從這之後,她也成了整個夏令營的焦點,並且在夏令營結束之後,她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維婭,和維婭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
實際上,米蘭達有一個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離婚,父親與自己的老闆在一起,母親為了療傷,酗酒度日。所以,米蘭達非常羨慕維婭的家庭,有溫柔耐心的媽媽、幽默體貼的爸爸、善良聰慧的弟弟,這是她求而不得的溫暖。
米蘭達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便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別人的身上,因為沒有父母的關愛,所以她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希望成為他人的化身,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
在影片末尾,米蘭達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她永遠都無法成為另一個人,她始終是米蘭達,她應該做回自己,回歸和維婭之間的友誼。
所以在話劇社匯報演出的時候,米蘭達原本是女主角,維婭是女主角替補,但在看到維婭的父母和奧吉坐在臺下的那一刻,米蘭達決定將演出的機會讓給維婭,讓維婭成為父母眼中的焦點。
表演結束後,維婭再一次向米蘭達伸出雙手:往後的每一個聖誕節,都不能沒有你。
這一刻的米蘭達,雖然失去了女主角的角色,和她原來的目的背道而馳,但她找回了那份原本已經失去的珍貴友誼。
五、在社會關係中書寫個人成長
在這部影片當中,深刻詮釋了個人成長和社會層面之間的關係。
個人是社會中的人,個人不可能離開社會獨立存在。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總是離不開社會提供的種種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人的全面進步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影片當中,母親伊莎貝爾不想讓孩子永遠待在家裡,她可以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都教給奧吉,但是她教不了他如何和這個社會相處。
奧吉需要自己去認清這個社會的真實面貌,並在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學會與他人相處,這是「不同尋常」的他需要學習的地方。
奧吉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戴著太空人頭盔,他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並用自己的方法融入到社會當中去,這是母親將奧吉送進學校的最終目的:讓奧吉建立自己的社會關係,真正成為這個社會中的一員。
也正是在學校和同學的相處之後,他才明白:有些人是註定不會接受這樣的自己,但是我依舊是我,我改變不了自己的容貌,只有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並接受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校長圖什曼對霸凌奧吉的朱利安父母說:奧吉改變不了他的容貌,也許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眼光。
在影片最後,奧吉贏得了整個群體的尊重和認可;母親因為奧吉去上學之後也完成了碩士論文,可以重新回歸到社會當中;姐姐和米蘭達也突破自我局限,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定位。
奧吉是整部影片的靈魂人物,從家裡人都圍著他轉,到後來大家也都因為他找到了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這也是整部影片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從社會關係中成長,找到屬於自己的社會定位。
影片結尾,校長圖什曼引用了亨利·沃德·比徹的話,說:偉大,並非在於擁有強大的力量,而在於正確運用力量。所有偉大的人,不論男女,都因擁有個人魅力而極具感召力,感染著無數人。
寫在最後:
《奇蹟男孩》的推廣曲叫《不完美的美》,裡面有一段歌詞:不要在意,生命裡無解的問題。去相信,烏雲漸漸散盡出現奇蹟。世界並不完美,有你會更美。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當中獨立的個體,無論是長相、性格、天賦還是能力,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在社會中成長,也必定會經歷困惑、誤解、孤獨、害怕、焦慮、無助等等感覺。但終有一日會發現,這一切的付出和痛苦都是值得的。
就像奧吉最後對媽媽說的:「謝謝你讓我來學校,雖然剛開始我很痛苦,但我現在覺得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