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底,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再出兩本新著。這位在過去30多年持續引起爭論的經濟學者,這次又毫無畏懼地大聲闡述他的理念,糾正那些看來「似是而非」的觀點。
幾十年前,在陝北吳堡縣黃河邊上的村莊裡,「撈河炭」曾是村民們一個重要的生活來源:每次等黃河大水退去,這裡的人們爭先恐後衝向河灘,把自己的草帽、衣服、麻袋、扁擔,甚至是內褲,蓋在那些被大水從上遊衝下來的煤塊上面,以示「有主」。
後來,出生於此地的張維迎讀到了英國學者沃姆斯利在1932年寫的一個真實故事:在英國約克郡的一個漁村,每次大風暴過後,潮水捲起的木頭就會擱淺在海灘上,那裡世世代代的漁民們始終遵守一個規矩:誰最早跑到沙灘給無主的木頭做上標記,木頭就歸誰所有。
「這兩個地方相隔萬裡,一個在英格蘭的海岸,一個在中國西北的黃河邊,兩個村子之間肯定不曾有過交流,但他們的遊戲規則完全一樣。」張維迎說,「有沒有普世價值?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全世界人都遵守的普世價值。」
這種思考貫穿於張維迎過去幾年的時間,2010年,他低調卸任了北大的一切行政職務,終於獲得了過去很長時間裡難得的身心雙重自由,讀書之餘開始了對經濟學的反思,思考了很多超出經濟學範疇之外的事情。
2014年底,他把這些思考整理成集,再出兩本新著,一本《市場與政府》依舊保持「市場先生」的本色,論述中國改革過程中最核心的博弈,另一本《理念的力量》則讓人頗感意外,因為張維迎在書裡不再是滿紙經濟學術語,他「向後再退一步」,開始論述更多常識,試圖糾正很多似是而非的觀點。
這位在過去30多年一直引起爭論的學者,這次又毫無畏懼地大聲闡述他的理念。
文/ 張維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本文共計4293字數,閱讀約需要11-13分鐘。
對話張維迎:
我只是在思考一些我認為有價值的事
記者:你在近兩年的公開場合一直強調「理念」的力量,是什麼原因讓你開始重視這個超越了傳統經濟學的概念?
張維迎:人的認識都是要理論框架的,也許是我的腦子裡銘刻著這樣的東西,遇到那些我認為是不對的觀點,總有一種發揮自己作用的衝動,會忍不住出來說話。這是人性,也是科學和思想傳播的一種方式。
從學經濟學開始30多年,理念的問題一直在我腦子裡。《為錢正名》其實是一個理念認識問題,1984年我有個演講叫《企業家與十大觀念轉變》,實際上談的都是觀念問題。但是反過來看,我越來越接受正規的經濟學訓練之後,至少在寫文章的時候對這個東西反倒不強調了。
這幾年我強調「理念」問題,是和過去十多年發生的很多事相關的,90年代的改革推動的力度比較大,2004年之後,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甚至整個改革的爭論,使得改革出現了一些逆轉、停滯、倒退。因此我在思考,人的行為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傳統觀念上,我們覺得是利益,但是為什麼有時同樣社會地位的人對待事情會不一樣?我相信是有另外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理念。
記者:我們注意到了,你的新書《理念的力量》上面還有一個問句:「什麼決定中國的未來」探討這個話題,是你希望自己完成一個從經濟學家向公共知識分子的轉型嗎?
張維迎:我只是在思考一些我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我不是把我的工作僅僅當成飯碗,而是當成我的使命。我希望人們看懂這本書,這本書是在引導大家思考問題,而不是給你結論。我們現在需要思考改革,究竟哪些東西是正當的,哪些是不正當的。我是想正本清源,希望在更基本的理論上至少提供自己的所思所想。
很多時候我們說人類犯錯是因為貪婪、無恥,但事實上,有時候犯錯是因為無知。現在好多人反對市場,他們不是反對市場帶來的效益,而是說市場導致人的道德水平滑坡,這是完全錯誤的,我要批評這個說法、糾正這個理念。
大部分人接受的理念已經是傳統形成的,但人類還是有個優點,就是:他雖然比較固執,但總體上還是講道理的,你只要道理說通了,人們會改變原來的看法。這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工作。
每個人都犧牲了,還有集體嗎?
記者:儘管現在在中國經濟學已經成為了一門顯學,到處充斥著為普通人解釋經濟學理論的出版物,但實際上,很多中國人對於經濟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市場」,可能理解並不到位。
張維迎:何止是普通人,在另一本書《市場與政府》中我就談到了這個問題。我這幾年也在反思經濟學本身,經濟學本身是為了證明市場是有效的,但是現在經濟學理論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干預,所以政府干預經濟的好多理由都是經濟學家提供的。如果大家接受的都是本身就有誤導性的東西,學過這樣的經濟學,去做政府工作,他就會找到幹預市場的理由。
現在的政府部門跟1980年代不一樣,那時候的政府官員都是老革命,文化程度可能不高,但反而比較謙虛。現在的官員至少是本科,很多甚至是博士,他們覺得,你說的這些東西我都學過啊,這就導致政府層面在決策上容易走上歧途。所以怎麼讓人們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我們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媒體也有這個責任。
記者:所以改變理念先要從普及和糾正常識入手?
張維迎:在糾正常識認識錯誤的過程中,每個領域都有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現在說啟蒙?就是我們長期以來形成了很多錯誤的理念,這些理念對改革的阻力比既得利益者還要大,我甚至認為,好多既得利益者反對改革,恰恰是因為他們的理念錯了。其實市場化的改革不會損害任何人的長遠利益,但是如果理念錯了,他們就拼命反對改革。
比如那些官員,不腐敗心裡不平衡,腐敗了活得又不踏實,整天提心弔膽,最後落網了又後悔不已。我們需要改革這個體制,就是因為這種體制實際上對誰都不好,讓每個人都生活在糾結當中。但是改變首先要從理念上認識到它的不好,所以我試圖在通過理念的說服來化解我們改革的阻力。
記者:你在新作中,闡述的很多基本理念,都已經超越了經濟學所覆蓋的範疇。
張維迎: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它研究的問題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經濟學理論不僅給我們很多指導,但也有很多誤導。目前的經濟學是以功利主義為基礎的,只注重結果,不考慮手段的正當性,我不管你想幹什麼,我只告訴你最有效的辦法去幹就是了。比如我們為什麼要拆遷?為了增產、地區GDP增加,要蓋廠房、修路、蓋商場,都需要徵地,你不同意,我就強拆。這個東西短期來看似乎效果很好,政府果斷有效率。
但是我們做事的邏輯應該是,先要考慮這麼做是正確的嗎?我們為了經濟增長,隨意剝奪別人的財產就是合適的嗎?再進一步講,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統計上的百分之幾的增長嗎?我們需要一個大家都舒心的社會環境,每個人覺得公正、公道:我的房子不是不能拆,但是你得給我相應的補償,讓我覺得滿意了才行,這是我的權利。保護人的基本權利是這個社會和諧的前提。
中國沒有發展出功利主義的哲學,但是有豐富的功利主義的實踐。至少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歷代統治者的所作所為基本上都是功利主義的,目標就是富國強兵,不是基於對每個人自由、權利的考慮,而是從「集體」的角度考慮,為了所謂的集體利益,每個人都要犧牲自己。但是每個人都犧牲了,還有集體嗎?
理念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市場」
記者:你認為改革應該從注重發展、看重GDP的功利主義向尊重個體的權利主義轉向,但很多人還是會懷念過去。
張維迎:在我的新書發布會那晚,我提到有人懷念「文化大革命」和計劃經濟,說那個時候人們的道德水平高,這是很荒唐的,道德首先是以自由為前提的,無自由就沒道德,一個囚徒坐了十幾年監獄,這期間他從來沒幹壞事,你能說是因為他的道德高嗎?是他沒法幹壞事啊。
道德主要包括正義和仁慈兩個方面,從這兩個方面看,「文革」的時候比現在糟糕多了,現在說拆遷,至少開始的時候是跟你談的,但是那時候你們家幾十畝地,想拿走就拿走了,沒有任何東西是你的。你有什麼權利和自由?要飯都沒資格,談何正義?兒子告發老子,妻子告發丈夫,學生打罵老師,把人放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當這種現象成為普遍現象時,遠比你在牛奶裡摻加三聚氰胺對社會的危害大。都說那個時候牛奶裡沒有三聚氰胺,問題是那個時候你喝不到牛奶啊。
現在的很多道德問題恰恰是政府干預的結果,真正的市場要講信譽,大家都要小心維護口碑。但現在某個公司出事了,政府給一些公司特權讓它活下去,媒體想要報導,政府出面給它說話、找關係,這些公司就越來越肆無忌憚。
人都是看遠處的東西看得小,看近處的東西看得大,過去的東西記憶模糊,最近的東西記憶清楚,我們看到人心不古,其實古的時候什麼樣我們不知道。對歷史的研究很重要,我們不要腦子裡想像著我們過去有個黃金時代。
未來,哲學家、政治學家、歷史學家都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僅僅靠經濟學家是不夠的。市場要有序運行是要有制度前提的,如果一個人自由的權利、財產的權利沒有得到平等的保護,那就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如果有人有特權,這也不是市場,特權介入市場之後,一定引起腐敗和道德墮落。無非現在是表現形式變了,原來是特權,現在是貨幣化。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只能通過削減權力的方式來解決,不能靠消滅市場。
記者:你認為理念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市場」?
張維迎:思想市場的核心就是不同思想之間要平等、自由地競爭,任何一種理論要勝出是要通過說服別人,而不是強制別人。原因就是我們事前真的不知道哪種理論是對的,我認為我是對的,是因為在我現有的知識下我認為我是對的,但是沒準兒我真的就不對,只有交給競爭。
先驗選擇一種理論來領導其他理論,我們就犯了大錯。如果我們允許不同理論競爭,我們可能會犯小錯誤,但是競爭本身可能會糾正這種錯誤。比如大躍進的時候,如果當時有言論自由,允許大家公開批評,肯定不會出現這麼嚴重的後果。所以我們強調思想市場的競爭是重要的,第一是因為人類的進步本身就是依賴於各種思想的競爭,第二是如果不進行這種思想的競爭,可能就會導致各種災難性的後果,所以思想市場很重要。
記者:從1980年代起,這30年來因為你的很多觀念,你經常被輿論「炮轟」和「詰難」,成為爭議人物。
張維迎:你不可能責備大部分人,大部分人也沒有時間去思考理論問題。人們說話時情緒和感情色彩多一些,所以他會先驗地去判斷你,這個觀點我喜歡不喜歡。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是需要培養的,並不是天然養成的。像中國的情況,人不讀書,就不會思考,不思考就會被表象的東西迷惑,就會附和一些譁眾取寵的東西,這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另一個方面,(爭議)這個東西很正常,從古到今,凡是新的觀點、新的思想提出之後,它的命運都一樣。它之所以新,是因為跟大部分人接受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孔子、朱熹,在西方,蘇格拉底、盧梭、伏爾泰,處境都一樣。
END
第1經濟,致力於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點擊標題共享更多精彩
跪民黨的基因「珍珠港」前夜再現,如何防止中美陷入直接戰爭對真理和自然的態度,才是中國未來最大的挑戰美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強國,第二也不是中國!中國的挑戰:美國從未遭逢如此對手周其仁 | 前後堵截,水大浪也急,如何再「突圍」?中國面臨十面埋伏如果你真愛國,就請超越憤青思維什麼是正常的民族主義?莫以為只要經濟強大了,世界就會尊重你拜登正準備好埋葬新自由主義中國要閉關鎖國?NO!關於當前中美關係,至今寫得最好的文章基辛格 | 英德的歷史會在中美間重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