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一個大家都舒心的社會環境,每個人覺得公正、公道

2020-12-05 第1經濟

編者按:2014年底,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再出兩本新著。這位在過去30多年持續引起爭論的經濟學者,這次又毫無畏懼地大聲闡述他的理念,糾正那些看來「似是而非」的觀點。

幾十年前,在陝北吳堡縣黃河邊上的村莊裡,「撈河炭」曾是村民們一個重要的生活來源:每次等黃河大水退去,這裡的人們爭先恐後衝向河灘,把自己的草帽、衣服、麻袋、扁擔,甚至是內褲,蓋在那些被大水從上遊衝下來的煤塊上面,以示「有主」。

後來,出生於此地的張維迎讀到了英國學者沃姆斯利在1932年寫的一個真實故事:在英國約克郡的一個漁村,每次大風暴過後,潮水捲起的木頭就會擱淺在海灘上,那裡世世代代的漁民們始終遵守一個規矩:誰最早跑到沙灘給無主的木頭做上標記,木頭就歸誰所有。

「這兩個地方相隔萬裡,一個在英格蘭的海岸,一個在中國西北的黃河邊,兩個村子之間肯定不曾有過交流,但他們的遊戲規則完全一樣。」張維迎說,「有沒有普世價值?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全世界人都遵守的普世價值。」

這種思考貫穿於張維迎過去幾年的時間,2010年,他低調卸任了北大的一切行政職務,終於獲得了過去很長時間裡難得的身心雙重自由,讀書之餘開始了對經濟學的反思,思考了很多超出經濟學範疇之外的事情。

2014年底,他把這些思考整理成集,再出兩本新著,一本《市場與政府》依舊保持「市場先生」的本色,論述中國改革過程中最核心的博弈,另一本《理念的力量》則讓人頗感意外,因為張維迎在書裡不再是滿紙經濟學術語,他「向後再退一步」,開始論述更多常識,試圖糾正很多似是而非的觀點。

這位在過去30多年一直引起爭論的學者,這次又毫無畏懼地大聲闡述他的理念。

文/ 張維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本文共計4293字數,閱讀約需要11-13分鐘。

對話張維迎:

我只是在思考一些我認為有價值的事

記者:你在近兩年的公開場合一直強調「理念」的力量,是什麼原因讓你開始重視這個超越了傳統經濟學的概念?

張維迎:人的認識都是要理論框架的,也許是我的腦子裡銘刻著這樣的東西,遇到那些我認為是不對的觀點,總有一種發揮自己作用的衝動,會忍不住出來說話。這是人性,也是科學和思想傳播的一種方式。

從學經濟學開始30多年,理念的問題一直在我腦子裡。《為錢正名》其實是一個理念認識問題,1984年我有個演講叫《企業家與十大觀念轉變》,實際上談的都是觀念問題。但是反過來看,我越來越接受正規的經濟學訓練之後,至少在寫文章的時候對這個東西反倒不強調了。

這幾年我強調「理念」問題,是和過去十多年發生的很多事相關的,90年代的改革推動的力度比較大,2004年之後,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甚至整個改革的爭論,使得改革出現了一些逆轉、停滯、倒退。因此我在思考,人的行為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傳統觀念上,我們覺得是利益,但是為什麼有時同樣社會地位的人對待事情會不一樣?我相信是有另外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理念。

記者:我們注意到了,你的新書《理念的力量》上面還有一個問句:「什麼決定中國的未來」探討這個話題,是你希望自己完成一個從經濟學家向公共知識分子的轉型嗎?

張維迎:我只是在思考一些我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我不是把我的工作僅僅當成飯碗,而是當成我的使命。我希望人們看懂這本書,這本書是在引導大家思考問題,而不是給你結論。我們現在需要思考改革,究竟哪些東西是正當的,哪些是不正當的。我是想正本清源,希望在更基本的理論上至少提供自己的所思所想。

很多時候我們說人類犯錯是因為貪婪、無恥,但事實上,有時候犯錯是因為無知。現在好多人反對市場,他們不是反對市場帶來的效益,而是說市場導致人的道德水平滑坡,這是完全錯誤的,我要批評這個說法、糾正這個理念。

大部分人接受的理念已經是傳統形成的,但人類還是有個優點,就是:他雖然比較固執,但總體上還是講道理的,你只要道理說通了,人們會改變原來的看法。這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工作。

每個人都犧牲了,還有集體嗎?

記者:儘管現在在中國經濟學已經成為了一門顯學,到處充斥著為普通人解釋經濟學理論的出版物,但實際上,很多中國人對於經濟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市場」,可能理解並不到位。

張維迎:何止是普通人,在另一本書《市場與政府》中我就談到了這個問題。我這幾年也在反思經濟學本身,經濟學本身是為了證明市場是有效的,但是現在經濟學理論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干預,所以政府干預經濟的好多理由都是經濟學家提供的。如果大家接受的都是本身就有誤導性的東西,學過這樣的經濟學,去做政府工作,他就會找到幹預市場的理由。

現在的政府部門跟1980年代不一樣,那時候的政府官員都是老革命,文化程度可能不高,但反而比較謙虛。現在的官員至少是本科,很多甚至是博士,他們覺得,你說的這些東西我都學過啊,這就導致政府層面在決策上容易走上歧途。所以怎麼讓人們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我們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媒體也有這個責任。

記者:所以改變理念先要從普及和糾正常識入手?

張維迎:在糾正常識認識錯誤的過程中,每個領域都有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現在說啟蒙?就是我們長期以來形成了很多錯誤的理念,這些理念對改革的阻力比既得利益者還要大,我甚至認為,好多既得利益者反對改革,恰恰是因為他們的理念錯了。其實市場化的改革不會損害任何人的長遠利益,但是如果理念錯了,他們就拼命反對改革。

比如那些官員,不腐敗心裡不平衡,腐敗了活得又不踏實,整天提心弔膽,最後落網了又後悔不已。我們需要改革這個體制,就是因為這種體制實際上對誰都不好,讓每個人都生活在糾結當中。但是改變首先要從理念上認識到它的不好,所以我試圖在通過理念的說服來化解我們改革的阻力。

記者:你在新作中,闡述的很多基本理念,都已經超越了經濟學所覆蓋的範疇。

張維迎: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它研究的問題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經濟學理論不僅給我們很多指導,但也有很多誤導。目前的經濟學是以功利主義為基礎的,只注重結果,不考慮手段的正當性,我不管你想幹什麼,我只告訴你最有效的辦法去幹就是了。比如我們為什麼要拆遷?為了增產、地區GDP增加,要蓋廠房、修路、蓋商場,都需要徵地,你不同意,我就強拆。這個東西短期來看似乎效果很好,政府果斷有效率。

但是我們做事的邏輯應該是,先要考慮這麼做是正確的嗎?我們為了經濟增長,隨意剝奪別人的財產就是合適的嗎?再進一步講,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統計上的百分之幾的增長嗎?我們需要一個大家都舒心的社會環境,每個人覺得公正、公道:我的房子不是不能拆,但是你得給我相應的補償,讓我覺得滿意了才行,這是我的權利。保護人的基本權利是這個社會和諧的前提。

中國沒有發展出功利主義的哲學,但是有豐富的功利主義的實踐。至少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歷代統治者的所作所為基本上都是功利主義的,目標就是富國強兵,不是基於對每個人自由、權利的考慮,而是從「集體」的角度考慮,為了所謂的集體利益,每個人都要犧牲自己。但是每個人都犧牲了,還有集體嗎?

理念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市場」

記者:你認為改革應該從注重發展、看重GDP的功利主義向尊重個體的權利主義轉向,但很多人還是會懷念過去。

張維迎:在我的新書發布會那晚,我提到有人懷念「文化大革命」和計劃經濟,說那個時候人們的道德水平高,這是很荒唐的,道德首先是以自由為前提的,無自由就沒道德,一個囚徒坐了十幾年監獄,這期間他從來沒幹壞事,你能說是因為他的道德高嗎?是他沒法幹壞事啊。

道德主要包括正義和仁慈兩個方面,從這兩個方面看,「文革」的時候比現在糟糕多了,現在說拆遷,至少開始的時候是跟你談的,但是那時候你們家幾十畝地,想拿走就拿走了,沒有任何東西是你的。你有什麼權利和自由?要飯都沒資格,談何正義?兒子告發老子,妻子告發丈夫,學生打罵老師,把人放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當這種現象成為普遍現象時,遠比你在牛奶裡摻加三聚氰胺對社會的危害大。都說那個時候牛奶裡沒有三聚氰胺,問題是那個時候你喝不到牛奶啊。

現在的很多道德問題恰恰是政府干預的結果,真正的市場要講信譽,大家都要小心維護口碑。但現在某個公司出事了,政府給一些公司特權讓它活下去,媒體想要報導,政府出面給它說話、找關係,這些公司就越來越肆無忌憚。

人都是看遠處的東西看得小,看近處的東西看得大,過去的東西記憶模糊,最近的東西記憶清楚,我們看到人心不古,其實古的時候什麼樣我們不知道。對歷史的研究很重要,我們不要腦子裡想像著我們過去有個黃金時代。

未來,哲學家、政治學家、歷史學家都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僅僅靠經濟學家是不夠的。市場要有序運行是要有制度前提的,如果一個人自由的權利、財產的權利沒有得到平等的保護,那就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如果有人有特權,這也不是市場,特權介入市場之後,一定引起腐敗和道德墮落。無非現在是表現形式變了,原來是特權,現在是貨幣化。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只能通過削減權力的方式來解決,不能靠消滅市場。

記者:你認為理念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市場」?

張維迎:思想市場的核心就是不同思想之間要平等、自由地競爭,任何一種理論要勝出是要通過說服別人,而不是強制別人。原因就是我們事前真的不知道哪種理論是對的,我認為我是對的,是因為在我現有的知識下我認為我是對的,但是沒準兒我真的就不對,只有交給競爭。

先驗選擇一種理論來領導其他理論,我們就犯了大錯。如果我們允許不同理論競爭,我們可能會犯小錯誤,但是競爭本身可能會糾正這種錯誤。比如大躍進的時候,如果當時有言論自由,允許大家公開批評,肯定不會出現這麼嚴重的後果。所以我們強調思想市場的競爭是重要的,第一是因為人類的進步本身就是依賴於各種思想的競爭,第二是如果不進行這種思想的競爭,可能就會導致各種災難性的後果,所以思想市場很重要。

記者:從1980年代起,這30年來因為你的很多觀念,你經常被輿論「炮轟」和「詰難」,成為爭議人物。

張維迎:你不可能責備大部分人,大部分人也沒有時間去思考理論問題。人們說話時情緒和感情色彩多一些,所以他會先驗地去判斷你,這個觀點我喜歡不喜歡。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是需要培養的,並不是天然養成的。像中國的情況,人不讀書,就不會思考,不思考就會被表象的東西迷惑,就會附和一些譁眾取寵的東西,這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另一個方面,(爭議)這個東西很正常,從古到今,凡是新的觀點、新的思想提出之後,它的命運都一樣。它之所以新,是因為跟大部分人接受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孔子、朱熹,在西方,蘇格拉底、盧梭、伏爾泰,處境都一樣。

END

第1經濟,致力於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點擊標題共享更多精彩

跪民黨的基因「珍珠港」前夜再現,如何防止中美陷入直接戰爭對真理和自然的態度,才是中國未來最大的挑戰美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強國,第二也不是中國!中國的挑戰:美國從未遭逢如此對手周其仁 | 前後堵截,水大浪也急,如何再「突圍」?中國面臨十面埋伏如果你真愛國,就請超越憤青思維什麼是正常的民族主義?莫以為只要經濟強大了,世界就會尊重你拜登正準備好埋葬新自由主義中國要閉關鎖國?NO!關於當前中美關係,至今寫得最好的文章基辛格 | 英德的歷史會在中美間重演嗎?

相關焦點

  • 原來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人」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處於一個社交環境中,很多時刻都在與周圍的人打交道——家人、朋友、伴侶、同事、街上的陌生人,同時我們也能知道什麼事情應該與哪些人分享,我們會預判出,他們會給出什麼樣的反饋,從而指導你的下一步行為。如你遇到了挫折,你和家人傾訴或許會獲得安慰,你和朋友傾訴或許是獲得一些發洩,你與陌生人傾訴或許獲得是譏諷。
  • (學術圓桌)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立場與社會根基
    我們現在講的「公正」可以界定為以「公」(「公天下」)為核心理念,以(普遍的)權利平等為基礎,堅持公道,實現公平、正義,從而繼承並發展傳統「公正」觀,並吸取西方「正義論」中如平等、權利的合理因素,既顯現代性又具民族性。  將社會層面的「公正」界定為「惟公然後能正」,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公正觀的民族特色,也是中國傳統公正觀的優點。
  • 羅喉計都或璇璣或戰神,需要的是救贖嗎?不,他們要的是一個公道
    羅喉計都或璇璣或戰神,需要的是救贖嗎?不,他們要的是一個公道。從來沒有人心疼過羅喉計都,他從來都是一個人。當所有人都以為你會顛覆三界,而你卻自始至終都只是想為自己和族人討回一個公道,想要個交代,雖然武力值滿級,卻一直心存善念,明明是至情至性之人,卻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到最後什麼都沒有,最後誰也不曾記得你,真如你所說,要是能再重活一世多好,望你這一世活的瀟灑恣意,不要再遇到柏麟了。
  • 「我們要重返伊甸園」:伊洛伊斯人為公正而戰
    但是班考特的小妹妹到模里西斯後一個月就死了,他的母親要求重返家鄉時,卻被告之這是不可能的事,這位可憐的婦女想到自己已經一無所有的境況,不禁淚流滿面。在那個年代,許多從查戈斯島到模里西斯度假、探望親戚或是求醫問藥的人被突然告之不能再返回家園。另外一些人,則被迫上船,每家只允許帶一個箱子,他們得到的許諾是,在模里西斯,有房子、工作和社會福利等著他們。
  • 科技評價中公平與公正的區別
    ,公是為大家,大多數,平指平等。在法律上,公平是法所追求的基本價值之一;經濟學中,公平指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間收入差距不能過分懸殊,要求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社會層面的公平,則是經濟利益、政治利益以及其他利益等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從詞義上講,公平是公正不偏袒,其表現在權利、分配、機會和司法的合理性。
  •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磁場」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有著強大磁力的南北極磁場,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生物或者說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物體,也都和地球一樣具體各自的「磁場」。地球就是一個大磁場具體到我們人類來說,我們身體或說我們每個個體所帶的「磁場」也各自不同,不同的個體,不同的「磁場
  • 《奇蹟男孩》:每個人的成長,都不能離開社會獨立存在
    就像布朗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箴言: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和生活苦戰。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人,你只需要,用心去看。二、維婭·普爾曼象徵包容與忍讓:找到自己的定位,變得更加堅強姐姐維婭·普爾曼是在這個家庭中存在感最小的人。
  • 《劍來》社會洪流之中,每個人都是一粒微塵
    趁沒更新的空擋,說一個大自然的底層知識,引出一個基礎的人生道理。知識和道理往往具有這樣的規律,每個人或多或少的聽說過,或有過類似的體驗,但要上升到理論高度,就需要清清楚楚地寫出來。1827年,有一位英國的科學家,名字暫且不說,他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
  •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個粒子會怎樣?從物理學中尋找社會規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人類的許多社會行為似乎是難以捉摸的,包括經濟、交通、個人選擇。不少科學家嘗試從物理的角度解釋人類社會,他們將人比作粒子,每個個體之間的行為、選擇都會互相影響。
  • 藍光地產:服務是心與心的溝通,打造最綠色舒心的高品質服務是我們...
    任何突發事件也是考驗一個企業是否能良性運轉的契機,藍光地產也在疫情穩定之後做出了總結:物業的服務很有可能將會成為業主購房的核心考量標準。  藍光地產是四川藍光發展的子公司,也成立多年,近些年來,藍光地產一直以「人居藍光」+「生命藍光「作為其企業理念,為廣大業主提供良好的住房體驗。
  • 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被人稱為天堂島,島民只需要吃喝玩樂
    其實只要是人類,他們都嚮往一種比較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可以生活在一個比較富裕和業務平靜的國度裡面,每一天最好是生活節奏,不要那麼的強烈,整個的社會環境也不要競爭那麼大,自己想上班的話就去上班,想休息的時候就出門去旅遊,不需要為金錢去煩惱,這種生活說實話,任何人都比較嚮往。
  • 社會人,你需要的是套路
    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這種套路,而是做事情的步驟和流程。一你新到一家海底撈火鍋打工,肯定會接受一些服務客戶的步驟,從客戶剛來店裡等待到最後付款出門,其實都在受到這些步驟的服務。新到一家倉庫做管理員,總得學習日常工作的流程,規整倉庫的方法,出庫入庫的流程,沒一項工作的手冊等。
  • 為什麼我們每個人的形象(外表)都是獨一無二的?
    為什麼我們每個人的形象(外表)都是獨一無二的?宇宙知識傳達 第111期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既使是同一個父母所生,從小生長在相同的環境之下,也不可能會出現完全相同的外表;甚至,既使是雙胞胎,也會有些許的差異。每個人的形象外表為什麼都是獨一無二的?
  • 陳玉光教授: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隻讓世界變得更好的美麗的「蝴蝶」
    請在閱讀前先點擊 「關注」,進入作者的主頁,在那裡您就可以瀏覽到作者已發布的所有作品,讀完後如果覺得好請轉發與好友分享!美麗的蝴蝶(隨筆)作者:陳玉光(教授/作家)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評價不同,但無論你怎樣認識這些問題,你對這個世界真的很重要,你的一言一行,你每天所做的一切,正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
    世界上有和你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嗎?  不用擔心,絕對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就是同卵雙胞胎也不一樣。不僅如此,人的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是空前絕後的孤本。  人的個性猶如人的面貌,全世界70億人,沒有一個人的面貌與他人完全一樣,世界上也沒有一個人的個性與他人一樣。人的個性或叫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 「每個人都需要乾淨的水」
  • 一個老實人,是怎麼被社會淘汰的?(深度)
    所以現在我們都覺得生意越來越難做、項目越來越難做,創業越來越艱難,根本原因就是在於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任,無論你說什麼,無論你承諾什麼,別人都不信了,每個人都緊緊捂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生怕一鬆手就被別人搶去了。
  • 談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環境倫理學
    1引言   人類生活的環境是一個多向度、立體、完整的環境,人類的道德生活也同樣是立體式的、多向度的。因此,基於這種現實基礎的環境倫 理學 必然是能夠接納和包容、超越和整合以人本主義立場和非人本主義立場構建的環境倫理學。
  • 心理學:社會定義為平等還是公平,取決於我們的社會意識與形態
    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人類「首先存在於環境之中,我們不能脫離環境,環境塑造了我們,決定了我們的可能性。」我們的社會行為更多地取決於所處的客觀環境,還是我們對情境的解釋呢?社會觀點我們總是有一種不可抑制的衝動,想要解釋的行為,每個人對於相似的情境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是因為我們的想法不同。我們對他人無禮做出如何反應,取決於我們把無禮歸結於他人的敵意行為,還是歸結於糟糕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