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偉大音樂家。他創作的作品對音樂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此被尊稱為「樂聖」。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有《命運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田園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等。
《月光曲》原名《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傳說是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蕩的小舟一般」,從而冠以《月光曲》之名。這是一首享譽世界的名曲。課文寫的是關於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一個傳說。「傳說」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確有其事。但是,傳說同樣能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與好惡。從《月光曲》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愛戴的偉大音樂家。
一、生字預習
【譜】pǔ(譜寫)(歌譜)(靠譜)字義:①編寫歌譜。②依照事物的類別、系統編制的表冊。③大致的準則,把握。
【萊】lái(萊茵河)(蓬萊)字義:草名,又名藜,一年生草本植物。
【茵】yīn(茵褥)(綠茵茵)(綠草如茵)字義:古代車子上的席、墊。引申為鋪的東西。
【盲】máng(盲人)(盲目)(色盲)字義:瞎,看不見東西。
【純】chún(純熟)(純潔)(單純)字義:①熟練。②專一不雜。
【鍵】jiàn(琴鍵)(鍵盤)(關鍵)字義:①某些樂器或機器上使用時按動的部分。②插在門上關鎖門戶的金屬棍子。
【縷】lǚ(一縷)(一絲一縷)(千絲萬縷)字義:①量詞,股。②線。③一條一條地。
【陶】táo(陶醉)(陶瓷)(陶冶)字義:①陶然,快樂的樣子。②用黏土燒制的器物。③製造陶器。
二、多音字彙總
1、散:①sǎn(鬆散)②sàn(散步)
2、切:①qiè(一切)②qiē(切菜)
3、好:①hǎo(多好)②hào(好奇)
三、詞語解釋
1、萊茵河:發源於瑞士東南部的阿爾比斯山麓,流經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德國、荷蘭等地,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長約1232千米,是西歐第一大河。
2、茅屋:屋頂用茅草、稻草等蓋的房子,大多簡陋矮小。
3、入場券:進入某些活動場所的憑證,也借指參加某種賽事或活動的資格。
4、微波粼粼:形容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
5、水天相接:水和天連在一起。
四、近義詞彙總
純熟—熟練 恬靜—安靜 陶醉—沉醉
霎時間—一剎那 斷斷續續—時斷時續
波濤洶湧—驚濤駭浪 水天相接—水天一線
五、反義詞彙總
幽靜—喧鬧 純熟—生疏 微弱—強烈
陌生—熟悉 斷斷續續—接連不斷
六、 重點詞語彙總:譜寫 鋼琴 幽靜 斷斷續續 茅屋 燭光 失明 純熟 清幽 琴鍵 景象 陶醉 萊茵河 盲目 一縷
七、課文內容導讀
1、第一部分「交代傳說」(第1自然段):簡單介紹了貝多芬,並點明他創作《月光曲》是一個傳說。開篇《月光曲》點題,自然引出下文。
2、第二部分「創作背景」(第2—7自然段):寫貝多芬走進茅屋,為兄妹倆演奏。
⑴第2自然段,寫貝多芬散步時聽到有人彈他的曲子,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故事的起因。「斷斷續續」的鋼琴聲,說明了琴彈得不熟練,所彈曲子恰巧是貝多芬創作的,這就不能不引起貝多芬的注意,為下文做鋪墊。
⑵第三自然段,寫貝多芬在屋外聽到兄妹倆的對話。兄妹倆的語言描寫,體現了妹妹想聽貝多芬彈奏樂曲的迫切心情和哥哥無法滿足妹妹心願的難過愧疚。最後一句,能看出妹妹的善解人意和為了安慰哥哥強壓住自己對音樂的熱愛的無奈。這一段為下文貝多芬為兄妹倆彈奏樂曲做了鋪墊。
兩個「!」,一是為自己彈不好這首曲子而著急,二是表達自己對彈好這首曲子的渴望,從中可以看出姑娘對音樂的痴迷。
⑶第4自然段,寫貝多芬進入茅屋內看到的情形。「輕輕地」體現了貝多芬很有禮貌,不想驚擾兄妹倆。「茅屋裡點著一隻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這段對兄妹倆的家庭環境描寫可以看出兄妹倆生活艱難。「可是」表明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雙目失明,讓人覺得可憐。
⑷第5自然段,寫別多分面對皮鞋匠的疑問說明來意。貝多芬的回答表明他內心的堅定。
⑸第6自然段,寫貝多芬真誠地為盲女彈琴。「多純熟」是說彈奏的技能熟練;「多深」是說把曲子裡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這兩個詞既表現出了貝多芬彈奏技藝的高超,也表現出了盲女在聽了樂曲之後的驚喜和讚嘆。
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後來盲女做出了判斷,貝多芬正在附近履行演出,這樣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個「您」就很肯定。夢寐以求的願望變成現實,盲女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⑹第7自然段,寫貝多芬願意再為盲女彈一曲。貝多芬因為遇到了知音,產生了彈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頓時而生。
3、第三部分「創作過程」(第8、9自然段):寫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情景。
⑴第8自然段,寫貝多芬產生了創作靈感。「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把月光比作「銀紗」,準確、形象。更加突出了屋內的「清幽」。「清幽」一詞表現出的畫面是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麼朦朧,那麼美,就連破舊的茅屋也有了詩情畫意。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動了貝多芬,他「望了望」兄妹倆,同情之心油然而生。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而又愛好音樂的人們,這樣想著,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鍵來。
⑵第9自然段,兄妹倆陶醉在貝多芬的樂曲中,產生了美好的聯想。①「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這是第一幅畫面:月亮升起。此刻,貝多芬輕輕地按著琴鍵,音樂輕柔、舒緩。②「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這是第二幅畫面:月亮升高。隨著景象的變化,音樂氣勢逐漸增強,曲調出現轉折。③「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這是第三幅畫面:月光照耀。此時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
⑶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這也是《月光曲》的內容、意境和表達的情感,作者沒有直接去寫,而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表達了出來。
⑷「恬靜」指安靜,寧靜。形容盲女被音樂喚起了聯想後,臉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色。臉上是「恬靜」的,心裡是舒適、安逸的。可見貝多芬琴技的高超。
4、第四部分「記錄《月光曲》」(第10自然段):寫貝多芬奔回客店,記錄《月光曲》「陶醉」表明兄妹倆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聲中,連貝多芬「早已離開」都不知道,說明貝多芬彈的曲子非常美妙,也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飛奔」表明貝多芬的心被創作的靈感包圍著,他急切地搖把曲子記錄下來。
八、主題思想:本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為同情窮鞋匠兄妹倆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女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表現了貝多芬卓越的音樂才華以及他對貧苦人民的同情、關愛。
六年級第21課《文言文二則》預習筆記,輕鬆玩轉文言文
六年級第六單元《古詩三首》《青山不老》等筆記及單元知識點匯總
六年級第20課《三黑和土地》預習筆記,思考詩歌中蘊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