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人忙著放田水、抓田魚。 金朝丹 葉聖義 攝
溫州網訊 92歲高齡的章巖田去稻田抓田魚,秋收在即,齊腰的稻穀漸黃,此時,正是田魚肥腴的時節。老人腳下,是他獨自耕耘的20畝水稻田:「今年的收成應該不錯。」老人說。
老人所在的村,是永嘉縣巽宅鎮墨印村。將92歲的年齡,與耕種22畝田地對應起來,不免讓人將信將疑。因為22畝不是一個小數字,他的面積,比兩個足球場還稍微大一些,這對於老人來說,繞場一圈已經不易,何況是從插秧開始到收成的一季勞作?
但從80歲開始,老人耕種至今。他領記者去看臨近收成的田地時,眼前層層疊疊的金黃稻浪,讓人深信不疑,更讓人感佩不已。但記者還是想拉直心中的問號:是什麼原因,讓老人堅守耕作這片土地?
結緣土地
從小兒郎到白頭翁
從市區到墨印村,近3個小時的車程。見到章巖田老人時,他卷著褲管,準備去後山水稻田裡抓田魚。
老人身材矮小、頭髮花白,雖有些耳背,但精神矍鑠。現在,老人是當地的「名人」,出名的原因,就是老人一個人,以92歲的高齡,種了那麼多的田地。
老人說,種了一輩子地,每天不去田裡轉轉,渾身都會不自在。
老人回憶說,自己13歲、也就是1935年,便失去了雙親。父母離世後,留下8個子女,章巖田排行第三,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土地成了命根子。他開始跟著大哥去田裡學習開犁耕種,老人至今記得,第一次牽著牛犁地時的忐忑,以及看著腳下泥土長出一寸寸莊稼時的興奮。他和土地的結緣,因此延續至今,整整78年。
章巖田80歲那年,村裡的年輕人開始陸續外出,越來越多的農田出現拋荒。「我看他老背著除草劑,去荒地開田。」老人的大兒媳張雪陰說,以前全家只種自己家裡的七八畝地,可此後,公公卻越老越勤快,最多時候種了25畝水稻。
原來,看到這些荒廢的田地,老人很心疼。想起自己年輕時土地緊張,再小塊的空地,村民都會開墾出來種莊稼,「現在大塊大塊的地這麼好,看著荒了,覺得可惜。」老人說,自己不是貪小便宜,所以,就以一年70斤谷的田租,把鄰居甚至鄰村的田,一塊塊承租下來。85歲以後,每年都至少種著20畝田。今年,老人耕種了20畝稻田和2畝山地,其中16畝是從隔壁白巖村租來的。看到老人對種田的執著,不少村民也免去了田租。
幾乎所有的時光,老人都寄情于田間地頭。
守望田園
描繪留守的風景
田裡有肥嘟嘟的田魚,家中還有青椒、玉米、絲瓜,老人說,這些都是自己種的。瓜果的個頭看起來,都比平常菜場見到的要肥實許多。2畝地的瓜果蔬菜,老人除了自給,還端上子女和鄰居們的餐桌。
更讓老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預計自己今年種下的20畝水稻會有個好收成,今年病蟲災害、颱風的影響都不大,如今稻穗沉甸甸的,似乎預示著從3月份開始的翻耕、育秧、播種……到了秋天,該有回報了。
「秧苗長得太快,插秧的時候請了幾個人幫忙,」老人說,自己一個人一天能插一畝多地的秧。除了插秧僱人,其他的活,都攬著自己做。靠著牛耕人勤的傳統種植方式,他完成了20畝水稻的種植。
再過半個月稻穀開始收割,考慮到僱人要花錢,老人打算自己和88歲的老伴一起完成收割。他盤算著,一年下來,20畝的純收入不過幾千元,能省就省。當然,他想得最多的,還是今年收成後,在外的子女過年回來,有現成的新米飯吃。
老人身體好,80多歲開山種地,不在話下。老人的三兒子章定淼說,在他的印象中,父親從未生病吃藥。多年來,老人一直保持著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吃的是自家種養的農家飯菜,不抽菸、不喝酒,只是嗜好吃肉,每頓無肉不歡。可隨著年歲的增長,雖然身體硬朗,子女們也希望父親不再這般操勞。現在的生活條件,已經不需要父親來支撐。
前年,在子女的勸說下,老人賣掉了耕田的大水牛,打算安享晚年。可到了去年春耕之前,老人又偷偷和鄰村人合買了一頭耕牛,瞞著子女開始犁田播種。在家務農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看父親如此固執要種田,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種田不辛苦,而且很開心!」這是老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老人說,只要身體能行,就會一直種下去。他悄悄地告訴記者,等今年秋收過後,再買一頭耕牛回來,因為就在上個月,他的牛又在子女的「忽悠」下被賣掉了。
墨印村距離巽宅鎮20多公裡,海拔680米,有著相對封閉的環境,水、空氣都是一流的,這些因素,讓這裡的老人能夠延年益壽。村支部書記湯光榮介紹,村裡戶籍人口730人,常住人口不足200人,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06人。雖然老人多,但村裡300畝稻田卻沒有荒廢,全村至少還有80多個老人在田間地頭勞作。像章巖田老人一樣,長期形成的愛土地、愛種田習慣,至今還沒有改變。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