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科幻世界》便開始引進一位名叫特德·科斯瑪特卡的美國科幻作家。這是當時科幻世界發表的一則微博。關於這個作家並沒有太多介紹和宣傳。
2017年中國科幻大會,這位名叫特德·科斯瑪特卡的美國科幻作家應邀而來,帶著自己的長篇處女作《基因角鬥士》參加籤售。而長篇處女作能在中國翻譯出版,對他而言,也是十分開心的一件事。
不太走運的是,科幻大會的籤售活動時,他左邊是加拿大科幻教父羅伯特·索耶,右邊是中國著名科幻作家何夕,都是在國內出版過多部作品,有很高知名度的成名科幻作家,這兩人面前排隊的人數頗多,只有科斯瑪特卡這裡略顯冷清。
沒多久,作為一個非常冷門的科幻作家,找他籤售的讀者實在寥寥,工作人員就說那陪他聊聊天解解悶嘛,然後幾個宅男編輯圍攏上來,興高採烈地找特德討論起了DOTA2。
特德一副口嫌體直的樣子,開始還謙虛幾句,說我是來參加科幻大會的,遊戲什麼的,咱們私底下交流。結果一扭頭就很開心的聊起了DOTA2。(最後差點相約去網吧開黑)
大哥,你那頂鮮明的帽子已經深深的出賣了你。
這事吧,我們要從頭說起。科幻世界給科斯瑪特卡的官方介紹是這樣的:
特德·科斯瑪特卡的諸多作品中,最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是那篇以雙縫實驗為科幻內核的《觀察者》。
大學主修生物與化學,父親去世後輟學。之後幾年從事過很多工作,比如動物園飼養員、化學實驗室技術員、餐館的洗碟工。最後,他在一家科研機構找到了一份穩定工作:操作電子顯微鏡。
以上這些工作,後來都成了他的創作素材。
他的作品多次被編入年度最佳科幻小說選集,被改編成舞臺劇,入選過星雲獎、斯特金獎、軌跡獎,獲得過《阿西莫夫科幻雜誌》讀者選擇獎。
感覺很平常啊,就是一個從愛好出發的科幻創作者。但我們查下特斯瑪特卡的維基百科介紹,會發現還多了一個條目,在他的創作履歷表裡有這麼一項:
Video games:Dota2
然後dota2的維基百科裡也有說明:
Valve had Half-Life series writer Marc Laidlaw, science fiction author Ted Kosmatka, and Steam support employee Kris Katz write new dialog and background lore for the heroes.
翻譯:Valve找了半條命系列的故事作者馬克·雷德勞,科幻作家特德·特斯瑪特卡和STEAM客服專員克裡斯·卡特茲編寫了新的設定和英雄故事背景。
嗯,特德·特斯瑪特卡還有個身份是DOTA2的故事作者。雖然說不上是是什麼大神,但要是圍繞著這點好好宣傳下,保不齊也夠資格上個機核g-radio……
去成都熊貓基地時的合影,steam dev days的T恤
DOTA2T恤,真的感覺他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傳統遊戲玩家。
結果,就被《科幻世界》坑了一波,國內無論是科幻圈還是遊戲圈,都壓根不知道他關於遊戲的熱情。
這個鍋肯定要甩給《科幻世界》了。
作為我國著名科普類偽文學雜誌,《科幻世界》一直在四川省科協的領導下,為推行嚴謹認真的硬科幻文學作品而努力。千真萬確。當然,時不時也暗搓搓的夾帶各種私貨,滿足下死宅的各種需要。只可意會。而且秉持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精神,絕對不多做解釋和宣傳,能發現算你骨骼清奇,他日或能練成蓋世神功(參見某以數字為名的遊戲節目主持人
比如:
2002年到2005年期間,出版了《光暈》官方小說,致遠星、士官長?這個科幻設定有點老套啊。
2011年4月,譯文版刊登了《獵魔人》原著小說,此時《巫師2》的遊戲還沒上市。遙遠的波蘭遊戲圈距離國內玩家的認知,並不比南極近多少。倒是當時《科幻世界》的編輯屈暢(同時也是《冰與火之歌》的譯者及出版人)敏銳的發現了這部作品,將其引進國內。然後這是機核特邀屈暢採訪《獵魔人》作者安傑伊·薩普科夫斯基的視頻
總而言之,《科幻世界》並非不喜歡遊戲,只是不能大張旗鼓的宣傳,所以這部分的相關介紹和推廣,就都搞得和解放前的地下工作似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言歸正傳,特德·科斯瑪特卡本人,及他的科幻長篇小說《基因角鬥士》在國內上市一年以來,依然少有人知,這多少還是有些令人遺憾。
小說故事簡介:
在不久後的未來,異獸之間的角鬥開始取代人類的奧運會。這些兇猛的怪物不是大自然的產兒,而是人類科學技術的結晶。
基因改造,由最先進的計算機完成基因編碼,由此生成兇獸,投入至死方休的廝殺,以滿足人類嗜血的欲望。
但這一次,一名陰鬱的電腦天才改動了編碼。於是,鋼牙利爪之外,角鬥場中的怪獸還進化出了另一個維度的能力。它將衝破囚籠,捕獵天下……
小說故事非常美劇,充滿了各種令人血脈賁張的段落,有空真的可以找來看看,然後找個打DOTA2的哥們普及下,知道這個作者嗎,是DOTA2的創作者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