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留餘青
近些年來,因為劉慈欣先生的《三體》科幻小說以及《流浪地球》等科幻電影,使得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關注國產的科幻小說以及科幻電影。
那麼,你知道嗎,其實在我國的古代便有「科幻題材」的小說開始出現了。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科幻小說。
其實所謂的科幻小說,全稱叫做「科學幻想小說」,由名的知,其重點在於「科學」,「幻想」以及「小說」。
而除了這三個重點以外還要具備「邏輯自治」、「科學元素」以及「人文思考」這三個要素。
一旦說起古代的類似於「科幻小說」的書籍,我估計大多數的朋友都會想到一本奇書,名字叫做《山海經》,它是許多奇怪小說創作者的靈感源泉。
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山海經》並不能稱得上為科幻小說。
那麼古代到底有沒有「科幻小說」呢?
答案當然是有。
《搜神記》,我想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本著作。
嚴格意義上來講,這本著作是一本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
但是以現如今眼光來講的話,在這本小說中還是摻雜了不少的科幻元素。
比如說,在第八卷的記載當中,在公元260年,東吳朝廷擔心前方的將士出徵在外軍心不穩,便把他們的家屬全部扣押在一起。
而有一天,在被扣押的一群兒童當中,忽然來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身長四尺多,穿著綠色的衣服。
「眼有光芒,煸熵外射」
眾人問他從哪兒來得。
而他說道:「我非人也,乃熒惑星也」
意思是說,我不是地球人,我是來自火星的。
之後,這位自語來自火星的孩子拽著一根繩子離開了地球。
「鈴身而躍,即以化矣仰而視之,荇曳一疋練以登天 」而除了這部《搜神記》以外,在唐朝時期還有一部志怪著作,名為《 酉陽雜俎》。
這本著作相比較《搜神記》的話,則科幻氣息更重。
在這本著作的第一卷中記載這樣的一個故事。
講的是在唐文宗時期即公元9世紀初,有兩位讀書人,一個姓鄭,一個姓王。
倆人一起去嵩山遊玩,但倆人卻在山中迷了路。
而這時候,他們見到了一名穿著白色衣服的男子。
白色男子邀請他們一起來聊天,問他們知道月球是由什麼組成的嗎?
兩位讀書人搖了搖頭,而這位白衣男子便開始說了起來。
月乃七寶合成,是由其中礦石組成的。
「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
意思是說,月球就像一個丸子,上面的影子,就是太陽照在其凸出的地表造成的。
接著,白衣人又談到了月球上進行礦產作業的工人,有八萬二千多戶,臨走時,這位白衣人還留下了生產工具和食物等等。
總的來說,在古代,古人們就已經創作了想像力非常豐富和邏輯思維非常嚴密的科幻故事。
當然,這些著作,並不能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科幻故事,但是其中蘊含的科幻思維卻是真實存在的。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