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月球旅店從科幻成為傳奇(科技名家筆談)

2020-12-05 人民日報

  2019年是美國阿波羅計劃登月成功50周年。從今年的5月份開始,我們就聽到和看到了各種紀念文章和各種活動的預告。我本人也在7月到8月期間參加了多個座談和紀念活動,還有幸見到了兩位阿波羅太空人。一位是阿波羅11號和阿姆斯特朗一同登上月球的巴茲·奧爾德林,還有一位是阿波羅12號的指令艙駕駛員阿爾弗萊德·沃爾登。

  我最為困惑的問題就是為什麼50年過去了,我們人類為什麼再也沒有回到月球,甚至連400公裡高的近地軌道都沒有突破?就這個問題我當面問了上面兩位阿波羅太空人,他們給我的答覆大致一樣,也就是我在創作的小說《月球旅店》後記中說的,政治任務完成了,政府再也不會花那麼多錢了。其實這個問題自從我兩年前離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這個崗位後就一直在思考,連帶問題就是《月球旅店》小說中提到的所謂「老航天」或傳統航天與「新航天」之間是什麼關係。

  經過反覆思考,我覺得自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那就是航天技術直接服務公眾,比如為太空旅遊服務的民用屬性長期被壓抑了。但是這個困境近些年正在被打破。比如大家熟悉的Space X等具有代表性的新航天企業,其中也包括一些非常有潛力的中國的商業航天企業,正在用創新的技術突破傳統航天設定的價格底線,使其為大眾服務,比如太空旅遊,越來越變得可行了。

  當很多人在想如何實現近地太空旅遊的時候,我就想到月球去旅遊的可行性,越想越覺得這件事兒距離我們不遠,也許就是10-20年。同時,我慢慢地也對其中幾項關鍵技術有了創新的想法,並申請了專利,力圖為儘快實現人類重返月球的目標打下基礎。

  在我們真正實現到月球去旅遊之前,有一件事兒是必須要做的。那就是讓公眾熟悉太空和月球,愛上太空和月球,使他們在未來能夠更多地參與和支持太空旅遊事業。因此,通過文學的形式把這些想法表達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並參與其中,就成了我創作《月球旅店》的初衷。

  我在此之前還真沒有讀過什麼科幻文學。應該說《三體》是我看到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我甚至是一口氣將它看完的,非常喜歡。我也非常喜歡一些符合科學知識和原理的科幻電影,比如《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但是,除了這幾個作品,其他的作品我一概不知,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硬科幻」。這實際上也許對我創作《月球旅店》更有好處,使我沒有受到任何所謂套路的影響。從一開始動筆到完稿,我大概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業餘時間,也就是在晚上和周末寫,晚上寫上一節到兩節,周末可以寫得多一點兒。這也得益於其中的所有技術內容基本上都是基於多年來的經驗和經過比較慎重的考慮,所以落筆時主要關注的是故事的敘述和發展,不會在技術問題上花太多的時間。

  書稿完成之後,我甚至有一種完成了重大科研任務之後的喜悅。因為這麼大的一個工程,居然讓我用文字就給完成了,真是不可思議!這也許就是我們一線科研人員應該在這類寫作中找到的樂趣。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創新的想法,但是如果真要把它們實現,需要時間、經費、團隊、科研實驗設施的支持。換句話說,每個人腦子裡的創新想法很多,但是一輩子能夠實現的想法由於現實的限制往往並不多。但是如果你用科幻的形式,把它們寫出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你的夢想。而且這種夢想一定是基於科學原理和具有技術可行性的,從而承載它們的故事自然也不會是魔幻甚至是胡思亂想。我想這也許就是「硬科幻」的本質吧。

  對於我們這些一線的科研工作者來講,真正的追求可能不是創作小說,而是通過小說推動夢想的實現。因此,我希望科幻的月球旅店有一天可以變成真正的月球旅店。到那時,如果大家在真正的技術方案中發現了這個小說中所敘述的技術方案的影子,哪怕是一點兒點兒,我的夢想就真的實現了。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曾任中俄聯合火星探測計劃「螢火一號」首席科學家,著有科幻小說《月球旅店》。)

  

  本版攜手科學出版社推出

相關焦點

  • 期盼月球旅店從科幻成為傳奇
    一位是阿波羅11號和阿姆斯特朗一同登上月球的巴茲·奧爾德林,還有一位是阿波羅12號的指令艙駕駛員阿爾弗萊德·沃爾登。   我最為困惑的問題就是為什麼50年過去了,我們人類為什麼再也沒有回到月球,甚至連400公裡高的近地軌道都沒有突破?就這個問題我當面問了上面兩位阿波羅太空人,他們給我的答覆大致一樣,也就是我在創作的小說《月球旅店》後記中說的,政治任務完成了,政府再也不會花那麼多錢了。
  • 月球旅店的故事:硬核又充滿人性 溫情又隱含高科技
    吳季先生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是一位知名的航天科學家,《月球旅店》是他寫作的第一部長篇科幻作品,我一口氣把它讀完了。我很久沒有讀到這樣的硬科幻了,它非常吸引人,有的篇章段落喚起我當年讀到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小說的感覺。該書講的是21世紀中期,由中國人牽頭,聯合世界各國開發月球旅遊的故事。
  • 在月球上建旅店如何選址?「老航天」深思熟慮後寫下答案
    ▲ 吳季認為,在月球上建造旅店,最佳位置是月球北半球的中緯度,在這裡能舒服地觀看地球。圖為月球背面照片。 (視覺中國/圖)全文共6863字,閱讀大約需要14分鐘。在他的經驗裡,科幻小說的魅力就在於細節紮實和精準。韓松對南方周末記者評價,《月球旅店》描述的是五十年內的近未來,「是一種很偉大的想像力,建立在紮實的科學技術基礎上,可以激勵很多人,可能按照這個路就去實踐了。」一個多世紀前,魯迅把科幻文學介紹進中國,翻譯了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
  • 榆林科幻 | 月球上的聯歡會
    科幻,全稱科學幻想(Science Fiction),科學與幻想缺一不可,以真實或想像的科學理論的發現為基礎,在不與人類最大的可知信息量衝突的前提下,虛構可能發生的事件。從銀河帝國到星球大戰,從太空漫遊到星際穿越,從三體到流浪地球,科幻已走到我們身邊。
  • 《中國火星紀事》: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的火星探索和科幻能力
    自從有了科幻小說,火星就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行星。因為在現實中,很多國家都在積極探索發射無人科考飛船前往火星。最終,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和美國的「毅力號」這三艘無人飛船成功升空,組成星際艦隊駛向火星。
  • 「四大科幻名家」談重慶:這座城自帶科幻元素
    特約攝影 鍾志兵 對話「科幻四大名家」 10月26日,科幻星雲獎十周年慶典在重慶舉行。其間,就中國科幻文學創作及重慶科幻產業發展等熱點話題,重慶日報記者對話「四大科幻名家」:劉慈欣、韓松、何夕、王晉康。
  • 打造中國科幻名家超震撼合集,《小幻想家》為中國青少年築夢未來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腳步,中國科幻文學也迎來了黃金髮展期,誕生了包括劉慈欣在內的一大批優秀科幻作家。當然,無論是科技創新、探索未來,還是科幻文學領域的薪火相傳、發展壯大,青少年永遠是核心基礎。基於此,由中國知名科普作家董仁威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博峰文化合作出版的《小幻想家》的問世具有非凡意義。
  • 科技日曆 | 42年前的今天,這部傳奇科幻電影震撼了全世界
    科技日曆 | 42年前的今天,這部傳奇科幻電影震撼了全世界  黃琨 • 2019-05-25 16:30:24
  • 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到科幻
    但他最近一次「火出圈」卻是因為寫了一本科幻小說《月球旅店》。這本書獲得了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作品推薦表這樣介紹這本書:「與大多數科幻小說通常描寫距今幾百年後的虛幻世界不同,本書通過20至25年後前往月球旅店的構思設計與融資過程兩條故事線,展現了前往月球旅遊對遊客的獨特吸引力和實現這個願景接近真實的技術途徑和可行性」「書中展現了月球旅遊的詳細過程,可以說是一部現實版的月球載人飛行工程手冊,大量真實嚴謹的技術細節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將自己帶入到遊客和設計師的角色中,親身體驗月球旅遊和設計這個宏大工程的真實與震撼
  • 中國火星題材科幻小說選集《中國火星紀事》正式出版
    馬斯克是鐵桿科幻迷。火星與科幻文化密不可分的聯繫,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自從有了科幻小說,火星很快就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偉大行星。本書是光分科幻文庫旗下「八光分佳選原創圖書」系列的第二部,收錄了十四位中國科幻名家和實力派科幻作家的中短篇力作。其中,《滄桑》和《火星塵暴》曾獲科幻銀河獎。
  • 專訪劉維佳:中國科幻作家群講述「火星上的中國故事」
    「馬斯克是鐵桿科幻迷。」劉維佳說,自從有了科幻小說,火星很快就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偉大行星。而從科幻史上看,美國和新中國的科幻事業,都是從火星起步的。  劉維佳說,美國歷史上被譽為「第一篇真正具有文學性的科幻小說」,就是1934年發表的《火星奧德賽》。而新中國第一篇完整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就是鄭文光的《從地球到火星》。
  • 美國的太空旅店即將面世,高達873萬一晚,每天能看15次日出
    現代科技發展到一定地步,很多人對這世界和宇宙都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具有自己的理解。因為科技發展過快,近幾個世紀帶領人們見識到,眾多神乎其神的自然現象,一再挑戰人們的生理承受能力。這將是一次關乎人類進步的偉大創舉,我們一起來看看,美國的太空旅店即將面世,高達500萬一晚,每天能看15次日出!
  • 專訪劉維佳:中國科幻作家群講述「火星上的中國故事」
    「馬斯克是鐵桿科幻迷。」劉維佳說,自從有了科幻小說,火星很快就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偉大行星。而從科幻史上看,美國和新中國的科幻事業,都是從火星起步的。劉維佳說,美國歷史上被譽為「第一篇真正具有文學性的科幻小說」,就是1934年發表的《火星奧德賽》。而新中國第一篇完整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就是鄭文光的《從地球到火星》。「真有殊途同歸之妙。
  • 人民日報名家筆談:守正創新,引領未來
    審視當下,知識、科技與經濟社會的融合滲透空前緊密,大學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互動影響同樣空前緊密。在這個高度競爭、機遇無限、跨越發展的時代,北京大學應當如何回應時代需求、承擔時代責任?在高等教育呈現新趨勢、肩負新使命的大背景下,北京大學應該扮演怎樣的社會角色、助力社會進步?
  • IOS科幻巨作【星際傳奇】今日登錄App Store
    IOS科幻巨作【星際傳奇】今日登錄App Store 2012-11-22 14:31作者:官方來源:官方 |新手卡|激活碼領取
  • 傳奇科幻作家本·波瓦辭世 享年88歲
    除了出版過一百多本著作,波瓦還曾擔任一些科幻雜誌的編輯,並擔任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的主席。波瓦去世的消息最早來自凱薩琳-布魯斯科,她透露,波瓦是因為COVID-19的併發症和中風而去世的。波瓦出生於1932年,他為科幻小說類型帶來了很少有作家能比得上的經驗:他曾在美國的「Project Vanguard」計劃中擔任技術編輯,這是美國在1958年向太空發射衛星的第一次努力。波瓦後來在阿符科·埃弗雷特研究實驗室擔任科普作家,該實驗室為阿波羅11號太空艙製造了熱防護罩,將人類送上了月球,並確保科幻小說將繼續越來越多地定義未來。
  • 科幻大伽們,真是把月球給玩透了!
    文/賀培峰從古至今,月球一直是科幻小說家們的最愛!科幻大伽雖然誰也沒有去過月球,但正是因為他們非凡的想像,不僅給我們帶來精彩的故事,也引領人們去不斷探索月球的秘密!最早的月科幻古希臘的盧奇安(公元120-190),經常被認為是「科幻小說之父」,在其代表作《真實的故事》中,盧奇安越過大西洋去旅遊,經歷了一連串令人難以置信的月球歷險。一陣大風把航船卷上半空,飛了七天七夜後到了月亮。那是一個圓形的孤島般的大陸,空中之國,生活著是的地球上來的人!
  • 在電影裡登陸月球
    閱讀提示:很多電影人也和我們一樣對這樣的故事和傳奇感興趣,於是,從1902年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記》開始,眾多有關月球的電影就紛紛登上了大銀幕,成為影史中的經典。那片陸地上有沒有過人類的蹤跡,有沒有不為人知的故事和傳奇?   很多電影人也和我們一樣對這樣的故事和傳奇感興趣,於是,從1902年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記》開始,眾多有關月球的電影就紛紛登上了大銀幕,成為影史中的經典。   就讓我們在電影中登陸月球,去看看那邊的風景,和你想像的是否一樣。
  • 月球基地,是一部科幻史詩
    隨著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的成功著陸,中國新的一輪月球表面樣本採集的工作終於可以開展了。這是中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想必未來的某一天,中國航天員也將登上月球。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成功登陸月球。但是,美國載人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只是完成了月面的簡單探索和樣本收集。51年過去了,並沒有再派人登月,也沒有建立所謂的「月球基地」。其實關於「月球基地」,在科幻作品中可謂是屢見不鮮。不管是科幻主題的電影、遊戲、小說,都或多或少可以見到月球基地的影子。
  • 聽說你有點喪,那不如看本科幻小說
    看過的第一本科普書,第一部科幻作品,你還記得嗎?那些屬於你的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有沒有成為某本書、某部電影裡的「科學幻想」?說到國內的優秀科幻作品,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三體》,甚至有人說,「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