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家衡量發動機動力強弱的方式有很多種,小夥伴聽到最多的還是「馬力」。其實「馬力」有英制(hp)和公制(ps)兩種單位,雖然我們搞不清楚二者的區別,但我們就是喜歡用「馬力」來描述一款汽車的動力強勁程度,談起愛車馬力時滔滔不絕。
但如果現在讓回答一下1「馬力」的力量有多大,是不是會一時語噻,啞口無言啦,不知道該如何闡述吧。有的小夥伴以為1「馬力」就是一匹馬的力量,這話似對非對,您要知道世上的馬匹有千萬種,有白馬,有黑馬,有紅馬,大馬、小馬等。
不同的馬匹力量可是不一樣的,到底以哪匹馬的力量來衡量呢?你說是不是,這個答案用腦瓜想一想都不可能正確。
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馬力」的來歷說起吧。
曾經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英國貧民家庭中有個天資聰明的小孩叫瓦特,小時候家裡窮,就待在家裡幫奶奶幹零活,有一天幫助燒水,看見一壺水燒開後,蒸汽把壺蓋頂地上下直跳,叮叮作響。
這引起了他濃厚興趣,開始冥思苦想其中的奧秘,終於研製出來了蒸汽機。這個杜撰的故事和牛頓的蘋果砸在頭上發現萬有引力是一樣的套路,我們讀讀工業革命的歷史,就會發現這個故事有多荒唐了。
要知道人類對蒸汽動力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據說在公元前2世紀的時候,埃及人和希臘人就已經開始認識到蒸汽可以作為動力,苦於當時條件限制,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直到1712 年,一位原本寂寂無名的英國技術工人紐可門發明了第一臺實用的蒸汽機,一下子名聲大噪,不過使用時需要耗費巨量的原料煤,且熱效率很低,體積又龐大,沒有辦法很好的推廣。
這時候,風雲巨變,我們的英雄人物-瓦特終於登場了,開始了蒸汽機的改良之路。
1765年,經過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大獲成功,不僅工作效率提高三倍以上,所需的煤是原來的四分之一。至此,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的技術革新終於完成了,它的出現把人類帶往蒸汽時代。
當時,蒸汽機的潛在客戶主要是礦井老闆,他們需要使用大量的馬匹拉動抽水機來抽取礦井中的水,或搬運從礦井中開採的原煤。
說服礦井老闆們購買蒸汽機,是實現發明價值的必由之路,但瓦特必須比對出蒸汽機和馬匹的優勢,這些保守的礦井主們才會買單。
如何找到讓他們信服的方法成了一個新的難題。
有一天,他到臨近的小酒坊喝酒解悶,看到夥計趕著一匹拉著重物的馬。他靈光一閃,從夥計那租來這匹強壯的馬。
瓦特興奮地回到家中立即展開了實驗。他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套在馬的脖子上,另一頭繞過滑輪綁在330 英鎊的重物上。抽動鞭子,馬向前奔跑,重物就向上提升。瓦特掐準懷表,跟著馬奔跑著,1分鐘後,330英鎊重物被提升了100 英尺。於是,瓦特把這匹馬做的功定義為1馬力。因為公式中英尺、英鎊採用的都是英制單位,所以它也被稱為「英制馬力」,縮寫為hp。
這就是馬力最早的來源和定義了,使用過多的英制單位,不便於推廣和交流,開始誕生了運用千克描述重量,運用米描述距離,的「公制馬力」,縮寫為ps。由於英制的1馬力(hP)=33000磅力·英尺/分鐘=746瓦特,而公制的1馬力(Ps)=75Kg·m/s=735瓦特,所有人們使用時就沒有嚴格區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