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容 提 要
本書為秦皇島柳江向斜地層層序巖性圖集。書中以地質年代為縱坐標,用5 個典型路線實習剖面展示了自新元古界青白口繫到中生界上侏羅統共計23 個地層組的巖石特徵,按照上下層位關係從老到新順序編排各種巖石類型。其中,採用野外剖面照片42 張、手標本圖片25 張和薄片照片184 張等,每幅圖片均附有對地學愛好者很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簡要說明。
全書圖文配合、文字簡明流暢,可供大專院校地質專業和其他相關專業實習參考使用,同時可供從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等廣大地質工作者、業餘愛好者及科考、觀光旅遊者為了解秦皇島柳江向斜地層巖石方面的知識需求使用。
柳江向斜位於秦皇島市柳江村石門寨燕山褶皺帶山海關古隆起區,總體呈較平緩的向斜盆地,東瀕太平洋板塊,北依內蒙地軸,西鄰山西斷隆,南以深大斷裂為界。該地區由太古宙綏中花崗巖構成結晶基底,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作為第一套蓋層,古生界—中生界構成後續沉積蓋層。各地層發育齊全,地質現象繁多,被國內外地質學家譽為「地質搖籃」。
秦皇島柳江向斜地區也是國家級地質公園,有十分豐富的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資源,被稱為華北地臺地質演化的教科書。它以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華北科技學院和防災科技學院等百餘所大專院校的地質學、地質工程、資源勘查、水文與水資源等專業的本科生到此實習。本書展示的地層層序剖面為高校教學的經典路線剖面,真實地記錄著距今1000 ~ 20Ma 的地球巖石的演化歷史。本書是一本地學實踐科普圖集,可以滿足大專院校師生教學、廣大地質工作者、業餘愛好者及科考、觀光旅遊者對了解秦皇島柳江向斜地層層序巖石學知識的需求。
本書編寫過程中,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與防災科技學院、華北科技學院師生聯合,在經典實習路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採集了野外路線剖面景觀圖照片和不同時代的地層手標本,同時製作了89 件薄片。本書選用剖面照片34 張、巖石手標本圖片25 張和薄片顯微照片182 張。
全書共分8 個部分,分別為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觀、柳江向斜地質概況、青白口系—下寒武統張崖子—東部落地層、寒武系東部落—潮水峪地層、奧陶系石門寨西亮甲山地層、石炭系—二疊系石門寨西—瓦家山地層、上三疊統—下侏羅統黑山窯後村—大嶺地層和柳江向斜地質演化歷史。
本書由蘇桂芬、於曉輝、劉鳳民、楊德方、馮俊嶺、任香愛編寫完成,參與整理編輯、圖像採集與集成的人員還有張晨光、周毅、劉向東、馮丹、徐豔秋、孫東洵、陳佳、侯禮富、劉雲浩、滕超、王燕嵐、曹軍、戴玉婷、史忠濤、郭鵬飛、焦港輝、汪嘯、楊天宇。
特別感謝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領導及防災科技學院、華北科技學院專家對編寫本書的支持和幫助。
由於時間緊迫、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疏漏、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讀者給予批評指正,在後續工作中我們會持續予以改進。
編 者
2018 年7 月
目 錄
前 言
1 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觀
1.1 地理位置
1.2 氣象與水文
1.3 地貌與植被
1.4 人文旅遊資源
2 柳江向斜地質概況
2.1 構造特徵
2.2 巖漿活動
2.3 礦產
2.4 地層特徵
3 青白口系張崖子—東部落地層
3.1 剖面與巖性
3.2 巖石特徵
4 寒武系東部落—潮水峪地層
4.1 剖面與巖性
4.2 巖石特徵
5 奧陶系石門寨西亮甲山地層
5.1 剖面與巖性
5.2 巖石特徵
6 石炭系—二疊系石門寨西—瓦家山地層
6.1 剖面與巖性
6.2 巖石特徵
7 上三疊統—下侏羅統黑山窯後村—大嶺地層
7.1 剖面與巖性
7.2 巖石特徵
8 柳江向斜地質演化歷史
8.1 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形成階段
8.2 中—新元古代裂塹發育階段
8.3 古生代穩定蓋層發育階段
8.4 中—新生代濱太平洋構造演化階段
【來源:我愛礦物】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