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姍 王涵 12月2日,在經濟觀察報主辦、上海信託戰略合作的「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2020觀察家金融峰會暨上海浦東發展三十年高峰論壇」上,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對應「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提出了「授人以漁」的開源邏輯,提出邊際成本為零的雲服務新時代,提出了交易成本無限接近於零的數位化新場景、新資本故事,新時代的場景表現。數位化與服務性的基礎設施最大不同點就是數位化的基礎設施滲透性、延展性遠比服務性基礎設施大的多,可以滲透到所有產業、產品、服務,可以滲透到一切的環節。
王忠民表示,開源原始碼可以賦能數位化時代的一切方面,即將創新的邏輯、創新的方法免費提供給社會,使得新的商業應用可以快速落地。當前,在一個有效的作業系統中,人們可以用一個APP創造一個產業,出行、送餐、醫療等商業邏輯利用開源原始碼迅速在數位化時代鋪開。
「用一句俗語來說,就是『授人以魚,莫如授人以漁』。」王忠民稱,「在開源平臺中,新發明、新發現的機會成本大大降低。那麼社會進步的速度、程度一定會非常快。」他認為,在數位化時代,開源原始碼有其獨特的商業可持續邏輯,即把參與企業的未來與原始碼「合夥」。
若如今的金融監管需要一個好的平臺系統,王忠民認為一定是雲端服務基礎設施當中已經完成基礎設施構建的,把它的系統複製過來,就可以透明、知曉一切交易環節的各個問題。這是雲的邏輯。
數位化時代,交易成本能不能為零?王忠民指出,經濟學分兩個時期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讓微觀經濟學的生產成本如何能夠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方法越來越有效,越來越便宜。但後來才發現,真正的社會成本是交易成本,因為生產成本在技術進步、商業運用當中可以持續降低。而交易成本太大,不僅是產品生產過程中無限的交易變成組織行為和生產行為,更多的是服務業背後需要中心化的監管、中心化的工具,因此,交易成本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成本。
王忠民認為,如果從底層開始形成點對點的共識,最後形成網上、鏈上、雲上的服務,這樣由下至上的邏輯就成了我們今天節省交易費用最大的場景和最大的進步。此時帶來的啟示是,所有連結都是服務,所有連結都是拓展,所有連結都是增強,都是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