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章子怡近日因"少女感"一詞再次上熱搜,這次她為拒絕與"少女感"捆綁營銷發聲:"我演王寰的時候38歲,下個月42歲,這兩個數字哪個跟'少女'有關?我是很清醒的……我是本本分分地塑造角色,其他對我的消費大可不必!"能夠像這樣有底氣地喊話,放眼望去,娛樂圈還真的不多。有人說,章子怡的那份聲明不僅是對捆綁營銷的不滿,更是對畸形影視創作的回擊。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似乎女演員只能與年輕化、好身材、光滑皮膚等標籤,聯繫在一起,先前也發生過不少女演員因為身材走形、狀態差而被網友各種抨擊的案例。41歲的薛佳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只是因為人到中年,身材走形而被人身攻擊,有網友抨擊稱"這位阿姨是誰"、"回家收拾一下再上鏡吧"。
甚至還有一部分人表示"既然吃的是演員這碗飯,就要保持好身材"。類似這種要求似乎過於苛刻了一些?也有人覺得,哪條規定明確要求女演員的身材必須要好?人到中年,特別是女性,身體的新陳代謝開始走下坡路,發福是正常的,如果對自己沒有過於嚴苛的要求,胖瘦本來就是人生的一種選擇。
從另一方面來看,"少女感"的營銷表明影視市場的需求傾向,似乎只有打著"少女感"的名頭,電視劇、電影才有收視率,去年《下一站是幸福》全網熱播,34歲的宋茜也因為"少女感"被推上熱搜,但是不少網友卻不買單,認為宋茜都已經30出頭了,如果再不轉型,繼續走"青春少女的路線",她的演員生涯就很難有所突破。明道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並非演技不好,只是沒有及時轉型,被市場雪藏了。
在市場畸形需求的驅動之下,娛樂圈的門檻越來越低了。87年版的《紅樓夢》、劉曉慶版的《武則天》等影視作品,大多由事業單位、國企出品,放在當時也並非是資本因素,而是更多以文化經典為題材,本著傳播文化的社會責任。
但是這樣的格局,在當下卻很少見到。資本參與進來,卻都是衝著掙快錢、做爽劇去的,也正是因為如此,電視劇、影片的質量就很難保證。
女演員被營銷,很多也並非其自願,這樣畸形的影視產業鏈與市場價值定位,導致很多女演員"不敢老"、"不能老",從而也催生了"凍齡女神"這一副產品,這本身就是一種畸形引導,讓女演員陷入一種"單靠顏值凍齡,不提升演技也能演青春劇"的錯誤認知,這也只會使得她們的演員道路越走越狹窄,最後淡出公眾視野。
"少女感"一詞頻繁與女演員掛鈎,但卻很少看到"少年感"用在上了年紀的男演員身上,這本身就體現了"少女感"的物化本質,這也是現代女性難以逃避的困擾。像各大短視頻平臺,創作者以男性視角去物化女性,以"拜金主義"為主題去拍攝創作,而大眾主流價值觀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地被影響、被改變。這也導致,很多人,對於女性對被物化這一現象的容忍度變低,甚至還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被物化。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說道,"有兩種方式可以讓文化精神之花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在這樣的時代下,做一個獨立的思想者才能時刻保持清醒。
這也告訴我們,作為女演員都難逃這樣的捆綁,作為普通的女性,我們更應該保持思想的獨立性,多讀書,充實自己,拒絕被畸形的產業文化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