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微博截圖。
文|白晶晶
1月9日,「章子怡少女感」登上了熱搜。起因是,她主演的一部電視劇於近期開播。在劇中,1979年出生的章子怡,要在開篇飾演年僅14歲的少女,這一點在很多人看來略顯牽強。
然而,即便如此,劇集甫一播出,網上便出現了不少疑似營銷號的網帖,特意挑出劇中女主找皇帝舅舅下棋的戲份,強調「滿屏少女感」,發帖時還關聯#章子怡少女感#的標籤。
當天,章子怡微博發文回應——片方和平臺別再消費我營銷「少女感」了!「少女感」沒有什麼不好,但請別強安在我身上!我演王儇的時候38歲,下個月42(歲),這兩個數字哪個跟「少女」有關?我是很清醒的!
是時候「叫醒」畸形影視創作傾向了
身為中生代演員代表,又已過不惑之年,章子怡的這份「清醒」,來得正是時候。與其說,這份聲明表達了她對營銷號強加「少女感」的不滿,不如說,是時候「叫醒」那些裝睡的畸形影視創作傾向了。
近年來,影視創作領域盛行一股「少女風」。翻看熱門影視作品,女主人設多為年輕貌美的妙齡少女,似乎只有「少女感」才能贏得市場青睞。
其實,究竟何為「少女感」?一般來說,少女是指未成年的女孩,年齡範圍大致是12-18歲之間。可現實中,「少女感」一詞卻不是用來形容少女的,更像是強加給30歲以上女性的標準:她們「不能老」也「不敢老」,不管年齡幾何,都必須保持媲美18歲少女的青春靚麗,駐顏有術、身材常年是小蠻腰、大長腿。
影視創作類型的單一,加劇了「少女感」演員的贏家通吃,讓「凍齡少女」成了很多女明星延長演藝生涯的救命稻草,結果卻是觀眾看了一臉尷尬。正如演員郝蕾曾在某綜藝中說的那樣,「到了什麼年紀就要演什麼年紀的戲,如果說你四十幾歲了還保持少女感,你演一個少女,那旁邊的少女演什麼?」
▲章子怡劇照。
無視演員個性特徵,一味追求「少女感」「年輕化」,讓很多國內女性演員,遭遇了異常殘酷的市場競爭,留給她們的選擇空間極為狹窄。似乎只有保持凍齡,才有戲可接,影視創作變成吃「青春飯」。稍微上了年紀的女演員,要麼早早地成了「媽媽專業戶」,要麼淡出無戲可拍。
這種對演員外貌的苛求,畸形追逐「少女感」的創作傾向,不僅讓演技派女演員無用武之地,更產生了一個副產品,催生了一批顏值凍齡、演技停滯不前的「少女演員」。自以為「瞪眼嘟嘴賣萌」三件套就能包打天下,演技流於表面,只會出演「傻白甜」,演繹任何角色都像是一個模子復刻出來的。
畸形追求「少女感」本質上是在物化女性
必須明確,「少女感」本身不是問題。對那些面向年輕觀眾創作,主打青春校園題材影視作品而言,劇情設定確需演員的「少女感」「少年感」。
如果演員「少年老成」,帶著十足的成年人味道來演,反而讓人出戲。以電影《少年的你》為例,27歲的周冬雨飾演高中女生,就基本沒有違和感,角色塑造也很成功。
這裡要駁斥的是,那種畸形追求「少女感」的風氣。事實上,畸形追求「少女感」,本質上是一種虛浮與淺薄,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物化女性。
作為藉助藝術手段,傳遞和引導社會價值取向的重要抓手,影視創作更該「百花齊放」,打破對「少女感」的盲目追求,讓每個年齡段的女性展現專屬的魅力。
只有文藝創作題材足夠多樣化,塑造出各種有血有肉的角色,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悲歡喜樂,才能讓不同年齡段的女演員擺脫「少女感」的桎梏,演繹豐富多彩的女性角色,真正地反映女性心聲。
□白晶晶(媒體人)
編輯:馬小龍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