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小白學生,還是相當一部分老司機們……
當聽到老師說,做閱讀的時候是不需要全文通讀而是要進行略讀的時候,心裡都是很忐忑的。
忐忑的原因:
因為在我們從小到大的英語閱讀環境裡,並沒有強調過略讀的重要性,甚至於是要求大家讀的越仔細越好的。
而到了GRE閱讀這裡,除去那些之前已經訓練出接近於中文閱讀速度的同學,習慣於全文無差別通讀的各位就會發現:
即便是勉強讀完了,等到了做細節題的時候,往往就忘記了具體的內容,便出現了需要反覆讀的情況,非常低效。
於是,在我們的GRE閱讀方法課上:
都會首先花費時間來幫助大家學會如何略讀,以及如何有針對性地閱讀。
但即便在課上應用了略讀方法並能夠提高做題正確率,很多同學還是半信半疑,以至於到了自己後期刷題時,不自覺又切換回了原來的狀態,導致正確率再次下降。
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就來簡單說說:
GRE閱讀進行略讀的背後,原理是什麼?
首先,從泛英語學習的角度,學習一個語言的最佳方法,是模仿 native speaker 的學習和應用方式。
如果有出國留學比較早的同學,其實可以多觀察一下身邊本土英語使用者的閱讀方式。
不難發現他們是以框架性閱讀(根據明確語言邏輯提示詞先判定行文結構)的方式來指導閱讀的,特別是在讀學術性文章時。
當然,我們也可以換位到中文學習之中,大家可以認真觀察一下自己在閱讀一些比較正式的公眾號文章時,是每個字都讀,還是更接近於一目十行的狀態?
是看零散的句子,還是首先根據段首的指示已經預測了接下來的大致走向?
從這個角度來說,有方法指導的略讀是不會僅僅因為略過了一些字眼而影響閱讀效率的。
我們再來具體到GRE閱讀當中:
雖然是一個設計出來的考試,但是GRE的考試目的非常明確:
是希望通過這幾個小時的時間,通過這些精心設計過的試題,來展現考生是否具有到英語環境下較好完成進修的能力。
既然如此,不經處理的、無差別的全文通讀,如果就能保證很好地完成題目要求。
那麼如何在過程中去檢測每個考生的邏輯判斷和分析能力呢?
也就是說,能不能讀出來文章的結構,能不能從大量信息中提取出對答題有用的和可以不關注的細節,就是GRE閱讀的核心考查對象。
最後我們簡單來看看篇文章
更直觀地體會一下
Although social learning (the acquisition of specific behaviors by observing other individuals exhibiting those behaviors) is well documented among fish,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social learning within a developmental context in these taxa.
Rather than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particular skill, Chapman, Ward, and Kraus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group density during development in later foraging success in laboratory-housed guppies.
When raised with a small number of conspecifics (members of the same species), guppies were quicker to locate food by following a trained adult guppy than were guppies raised in large groups.
This counterintuitive finding is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guppies reared in the high- density condition were less likely to shoal (swim in a group) with others and, therefore, were less likely to learn the benefits of social learning.
Instead, fish reared in high-density situations may learn that conspecifics are to be viewed as competitors, rather than as potential sources of adaptive information.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at least for guppies, the early social environment may have an effect on the capacity for social learning, if not on the socially learned behaviors themselves.
1.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A. note a flaw in a scientific finding
B. describe a particular scientific study
C.present an interpretation of a finding
D.note a difference between two scientific findings
E.contrast two conditions in which a particular phenomenon has been observed
作為一篇短文章,這篇文章並不算短,經常有同學一讀就是3-4分鐘,然後還是不能說出其主旨。
其實如果在閱讀的時候重點放在結構上,只讀結構主幹(如主謂賓、主系表)以及核心邏輯關係,這篇文章的樣子就會變成這樣:
是不是短了一半不止?
而大家可以花點時間只讀一下這裡留下的那些核心內容,看看是不是反而更輕鬆更明確地得出了第一道題的答案B?
通過後面的幾個this的指代,我們更加清楚了文章絕大多數的篇幅都是在描述開頭CWK三個人的這個研究。
可能還有同學擔心,那後面的細節題呢?
會不會因為沒看細節所以找不到呢?這就是提取結構性信息的重要性了!!!
當我有了文章的行文結構,我就知道什麼信息到什麼位置去找。
那麼我還需要在第一遍閱讀的時候就記下來所有不知道要考還是不考的細節嗎?
到時候去找就行了,也不需要再從頭一個字一個字讀起、找起了!
當然,如何提取、提取後如何針對不同題型處理,還需要掌握具體的方法!
上課的時候要好好聽、好好練習,方能掌握哦!
本文的分享就到這裡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獲得更多GRE閱讀乾貨和機經,關注真經GRE和張巍老師GRE哦~
本文作者介紹:GRE名師——梁夢爽
清華大學本科,倫敦大學學院(UCL)管理學碩士。6年GRE教學經驗,2019年榮獲ETS官方全球機構培訓學者認證。真經GRE填空和閱讀老師,每年教授學員超過2000名,幫助大量學員獲得高分。擅長GRE做題方法的傳授,幫助學生避免「純翻譯」式做題,提高學生GRE備考效率。還曾任知名教育培訓機構戰略分析師,對留學市場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