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作為中國數學的奠基人,用他的傳奇經歷告訴大家,只要有天賦,就不會被埋沒。而他也用自己的一生,替中國數學界培養出了像陳景潤、潘承洞、陳德全等,中國數學界的半壁江山。可以說,沒有華羅庚,就沒有如今中國數學界的燦爛輝煌。然而,在故事的開始,華羅庚的開局並不是最好。
1910年,華羅庚出生在江蘇常州的一個普通人家中,父親開著一家小雜貨鋪維持這一家人的生活。華羅庚雖然出生在晚清,但他讀書的時候,清朝已經覆滅。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華羅庚就和數學有了不解的緣分。
華羅庚從小就對數學痴迷,常常一個人蹲在角落發呆,只為思考一個數學問題。又因為他不善言辭,所以常常遭到小夥伴的嘲笑,因為反應呆滯,所以同學給他起了一個難聽的外號,叫他「羅呆子」。
華羅庚的語文成績也不是很好,寫字還難看,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同學都不是很喜歡他。甚至他的老師還一度覺得,這個呆頭呆腦的孩子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希望勸他退學。不過,好在華羅庚父親的堅持下,他才順利地從小學畢業。
在初中時,華羅庚的數學天賦完全的展現出來,因為他每次提交的作業都會分別用幾種不同的解法解答。這種習慣吸引了當時學校數學老師的注意,於是為了不埋沒這個可能的數學天才,老師開始單獨教授他。而這個老師也是華羅庚的第一位伯樂,幫他開啟了數學的大門,這位數學老師叫作王維克。
因各科目的平均成績太差,數學表現亮眼的華羅庚依舊未能達到畢業的標準,於是在初中時候就輟學了。好在王維克對他不離不棄,將他帶到中學做財務,一面讓他去數學補習班教書掙錢。其餘的時間,華羅庚全部用在了數學的學習和研究工作中。
在研究期間,華羅庚身染重病,左腿落下終身殘疾。好在有老師的鼓勵和堅持下,他才完成了第一篇學術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這一篇論文一炮而紅,華羅庚也開始走向了人生的快車道。更是在同年,華羅庚接受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的邀約,去清華圖書館任職和學習。
隨後,華羅庚發表了更多的論文,使他在國際上名聲大振。甚至在1948年時,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正教授。在國外的這段生活給了他好的學習環境,他的數學才智得到充分的發揮。他更是在普林斯頓結識了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和物理巨匠——愛因斯坦。
然而,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華羅庚先生雖然身處海外卻心繫祖國。於是,他放下了國外的一切優厚待遇和研究環境,帶著夫人和自己回到了祖國,希望能為祖國的數學做出自己的貢獻。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說出了一句振奮全世界華僑的話: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正是在華羅庚先生的鼓舞下,越來越多的海外華僑選擇歸國效力。華羅庚先生不僅自己為中國的數學界貢獻重要的力量,更是培養了一大批,包括陳景潤、潘承洞、陳德全、龔升、計雷等中國近代數學家,為中國科技進步,作出重要貢獻。
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演講的華羅庚先生,因常年的勞累導致心臟病發,與世長辭,享年74歲。
感謝你的觀看,寫作不易贊。
【參考文獻:《數學大師華羅庚》、《華氏定理:以華人數學家命名的數學成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