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任務遲遲不露面 只因這5個危險還沒解除?

2020-12-03 前瞻網

火星任務遲遲不露面 只因這5個危險還沒解除?

 Connor Feng • 2019-08-28 19:36:30 來源:前瞻網 E4137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通往火星的道路充滿了危險。

執行火星任務的太空人將不得不同時與深空輻射、微重力、以及隔離帶來的壓力進行長時間的鬥爭,畢竟,目前到達火星至少需要6個月的時間,而返回地球也需要同樣長的時間。

太空人們必須從生理上和心理上順利通過這一關。

8月早些時候,在NASA未來太空行動工作組的一次報告中,國宇航局的人類研究項目(HRP)的首席科學家珍妮弗·福格蒂(Jennifer Fogarty)表示,搭載這些太空人的宇宙飛船「將必須為太空人提供基本生存所需的一切,甚至更多,因為我們還希望太空人能夠在太空中執行工作,而這份工作對認知能力、身體條件都有著要求。」

許多壓力

HRP的任務是確定航天飛行對太空人的影響,並制定緩解策略。Fogarty說,該項目識別出了五類太空「壓力源」,這些「壓力源」可以顯著影響人類的健康和人類在深空任務中的表現,這五個「壓力源」分別是改變的重力場,不利的封閉環境,宇宙輻射,隔離,以及與地球之間的遠距離(這意味著地球的幫助在非常遙遠的距離之外)。

HRP的科學家和世界各地的其他研究人員正試圖控制所有這些壓力源,他們正在地球上進行實驗,並對國際空間站(ISS)太空人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進行仔細監測。

這項工作的長期目標是幫助實現載人火星任務,美國宇航局希望在本世紀30年代末之前完成這一任務。幾年前,美國宇航局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和太空人米哈伊爾·科爾尼延科(Mikhail Kornienko)在國際空間站上呆了11個月——大約是通常停留時間的兩倍——以幫助研究人員評估長期太空任務的影響(比如火星往返之旅)。

然而,要準確記錄這種長時間航行給太空人帶來的傷害是非常困難的。福格蒂說,這是因為航天飛行壓力源的累積效應可能是疊加或者是相互交叉的,所以把所有的危險因素放在一個實驗環境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例如,科學家會對地球上的實驗室動物進行輻射研究,但是這個實驗並不包括微重力這個因素,並且目前也暫時沒辦法將微重力這個因素加入到實驗當中。(國際空間站無法提供深空輻射數據,因為它運行在地球保護磁層內,而在軌道實驗室安裝輻射發射裝置也顯然不是個好主意。)

最大的擔憂

有一些壓力源比其他的壓力源要更令人擔憂。例如,研究人員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員一直反覆強調輻射是火星任務中最大的危險之一。

高強度輻射暴露會增加太空人晚年患癌症的風險,除此之外它還會帶來其他更緊迫的問題。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執行火星任務的太空人可能會受到高輻射的累積影響,這足以損害他們的中樞神經系統。研究發現,太空人的情緒、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均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Fogarty提到了另一個需要集中研究注意力的問題,那就是與航天飛行相關的神經-眼症候群(SANS),也稱為視覺障礙/顱內壓(VIIP)。SANS指的是太空飛行可能給太空人帶來的潛在嚴重永久視力問題,這可能是由於液體移動增加了顱骨內的壓力。

Fogarty說:「目前在近地軌道上,SANS非常容易控制和治癒,但是我們目前對這個疾病機制的了解,還不足以讓我們預測SANS在深空探索任務中是否會同樣保持這種狀態。所以,這是我們正在研究的最為關注的生理領域之一。」

月球是一個試驗場

美國宇航局並沒有直接去火星的打算。按NASA的計劃,到2024年,NASA會先讓兩名太空人在月球南極附近著陸,不久之後再在月球及其周圍建立長期的可持續人類活動基地。

NASA官員表示,這些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將太空人送上火星所需的技能和技術。NASA將通過一個名為「阿爾忒彌斯」(Artemis)的項目開展這些太空任務。

阿爾忒彌斯的一個關鍵部分就是一個名為「門戶」(Gateway)的小型繞月空間站,它將會作為月球地表活動的中心。NASA官員說,月球登陸器,無論是機器的還是載人的,都將會通過「門戶」下降到月球表面,而在「門戶」上的太空人很可能也會從那裡操作月球漫遊車。

月球軌道空間站,即「門戶」還會進行大量的研究,其中大部分將會在一個真正的深空環境中調查太空人的健康和表現。Fogarty提到了一種研究策略,這種策略可能對規劃火星任務的規劃者特別有用——那就是在月球軌道前哨上研究人類組織的小樣本。

Fogarty說,對於使用齧齒動物和其他非人類動物作為模型生物的研究來說,這樣的研究將會幫助研究人員避開一個影響研究的最大問題,即「可譯性」。

「我們要怎樣消除老鼠和人類之間的差異呢?這些研究並不是直接適用於人體的,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地球上的醫學和研究,」她說。

「但是隨著培養皿器官和組織的發明,以及對它們的不斷驗證,你可以把這些真實的人體組織和人類連接起來,本質上,你可以用這些培養皿概括出人類某些非常複雜的方面,」Fogarty補充道,「我認為,將培養皿模型作為一個有機體模型的話,我們可以真正地了解人類的局限性,並且在理解複雜環境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背後有四個山西小夥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探火任務」背後四個山西小夥功不可沒   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許多航天人的默默付出。
  • 登陸火星,坎培拉在NASA毅力號火星探測任務中扮演重要角色!
    坎培拉深空通信中心在本周登陸火星的NASA毅力號探測器任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圖片:Alex Cherney(CSIRO)坎培拉深空通信中心外聯經理格倫·納格爾(Glen Nagle)表示:「坎培拉在降落一小時後接手行動,隨著探測器的早期展開和地面作業開始,我們還將接收通過NASA在火星軌道上運行的太空飛行器傳來的數據。」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實施,這10部火星科幻電影你看過嗎?
    《全面回憶》2012年還被翻拍,科林·法瑞爾、凱特·貝金賽爾主演,視效大幅升級,但故事背景都在地球,沒火星什麼事了。 地球上在打仗,火星上也打仗。約翰·卡特捲入了當地的部族衝突,在火星上力大無窮、彈跳如飛的約翰成了「超人」,不但打了勝仗,還抱得了火星美麗公主歸。生殖隔離什麼的根本不存在,這說明跟《火星任務》裡一樣,火星人就是地球人的祖宗。
  • 「天問一號」肩負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挑戰歐美未完成的火星任務
    這架火箭今天執行的任務是送一輛火星車和一架軌道飛行器組成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天。這意味著中國人4年前立項的靠自己登陸火星的計劃正式實施了。這次發射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個技術難點。就是先繞火星軌道運行,然後降落在火星上,最後用火星車在火星上巡邏。
  • 《火星任務》20年了 人類仍未登陸火星
    天有不測風雲,《火星任務》北美的票房為6000萬美金,全球票房也不過1.2億美金。《紅色星球》比《火星任務》晚八個月上映,商業成績比前者更慘,北美的票房僅為1700萬美金,全球票房還不到3400萬美金。
  • 火星任務有危險?科學家:太空人的大腦在微重力下會膨脹
    自從人類登上月球之後,火星成為了科學家的下一個目標。然而,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大腦會擴張,這將使未來的長距離太空旅行任務面臨潛在的危險。 隨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國家希望在未來幾十年內將首批太空人送上火星,在最新研究發現太空旅行對人體
  • 《穿越火線》終結者家族盤點:5位成員各有千秋,唯獨它還沒露面
    而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關於終結者家族的一起介紹,這5位成員各有千秋,可是還有一位沒有露面。終結者首先是最為基本的終結者,所有的終結者也全都是在基本終結者的原型上進行改造。中間的外形呈現於藍色,並且是以雷電進行攻擊,在背景故事當中,好像是因為事故原因,所以才讓他擁有了電流的力量。
  • 火星還沒去,美科學家催促NASA儘快推出下一個金星任務
    近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任務的熱門目標一直都是火星,這是因為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也因為NASA最早可能會在本世紀30年代將太空人送往火星。但儘管如此,NASA內部其實也有著要求向太陽系其他天體發射任務的聲音。雖然科學家向NASA提交過幾項金星任務建議,但除了幾次飛掠任務之外,NASA已經有25年沒有專門的太空飛行器造訪過金星了。
  • 天問1號任務開啟!國產火星探測器即將啟程,用半年時間奔向火星
    4月24日,在這第5個中國航天日的特殊日子裡,國家航天局正式對外公布了我國火星探測工程系列任務的代號:天問。而原定於今年下半年進行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就順勢被命名為了:「天問1號」任務。根據之前航天專家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的信息,天問1號任務將於今年7月到8月開始實施,由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國產火星探測器將搭乘長徵5號運載火箭啟程,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將花費7個月左右的時間抵達火星軌道。之後將一次完成環繞火星飛行、著陸火星和在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的三大分任務。
  • 阿聯火星任務?一起來看看!
    在這次窗口期之中,共計有三個火星項目發射升空,包括我們最熟悉的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以及美國的「火星2020」計劃(包括火星車和火星直升機),還有阿聯的火星任務。然而我們也應該知道,刻板印象不可取。阿聯明顯有著多方面的雄心壯志,也意識到了資源型單一經濟潛在的危險,希望發展高新產業。
  •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二)——說走就走去火星?不存在的
    不存在的原作:徐鵬暉編排:王璞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對了咱們這個任務還沒起名呢。」「有啥好的想法不?」……當時天問一號的名字還沒正式確定下來,中國行星探測計劃也還沒公布,我們也沒有可以參考的用於火星任務的帶有明顯中國文化特色的中文名字。
  • 表哥借我5萬元,遲遲不還,我靈機一動把網名改成……
    有一天晚上陪女友看星星,她依偎在我的懷裡問,如果有一天,我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什麼都不記得了,怎麼辦呢 ?我看著她寵溺地說,到時候,我就帶一個年輕漂亮的妹子回家,告訴你,她是你的妹妹,我是你的妹夫。先不說了,我現在得跪螞蟻,不能跪死,也不能跪跑。
  • 關於洞察號火星任務不為人知的十個秘密!
    洞察號的目標不是漫遊火星,而是在火星上保持靜止不動,這樣它就可以仔細測量火星內部的性質,這包括地震活動(火星震和隕石撞擊)、溫度(通過熱流實驗)以及火星核的大小和形狀(通過分析火星繞太陽運行時的晃動),這包括都在InSight這個名字裡面,這個縮寫是使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輸進行內部勘探的簡稱。
  • 2020年的火星探測任務,我們準備好了嗎?
    這一嘗試,之前只有NASA做到過。這次的火星任務將攜帶軌道衛星,著陸器和火星探測車,並在火星上實施著陸。一次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關於這項火星任務,自2016年獲批後,外界所知少之又少。上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下屬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發布了一份簡短的報告,報告中透漏出這項任務的太空飛行器動力系統已經通過所有必要的測試。
  • 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登陸火星不是問題,但建基地或有潛在危險!
    而在其殖民火星計劃中,建造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火星基地α(Mars Base Alpha)」非常重要,但最大的障礙將是等待定居者的潛在危險。星艦是未來替代獵鷹9號火箭、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等載具,以及承擔登陸月球和前往火星的任務。其外形有點像我國老百姓屋頂上的水塔,不過要更大更長。星艦(Starship)SN5 原型機已在上個月完成了靜態點火和升空150米的懸停測試,下一步就是建造第一臺超級重型助推器原型機。按最終版本的資料顯示,星艦高約50米,將裝備6-8個猛禽火箭發動機,一次可搭載多達100名太空人。
  • 《星際戰甲》火星樞紐任務怎麼做 火星樞紐任務完成攻略
    進入到火星需要完成火星樞紐的4個任務,然後再去挑戰魅影即可。下面小編就將帶來《星際戰甲》火星樞紐完成攻略,希望對大... 剛遊玩《星際戰甲》的玩家,在地球中暢爽的刷了一輪任務後,就需要到達下一個星球——火星。進入到火星需要完成火星樞紐的4個任務,然後再去挑戰魅影即可。
  • 深空輻射、微重力、幽閉空間 火星之旅危險知多少
    太空人前往火星的旅程並不像遊客們前往瑞士那麼輕鬆、愜意且自在,而是一段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和未知風險的冒險之旅。執行火星探索任務的太空人將不得不長期與深空輻射、微重力、幽閉空間、與世隔絕等壓力作鬥爭。畢竟,就目前的技術而言,太空人到達火星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而返回地球也需要同樣長的時間。
  • 王者榮耀:八神庵遲遲不上線,竟是這個原因!
    從而開始進入歐美市場,不過老外倒是沒多少人玩,接著盯上日本市場。騰訊的魔方工作室打造的5vs5競技手遊WarSong,中文名「戰爭之歌」。有大量的日本聲優配音,也有很多日本本土元素英雄,二次元畫風。當然沒有王者榮耀這麼火爆了,最近為了吸引更多玩家,戰爭之歌上線了新英雄八神庵,從開始的邀請10個好友登錄遊戲,並且10個好友都達到10級就能獲取八神庵。任務看起來並不簡單,但是有沒有吸引日本玩家來玩遊戲呢?這個不清楚,但很清楚的是:吸引了很多國內玩家前往。
  • 2020年中國火星任務展望(火星一號)
    火星任務數據來自葉培建院士講座,資源來自航天愛好者網,圖片來自網絡中國的火星任務還有6個多月就要發射了,想想就激動!火星,我來了!火星的自然環境和地球上最惡劣的地方疊加起來差不多……南極那麼冷,撒哈拉那麼幹,比珠穆朗瑪峰頂還缺空氣,比空間站更多的輻射,不過在太陽系裡,你還能幻想有幾個地球呢?
  • 太空存在有毒真菌,還不知道它們是否危險!
    目前,潛在的危險真菌生活在空間站和宇宙飛船上,但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否對太空人有害,科學家們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來弄清楚這一點。這是發表在《天體生物學》上一項新研究中得出的結論,該研究回顧了在太空中已知的真菌毒素:一種能傷害人類的真菌化合物。地球上到處都是微生物,比如細菌和單細胞真菌。因此,毫不奇怪,這些長期的夥伴成功地與人類搭便車登上國際空間站和其他太空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