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二)——說走就走去火星?不存在的

2020-08-19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二)

說走就走去火星?不存在的

原作:徐鵬暉

編排:王璞

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

「對了咱們這個任務還沒起名呢。」

「有啥好的想法不?」

……

當時天問一號的名字還沒正式確定下來,中國行星探測計劃也還沒公布,我們也沒有可以參考的用於火星任務的帶有明顯中國文化特色的中文名字。結果起名這個事就這麼擱著了,最後還是交項目建議書之前我臨時想了個名字這才搞定。(容我吐槽一下自己真的是個文化沙漠+起名廢……)

不過還是先搞了個logo出來:

本次任務的logo,整體是一個變形的「火」字,圓形紅色弧代表火星,橢圓形紅色弧代表任務軌道,黃色飛翼代表無人機(雖然最後搞出來是個旋翼機),配色用國旗配色(紅+黃),底部是任務名簡稱+擬發射年份

除此之外我們也還是搞了點正事的。接下來我把設計內容分了幾塊,比如載荷設計、軌道設計和太空飛行器設計等,然後大家分頭行動。別看這說著好像挺簡單,等我意識到該這麼搞,然後明確分工的時候已經過了一個月了……

先說說軌道設計的事情。小陳同學先幫我們明確了目標軌道要求,也就是我們的太空飛行器最後要去一個什麼樣的軌道。初步擬定是一個近火點高度265km,遠火點高度6000km的繞極軌道,和天問一號較為類似,這個軌道設計是為了同時滿足軌道器對火星進行科學探測以及為火星車建立數據傳輸中繼的要求。

看過不少航天發射直播的朋友應該都聽專家介紹過,太空飛行器在太空裡由於受萬有引力影響只能沿橢圓軌道飛行,不能直線飛向目標,而在特定位置點火噴氣進行加速和減速則可以幫助太空飛行器由一個軌道進入另一個軌道。而一般來說點火次數越多、點火加速要求的速度增量越大,需要消耗的燃料就越多,當然對總質量要求極為嚴格的航天任務來說這是誰都不願意見到的情況。

除了到達什麼軌道以外,什麼時候出發也是有限制的。我們在小學二年級就學過(狗頭),霍曼轉移是又省燃料又簡單的一種變軌方案,當然毫無意外成了我們的首選。而如果選擇霍曼轉移的話,地球和火星需要成一個特殊的位置關係才能給發射創造條件。這個發射窗口一般26個月出現一次。我們最後將發射窗口商定在了2026年。(tips:經常有人認為發射窗口出現在火星衝日附近,其實這是個誤解,發射窗口出現時火星的位置相對地球較為靠前,日火連線和日地連線呈一夾角,時間上則在火星衝日前數月)

直觀一點就是像這樣

圖片源自網絡

和小泉同學經過了無數次的debug之後(此處省略800字),我們終於搞出了第一版變軌轉移方案:

第一版方案自製示意圖,發射後火箭將太空飛行器送入近地點高度200km,遠地點高度36000km的GTO軌道,而後在近地點點火進入地火轉移軌道(TMI),經過272天的飛行之後進行制動點火被火星俘獲,而後再經過兩次點火進入目標軌道

拿給老師審閱,結果第一個問題我就傻了眼:「這方案大概消耗多少燃料?」現場一算,大概七八噸的樣子,這光燃料都快佔滿火箭運力了……

啥都別說了,回去改唄。

後來才發現我們計算的時候沒有充分發揮火箭的作用(給「胖五」道個歉……),另外當時我們打算在目標軌道上釋放火星車著陸艙,這意味著著陸艙也和軌道器一起跑完了變軌的全部程序,可能也會增加不必要的燃料消耗。又是一輪無數次的debug之後(再次省略800字),我們搞出了第二版變軌轉移方案:

第二版方案自製示意圖,相比第一版最大的改動在於取消了GTO段的停留,改為星箭分離後直接進入TMI前往火星,圖中紅色的為軌道器的點火速度增量,黃色的為著陸艙的點火速度增量,著陸艙在距火星70000km處與軌道器分離,隨後下降到100km高度轉入EDL(Entry, Descending and Landing,進入大氣層、下降與著陸過程)過程進行著陸

這一版在邏輯上至少是自洽了,拿給老師審核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大問題,我終於是長舒了一口氣。

然而這好日子沒幾天就到頭了……

「我們這個軌道方案可能就這樣定了,我們進了265,70000的大橢圓極軌就打算等上幾個月,等一個合適的著陸時機就可以保證落點在預定區域了。」

「嗯,看著沒啥問題。」但是小陳同學突然殺了個回馬槍,「對了我們這個軌道是在白天還是晚上著陸的?」

我打開了模擬軟體:「結果顯示著陸點當時好像是在陰面。」

「壞了,夜間的話著陸時用的避障相機是看不見東西的啊,搞不好最後著陸的時候撞在一塊大石頭上都看不到。」

我當時腦袋嗡的一聲炸開了,之前完全沒想到還有這回事(怪不得幾乎所有的外星登陸任務都把著陸時間選在當地白天)。因為這意味著軌道設計方案可能又要面臨大修,而整個任務系統是一個整體,牽一髮而動全身,很多其他的相關設計也可能面臨大修。更加讓這個事情帶上那麼一點恐怖故事色彩的是,此時距離我計劃中最後開始寫項目建議書文本的時間已經不到倆星期了。

我像被放大鏡照射的螞蟻一樣急得趕緊把正在喝茶的小泉同學叫回來,向他講了這個極為真實的現代恐怖故事,隨後就是長達幾天的瘋狂計算、模擬和調整。這期間我們試了各種辦法,包括調整軌道根數、調整發射窗口(我甚至把發射窗口查找範圍擴寬到了50年內)、利用軌道攝動等等,小泉同學為此事也沒少找他導師,最後甚至驚動了助教老師,但仍然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眼看兩周就要過完了,就在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這天我靈光一閃,既然原來的方案如果要靠攝動把近火點挪到陽面來要7年時間,那如果改成直接到達高度更低的目標軌道再通過攝動把近火點挪到陽面來時間是不是要少很多?於是我打開電腦一通操作,結果顯示在軌等待2個月後就可以基本滿足著陸所需的全部條件,4個月後有最優解。

但這還不算完,我這裡只是證明了這個方案可以滿足著陸需求,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沒有工程可行性則還需要小泉同學根據這個方法返回給我一些關鍵參數用以判斷。一陣極為煎熬的等待後,小泉同學返回給我的結果是有工程可行性。看到這個結果後我大鬆了一口氣,像個洩了氣的氣球一樣癱在椅子上。

這是最終版的變軌轉移方案:

最終版方案自製示意圖,別看相對上一版似乎只是改了一個著陸艙點火減速位置的區別,與之對應的模擬和論證的工作量卻和這個改動的簡單程度完全不成正比

後來我們看到了天問一號的變軌動畫[1],兩者一比較,不由得感嘆:「我們這個軌道和天問一號比起來簡直是班門弄斧。」

但是反過來想,天問一號那比我們的設計方案簡潔得多、實操性強得多、精細得多的軌道設計,得是多少科研人員歷經多少個日夜反覆優化的成果呢?(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70499764/

責任編輯:艾宇熙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8月2日7時0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N發動機工作20秒鐘,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

圖片來源 國家航天局

相關焦點

  •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四)——其實一切都還只是剛剛開始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從運力上來說,目前我國只有長徵五號系列的火箭可以將噸級乾重的太空飛行器送去火星,如果使用長三乙,則太空飛行器乾重將會大大縮水,完全無法滿足如此多的載荷一起前往火星進行探測的需求。另外還有整流罩尺寸的限制,長三和長二系列一般是在西昌和酒泉發射,火箭進場時是通過鐵路轉運的,而我國鐵路標準軌距是1435mm,由此限制了火箭單級和整流罩的最大直徑。
  •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三)——每個太空飛行器都是一件平衡的藝術品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每一個分系統都有其自身複雜的內部構成,要對它們進行設計所覆蓋的知識範圍實在太廣,包括但不限於機械、電子、通信、計算機、導航、材料、工程熱物理等等(其中很多知識特別是通信方面的我都是自己課外去補的)。
  • 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原標題: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科技日報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劉園園)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MAWEN)探測任務發現了過去40億年中火星大氣演變的關鍵因素: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 走不走,移民火星
    ,「螢火二號」完成「落」的任務。「天問一號」和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隨後也將出發。「窗口期」的意思是,由於火星繞日公轉周期(687天)與地球不同,地球和火星間距存在橢圓形的周期性變化,最遠可達4億公裡,近的話5000萬公裡,而這個直線距離最短的機會每26個月出現一次——也叫「火星衝日」。
  • 老貓丨走啊!去火星、南門二和獵戶座旋臂,去宇宙逛啊
    說白了,就是地球正好在太陽和火星的中間,太陽升起,火星落下,火星升起,天也正好黑了。這個時候去火星,距離比較短。       但短也不是走直線,而是要走大圓弧,兜圈子,畢竟距離遙遠,走直線的話,你到了那裡,火星已經不在那個位置了。所以要走霍曼軌道,出發時沿著地球公轉軌道的外切圓走,到達時是火星公轉軌道的內切圓。中間還可以借力太陽能什麼的省點燃料。
  • 火星探索(二)
    ,大約為每立方米4噸左右,因為火星表面的巖石成分與其它類地行星類似,表面密度達不到平均密度,因此這說明火星內部的密度比較高,擁有一顆高密度核心。但是對於火星探索來講,這些數據都屬於最最基礎的,對於要登陸的火星探測器,這些數據只能提供火星的重力加速度,很顯然,我們還需要更多火星知識。
  • 【科學向日葵】迷人的火星(二)
    上一期的節目中,我們聊到了古今中外的火星探測歷史。今天我們繼續深入了解一下火星的物理特性及運動規律。走的是一條迂迴的路線,在一個會合周期內會經歷「順行」、「留」、「逆行」 「留」、「順行」五個階段。而本月中,火星在雙魚座順行,升起時間提前至夜晚約23時16分,日出時由東南方天空轉入西南方天空,亮度約為-0.8等,後半夜可見。 下面,我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這五個階段分別代表什麼含義。
  • VASIMR發動機——讓39天去火星成為可能(上)
    最簡配,兩人成團,按自由返回軌道繞行火星旅程安排(不落地、不插旗),行程也長達500天,循環利用也要淨消耗氧氣897公斤,水2235公斤,食品1384公斤;如果要登陸火星,火星地表大氣壓為地球海平面大氣壓的0.6%,遠比地球小,而且火星上風大,雖然沒電影《火星救援》開篇災難那麼誇張,但風沙天還是經常有,永久、半永久增壓生活艙都得厚實牢靠,同時火星上外出要穿特殊的壓力服
  • 火星探測為啥不走最近路線?天問一號面臨多少風險?
    地球人想發射探測器去火星,只能是每26個月有一次機會。從火星回來也一樣。需要說一下的是,太陽系除地球以外有七大行星,探測火星的窗口間隔是最長的。火星每780天左右出現一次發射窗口,金星是584天,木星是399天,土星是378天,水星116天,其他行星大概是一年零幾天。再說第二個問題,火星探測器為什麼不走直線。
  • 走,坐火箭去火星!
    2.這有什麼大不了?如果重型獵鷹像SpaceX說得那樣好,它將提供一個低價方案,把昂貴且沉重的人造衛星直接送入某些特定高度的軌道,比如距離地面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3.首飛發了什麼,有哪些彩蛋?
  • 走!我們火星上見!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13時25分,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
  • 中國的火星探測器為什麼不走最近的路線?天問一號面臨哪些風險
    先說第一個問題,如果火星不動,確實地球每轉一圈都可以遇到火星。但是,火星跟地球一樣也是圍繞太陽轉動的,而且是同向轉動。火星每過687天圍繞太陽轉動一圈,地球興致勃勃轉過一圈來,火星已經不在那了。其實這個時候,火星已經跑到了太陽的另一面,離地球不是最近而是接近最遠了。
  • 去火星的路不好走,但我們選擇星辰大海
    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義大利天文學家,一生都在觀測太陽系內各種天體。1877年,他在望遠鏡裡發現,火星表面有很多「線性溝槽」,這些溝槽很可能是火星人建造的運河,灌溉農田。如何驗證猜測,靠望遠鏡還不夠,發射一個探測器,抵近觀察,最可信。探測火星的方式與月球類似,分為五個環節,第一步,環繞,探測器繞著火星轉,拍照。
  • 「天問一號」火星探索任務,走在星辰大海的徵途上!
    在今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活動上,國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即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同時公布的還有任務標識(如下圖所示)。
  • 中國人 走 去火星看看!
    太陽下的火星和兩個衛星(圖片來源:NASA)火星上在過去是否有生命存在?其實這個問題經過了漫長的探索。火星表面甲烷的含量變化(圖片來源:NASA)2014年,好奇號火星車監測到火星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在兩個月內大幅增加,隨後又很快消散。
  • 「火星叔叔」鄭永春萬字科普貼:人類探索火星之路,走了多遠了?
    在羅馬神話中,火星象徵著戰神——馬爾斯,如今火星的英文名稱Mars就源於他;在北歐神話中,火星代表了戰神提爾(Tr),每周「星期二」(Tuesday)的名稱就來自於他;而在希臘神話中,它是以殘暴、血腥著稱的戰神阿瑞斯(Ares),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星期二也是拜佔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失守的日子,希臘人把它視為一周中最不吉利的日子。
  • 火星探測簡史5(揭秘「火星人臉」,探尋火星生命)
    二、在火星上尋找生命三要素科學家一般認為,液態水、有機物質和穩定熱源是生命存在的三要素。穩定的熱源肯定是具備的,火星上也可以得到足夠的太陽能,因此液態水和微生物就成為火星探測的重點。下面我們分別看看史上液態水和微生物探測取得的成果。(一)火星上過去和現在有水嗎?
  • 「火星叔叔」鄭永春萬字科普貼:人類探索火星之路,走了多遠了?
    在羅馬神話中,火星象徵著戰神——馬爾斯,如今火星的英文名稱Mars就源於他;在北歐神話中,火星代表了戰神提爾(Týr),每周「星期二」(Tuesday)的名稱就來自於他;而在希臘神話中,它是以殘暴、血腥著稱的戰神阿瑞斯(Ares),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星期二也是拜佔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失守的日子,希臘人把它視為一周中最不吉利的日子
  • 火星探測中你最想知道的那些問題(一)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二是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包括設計、製造、試驗、飛行任務實施、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隊伍,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VASIMR發動機——讓39天去火星成為可能(下)
    甚至設計了一個在2033年的火星來回之旅,包含在火星36天的考察,來回僅需要150天。>(二)核能,必須核能儘管VASIMR發動機在理論上可能實現太空飛行器39天抵達火星,但凡事均有兩面性,VASIMR需要電,大量的電用來加速推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