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三)——每個太空飛行器都是一件平衡的藝術品

2020-08-19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三)

——每個太空飛行器都是一件平衡的藝術品

原作:徐鵬暉

編排:王璞

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

就在軌道設計那邊爭分奪秒的同時,另一邊載荷設計-太空飛行器設計這邊也是在連軸轉。

科學目標確定以後,我們兵分三路,小陳同學負責星上遙感載荷和火星車載荷,師兄負責星上粒子探測載荷,師姐負責無人機。

不光是有效載荷,太空飛行器上其實還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分系統。以衛星為例,除有效載荷外,還包括結構機構、姿軌控、推進、測控通信、綜合電子、電源、熱控、總體電路等分系統。每一個分系統都有其自身複雜的內部構成,要對它們進行設計所覆蓋的知識範圍實在太廣,包括但不限於機械、電子、通信、計算機、導航、材料、工程熱物理等等(其中很多知識特別是通信方面的我都是自己課外去補的)。而這些分系統之間還會相互影響,比如推進分系統的推進劑貯箱得在太空中保持很窄的溫度範圍才能讓推進劑維持液態從而正常工作,因此熱控分系統就要對此有所考慮,然而這樣一來所消耗的功率會有所增加,又會給電源分系統帶來負擔……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無疑加大了設計難度。

除了太空飛行器自身內部的複雜結構,太空飛行器外的其他與任務相關的系統也會對太空飛行器提出限制要求。比如運載火箭會對太空飛行器的總重和包絡尺寸提出限制,不考慮這個的話設計出來的太空飛行器可能會面臨火箭帶不動或者沒法裝進整流罩裡的慘劇。

而這所有的需求與限制最終是需要一個人來協調的,不然大家都想把自己的需求最大化,這個工程就別想攢得成了。這個事情自然就落到了我的肩上,但隨著任務設計的進行,我深感人手不夠,於是小陳同學和師姐也被拉了過來一塊做太空飛行器分系統的設計。(說真的我這個時候才意識到這個項目實在太大,就算是概念論證都太大了,我們小組6個人完全不夠用)

有效載荷設計完了以後相關的數據有了,我和小姜同學就趕緊開始搞太空飛行器總體。無數輪debug以後,大概搞出來了這麼個東西:

這是一個軌道器+著陸艙的組合體模型圖,方塊部分是軌道器,頂上的圓錐圓臺組合體是火星車著陸艙,著陸艙負責在EDL過程中為裡面的火星車提供安全軟著陸的保障,軌道器尾部的是發動機噴嘴,側邊的是高增益天線(HGA)和太陽帆板

圖片來源 小姜同學

這是著陸艙主要結構的分解圖,著陸方式參考了「好奇號」火星車,在EDL過程的最末端採用天空起重機進行懸停選址和輔助火星車軟著陸,其實設計過程中也考慮過用氣囊緩衝等其他方式,因為畢竟天空起重機本身的質量也很大,而且用完就扔了,效率不高,但火星車本身有近600kg的質量(相比之下天問一號火星車的質量約為240kg[1]),這意味著只有天空起重機才能把這個「大胖子」安全送到地面

圖片來源 小姜同學

但是光有外觀還是不夠的,組合體的各項參數都需要具體設計給出,包括質量、尺寸、功率、數據傳輸碼率、工作溫度、姿態控制要求、壽命等等。其實光質量一項就夠頭疼的了,第一輪綜合下來組合體乾重(不包括推進劑的質量)就有7t左右,要知道長徵五號的TMI運力也才5.5t左右。

群裡沒人說話,誰都知道接下來必然是一個大砍總質量的過程。

然而第二輪綜合之後,我傻眼了,組合體乾重居然還有6.5t,這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仔細盤點細節後我才發現,我們由於相關數據不夠,很多地方的質量數據都是往大了估的,這導致我們的總質量數據裡有很多「水分」。

於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知網、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成了我瀏覽器裡最常用的幾個網址(以上幾位出版商請記得給我打廣告費)。在拉了幾十篇論文以及網上的現成產品數據以後,我滿懷期待地開始了第三輪綜合。

結果乾重5.5t……

「真的,挺絕望的……」

「質量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是有的嘛。」

「終於要到這一步了嗎?」

這時還有最後一個辦法,也是我最不願意用的辦法,就是砍掉部分有效載荷。因為平臺是圍繞有效載荷的需求來設計的,砍掉有效載荷不僅能減少有效載荷自身的重量,配套的分系統也能減重不少,由此帶動推進劑質量的減少,減重效果是非常顯著的。但相應的代價就是無法保證科學目標的有效完成,不得不對科學目標瘦身。

我找到小陳同學:「你設計的那些有效載荷能不能列個優先級列表給我啊?」

「這是……準備要砍載荷了嗎?」

「說實話我也不想,但是如果下一輪減重還是這樣的話我沒辦法只能這麼幹了。」

「那好吧。」

最後我把大家都喊來開了個線上會議,用這個更為高效的溝通方式成功找出了更多問題,成功把乾重壓到了3t,這個優先級列表也就沒有派上用場。但是這意味著一個事情,即雖然太空飛行器平臺在構思上是以科學載荷為中心的,但並不意味著科學載荷不可修改。在實際操作中,總體設計人員經常要像這樣根據各方需求和限制將設計方案來回修改,在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中間做各種協調和取捨,實乃「平衡的藝術」。

不光是質量,各種儀器在軌道器上安裝的位置、通信碼率和時長的分配、功率分配等等,都是像這樣經過多輪的精打細算安排出來的。然而百密一疏,水平有限,最後設計出來的東西還是留下了太多漏洞,乃至於到了答辯的那天……

「小姜小姜,這要出事,你趕緊看看前一組現在的那個問題。」

「咋了?」

「這不是在說那個星敏感器的安裝位置問題嗎?前一組的好像出問題了,然後我趕緊看了下我們的,好像是一樣的問題……」

「完蛋……」

「現在趕緊改吧,然後改完之後你把截圖給我,我直接把ppt裡的相關圖片換掉,應該還來得及。」

於是我們開始了驚險刺激的現場改圖,那刺激程度就和期末考試收卷前幾分鐘瘋狂塗整張試卷的答題卡不相上下。一番極限操作後,我們還是在開始展講前5分鐘成功把ppt上的出錯圖片換下。

說實話我到最後答辯結束後都還是覺得我們這個任務的太空飛行器平臺的設計還是有很多疏漏的地方,比如300kg質量預算的軌道器承力結構強度究竟幾何還得打個問號。

所以對於那些已經通過實踐檢驗,證明了自己是個成功的作品的那些太空飛行器而言,它們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也許它曾在熱搜榜上獨佔鰲頭,也許它只是一顆小小的立方星,而在它成功出廠的那一刻起,它就是一件平衡的藝術品。(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http://tv.cctv.com/2020/07/23/VIDE3r9sZ4iqou0u9WtYmoc9200723.shtml

責任編輯:艾宇熙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天問一號結構設計

圖片來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四)——其實一切都還只是剛剛開始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四)——其實一切都還只是剛剛開始原作:徐鵬暉編排:王璞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一個火星任務的設計內容當然不僅僅只包括軌道設計、載荷設計、太空飛行器設計這幾方面,還有運載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系統與應用系統
  •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二)——說走就走去火星?不存在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容我吐槽一下自己真的是個文化沙漠+起名廢……)不過還是先搞了個logo出來:本次任務的logo,整體是一個變形的「火」字,圓形紅色弧代表火星,橢圓形紅色弧代表任務軌道,黃色飛翼代表無人機(雖然最後搞出來是個旋翼機)
  • 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中國和阿聯的三個前往火星的太空任務
    對於火星來說,7月是重要的月份。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中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三架新太空飛行器將升空前往紅色星球。這是因為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之間,地球和火星處於相對位置,飛行器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到達火星。如果任務的發射按計劃進行,首個任務將於本周到期,那麼該太空飛行器將在明年年初到達。他們將加入到已經探測該星球的其他軌道器,著陸器和漫遊器的隊伍中。
  • 阿聯太空飛行器從日本種子島發射,目標火星
    在接下來的幾周裡會聽到許多關於火星的消息。三個任務選擇近期向這顆紅色星球發射火箭,是利用了地球與火星每26個月左右接近一次的原因,從而使兩個世界之間的旅行時間相對較短。如果發射成功,這些太空飛行器將於明年初抵達火星。阿聯建造的太空飛行器由三菱H-IIA運載火箭送入太空,大約一個小時後太空飛行器與火箭分離,開始了火星之旅,旅程將持續到明年2月。
  • 日本可能延長(隼鳥2)Hayabusa2小行星任務
    相反,該任務的主太空飛行器將部署一個裝滿小行星碎片的小型太空艙,該太空艙將於12月6日穿過地球大氣層,降落在澳大利亞內陸。根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一份聲明,太空飛行器需要留在內太陽系才能獲得足夠的太陽能,但團隊計算出,太空飛行器將有足夠的燃料訪問354個不同目的地中的一個,包括金星、火星、附近的彗星和一系列小行星。任務人員已經將飛船潛在的第二個目標縮小到只有兩個候選者,都是帶有名稱而不是專有名稱的微小太空巖石。
  • 為什麼發往火星的太空飛行器,要在同一時間段出發?
    太空飛行器是如何被發射到火星的? 要回答這些問題,要從地球和火星的軌道說起。 克卜勒第一定律告訴我們:行星繞著太陽運行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 火星探索(三)
    、內部地熱,還有火星大氣,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氣的保溫程度,以及陽光的照射和反射程度。因此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火星的大氣和表面溫差很早的時候,科學家們利用光譜觀測,就發現火星雖然擁有大氣,但它的大氣密度卻非常低,並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可能說到這,估計不少朋友會認為火星大氣的保溫效果應該不錯,但不要忘了,就算全是二氧化碳,也擋不住大氣密度低呀)。
  • 歐空局火星快車號太空飛行器在火星表面發現三個罕見的重疊隕石坑
    歐空局火星快車號太空飛行器在火星表面發現三個罕見的重疊隕石坑(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火星上到處都是隕石坑,這是太空巖石在其漫長的生命中撞擊該星球的跡象。歐空局的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太空飛行器發現了三個罕見的重疊隕石坑,它讓科學家們了解了這顆紅色星球上的遠古時代。歐空局將這種重疊的隕石坑的形成描述為「特別不尋常」。它位於Noachis Terra,一個被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坑轟擊的區域,可以追溯到大約40億年前。三個隕石坑中最大的隕石坑直徑達28英裡(45公裡)。
  • 更多的證據表明火星曾經有一個環
    新的研究為火星的衛星火衛二(Deimos)不尋常的軌道提供了一種假說,這一假說證實了這顆紅色行星周期性地出現類似土星光環的現象。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加州理工學院/亞利桑那大學 火星有兩個非常醜陋的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這兩個衛星都具有土豆狀的外觀,它們的運行軌道都非常圓,與火星的赤道平面排成一條直線。
  • VASIMR發動機——讓39天去火星成為可能(下)
    基於上述思想,VASIMR由三個相連的磁級執行特定的相關功能:第一級主要注入氣體工質,通常為氫、氘、氦、氬等,但其實各種工質在VASIMR高溫下都不得不電離,所以不挑剔推進劑。螺旋天線產生高頻無線電波加熱氣體,使其電離成為等離子體,下圖標號為1~3。在離子化階段產生的是螺旋波等離子體(HeliconPlasma)。
  • 太空飛行器捕獲火星的「綠色光芒」
    當來自太空的電子與我們的高層大氣碰撞時,就會發生地球的綠色極光發光,但是由於陽光的作用,地球和火星的大氣層在白天和晚上都發光。到了晚上,當大氣中破裂的分子重新聚集在一起時,就會產生光彩。在白天,當陽光攪動大氣中的分子和原子(例如氮和氧)時,就會發出輝光。
  •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太空飛行器將在2021年抵達火星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太空飛行器將在2021年抵達火星。昨天,在國新辦舉行的首個「中國航天日」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透露,目前,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已經正式立項。  「我們做的是想一步實現繞火的探測和著陸的巡視,這相當有難度」,許達哲說,火星探測是空間科學界和航天界關注的一個重大方向,1月11日正式批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因為每一個窗口要26個月才能遇到,中國正在嚴密地制定工程計劃,爭取在2020年這個窗口發射探測和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器。
  • 美國宇航局MAVEN太空飛行器的圖像顯示,火星夜空在紫外線下脈動
    )的尼克·施耐德(Nick Schneider)說:「 MAVEN的圖像為我們提供了對火星中層大氣運動的首次全球見解,該區域是氣流在最低層和最高層之間輸送氣體的關鍵區域。」Milby)說:「紫外線輻射主要來自約70公裡的高度,最亮的地方約有1000公裡(約600英裡),並且在紫外線下的亮度與地球的北極光一樣高。」
  • 阿聯的首次火星任務將在周五發射
    這艘重達3000磅(1350公斤)的飛船(本質上是一顆火星氣象衛星)將被送入太空,而運載任務由三菱重工的H-2A火箭執行。按照計劃,「希望」號將於2021年2月進入火星軌道,用於研究火星的大氣和天氣。假設一切順利,這將標誌著阿拉伯國家首次能訪問火星,或其他行星。
  • 阿拉伯世界的首次火星任務剛剛於日本成功發射
    火箭製造商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在發射後不久發表聲明稱:「我們在6:58:14(JST)(21:58 GMT)號運載阿聯火星飛行任務(EMM)HOPE太空飛行器的第42號H-IIA運載火箭(H-IIA F42)。在發射五分鐘後,運載探測器的火箭開始飛行,進行第一次飛行分離。
  • 那些年,蘇聯對金星探測的狂熱史(三)
    」(NPO Lavochkin)。前面提到,3MV型號的太空飛行器表現不佳,只有1965年7月飛越月球的探測器3號完全成功。上一對3MV任務,即1965年11月發射的金星2號和金星3號原計劃分別飛過金星並降落在金星上,但由於熱控制系統出現問題,它們都在運輸途中失敗。儘管1966年3月1日金星3號成功成為第一艘撞擊另一顆行星的太空飛行器,但兩個太空飛行器都無法從金星返回任何數據。
  • 目標火星!阿聯的首個星際任務預計下周啟航
    美國連線雜誌網站7月6日刊發的文章介紹了阿聯正在推進的首個火星探測任務情況,執行該任務的衛星名為「希望」號。文章編譯如下:薩拉·賓特·優素福·阿米裡知道建造太空飛行器是怎麼回事,但她從未向火星發射太空飛行器——或者說從未在全球疫情期間這樣做過。
  • 2020年的火星探測任務,我們準備好了嗎?
    這次的火星任務將攜帶軌道衛星,著陸器和火星探測車,並在火星上實施著陸。一次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關於這項火星任務,自2016年獲批後,外界所知少之又少。上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下屬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發布了一份簡短的報告,報告中透漏出這項任務的太空飛行器動力系統已經通過所有必要的測試。
  • 三國太空飛行器齊赴火星,誰會最先到達?NASA局長:爭這個沒有意義
    :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火星任務發射升空,一個小時之後,太空飛行器與火箭成功分離,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而在此之前,阿聯的「希望號」火星軌道器早在7月19日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7月23日,來自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任務也從海南文昌航天中心成功發射。
  • 火星探索(五)
    沒錯,事實確實如此,但地球有個影響因素存在,那就是活躍的板塊運動,有這樣一個過程,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地表巖石以及水吸收的同時,板塊運動導致的火山活動,又將內部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個平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