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四)——其實一切都還只是剛剛開始

2020-08-19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四)

——其實一切都還只是剛剛開始

原作:徐鵬暉

編排:王璞

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

一個火星任務的設計內容當然不僅僅只包括軌道設計、載荷設計、太空飛行器設計這幾方面,還有運載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系統與應用系統。對於這些系統來說,火星任務能夠選擇的方案相對確定,因為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儲備以後,這些系統相對比較成熟。

首先是運載系統。對於火星任務來說可選的運載火箭基本只有長徵五號系列。從運力上來說,目前我國只有長徵五號系列的火箭可以將噸級乾重的太空飛行器送去火星,如果使用長三乙,則太空飛行器乾重將會大大縮水,完全無法滿足如此多的載荷一起前往火星進行探測的需求。另外還有整流罩尺寸的限制,長三和長二系列一般是在西昌和酒泉發射,火箭進場時是通過鐵路轉運的,而我國鐵路標準軌距是1435mm,由此限制了火箭單級和整流罩的最大直徑。但長五是通過海運轉運到發射場的,因此可以把箭體做大,整流罩外徑也達到了此前沒有的5m,可以容納大型組合體太空飛行器。所以我們沒有懸念地選了長五基本型作為運載火箭。

長徵五號遙四火箭

圖片源自網絡

其次是發射場系統。眾所周知我國目前有四個發射場,分別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JSLC)、西昌衛星發射中心(XSLC)、太原衛星發射中心(TSLC)和文昌衛星發射中心(WSLC)。JSLC以往一般承擔載人航天相關任務的發射,XSLC則一般負責月球探測和中高軌的發射任務,太陽同步軌道任務一般在TSLC發射,而WSLC作為新建的發射場,具有緯度低、靠海等優勢,同時由於前面提到的火箭轉運方面的原因,WSLC成了我們目前唯一的選擇。

圖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圖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圖三: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圖四: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圖片源自網絡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有測控系統,經過多年建設,我國目前已經在地球上的多個地點建立了多功能一體化的深空測控臺站,組成了深空測控網。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選擇了佳木斯站、喀什站和內烏肯站作為參考,雖然老師給我們的設計原則是如果可以滿足數據接受要求的話能少用站點就少用,因為多一個站點就會給項目增加不少支出,但是最終的結果仍然是一個都不能少,也可見火星任務數據傳輸之緊張。(後日談:天問一號在這方面實際上是尋求了一定程度的國際合作的,比如歐空局將利用法屬蓋亞那地面站進行跟蹤,同時利用澳大利亞和西班牙的站點幫助進行8次通訊連接)

圖一:佳木斯測控站,圖二:喀什測控站,圖三:內烏肯測控站

圖片源自網絡

經歷了4個月迭代設計之後,我們終於可以開始準備寫項目建議書了。然而這東西同樣是個硬茬,就算我們有6個人,每個人可以把自己負責的部分分著點兒寫,平均分配到每個人頭上的文字量比起我這四篇文章加一起只會多不會少,最後到統稿的時候初稿頁數更是達到了113頁之多。加上那段時間因為家裡有事耽誤了幾天進度,我在DDL最後幾天更是日夜加班爭取完成統稿,文書寫作工作量之大可見一斑。

項目建議書最後要求我們給個項目預算估計,於是我把小陳同學拉了過來:「預算這個咋寫啊?」

「要不我們找幾個同類型的項目,看看它們最後的決算是多少,比較一下給個大概區間?」

於是我上網找了一下。

「照這麼算我們這個項目預算大概在80-140個億啊,這麼貴的嗎?!」我是真有點嚇到了。

「好奇號我記得最後的決算好像在25億美元左右,MAVEN這樣子的項目都有50個億的人民幣,我們這個畢竟是『旗艦級項目』嘛,花個20億美元不算過分。」

「這項目體量和花費這麼龐大你怎麼不早告訴我……」

100億人民幣是什麼概念呢?為了能讓讀者有個更為直觀的理解,我去國家財政部的網站上找到了2019年財政收支狀況的數據[1],其中用於科學技術的支出為9529億元。也就是說,如果這個火星項目的所有預算在一個財年內全部到帳,它的支出佔比將超過當年全國用於所有科技項目的1%。可別小看了這1%,這僅僅是一個項目的支出,而且九千多億的經費得用在全國各個學科領域的各類研究上,這1%就變得不可小覷了。因此火星任務也是非常燒錢的。

初稿交上去後又經過了兩輪修改,最終形成了項目建議書的終稿,也就是我們小組的結課作業,4個多月的努力也算有了回報。答辯結束之後,老師讓同學們發表對課程的感言,我就把我當時的發言貼在這裡,作為這個系列科普文章的結尾,也算是對我希望對讀者傳達的內容的總結吧:

「其實在開始這個項目的設計論證之前我也和大家一樣,對空間任務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發射和在軌運行方面,每當從電視上看到又有什麼衛星發射上天的時候,也只是習以為常地感嘆一句:『啊又有衛星上天了啊。』但是很多事情就像小馬過河一樣,自己試一試過後才知道裡面的深淺。我現在回過頭來看才發覺,空間任務的設計是一個目的性、系統性非常強的工作,裡面涉及的東西並非看上去那麼簡單。特別是像火星任務這樣的大型空間任務,系統裡面的複雜性實際上可以說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而在經歷了這些之後,我在將來看待那些空間任務時也許會用一種更系統的眼光。另外關於負責火星任務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在看不見的地方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們也通過這種方式得以一窺。如果一個類似於這樣的火星任務在現實中真的要付諸行動的話,我們現在頂多處於Phase 0的階段,將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無論是我們,我們設計的這個項目,還是現實中對於火星的探索,一切的一切,其實都還只是剛剛開始……」(完)

(限於筆者水平和篇幅,文章對於火星任務的介紹難免有疏漏之處,還請讀者見諒,此外本系列文章寫作過程中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鄭建華、李明濤、高東、於錫錚幾位老師的幫助,在此表示感謝,另祝此時已在前往火星的路上的天問一號能最終一路順利完成任務。)

參考資料:

[1]http://gks.mof.gov.cn/tongjishuju/202002/t20200210_3467695.htm

責任編輯:艾宇熙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天問一號拍攝的地月合影

圖片來源 國家航天局

相關焦點

  •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二)——說走就走去火星?不存在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不存在的原作:徐鵬暉編排:王璞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對了咱們這個任務還沒起名呢。」「有啥好的想法不?」……當時天問一號的名字還沒正式確定下來,中國行星探測計劃也還沒公布,我們也沒有可以參考的用於火星任務的帶有明顯中國文化特色的中文名字。
  •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三)——每個太空飛行器都是一件平衡的藝術品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以衛星為例,除有效載荷外,還包括結構機構、姿軌控、推進、測控通信、綜合電子、電源、熱控、總體電路等分系統。每一個分系統都有其自身複雜的內部構成,要對它們進行設計所覆蓋的知識範圍實在太廣,包括但不限於機械、電子、通信、計算機、導航、材料、工程熱物理等等(其中很多知識特別是通信方面的我都是自己課外去補的)。
  • 剛剛,「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就在剛剛,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在椰林深處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中國最強火箭長徵五號遙四 1000 多噸的推力下,以十幾分鐘翻越 220 多座珠穆朗姆峰的速度,衝破大氣層,奔向距離地球超過 6000 萬公裡的紅色星球。
  • 剛剛發射!目標,火星
    _2020火星探測最新進展_騰訊視頻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右)和火星車(左)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後,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搭載的科學載荷開機,開始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火星車在火星上將如何工作?
  • 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
    而這些遊戲都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滿級之後除了欣賞遊戲的原畫,基本上也就做不了什麼其他的事情了!但是,這種事情在DNF中是不存在的,因為滿級之後僅僅是你遊戲的一個開始!角色目前伴隨著遊戲的各種升級活動,一個新手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基本上十天的時間也達到滿級了!所以升級只是遊戲中的一個過渡環節,真正的重頭戲才剛剛開始,滿級只是一個開始!
  • 剛剛發射!火星,中國來了!
    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張高翔/攝此次火星探測是我國行星探測階段的首次任務,也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全新的裡程碑,有望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航天專家表示,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從未有過的,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
  • 地球自轉速度異常,科學家:一切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地球會自轉,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也正是由於有了地球的自轉,才有了我們眼睛看到的白天和黑夜。
  • 剛剛發射!火星,中國來了
    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張高翔/攝此次火星探測是我國行星探測階段的首次任務,也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全新的裡程碑,有望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航天專家表示,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從未有過的,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
  • 火星探索(一)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006年之前,還有一顆冥王星,後來被降級成了矮行星)。這八大行星又被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其中最裡面的四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為類地行星,所謂類地行星,簡單來講就是各種物理化學性質都類似地球的行星,主要由巖石構成,擁有固態表面。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7)行星大氣——地球和火星
    然而,根據科學家們和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以下簡稱本理論)的推斷,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環境本不適應我們人類的生存的。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闡述行星大氣形成過程,是宇宙中對行星長期碰撞過程中形成的。我們在上一個章節裡,對於小天體碰撞行星如何產生氣體、都產生了哪些氣體做了理論上的說明。
  • 誰還沒寫過中二的日記
    我記日記斷斷續續的,只有心情特別好或者特別差,或者像剛吵了架之後才會寫一篇日記。所以,緊挨著上一篇的下一篇日記是這麼寫的。# 日記剛剛看了上一篇,感覺也真是好笑,因為沒過多久,我也沒考進前 10,老媽還是給我買了雙 AJ13 櫻花粉(後面還畫了一個小愛心,這裡記錯了,其實是 AJ12 櫻花粉)。
  • 阿拉伯世界的首次火星任務剛剛於日本成功發射
    火箭製造商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在發射後不久發表聲明稱:「我們在6:58:14(JST)(21:58 GMT)號運載阿聯火星飛行任務(EMM)HOPE太空飛行器的第42號H-IIA運載火箭(H-IIA F42)。在發射五分鐘後,運載探測器的火箭開始飛行,進行第一次飛行分離。
  • 剛剛!我國又一創舉,「天問一號」開始了火星之旅
    「天問一號」就在剛剛7月23日(中午)已經成功發射!先讓我們來了解下「天問一號」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火星離地球非常遙遠,是月球與地球距離的數百倍,目前最先進的探測器從地球飛到火星,大約需要七八個月。而又因為地球和火星都在圍繞太陽運轉,兩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所以當它們距離最近時,即太陽、地球和火星同處一條直線上,此時發射探測器更加「經濟」。
  • 「火星探測季」| 不僅僅是發射那麼簡單
    )排版:簡稚珉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不僅僅是發射那麼簡單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一)【火星探測季】原創系列近日我國的首個自主火星任務——天問一號已成功發射,引發了大家對於火星探測任務的關注。正巧筆者在剛剛結束的這個學期中有一門名為「空間任務分析與設計」的課程,這個課程的小組課程設計就是火星探測任務的概念設計,因此想從另一個角度帶大家看一看發射背後的那些事兒,領略一下一個火星任務的全貌。
  • 如果有生之年,我們見到了參宿四爆炸(四)
    ,夜晚多了一個小月亮。這個小太陽(小月亮)似乎每天都在變大,變亮,剛開始的時候是白色的,到後面變成了橙紅色,最後又變成了血紅色,就好像一隻魔鬼的眼睛,冷冷地注視著大地上的芸芸眾生。白天的天空顏色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到了晚上,參宿四的紅光照在地面上,環境看起來似乎有些詭異。
  • 向著火星,出發!(附你該知道的火星知識點)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此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已於7月20日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成功發射升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預計將於7月30日發射。
  • 火星探索(四)
    >不過大部分遺失的大氣是在接下來的數億年間丟失的,原因就是火星的個頭和質量太小了火星不能提供足夠的引力來維持氣體不向外太空洩露。火星在失去濃厚的大氣之後,它的保溫性能自然要大打折扣,然而這還沒有結束,溫室效應並沒有停止衰退的腳步,在損失了大部分氣體之後,剩下來的大部分溫室氣體都被火星自身給吸收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火星探索(二)
    ,大約為每立方米4噸左右,因為火星表面的巖石成分與其它類地行星類似,表面密度達不到平均密度,因此這說明火星內部的密度比較高,擁有一顆高密度核心。但是對於火星探索來講,這些數據都屬於最最基礎的,對於要登陸的火星探測器,這些數據只能提供火星的重力加速度,很顯然,我們還需要更多火星知識。
  • 阿聯火星任務?一起來看看!
    阿聯的火星任務名字很直白,就叫Emirates Mars Mission,酋長國火星任務,簡稱EMM(這個名字Emmmm)。任務包含一個火星軌道器,經過廣泛的徵名活動,它獲得了一個同樣直白的名字——Hope,希望(阿拉伯語:مسبار الأمل)。
  •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升空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開始
    來源:新華網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