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星探索(一)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006年之前,還有一顆冥王星,後來被降級成了矮行星)。這八大行星又被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其中最裡面的四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為類地行星,所謂類地行星,簡單來講就是各種物理化學性質都類似地球的行星,主要由巖石構成,擁有固態表面。
-
火星探索(二)
,大約為每立方米4噸左右,因為火星表面的巖石成分與其它類地行星類似,表面密度達不到平均密度,因此這說明火星內部的密度比較高,擁有一顆高密度核心。但是對於火星探索來講,這些數據都屬於最最基礎的,對於要登陸的火星探測器,這些數據只能提供火星的重力加速度,很顯然,我們還需要更多火星知識。
-
火星探索(六)
那麼火星的自轉周期是多少呢?別急,還有更驚喜的呢,火星的黃赤交角為24度(所謂黃赤交角,指的是行星自身赤道面與公轉軌道的夾角),而地球的這個角度約為23.5度。這意味著什麼?如果火星的軌道再圓一點(目前火星軌道的偏心率為0.093,相比於地球來說,是比較大的,也就是說火星的軌道比地球的公轉軌道看上去更像一個橢圓),那麼火星的日夜交替、四季變換,都將與地球非常類似。這也是為什麼很早就有科學家提出要在火星上建設基地,要改造火星,將其變為第二個地球的原因。
-
火星探索(七)
既然剛才提到了行星之間的距離,那就正好提一下探測火星的窗口期這個概念相比於月球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萬公裡而言,火星離地球的距離就要遠上成百上千倍了,由於火星的偏心率為0.093,相比於地球的偏心率算是高的了,因此火星的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差距就比較明顯了。
-
火星探索(三)
溫差這方面,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太陽光照情況、火星表面的反射率、內部地熱,還有火星大氣,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氣的保溫程度,以及陽光的照射和反射程度。因此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火星的大氣和表面溫差很早的時候,科學家們利用光譜觀測,就發現火星雖然擁有大氣,但它的大氣密度卻非常低,並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可能說到這,估計不少朋友會認為火星大氣的保溫效果應該不錯,但不要忘了,就算全是二氧化碳,也擋不住大氣密度低呀)。
-
火星探索(九)
並且衝日並不是只會出現在某個軌道位置上,這一點實際上很好理解,因為火星與地球的公轉周期並不相同,二者與太陽連成一線的位置並不是唯一的,但存在一個最短衝日距離,那就是火星位於近日點的時候。如果在火星位於近日點的時候發生衝日,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就會縮短到5600萬公裡,也就是0.37個天文單位(有人要問了,地球距離太陽是一個天文單位,火星近日點是1.38個天文單位,那麼最短距離不應該是0.38個天文單位嗎?怎麼會是0.37個天文單位呢?)
-
火星探索(八)
然而火星雖然有著與地球幾乎一樣的傾角,但受近日點與遠日點的影響(按理說,地球也受這個影響,但因為距離差相比於1.5億公裡的平均距離,佔比很小,因此可以忽略不計),火星近日點與遠日點的4000萬公裡的距離差,足足佔了火星距離太陽總長的百分之十六到百分之二十,所以火星的四季情況並不能完全類比於地球的四季。
-
火星探索(五)
然而火星並沒有這麼好的運氣,火星在誕生後,內部也是一樣的「火熱」,可惜它的冷卻速度要遠遠大於地球,因此火星的板塊運動的持續時間沒有地球那麼長,那麼廣(也正因為冷卻快,導致原本擁有的磁場也消失了),所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幾乎就成了只進不出的狀態。
-
天文知識——火星(Mars)
火星(Mars)一個紅色的星球。火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1/10,所以重力不足以維持像地球那樣大氣,火星的大氣層很稀薄。曾經的火星可能溫暖、潮溼,但現在已經是一片荒涼。不過人類對火星的興趣依舊未減,一直沒有停止對火星的探索,仍然想著有一天能夠在火星建議外星基地。
-
向著火星,出發!(附你該知道的火星知識點)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此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已於7月20日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成功發射升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預計將於7月30日發射。
-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四)——其實一切都還只是剛剛開始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四)眾所周知我國目前有四個發射場,分別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JSLC)、西昌衛星發射中心(XSLC)、太原衛星發射中心(TSLC)和文昌衛星發射中心(WSLC)。
-
「火星探索」專題:四、環繞火星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個火星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正奔向火星!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7)行星大氣——地球和火星
然而,根據科學家們和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以下簡稱本理論)的推斷,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環境本不適應我們人類的生存的。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闡述行星大氣形成過程,是宇宙中對行星長期碰撞過程中形成的。我們在上一個章節裡,對於小天體碰撞行星如何產生氣體、都產生了哪些氣體做了理論上的說明。
-
火星科普系列之五——關於火星生命探索(中國探月工程)
>3.鹽類礦物的探測與研究結果歐空局於 2003 年 6 月 2 日發射的「火星快車」(Mars Express)在降落過程中對火星表面進行了探測。)火星車和「火星勘測軌道器 」(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開展了火星表面鹽類礦物的探尋,對在火星鹽類礦物和地球鹽類中的溴/氯質量分數(單位為百萬分之一)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火星和地球上鹽類的溴/氯含量比例和形成過程相似。
-
大統一理論(四)
空間本質奧秘的揭示(四)太陽系中,行星每時每刻都在圍繞太陽旋轉,太陽虛空間延伸的存在也時刻不離的跟行星虛空間延伸存在發生著必然的聯繫。假如不把太陽虛空間延伸存在跟其行星虛空間延伸存在的交合情況考慮進去,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當把太陽虛空間的存在形式加入圖13中,看看會出現什麼景象。
-
火星探測簡史5(揭秘「火星人臉」,探尋火星生命)
(1)火星上曾經有水火星探路者(Mars Pathfinder, MPF)和勇氣號火星漫遊車(Spirit,代號MER-A)發現火星上曾經有水;火星全球勘測者(Mars Global Surveyor, MGS)、機遇號火星探測車(Opportunity, 代號MER-B)和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發現火星上曾經有海洋;
-
探索火星的挑戰
火星到後面水消失了,變成了一個又冷又幹的星球。所以探索火星的氣候變化以及地質的演化,對於保護地球,拓展我們人類生存的疆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火星是我們整個深空探測領域,除月球以外的第二個重要研究的星球。科學家想要看火星的什麼?要從三個方面看:生命、氣候、地質。
-
地外生命探索的最大熱門——歐羅巴(木衛2)
作者:太空生物學·黃媂科學界對於外星生命的好奇和想像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也沒有停止過對外星生命的探索,很長時間以來,火星都是地外生命探索的首選目標,原因很簡單它和地球太像了,首先它和地球是鄰居而且有著同樣的大氣層,有著一年四季的變化,也都有水等等,但是自1960年以來,人類通過近50次的火星探測,每一次的發現都不能證明火星生命的存在,幾乎每一次的希望重新點燃又被很快澆滅
-
科學(普)有道:火星衛星的神秘起源
火星火星一直吸引著人類。然後,如果其中一顆行星離火星太近,行星的引力會將其限制在新的軌道上。如果它們是被捕獲的小行星,那麼在太陽系的歷史上,它們是如何定居在這樣的圓形軌道上的就有很多疑問了。火衛一和火衛二有可能是一對雙星,在被捕獲時被引力束縛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進入目前的軌道。早期的火星可能被許多這樣的小行星包圍著。它們可能是在行星的早期歷史中,火星和另一個太陽系天體碰撞的結果。
-
隕石欣賞(四)
在1962 年目擊火星隕石Zagami造訪地球時隔49年後,到2011年人類才得以再次目擊火星隕石的降落,可見火星隕石的珍貴性。人類對火星的嚮往與日俱增,但火星距地球近距5500萬公裡,遠距4億公裡,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最佳時間窗口要每隔2年多才有一次,難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