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們火星上見!

2020-12-05 南京江北新區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13時25分,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

火星探測器 " 天問一號 " 是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 " 繞、落、巡 " 三個任務,即實現對火星的 " 環繞、著陸、巡視 " 三個目標。

" 天問一號 " 火星探測器搭載了 13 種有效載荷,其中環繞器上 7 種、著陸器上 6 種,將完成 5 大科學目標。

向火星進發的「天問」

「天問」來自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在這首詩裡,兩千多年前的屈原,對天地萬物發起了一連串「靈魂拷問」。尤其是「日月安屬,列星安陳」這樣的求知渴望,正對應著兩千多年後的中國「走出」地球,探索遙遠行星世界的堅定決心。

「天問」系列並不僅僅是中國火星任務的名稱,而是中國接下來行星探測任務共有的名稱。從這個角度來說,「天問」系列的目標是建立起我國自己的「行星艦隊」,目標不可謂之不大。

而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二者同為巖質行星,演化與構造類似。火星上有水、稀薄空氣、與地球類似的元素、小分子有機物和太陽系最壯觀的山川峽谷等,是地球演化歷史和未來的重要參照,更是人類夢想成為「跨行星生存物種」的完美下一站。

為徵服這個熒熒如火的星球,中國航天人進行了數年的努力。如今,天問一號的闖關之旅才剛剛開始。

必須一次成功的「太空剎車」

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離軌著陸段、中繼通信段及科學探測段,飛行超過4億公裡,過五關斬六將,預計明年2月份最終抵達火星並開展科學探測任務。如果順利實施,我國將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步走」,完成前無古人的創舉。

火星捕獲是火星探測任務中技術風險最高、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在火星探測器從地球飛向火星的過程中,能夠被火星引力所捕獲形成環繞軌道的機會只有一次。

據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此時探測器相對於火星的速度約為4-5千米/秒。就像兩輛高速行駛的汽車,只有前進方向一致、相對速度為零時,才能並駕齊驅。因此,探測器在接近火星後,必須把握住唯一的機會,利用自身攜帶的推進劑點火減速,最終實現被火星的捕獲。

我國本次火星探測任務捕獲時,探測器距離火星最近僅400千米,稍有偏差就會撞擊火星或飛離,因此,捕獲的成敗就成為了火星探測任務成敗的關鍵。

探測器進入火星捕獲軌道後,經過軌道調整進入停泊軌道並運行約75天,完成著陸巡視器預選落區的預探測和進入點位置調整動作。在確認滿足著陸條件要求後,將進行降軌控制,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分離結束後,著陸巡視器進行火星大氣進入段的飛行,火星環繞器則進行升軌機動,返回到停泊軌道,下一步進入中繼軌道。

著陸巡視器在進入、下降與著陸過程中,要在數分鐘內將時速從近2萬千米降低到零,也就是著名的「恐怖7分鐘」。這過程中電磁信號是完全被屏蔽掉的,要完全依靠著陸器的自身本事。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張偉表示,這需要融合多種減速手段才能實現,包括氣動外形、降落傘和反推等,也需要自主導航控制技術來保證。

據悉,火星車設計壽命3個火星月,相當於92個地球日,其間環繞器在中繼軌道為火星車提供通訊支持,並開展科學探測。火星車工作結束後,環繞器將進入科學探測軌道,並在該軌道上繼續運行1個火星年,執行火星全球遙感探測任務。

艱難的火星之旅

探測火星是人類太空飛行中最具挑戰性的壯舉之一。有數據顯示,自1960年到今年7月初,人類已實施火星探測活動達44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有24次,其中著陸任務17次,成功僅8次。在業界,火星被稱為「探測器墳場」,其探測難度可想而知。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看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實為「彎道超車」。我國於2010年開展月球以遠深空探測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論證,經過三輪迭代和深化,於2016年正式立項實施火星探測。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瞄準當前世界先進水平確定任務目標,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如果這一目標能夠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意味著中國一次走完了此前蘇聯和美國用幾十年走過的歷程。

挑戰高難度對中國航天人而言並不奇怪,中國的航天精神有這麼幾句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不僅對推動我國突破深空探測基礎關鍵技術具有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使我國實現了由月球探測到火星探測的巨大科技跨越,對於進一步推動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帶動我國基礎領域、高新領域及前沿領域的科技進步具有深遠意義。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文章稱,「天問一號」是中國行星探測的首次任務,也將是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工程,火星探索任務將使中國躋身世界太空領導者之列。「如果中國首次獨立探索火星成功著陸,中國將躋身太空精英強國的行列,」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航天工程師梅森佩克表示。

火星的秘密

火星上存在生命嗎?如果說目前火星嚴酷的條件似乎難以支持生命活動,但多項研究已經證實,早期的火星曾有大量液態水,甚至10億年前火星表面可能仍有河流,那麼火星上曾經有過生命嗎?對此,科學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不過,在近期的研究中,「好奇」號還是發現了一些可能與生命有關的跡象。

2018年,「好奇」號的兩項研究同時登上《科學》雜誌。其中一篇,「好奇」號在火星地表具有30億年歷史的沉積巖中,發現了一些穩定的有機分子。這些有機分子包含碳元素和氫元素,同時可能含有氧、氮等其他元素。不過,有機分子雖然與生命聯繫緊密,但它們也可能由非生物反應過程產生,因此不能作為證實火星生命的確鑿證據。另一篇論文則是發現了火星大氣中甲烷含量的周期性變化。同樣,這些信號可能來自生物反應,但更大的可能性是水和巖石的化學反應。因此,火星生命的答案,仍需等待今後的火星車探測。

火星生命的疑問懸而未決,但作為維繫生命的基本元素——液態水,已經有了初步的答案。在2018年,《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給出了火星存在液態湖泊的證據。利用歐洲航天局「火星快車」號探測器搭載的MARSIS雷達系統,義大利科學家在火星南極1.5千米厚的冰蓋下首次發現大面積液態水。這是一片至少有數米深、直徑約20千米的湖泊。儘管高鹽度讓這個直徑達20千米的湖泊很難成為常見生命的搖籃,但研究人員認為,在火星的其他區域,還有可能存在更多地下液態水。這項研究也為進一步的火星生命搜尋提供了線索。

2013年,NASA發射了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探測器。MAVEN探測器通過對火星大氣與磁場的探測,發現了一些線索。研究發現,火星大氣正以兩種主要途徑向太空逃逸。一種是離子逃逸,即太陽風吹向火星大氣時,其中的帶電粒子與大氣中的分子碰撞,使得氣體分子丟失電子,在太陽風帶來的電場加速作用下逃逸。另一種逃逸方式是噴濺逃逸:在太陽風中高能粒子的撞擊下,高層大氣中的氣體分子四處飛濺,其中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獲取了足夠的動能,逃脫火星的束縛。在太陽的生命早期,太陽風暴的頻率和強度都遠高於現在,星較弱的磁場也不足以對大氣層構成有效保護。因此在兩種機制的共同作用下,火星的海洋與大氣層消失了。

火星是人類成為跨星球物種的最佳選擇,是人類邁向星辰大海的重要踏板。

值得一提的是,探測火星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事業。人類探測火星的歷史已經持續了近60年,共計發射了四十幾次火星任務,成功率卻只有一半左右,而登上火星的探測器更是屈指可數。

最後,祝願天問一號一切順利,早日在火星上留下中國足跡。

(素材來源/人民網 中央紀委國家監察委網站 編輯/王玥萌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周末見火星與月亮會合
    周末見火星與月亮會合那些不知道或沒有事先通知的人幾乎肯定會感到奇怪,因為他們在這個假期的周末之夜隨意地瞥了一眼月亮,那徘徊在月亮上方的「明亮的橙黃色燈光」到底是什麼?不知道的人們會認為「神秘的不明飛行物」,它正在我們的月球附近盤旋!從南美洲中部和西非一小片地區出發,月亮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以在周日早晨的黎明前隱藏或遮蓋火星。實際術語稱為掩星。
  • 去火星的路不好走,但我們選擇星辰大海
    7月23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天問一號」探測器,乘坐著長徵五號火箭,飛往火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和地球相鄰,兩顆星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晝夜長短幾乎相同,季節變化相似。火星上的重力是地球的2/5,大氣稀薄,95%都是二氧化碳,也有少量氧氣水汽。人類可以改造環境,在上面居住。
  • 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原標題: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科技日報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劉園園)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MAWEN)探測任務發現了過去40億年中火星大氣演變的關鍵因素: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 人類是否可以移民火星?首先,我們要在火星上找到生命
    李博士的出版書籍《我們是火星人?》中,曾提到地球生命可能是乘著「火星開往地球的隕石列車」來到地球的,這意味著我們人類可能是「火星人」。而當下人類文明發展快速,認知度已遠超地球範圍。那麼,就生存角度而言,人類可能脫離地球,跑到火星上居住嗎?
  • 走,跟我們一起去火星
    近期,火星發射進入「窗口期」,全球迎來「探火季」。繼20日阿聯「希望號」探測器順利升空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也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開啟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探測火星,難點在哪裡?天問一號,將執行哪些任務?下面,請把手機橫過來,跟著小編一起去火星!
  • 火星上的第一座城市?馬克斯的火星殖民計劃能否成功?
    本期視頻,我們來了解一下,怎麼在火星建立一個城市。火星表面受到的輻射比地球大得多,而且晝夜溫差非常大,在火星赤道上,白天溫度20攝氏度,到了晚上可以達到零下80攝氏度。所以首個居住艙很大可能要建在地下。當然,更先進的居住艙可以建在地上,外殼可以用厚厚的水層來抵禦大多數輻射和保溫。但是要從地球運輸大量的水和居住艙的材料,成本太高。
  • 火星,7個月後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嘿,火星見
    ,著陸巡視器奔向火星,經歷時速從18000km/h降低至0的「恐怖7分鐘」,完成一系列動作,順利著陸於火星表面環繞器為著陸過程提供中繼通信6科學探測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為期3個月的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環繞器進入使命軌道,開展火星全球遙感探測火星探測將是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
  • 我們怎麼才能在火星上活下來?
    要想移民火星,可遠不止從地球飛到火星那麼簡單,人類想實現半永久或者永久定居火星,而不僅僅是為了火星一日遊,建設火星基地並且保證人們更好的在火星上生存是是否能移民火星的關鍵所在。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其實都離不開種類繁多的化學品,未來移民火星之後更是如此,跨星球運輸物資固然是可以,但是時效低、成本高的問題迫使人們需要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 火星見
    今天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一個研究生的火星任務日記(二)——說走就走去火星?不存在的
    (二)說走就走去火星?我們在小學二年級就學過(狗頭),霍曼轉移是又省燃料又簡單的一種變軌方案,當然毫無意外成了我們的首選。而如果選擇霍曼轉移的話,地球和火星需要成一個特殊的位置關係才能給發射創造條件。這個發射窗口一般26個月出現一次。我們最後將發射窗口商定在了2026年。
  • 「天問一號」火星探索任務,走在星辰大海的徵途上!
    在今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活動上,國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即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同時公布的還有任務標識(如下圖所示)。
  • 登陸火星40天,人類卻走200天?科學家: 登火星就等於自殺
    兩會期間,衛星專家葉培建委員透露,中國準備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次年登陸火星。人類登陸火星後,會如何將其改造成「藍色行星」呢 ?下面,來看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帶來的解讀。
  • 天問一號 火星見
    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主要是實現對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研究。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瞄準當前世界先進水平確定任務目標,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如果這一目標能夠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 火星,中國來了!問天一號帶領我們走宇宙的奧秘
    2020年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升空,開始它漫長的火星行程。火星距離地球最近時有5500萬公裡,而最遠時超過4億公裡,&34;預計需要經過8~10個月的漫長飛行才能到達火星。而這標誌著中國火星計劃正式開展。
  • 火星見!
    總臺央視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本次任務為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也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
  • 四年後,我們去火星
    我們造這些精緻的火箭,卻在每次飛行後都扔掉它們,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太瘋狂了」。最後一個目標是在地球軌道上擁有1000條待泊飛船航線,這樣大約每26個月,地球火星一線時,飛船就能釋放太陽能電池板離開火星
  • 走不走,移民火星
    也就是說,探測器是從橢圓軌道近焦點脫離地球的,如果給定探測器的速度,那麼探測器就能在橢圓軌道的遠日點,在火星公轉軌道的交點處與火星「相遇」——總之是很節能的了。「火星任務」美國的火星探測車「好奇號」,已經在火星上轉悠8年了。
  • 曾在火星上有重大發現,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未來在火星上生活!
    曾在火星上有重大發現,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未來在火星上生活!宇宙當中的行星數量是非常多的,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星球找到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物質,比如說像天然氣石油等等,同時也希望找到第2顆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我們找到了非常多的類地行星,在所有的星球當中,科學家認為火星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一顆。甚至埃隆馬斯克更是放出豪言,要在未來的幾年時間內實現真正的火星移民,將第1批人類送到火星上生存,但是我們知道想要在一顆全新的星球上生存,並非是易事,要滿足人類身體的需求才可以,首先就是厚重的大氣層,其次要有充足的氧氣,最為重要的是水資源。
  • 天問一號,火星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 託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 正式啟航 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此次探測目的是 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 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