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輻射、微重力、幽閉空間 火星之旅危險知多少

2020-11-22 環球網

太空人前往火星的旅程並不像遊客們前往瑞士那麼輕鬆、愜意且自在,而是一段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和未知風險的冒險之旅。執行火星探索任務的太空人將不得不長期與深空輻射、微重力、幽閉空間、與世隔絕等壓力作鬥爭。

畢竟,就目前的技術而言,太空人到達火星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而返回地球也需要同樣長的時間。因此,他們必須做好準備,克服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挑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正努力在本世紀30年代將太空人送上火星之前,降低其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

壓力源「協同作戰」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NASA人類研究項目(HRP)首席科學家珍妮弗·福格蒂本月早些時候表示,太空人搭乘的宇宙飛船「將不得不提供滿足太空人基本生存所需的一切甚至更多,因為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勝任這份對認知和身體狀態都有極高要求的工作。」

HRP的任務是找出航天飛行對太空人的影響,並制定減輕和降低這些影響的策略。福格蒂說,該項目旨在識別出5類「壓力源」,這些「壓力源」可以顯著影響人類在執行深空任務過程中的健康狀況和表現,包括重力場的改變、不友好的環境、輻射、隔離/限制,以及與地球之間的遙遠距離等。

HRP科學家和世界各地的其他研究人員正試圖認真分析並了解所有這些壓力源,他們在地球上進行實驗,仔細監測在國際空間站(ISS)工作的太空人的心理和身體健康狀況。這項工作的長期目標是幫助實現載人火星任務,NASA希望在本世紀30年代末之前完成這一使命。事實上,幾年前,NASA太空人斯科特·凱利和米哈伊爾·科爾尼延科在國際空間站呆了11個月(約是通常停留時間的兩倍),以幫助研究人員評估非常長期的太空任務(比如火星往返之旅)對太空人的影響。

然而,要準確描述這樣一次火星之旅會給太空人帶來何種影響非常困難。福格蒂說,因為航天飛行的各種壓力源一般並非「單獨行動」,很有可能是「協同作戰」,幾乎不可能把所有危險因素放在一個實驗環境中。

例如,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中對動物進行輻射研究,就沒有考慮到微重力的影響,因為目前無法將其加入進去;而國際空間站無法提供深空輻射數據,因為它在地球的保護磁層內運行;此外,在軌道實驗室安裝輻射發射裝置似乎也不是個好主意。

輻射是最大風險

有些壓力源更令人擔憂——研究人員和NASA官員反覆強調,輻射是太空人執行火星任務所面臨的最危險因素之一。

HRP項目的太空輻射元素科學家麗莎·西門森博士解釋稱:「人類前往火星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暴露於輻射的風險。長期暴露於輻射中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輻射會通過活體組織傳播,沉積能量導致DNA結構損傷,並改變許多細胞過程。」

研究表明,暴露於高輻射環境下會增加太空人晚年患癌症的風險。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執行火星任務的太空人可能受到高劑量輻射,這些累積的輻射足以損害他們的中樞神經系統,使他們在情緒、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受到影響。

福格蒂提到了另一個需要集中研究的問題:航天飛行相關的神經—眼症候群(SANS),也稱為視覺障礙/顱內壓(VIIP)。SANS指的是太空飛行可能給太空人帶來嚴重而長期的視力問題,這可能是由於液體流動增加了顱骨內的壓力。

福格蒂說:「目前在近地軌道上,SANS非常容易管理而且也比較容易恢復,但以我們對這個系統的了解,還不足以預測在某些探測任務中,SANS是否也會保持這種狀態。所以,這是我們目前研究的最優先的生理領域之一。」

依靠月球上火星

NASA目前的計劃是,不直接去火星,而是以月球為中間站。到2024年,讓兩名太空人在月球南極附近著陸,之後不久,在月球及其周圍建立長期可持續的基地。

NASA官員表示,他們將通過「阿爾忒彌斯」計劃開展這些活動,主要目的是學習將太空人送上火星所需的技能和技術。「阿爾忒彌斯」基礎設施的關鍵部分之一是一個小型繞月空間站——「門戶」,它將作為月球表面活動的中心。無論是機器人的還是載人的著陸器,都將從「門戶」下降到月球表面,而在「門戶」前哨上的太空人,很可能也會從那裡操作漫遊車。

大量研究將在「門戶」內進行,其中大部分研究將調查太空人在一個真正的深空環境內的健康狀況和表現。福格蒂提到了一種研究策略,這種策略可能對規劃「火星之路」特別有用——在月球軌道前哨上研究人類組織的小樣本。

這樣能規避一個影響研究的最大問題——使用齧齒動物和其它非人類動物作為模型。福格蒂說:「我們如何在老鼠和人類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呢?因為它不是直接適用的,這也困擾著陸地醫學和研究。但是隨著晶片上器官和組織的不斷湧現,以及科學家對其不斷的驗證,你可以用這些晶片概括出人體非常複雜的側面。我們可以將晶片作為一個模型有機體,在理解複雜環境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以此來真正解決人類的局限性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人類登陸火星之旅危險重重,科學家正給太空人準備這樣的醫療設備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單單往返火星就將充滿與極端天氣或外星人無關的危險。,微重力和輻射就成為大問題。微重力會使頭部積聚液體,這可能會導致視力問題。在行星際空間中航行的冒險家將不斷被高能帶電粒子擊中,這些粒子正好穿過太空飛行器的金屬腹部。研究人員並不知道這種輻射有多有害,但是實驗室實驗表明,這種輻射可能會增加太空人患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風險。任務的持續時間有其自身的危險。
  • 人類登陸火星之旅危險重重,科學家正給太空人準備這樣的醫療裝備
    危險重重一旦不在地球保護性引力和磁場的作用下,微重力和輻射就成為大問題。微重力會使頭部積聚液體,這可能會導致視力問題。在行星際空間中航行的冒險家將不斷被高能帶電粒子擊中,這些粒子正好穿過太空飛行器的金屬腹部。研究人員並不知道這種輻射有多有害,但是實驗室實驗表明,這種輻射可能會增加太空人患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風險。任務的持續時間有其自身的危險。
  • 火星帶給人類的五大壓力!輻射、重力、孤立無援讓我們不知所措!
    通往火星的道路充滿了危險!美宇航局在前段時間曾宣布計劃在21世紀30年代將人類送上火星,這一偉大計劃的背後實則包含了危險重重的困難!但是美國宇航局正試圖在本世紀30年代將太空人送上火星之前降低各種風險!
  • 火星任務遲遲不露面 只因這5個危險還沒解除?
    火星任務遲遲不露面 只因這5個危險還沒解除?執行火星任務的太空人將不得不同時與深空輻射、微重力、以及隔離帶來的壓力進行長時間的鬥爭,畢竟,目前到達火星至少需要6個月的時間,而返回地球也需要同樣長的時間。太空人們必須從生理上和心理上順利通過這一關。
  • 人類登陸火星就像一場單程票旅程,深太空探索五大難題,危機四伏
    與地球的極端距離隔離和狹窄的居住空間封閉的生態系統微重力的影響暴露於深空的輻射也就是說火星上的太空人在向地球上發送消息或請求後需要等待40分鐘以上,才能收到任何回應。因此,火星探索任務的太空人們無法與家人和同事進行實時對話。這種延誤也需要太空人在進行某些決策時需要果斷且立即解決。當太空人們獨自踏上火星之旅,這種時空的影響就會被放大。
  • 研究表明車諾比真菌可以保護太空人在執行深空任務時免受輻射
    在車諾比核災難現場發現的一種真菌被送入太空,目的是保護太空人在執行深空任務時免受輻射的傷害。科學家們在上傳到bioRxiv生物學預印本伺服器上的一篇論文摘要中解釋說:「人類在執行深空探測任務時最大的危險是輻射。」這種真菌在車諾比核電站茁壯成長,似乎是利用黑色素進行「放射合成」,將伽馬射線轉化為化學能。
  • 火星任務有危險?科學家:太空人的大腦在微重力下會膨脹
    自從人類登上月球之後,火星成為了科學家的下一個目標。然而,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大腦會擴張,這將使未來的長距離太空旅行任務面臨潛在的危險。 隨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國家希望在未來幾十年內將首批太空人送上火星,在最新研究發現太空旅行對人體
  • 載人深空探索中的問題與挑戰
    在主題為「空間輻射生物交叉學科研究」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來自國內外30餘家科研機構和大學的50餘位從事空間生命科學和輻射生物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太空輻射健康風險是各國太空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中國亟需在現有太空輻射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自主的太空輻射風險評估體系,研發有效的太空輻射防護措施,以適應國家的重大需求。
  • 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
    由於高空氣球的飛行高度最高也只有40~50km,用高空氣球的方式開展微重力實驗,獲得的微重力時間並沒有提升多少。採用探空火箭開展微重力實驗,則可以獲得數分鐘到十數分鐘的高質量的微重力時間。但是,探空火箭的成本較高。ESA和NASA每年利用探空火箭進行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的次數都在一到兩位數規模以內。利用探空火箭進行微重力和生命科學實驗,均需要將樣品回收,因此要同時考慮樣品的回收技術。
  • 大象去火星?星際迷航中的基因改造惡魔,登陸火星最佳候選人!
    這只是一部科幻片,然而科學家似乎受到了大片電影中惡棍超人的啟發,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前衛但不荒謬的觀點:火星未來會被基因改造的超人類殖民定居。幹細胞技術的應用與否決定著任何試圖擺脫地球引力進入外太空的人類的生死。幹細胞屬於空白細胞,可以被從新編程成身體中的任何其他細胞,從而替換損傷的細胞。
  • 前沿 | 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
    微重力氣球和微重力火箭這兩種模擬方法都是將實驗裝置攜帶至幾十千米(高空氣球)到幾百千米(探空火箭)的高度,然後將實驗裝置拋出,讓其自由下落。但是由於下落到30km高度以後,大氣密度逐漸增加,產生的阻力破壞了微重力環境,實驗只能在進入30km高度之前完成。由於高空氣球的飛行高度最高也只有40~50km,用高空氣球的方式開展微重力實驗,獲得的微重力時間並沒有提升多少。
  • 你願意為了定居火星而改造基因嗎?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作者:王婧彧校對:楊伯順 王婧彧 張硯斌 張宇辰審閱:牧夫天文校對組美編:徐玖坤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 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今年12月前後,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著陸並採集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
  • 太空旅行五大殺手:從宇宙輻射到病原微生物
    圖片來源:NASA通往另一個星球的途中,太空人將會受到宇宙輻射的狂轟猛擊。空間穿行的微小的高能原子碎片和宇宙輻射,會損傷細胞和DNA。「太空人可能會花費兩三年時間往返於火星與地球之間,宇宙輻射的損傷對他們絕不是好事情。」Limoli說。但好在包括Limoli在內的若干研究團隊正在研究一種藥物,可用於保護細胞和DNA免受損傷,其他研究者也在盡力開發能夠對抗宇宙射線的盾牌。
  • 盤點黑科技太空微重力列印研究現狀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 」探測器點火升空。任務成功發射,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的國家。夢想不再虛妄,理想因此實現。太空中獨一無二的微重力環境是科學家們趨之若鶩的實驗寶地,例如在微重力環境下運行高性能冷原子鐘、進行胚胎幹細胞培養、研究晶體生長等,都是在地球上難以完成的任務。
  • 人類在火星生育面臨巨大困難:輻射微重力和營養不良
    研究人員稱,在火星表面生育嬰兒可能面臨著巨大危險,人類最基本的生殖過程可能不適合在火星大氣環境中進行。圖中是馬特?達蒙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飾演的角色。目前,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其他研究機構已開始研究火星基地硬體條件,很可能不久會建造一個火星殖民基地,現在專家們已開始考慮未來人類如何在火星表面繁衍後代。北京時間6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研究人員警告稱,未來人類在火星上生育後代可能面臨著巨大困難,其中包括:大量輻射和心理問題等。埃隆?
  • 我國開啟火星探測之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海南文昌7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科技日報】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今年12月前後,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著陸並採集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
  • 戀與製作人深空之旅獲得方法分享 深空之旅獲取攻略
    戀與製作人深空之旅獲得方法分享 深空之旅獲取攻略 作者:網際網路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04-13 00:46:00手機訂閱
  • 車諾比出現了「吃輻射的真菌」,成登陸火星的關鍵?
    這項研究2020年7月17日發表在《bioRxiv》雜誌上,標題為《用於人類深空探索的自我複製輻射防護罩:輻射營養真菌可以衰減國際空間站上的電離輻射》(A Self-Replicating Radiation-Shield for Human Deep-Space Exploration: Radiotroph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