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深空探索中的問題與挑戰

2020-12-05 中國數字科技館

太空輻射是載人深空探索中威脅航天員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約載人深空探索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一直受到美俄等載人航天大國的高度關注。

隨著我國載人深空探索任務的規劃與實施,確保航天員在整個任務期間的健康和安全被認為是航天醫學領域的首要任務,而其中的太空輻射對航天員的健康風險評估更是被視為亟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事實上,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已將太空輻射列為航天生物醫學發展路線圖的五大領域之一,並將「太空輻射緩解」(Space radiation mitigation,SRM)技術列為美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八大核心技術之一。

我國在「空間科學發展戰略」中也將「太空輻射損傷評估與防護技術」確定為空間科學領域中擬解決的核心關鍵技術之一。在主題為「空間輻射生物交叉學科研究」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來自國內外30餘家科研機構和大學的50餘位從事空間生命科學和輻射生物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太空輻射健康風險是各國太空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中國亟需在現有太空輻射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自主的太空輻射風險評估體系,研發有效的太空輻射防護措施,以適應國家的重大需求。

太空輻射環境

載人太空飛行器在飛離和返回地球時需要穿過稱為範愛倫帶(Van Allen belts)的地磁場捕獲帶。深空探索中,載人太空飛行器脫離了地磁場的保護,主要輻射源是銀河宇宙射線(Galactic cosmic rays,GCR)和太陽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SEP)。

地磁場捕獲帶(內俘獲帶和外俘獲帶)示意圖

深空探索中太空輻射的主要來源

根據NASA在阿波羅(Apollo)任務中的實際太空輻射監測結果可知,探月旅途中太空輻射的有效劑量率為0.7~3.0 mSv/d。如果按照30天的任務周期計算,太空輻射的有效劑量可達21.0~90.0 mSv。這個數值約為地面上的公眾在同樣天數中接受的有效劑量0.2 mSv(按年平均有效劑量2.4 mSv計算)的105~450倍。而由NASA研發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Curiosity Rover)所攜帶的火星科學實驗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MSL)的測量結果可知,好奇號往返火星旅途的劑量當量率約為1.84 mSv/d,火星表面的劑量當量率約為0.64 mSv/d。若按照往返火星均為180天,在火星表面停留500天計算,載人登火過程中航天員接受的GCR有效劑量將達到982.40 mSv。這個數值約為地面上的公眾在同樣天數中接受的有效劑量5.65 mSv的175倍左右。

不同條件下人體所接受的輻射量比較

太空輻射健康風險

載人深空探索任務中,航天員長期在軌和艙外活動使得太空輻射引起的健康風險明顯增加,甚至可影響載人深空探索任務的實施。太空輻射可導致航天員組織或器官中遺傳物質的損傷,如DNA雙鏈斷裂,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等,引起細胞失活和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從而破壞人體骨髓、皮膚、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等組織器官或系統,引發白內障甚至癌症、白血病等疾病。

深空探索中太空輻射的健康風險

根據NASA於2009年提出的「人類空間探索任務風險降低策略」以及「空間輻射綜合研究計劃」,空間輻射風險主要可分為四大類,分別為輻射致癌風險、太陽粒子事件導致的急性輻射綜合症風險、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慢性輻射風險和退行性組織或其它健康效應的輻射風險。目前認為,太空輻射致癌風險是最重要的風險類型,而載人深空探索任務中航天員的太空輻射風險評估主要是預測航天員的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

太空輻射風險評估及其存在的問題

利用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等機構推薦的方法評價長期載人深空探索任務中太空輻射引起航天員的癌症風險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且該不確定性明顯大於地面輻射暴露引起癌症風險的不確定性。對於載人深空探索任務,目前空間輻射致癌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高達400%~600%。Marco Durante的研究表明,利用目前空間輻射的監測數據,如劑量和LET譜等預測航天員的早期癌症風險,其不確定性甚至可達400%~1500%。

地面和太空輻射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

太空輻射風險評估是確保執行載人深空探索任務航天員健康和安全的基礎,目前尚未完全解決。通過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地梳理和分析,認為在執行載人深空探索任務中之前,對於太空輻射風險的評估需要解決以下主要科學問題:(1)輻射品質因子的預測;(2)低劑量輻射風險模型的建立;(3)劑量和劑量率降低效應因子的預測;(4)個體輻射敏感性差異的甄別;(5)微重力等空間因素對輻射風險的影響;(6)SPE引起的急性輻射損傷的評估。

文/趙磊, 宓東, 孫野青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載人深空探索所遭遇的輻射環境
    司少豔,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特種醫學實驗研究中心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 編輯隨著載人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人類對宇宙深空的探索,如登月計劃、火星探索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實現。載人飛船在宇宙深空飛行過程中,脫離地磁場的保護,其輻射環境變的複雜。根據來源的不同,宇宙空間輻射可分為三種類型:銀河宇宙射線(galactic cosmic rays,GCR)、太陽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SEP)和來自太空飛行器所降落星體的輻射。1.
  • 「深空門戶」:人類探索火星的「跳板」
    NASA此前曾表示,建設太空港是其計劃中的第一階段任務,第二階段任務是建設深空運輸系統,將包括「獵戶座」載人飛船和「太空發射系統」(SLS)等的適用範圍,擴大到整個太陽系。如果一切順利,NASA將在2033年實施飛往火星軌道的載人任務,但不會在火星上登陸。
  • NASA公布載人登陸火星計劃 包括建造「深空之門」空間站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 英媒稱,火星成為人類探索太空過程中邁出的下「一大步」。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5月10日報導,但要實現人類登上紅色星球,太空人先要邁出很多「一小步」,包括重返月球進行為期一年的飛行。
  • 吳季解讀美國「深空探索和開發新紀元」藍皮書
    」的藍皮書(注1),將美國正在實施的載人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劃,國際空間站正在討論和設計的月球軌道深空門戶站(Gate Way)計劃、以及美國其他包括載人火星計劃在內的各項相關計劃統稱為深空探索與開發新紀元。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第一階段從1958年到70年代末,以美蘇太空競賽為主導,20多年間發射次數高達174次;以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和1977年旅行者1號、2號發射為代表,載人深空探測和無人深空探測取得重大進展。第二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載人登月競賽結束,深空探測相對沉寂;10年內僅發射13次,主要以金星、火星和哈雷彗星探測為主,月球探測完全停滯。
  • 載人登月還需邁過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等三道難關
    據了解,作為嫦娥三號任務的飛控「神經中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對軟硬體都進行了完善升級…… 由此可見,嫦娥三號月球軟著陸對深空測控能力要求之高。  試想,載人登月的難度,遠遠超過此次嫦娥三號任務,這一顯而易見的客觀事實提醒我們:深空測控能力的提升,將是中國載人登月道路上必須克服的技術挑戰之一。
  • 探索火星的挑戰
    探索火星的挑戰我們要去火星的探險和月球的探險有很大的區別。第一個,火星距離很遠,最遠超過4億公裡,近的時候約是5500萬公裡,一般選擇在大約8000萬公裡的距離發射探測器。在火星上要10多分鐘才能把一個信號傳輸回來,而且信號傳輸的速率是很低的,低傳輸效率限制了科學的探索。落到火星上以後面臨三個挑戰。第一是沙塵暴,沙塵暴來了以後,火星車必須要把自己保護好,否則整個儀器會被掩蓋掉。而且沙塵暴來了以後,太陽能帆板上面的沙塵會降低能源的轉化效率。
  • 深空探索必須解決能源問題,但一百年前的設想至今仍未實現!
    人類的空間探索計劃穩步推進,NASA即將在2024年重返月球;「門戶」(Gateway)也在積極推進中,後期還有可能作為載人登陸火星的跳板。就深空探索而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就是能源。從地球攜帶大量能源不太現實,這會加重火箭運載壓力,而且在空間中與無處補給。人類在就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首次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空間太陽能發電站的設想;1968年美國科學家彼得·格拉賽還提出了具體方案。
  • 美國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
    用一句話來說,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並不是簡單地將太空人送上月球,而是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或半永久的太空基地,為未來登陸火星及其它深空探索任務創造條件這是因為最近幾年的月球探索發現,在月球的南極和北極地區可能存儲著大約4.5億噸固態水。果真如此的話,如果在附近地區建立月球基地,美國太空人可方便就近採集冰塊,解決飲用水和生活用水問題,利於人數較多的太空人隊伍長期在月球基地停留。條件成熟以後,還可以利用這些冰塊製造液氫和液氧,為未來進一步深空探索任務提供燃料。
  • 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發布報告 規劃美國未來的深空探索戰略
    -1》(SPD-1)為基礎,提出美國深空探索的新願景、5大任務以及政府應發揮的5種職能作用,並強調太空探索和開發不僅是NASA的主要工作,還需要美國防部、國務院等其他政府機構以及國際和商業夥伴的合作。為確保美國在太空中的利益,就必須制定一個太空探索和開發戰略,將美國的存在從近地軌道擴展到月球,並拓展到火星和更遠的地方。美國及盟友必須推動和打造人類在太空的未來。美國不能也不會放棄其作為航天領導者的地位。若一個「惡意」競爭者登陸月球並進行月球開發,可能會嚴重損害美國的國際地位和技術領先地位。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第一階段從1958年到70年代末,以美蘇太空競賽為主導,20多年間發射次數高達174次;以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和1977年旅行者1號、2號發射為代表,載人深空探測和無人深空探測取得重大進展。第二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載人登月競賽結束,深空探測相對沉寂;10年內僅發射13次,主要以金星、火星和哈雷彗星探測為主,月球探測完全停滯。
  •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陳芳 胡喆/新華社 2019-01-03 19:36
  • 打開「深空之門」:美俄攜手建首個月球軌道空間站
    中新網9月29日電(齊君) 當地時間9月27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機構籤署了一份聯合聲明:將合作建造首個月球軌道空間站,名為「深空之門」(Deep Space Gateway),以作為深度探索太陽系並將人類送上火星的月面基地。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成功,將開啟新的太空探索之旅
    稿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五院)自行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邁出了探索浩瀚宇宙新的一步。
  • 美國航天探索邁出堅實一步,載人龍飛船濺落大西洋,已經打破俄羅斯壟斷
    但是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從2011年開始在航天探索上卻不得不向俄羅斯低頭,因為美國的太空梭全部退役,為此美國太空人進入國際空間站就不得不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美國依賴俄羅斯的宇宙飛船的局面一直到2020年5月30日才被扭轉,當天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巨型運載火箭將載人龍飛船送入了太空,隨後與國際空間站進行了對接。
  • 探火、探月兩不誤,深空探索有何意義?網友:中國航天勢不可擋
    天問一號發射現場 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上的一些航天強國開始將探索的腳步邁向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但是,我國為什麼要進行這一系列的深空探測任務呢?對於我國來說又有何意義呢? 據分析,首先,進行深空探索能夠很好地讓我們了解宇宙中的奧秘,追尋生命的起源,目前,地球上的環境越來越惡劣,並且地球終將會壽終正寢,所以說,我們也要為子孫後代做打算,為人類尋找第二個家園。
  • 科幻電影《深空》即將亮相FIRST影展 接力燃燒科幻火種
    深空星艦太空遇襲科技精神與神秘深空引好奇  「全速啟程」版先導預告片以旁白「我們是地球殖民艦崑崙山,是帶著希望的人類殖民艦,我們的任務是到達彼岸」,揭曉了片中人類向太空遷徙的深空計劃。而在激烈的戰鬥場面中,一個神秘聲音發出警示:「對這深空,你們真的是毫無所知」,似乎也表明了這次深空殖民之行危機重重。警示的聲音來自何處?崑崙山號星艦遭遇誰的襲擊?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本期#大神來聊火星救援#我們有請到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載人星際探測研究室,主要從事載人深空探測領域相關研究工作的高級工程師王平博士,為大家一一解答。1問:電影《火星救援》您看過了嗎?評價如何?王平:看過了。影片拍得很好,劇情很緊湊,科學性和常識性錯誤較少,是近年來比較優秀的科幻題材影片,也可作為載人深空探測領域的科教片,值得學習研究。
  • 載人登陸火星為什麼這麼困難,距離是最大的限制
    載人登陸火星為什麼這麼困難,距離是最大的限制人類登陸月球是個已解決的問題,但是載人登陸火星卻一直未實現,為什麼會這麼困難?距離是最大的限制!一直以來,人們一直觀測火星的含水量,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為什麼探索火星如此困難?首先,當火星靠近地球時,將是探索火星的最佳時機。然而,兩者之間最近的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長的距離超過4億公裡。不同時間不同距離是著陸的最大挑戰。兩者之間最近的距離是在2003年8月27日,當時的距離是5576萬公裡,是6萬年來的最近一次!這也意味著錯過最佳距離將是一個漫長的等待。其次,火星探測需要強大可靠的地面設施。探測器想著陸火星,地面通信非常重要。
  • 科幻電影《深空》獲兩大電影盛會青睞 將亮相FIRST影展
    深空星艦太空遇襲 科技精神與神秘深空引好奇  「全速啟程」版先導預告片以旁白「我們是地球殖民艦崑崙山,是帶著希望的人類殖民艦,我們的任務是到達彼岸」,揭曉了片中人類向太空遷徙的深空計劃。而在激烈的戰鬥場面中,一個神秘聲音發出警示:「對這深空,你們真的是毫無所知」,似乎也表明了這次深空殖民之行危機重重。警示的聲音來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