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索必須解決能源問題,但一百年前的設想至今仍未實現!

2020-11-30 中國科學技術館

人類的空間探索計劃穩步推進,NASA即將在2024年重返月球;「門戶」(Gateway)也在積極推進中,後期還有可能作為載人登陸火星的跳板。

就深空探索而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就是能源。從地球攜帶大量能源不太現實,這會加重火箭運載壓力,而且在空間中與無處補給。

人類在就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首次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空間太陽能發電站的設想;1968年美國科學家彼得·格拉賽還提出了具體方案。

在宇宙空間建立太陽能電站,能合理地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太陽能電池陣通過轉動,可以保證全天24小時都能受到太陽照射;此外,空間中的太陽光由於沒有大氣層削弱,其能量強度更大。

部分國家在此方面的研究早已展開。NASA不止出資資助概念方案研究,還與部分機構建立了技術研發合同;日本早在2004年就將發展空間太陽能電站列入國家航天發展計劃,並已進行了相關實驗。

從技術方面來說,人類目前面對兩個難題。一是如何組裝、發射和部署發電站這樣的大型結構;二是如何將產生的電能傳回地球。

一個太陽能發電站的面積可能要達到10平方公裡,相當於1400個足球場大小。而目前人類最大的空間設備——國際空間站的長寬分別只有109米和73米。

蘇聯上個世紀的模塊化空間站為此後大型天基設備發射提供了思路。因此專家建議可以採用分批發射、空間組裝的方式。

這種方案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發射成本,雖然馬斯克的SpaceX已經將這一成本降低了不少,但畢竟「積少成多」。

還有提議建議開發一群數以千計的小型衛星,這些衛星將聚集在一起,並配置成一個單一的大型太陽能發電機。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3年前闡述了這一設計思路。考慮到此前SpaceX實現的一箭60星(星艦的運輸能力據稱可達到400星),這一計劃具有一定的可實現性。

此外,3D列印的發展也提供了一定應用前景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團隊正在探索在太陽帆上印刷超輕太陽能電池的新製造技術。太陽帆是一種可摺疊、重量輕、高反射性的薄膜,能夠利用太陽輻射壓力的影響,在沒有燃料的情況下推動太空飛行器向前。

對於第二個能量傳輸難題,有提議稱可以將太陽能電池的電能轉換成能量波,並利用電磁場將其傳輸到地球表面的天線上,然後天線會將電波轉換成電能。

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領導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設計並演示了一個軌道飛行器系統,該系統應該能夠做到這一點。

中國同樣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歐米伽系統。這是一個模塊化的球形系統,太陽光通過主反射器收集,電力由一系列光伏電池陣列產生,並最終通過電纜和導電接頭輸送到微波設備中。

這一系統能夠在峰值性能時向地球電網提供2GW的電力,在地球上需要超過600萬塊太陽能電池板才能產生這麼多的能量。

相關焦點

  • 載人深空探索中的問題與挑戰
    太空輻射是載人深空探索中威脅航天員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約載人深空探索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一直受到美俄等載人航天大國的高度關注。隨著我國載人深空探索任務的規劃與實施,確保航天員在整個任務期間的健康和安全被認為是航天醫學領域的首要任務,而其中的太空輻射對航天員的健康風險評估更是被視為亟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
  • 人類飛出太陽系,必須解決速度瓶頸問題,時間還要多久?
    必須有更快的速度,人類才能夠真正的飛出太陽系。那麼人類能夠突破速度瓶頸嗎?我相信能。這種速度目前還處於半科幻的籌劃階段。除了一些過於科幻色彩的項目,比如通過曲速引擎進行時空摺疊,比如蟲洞穿越等,比較接地氣的是「百年星艦」計劃。
  • 探索深空,我們還需要什麼-光明日報-光明網
    探索深空,人類不僅要克服已知困難,更要面對很多未知——我們甚至不知道深空中有哪些我們還不知道。那麼,人類能在深空中走多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有很多思索。     思考一:科學目標——想得到什麼新發現和新認識?
  • 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前不久,美國川普政府透露了重返月球的雄心。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今年12月前後,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著陸並採集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 未來宇航探索的主要能源仍然是核動力
    這些鈽單元是一類相當不錯的飛船能源——NASA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就使用了相似的設備。  「NASA喜歡探索,我們不得不在一些極其遙遠、多塵、黑暗的地方和惡劣的環境中進行探索。」NASA位於俄亥俄州的格倫研究中心的核燃料專家June Zakrajsek在美國能源部(DOE)關於「毅力」號任務的短視頻中這樣說。「我們在宇宙環境中,太陽能不能一直為我們提供所需的能量。
  • 【科技日報】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前不久,美國川普政府透露了重返月球的雄心。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今年12月前後,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著陸並採集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 包為民院士:航天發展面臨的控制問題與挑戰
    航天產業已經拓展到空間資源開發、能源利用、在軌製造、醫藥衛生、太空旅遊等領域,其發展呈現出航班化、商業化、產業化、規模化等新特點。利用太空和開發太空可以完成許多在地面做不到的事情,破解許多在地面解決不了的難題,將使我們突破空間的限制,突破地球資源的限制,開拓出新的家園和經濟疆域。
  • 電學之父法拉第曾提出設想,幾百年前他已看透
    筆者:三體-小遙 在物理學的相關研究中,人們漸漸認識到構成宇宙的物質基礎以及它們的存在狀態,而在數千年之前,哲學家就開始思考一個有關物質和意識的存在問題。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都沒有得到準確的答案。
  • 吳季解讀美國「深空探索和開發新紀元」藍皮書
    」的藍皮書(注1),將美國正在實施的載人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劃,國際空間站正在討論和設計的月球軌道深空門戶站(Gate Way)計劃、以及美國其他包括載人火星計劃在內的各項相關計劃統稱為深空探索與開發新紀元。
  • 2020火星元年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
    同時,在火星上修建運載火箭和飛船的發射基地,為進一步的深空探索做準備。人類探索宇宙的目的,是最終找到類地行星,也就是跟地球生態環境相同或相似的,可以供人類進行繁衍生息的新家園。伴隨著地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地球自然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自然災害頻發,化石能源即將消耗殆盡,環境汙染垃圾圍城等等不良因素的產生,科學家探索宇宙的壓力和緊迫感越來越強烈了。
  • 看似簡單,小學生都可以理解但是至今仍未被證明的猜想
    寫在前面今天主要來聊聊幾個有趣的問題,問題本身非常簡單,但至今仍未被解決。Collatz猜想Collatz猜想又被稱之為最簡單的「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它簡單到任何一個學過加減乘除的人都可以聽懂,但是至今無法證明。
  • 「十四五」期間 可再生能源必須要實現跨越式發展
    李鵬: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從長遠看仍有很大空間,但是短期不能過於樂觀。比如中東部只有部分地區的風電可以做到平價,仍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無法實現,海上風電短期還沒辦法實現平價。現在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著力解決三個問題:一是降低非技術成本。
  • 冬眠技術或改變未來太空旅行,光速設想會實現嗎?仍在探索中
    眾所周知,深空探測飛行距離遠,動輒數月,還有需要很多年的。長時間的宇宙輻射和肌肉流失等,對於太空人都是十分艱難的考驗。另一方面,飛行中的食品、飲水、氧氣等大量的物資消耗,也是一筆大開銷。假若「冬眠技術」可以落地,將會帶領人類現有的足跡,邁向更加深空。不過,未解難題,還真是不少。
  • ...史上最瘋狂的科學家,特斯拉提出的那些驚世駭俗的設想:自由能源...
    當然,不排除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這些設想都會一一變成現實。自由能源特斯拉眾多令人著迷的想法之一是利用自由能源,自由能源可以來自於天電、原子或輻射能,它涉及到從幾乎無限的資源中利用極小的一部分能量。對大多數研究人員來說,利用自由能源的想法被視為偽科學,因為他們覺得這不實用,也不可能大規模應用。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第三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新一輪以科學發現為主要目標的深空探測活動逐漸復甦,執行發射任務73次;歐洲、日本、中國、印度和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入深空探測隊伍,一些商業機構也開始涉足深空探測。與一般航天任務相比,深空探測具有高風險性,需要在科學探索和技術驗證間綜合權衡,時間跨度大,公眾和社會關注度高。此外,商業航天的介入帶來全新機遇和挑戰。
  • 百年前,一位偉人預言百年後的中國,如今僅剩下一個還沒有實現
    但是,當孫中山看見外國侵略者肆意地對待中國人,他意識到當一個醫師,遠遠無法拯救自己的祖國,無法拯救自己處於苦難中的兄弟姐妹——總而言之,中國的問題不在於國民身體的羸弱,而在於國民精神的軟弱和統治階級的腐朽
  •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陳芳 胡喆/新華社 2019-01-03 19:36
  • 「深空門戶」:人類探索火星的「跳板」
    「深空門戶」:人類探索火星的「跳板」  ——美俄聯手建設月球軌道太空港  今日視點  北京時間28日,美國和俄羅斯航空航天機構,再次聯手,準備從2020年開始,打造月球軌道太空港。兩個機構以及國際空間站的其他夥伴,都將『深空門戶』視為人類太空探索的未來戰略組成部分。」  聲明還表示,美國已資助包括波音在內的6家美國公司來研究「深空門戶」太空港和深空運輸所需要的居住艙,其中5家公司預計於2018年完成相關系統原型的研製。
  • 《無人深空》+《我的世界》=好玩的《幻》?
    《幻》的規模堪比《無人深空》  《幻》,根據官方資料來看,有著一些很大膽的設計,首當其衝的便是那類《無人深空》的超大規模,雖沒有18億億顆星球,但也有一個1:1大小的虛擬太陽系,數百顆星球等著玩家去探索,從過程生成的技術角度上說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還有建設戴森球的必要嗎?
    能源問題,其實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作為在推動文明自身向前邁進過程中,所必須投入的重要自然驅動力之一,日益擺到突出的位置,當文明發展的需要,與供應數量發生矛盾之時,能源問題也越愈發地突顯出來。特別是進入工業文明之後,人類社會對能源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而僅靠傳統能源的供應模式,無論是從供應數量、儲存總量、利用效率等方面,都越來越不適應這種日益增長的需求,於是在提高化石能源勘探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礎之上,逐漸發展了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核能等新型清潔能源,但是能源緊缺問題始終無法得到有效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