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深空探索所遭遇的輻射環境

2020-12-05 輝哥說

司少豔,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特種醫學實驗研究中心

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 編輯

隨著載人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人類對宇宙深空的探索,如登月計劃、火星探索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實現。載人飛船在宇宙深空飛行過程中,脫離地磁場的保護,其輻射環境變的複雜。根據來源的不同,宇宙空間輻射可分為三種類型:銀河宇宙射線(galactic cosmic rays,GCR)、太陽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SEP)和來自太空飛行器所降落星體的輻射。

1. 銀河宇宙射線(GCR)

GCR是來自太陽系之外的帶電粒子流,粒子的能量範圍從幾十eV到1012 MeV,構成GCR的粒子包括元素周期表上從原子序數是1的氫到28的鎳,大於鎳的重離子在GCR中也有出現,但出現的機率很小。構成GCR的粒子中氫離子(也叫質子)約佔85%、氦離子約佔14%和高能重離子(電荷數大於3)約佔1%。重離子在GCR中雖然通量較低,但通常具有較高的能量和傳能線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難以屏蔽。當GCR重離子穿過飛船的艙壁時,和構成艙壁的材料發生碰撞,發生相互作用,會分裂成許多原子量較小的粒子,這一過程改變了進入艙內射線譜的構成,使獨特的宇宙輻射環境更加複雜。GCR具有各向同性的特點,同時也受太陽活動周期以及星球磁場調製的影響。

航天員在宇宙空間航天飛行過程中,每隔幾天將會受到質子或δ射線的輻射,每隔幾個月將會受到重離子輻射(如O,Si,Fe)的輻射。重離子擊中人體後,能夠使人體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導致細胞結構的氧化損傷。長期暴露於這種氧化應激中,會導致與輻射有關的過早衰老、心血管疾病、白內障和癌症的發生。另外,當GCR重離子碰撞艙壁材料所產生的次級離子比初級離子擁有更高引起生物損傷的潛能。

2. 太陽高能粒子(SEP)

SEP是太陽表面受磁場擾動時釋放出的大量高能粒子,能範圍從10 MeV到幾GeV,很難提前預測。由於質子佔了總粒子數的90%以上,因此也把這種太陽大量拋射高能粒子事件稱為太陽質子事件(solar proton event,SPE)。SPE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但其發生頻率和強度與太陽黑子活動(sun spot activity)周期有關,在太陽活動強的年份發生的可能性較大。雖然多數情況下SPE表現出適中的能量分布,但偶爾也會發生高通量事件,例如,在1989年10月發生的一次特大SPE,預測會給在星際之間飛行的航天員造成輻射劑量率高達1454Gy/小時的輻射,而在國際空間站上的航天員,所受到的背景輻射劑量率僅為0.282Gy/天。

高能量SPE事件產生能量≥100MeV的質子,能夠穿透常規飛船的屏蔽,到達航天員的造血器官,對造血器官造成傷害,這種高能SPE暴露會導致航天員出現嚴重的症狀,如噁心、嘔吐、疲勞、虛弱,甚至死亡,另外,大劑量的SPE可導致癌症、呼吸和消化系統疾病、微血管損傷,而這些效應大多會有潛伏期,不會造成航天員馬上面臨危險,但是長期航天飛行航天員應重點考慮的問題。由於艙外航天服提供的屏蔽保護作用相對較低,航天員艙外活動時,SPE暴露會給航天員帶來更大的危險。

3. 來自太空飛行器所降落星體的輻射

當航天員在星體表面活動時,除了受到GCR和SEP輻射外,星體吸收宇宙輻射後所發生的次級輻射成為影響航天員健康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輻射來源。對於表面無大氣的星體,其星體表面輻射主要與星體的位置、大小、形貌和表面化學組分等有關;對於表面有大氣的星體,其星體表面輻射主要與大氣的特性,如密度、溫度,以及高度和表面地貌等有關。

總之,人類在探索深空宇宙過程中所遭遇輻射環境複雜,另外,由於目前飛船發射動力的限制,飛船的屏蔽材料重量、厚度受到限制,目前載人航天使用的飛船很難屏蔽來自宇宙的輻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項研究已經真實成功地模擬複雜的艙內輻射構成,以及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的實際暴露環境,這些都限制了對輻射環境對人體真實效應的深入研究。

相關焦點

  • 載人深空探索中的問題與挑戰
    太空輻射是載人深空探索中威脅航天員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約載人深空探索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一直受到美俄等載人航天大國的高度關注。太空輻射環境載人太空飛行器在飛離和返回地球時需要穿過稱為範愛倫帶(Van Allen belts)的地磁場捕獲帶。
  • 「深空門戶」:人類探索火星的「跳板」
    「深空門戶」太空港與「獵戶座」載人飛船在月球軌道同時運行的藝術構想圖。  NASA此前曾表示,建設太空港是其計劃中的第一階段任務,第二階段任務是建設深空運輸系統,將包括「獵戶座」載人飛船和「太空發射系統」(SLS)等的適用範圍,擴大到整個太陽系。如果一切順利,NASA將在2033年實施飛往火星軌道的載人任務,但不會在火星上登陸。
  • 深空輻射、微重力、幽閉空間 火星之旅危險知多少
    執行火星探索任務的太空人將不得不長期與深空輻射、微重力、幽閉空間、與世隔絕等壓力作鬥爭。畢竟,就目前的技術而言,太空人到達火星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而返回地球也需要同樣長的時間。因此,他們必須做好準備,克服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挑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正努力在本世紀30年代將太空人送上火星之前,降低其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
  • 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發布報告 規劃美國未來的深空探索戰略
    -1》(SPD-1)為基礎,提出美國深空探索的新願景、5大任務以及政府應發揮的5種職能作用,並強調太空探索和開發不僅是NASA的主要工作,還需要美國防部、國務院等其他政府機構以及國際和商業夥伴的合作。《國家太空戰略》的四大支柱包括:轉向更有彈性的太空架構;加強威懾和作戰選項;改進基礎能力、結構和程序;營造有利的國內和國際環境。川普政府已經認識到,從經濟繁榮、國家安全到科學和外交,太空活動可以給美國帶來大量實際和象徵性的好處。太空探索,特別是載人航天往往受到美國地緣政治利益的強烈影響,反過來,太空合作也反映並遵循這些利益。
  • NASA公布載人登陸火星計劃 包括建造「深空之門」空間站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 英媒稱,火星成為人類探索太空過程中邁出的下「一大步」。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5月10日報導,但要實現人類登上紅色星球,太空人先要邁出很多「一小步」,包括重返月球進行為期一年的飛行。
  • 打開「深空之門」:美俄攜手建首個月球軌道空間站
    圖片來源:NASA官網  深空探索「時間表」  按照規劃,此次太空探索之旅前期分為兩部分:「深空之門」和「深空飛船」。  一方面,美俄將從現在到2026年左右研發並建造「深空之門」空間站;另一方面,從2020年左右至2030年左右,將建成「深空飛船」,並在月球軌道進行為期一年的火星模擬飛行。
  • 美國航天探索邁出堅實一步,載人龍飛船濺落大西洋,已經打破俄羅斯壟斷
    但是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從2011年開始在航天探索上卻不得不向俄羅斯低頭,因為美國的太空梭全部退役,為此美國太空人進入國際空間站就不得不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美國依賴俄羅斯的宇宙飛船的局面一直到2020年5月30日才被扭轉,當天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巨型運載火箭將載人龍飛船送入了太空,隨後與國際空間站進行了對接。
  • 吳季解讀美國「深空探索和開發新紀元」藍皮書
    」的藍皮書(注1),將美國正在實施的載人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劃,國際空間站正在討論和設計的月球軌道深空門戶站(Gate Way)計劃、以及美國其他包括載人火星計劃在內的各項相關計劃統稱為深空探索與開發新紀元。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第一階段從1958年到70年代末,以美蘇太空競賽為主導,20多年間發射次數高達174次;以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和1977年旅行者1號、2號發射為代表,載人深空探測和無人深空探測取得重大進展。第二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載人登月競賽結束,深空探測相對沉寂;10年內僅發射13次,主要以金星、火星和哈雷彗星探測為主,月球探測完全停滯。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成功,將開啟新的太空探索之旅
    稿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五院)自行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邁出了探索浩瀚宇宙新的一步。
  • 科幻電影《深空》即將亮相FIRST影展 接力燃燒科幻火種
    深空星艦太空遇襲科技精神與神秘深空引好奇  「全速啟程」版先導預告片以旁白「我們是地球殖民艦崑崙山,是帶著希望的人類殖民艦,我們的任務是到達彼岸」,揭曉了片中人類向太空遷徙的深空計劃。而在激烈的戰鬥場面中,一個神秘聲音發出警示:「對這深空,你們真的是毫無所知」,似乎也表明了這次深空殖民之行危機重重。警示的聲音來自何處?崑崙山號星艦遭遇誰的襲擊?
  • NASA將對太空人基因改造,修改DNA抵抗宇宙輻射
    太空中充滿了各種粒子輻射,尤以高能重粒子(HZE)輻射對人類損傷最為嚴重,會損害人體細胞的DNA,誘發癌症或老年痴呆症(AD)等高危疾病。
  • 科幻電影《深空》獲兩大電影盛會青睞 將亮相FIRST影展
    深空星艦太空遇襲 科技精神與神秘深空引好奇  「全速啟程」版先導預告片以旁白「我們是地球殖民艦崑崙山,是帶著希望的人類殖民艦,我們的任務是到達彼岸」,揭曉了片中人類向太空遷徙的深空計劃。而在激烈的戰鬥場面中,一個神秘聲音發出警示:「對這深空,你們真的是毫無所知」,似乎也表明了這次深空殖民之行危機重重。警示的聲音來自何處?
  • 載人登月、月球旅遊還有多遠?國家航天局官宣
    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介紹,相對浩瀚宇宙而言,人類對宇宙起源和深空的了解目前還是九牛一毛,還需要開展大量的工作,需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各國共同開展相關活動,有利於人類共同認知月球和宇宙的奧秘。「有能力的國家開展深空探測,是大國應盡的義務,中國政府現在進行這些任務,也是為探索宇宙奧秘造福人類作出中國貢獻。」吳豔華說。
  • 科幻電影《深空》曝先導預告 低成本撬硬科幻
    深空星艦太空遇襲 科技精神與神秘深空引好奇「全速啟程」版先導預告片以旁白「我們是地球殖民艦崑崙山,是帶著希望的人類殖民艦,我們的任務是到達彼岸」,揭曉了片中人類向太空遷徙的深空計劃。而在激烈的戰鬥場面中,一個神秘聲音發出警示:「對這深空,你們真的是毫無所知」,似乎也表明了這次深空殖民之行危機重重。警示的聲音來自何處?
  • 探火、探月兩不誤,深空探索有何意義?網友:中國航天勢不可擋
    天問一號發射現場 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上的一些航天強國開始將探索的腳步邁向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但是,我國為什麼要進行這一系列的深空探測任務呢?對於我國來說又有何意義呢? 據分析,首先,進行深空探索能夠很好地讓我們了解宇宙中的奧秘,追尋生命的起源,目前,地球上的環境越來越惡劣,並且地球終將會壽終正寢,所以說,我們也要為子孫後代做打算,為人類尋找第二個家園。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第一階段從1958年到70年代末,以美蘇太空競賽為主導,20多年間發射次數高達174次;以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和1977年旅行者1號、2號發射為代表,載人深空探測和無人深空探測取得重大進展。第二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載人登月競賽結束,深空探測相對沉寂;10年內僅發射13次,主要以金星、火星和哈雷彗星探測為主,月球探測完全停滯。
  • 美國深空研究遭遇挫折,8億美元探測器無功而返,專家:不能貪心
    深空探測對於了解宇宙的起源,以及尋找宇宙內其他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堪稱太空探測技術領域內"皇冠上的明珠"。由於技術難度大,目前僅有美國和日本等少數國家擁有這一能力。當然所有的任務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伴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可能隨時失敗的問題。
  • 新一代載人飛船對比起神舟號系列載人飛船,具有哪些優勢呢?
    說起載人飛船,我們很容易想到神舟號系列飛船,可以說神舟號系列飛船,是徹底改變我國航天在世界航天中的地位,一舉成為世界第三個能夠獨立自主發射載人航天的國家,而神舟號系列飛船也先後執行了6次載人飛天並取得圓滿的成功。  而近日,我國迎來了新一代的載人飛船,將為我國的載人航天再添輝煌。
  • 新一代載人飛船對比起神舟號系列載人飛船,具有哪些優勢呢?
    而近日,我國迎來了新一代的載人飛船,將為我國的載人航天再添輝煌。而此次的新一代載人飛船,主要從這幾個方面來對比,可明顯看到其優勢所在:一:飛得更遠,新一代載人飛船可以送航天員往返離地球近400公裡的中國空間站中,還能完成38公萬公裡外的載人登月甚至是去更遠的行星探索,同時,還可兼具「載人+載物」的強大運輸量,為往返天地間提供大大的便捷性,而可重複使用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