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時候,有一位大學生在知乎問到:「大三學生手頭有 6000 元,有什麼好的理財投資建議?」在下面有一個建議:買比特幣,保存好錢包文件,然後忘掉你有過6000元這回事,五年後再看看。
當時2011年,一枚比特幣價值3美元,6000元人民幣都來買比特幣,可以買309枚比特幣。在2017年之後,比特幣的歷史最高價在19870.6美元,將近2萬美元,309枚比特幣就是618萬美元,當時美元兌人民幣匯率6.5元,算下來是4017萬元,只要買了比特幣,輕輕鬆鬆成為千萬富翁。
但那位學生是怎麼做的呢?他去買銀行理財了,六千元還是六千元,並沒有變成幾千萬。
根本原因就是他根本不知道比特幣是什麼,超出他的已知範圍了,其實這就是他的認知不夠。
馮侖說了這麼一句話:人很難掙到認知能力以外的錢,深以為然。
賺錢,這件事難不難?很多人已經在努力了,但是自己的財務狀況並沒有任何的好轉。因為他們就是在自己了解的範圍之內努力,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有時候甚至就可能是在原地打轉,他們的認知就決定了我們賺錢的範圍。
所以,只有提升自己的認知,才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
兩個同樣起點的人,由於認知不同,命運也各不相同。那些能夠賺到錢的人,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能夠不斷破除自己的認知,從而更好的抓住風口,讓自己更快的發展,甚至實現財富自由。
01 認知局限了我們的思維
古代有兩個老農民暢想皇帝的生活,一個說:「我想皇帝肯定每天吃三頓白面膜!」另一個說:「不止,皇帝種地肯定用得都是金子做的鋤頭!」看來很可笑,但是因為在他們的眼中,只有種地,也想不到有其他的事情了。
說實話,認知不足,就會一直局限在自己的思考範圍,就會錯過更多的機會。
劉強東最早的時候,他曾經立志當村長,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全村村民沒有什麼可吃的,村長家裡面的豬肉吃不完,所以那個年代劉強東最大的夢想就是做個村長。後來,他又立志要當縣長,就報考了中國人大社會學,覺得以後能當官,但是入學之後,才知道他選的專業社會學,以後工作都很難找。
劉強東,窮人家的孩子,在他看來,他做的選擇很對,最符合自己的利益,但是現實卻告訴他,你選錯了。
當一個人認知不足的時候,所想到的對策就很少,會認為自己的選擇就是最優解。
有時候,我們所以為的正確的,只不過是我們以為。
當你的認知足夠高的時候,見得多、想得多,就會有足夠的經驗和思路,來做出較為正確的決策。
這個時代,光有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正確的方向。而局限於我們的認知,我們的努力有時候真的是白努力了。
02認知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其實,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了?根本原因就是認知水平不一樣。
當窮人家的孩子都上不了幼兒園的時候,而那些二代從小就上雙語幼兒園;當窮人家的孩子在為學習發愁的時候,而那些二代在完成學業之後,還能夠學彈琴、學畫畫,操著一口流利的外語去國外。
那些二代的父母,從小就在規劃孩子如何一步步進入什麼學校,學習什麼專業,去什麼公司了,全都規劃好了。而絕大多數普通人,考慮的是如何上個大學,畢業後有份穩定的工作就行了。
寒門和貴子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俞敏洪在演講的時候,講過一個故事:在進入北大的時候,俞敏洪看見他的舍友在看《第三帝國的興亡》,他操著方言問了一句「大學還要讀這種書啊」,那個同學沒有搭理他,白了他一眼。在第二年的時候,他才知道進入北大不僅僅要學專業課,還需要讀其他的書。俞敏洪說:他永遠也忘不了這個白眼。從小的經歷、學習層次不一樣,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另外呢,就是窮人家,認知也是不一樣的。當孩子上學的時候,有的家長態度是:別上學了,回來放羊吧;有的家長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學。選擇不一樣,很有可能就會影響人的一生。
認知不同,在面對同一個選擇的時候,做的選擇也不同,而任何一個的選擇,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你未來的命運,比如去哪裡上大學,去讀什麼專業,都會決定你的未來幾十年的命運。
而認知,同樣也能夠決定企業的命運。
飛信,這個軟體是在07年的時候推出,優勢是可以免費發簡訊,在鼎盛時期,註冊用戶有5個億,活躍用戶1個億,甚至搶了QQ的風頭。但是為什麼沒落了呢?因為,飛信的使用,會影響到運營商的簡訊收入,所以遲遲不對飛信進行改革,去徹底走流量的道路,此外還禁止聯通以及電信的用戶去註冊飛信。但是,在流量時代到來之後,馬化騰推出的某軟體能夠免費進行交流,飛信立刻就被超越了,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軟體了。所以,飛信只能消失在歷史浪潮之中。
其實真的非常可惜,由於認知不足,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爛,如果及時調整,騰訊還是競爭不過的。
這就是認知的力量,大多數時候,就是這樣,認知不足就局限了你解決問題的結果。如果能夠突破自己的認知,抓住關鍵的核心點,就能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而這樣的效果足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03 如何提升我們的認知
傅盛說,我們處在一個大拐彎的時代,每一個行業的認知都在迅速疊加。
大潤發,能夠打敗沃爾瑪,但是卻被阿里收購;柯達在膠捲時代堪稱霸主,但是卻被來臨的數碼時代幹掉,宣布破產;當初的手機一個諾基亞,萬萬沒想到被蘋果拉下來了;康師傅方便麵銷量下滑,卻不是因為同行競爭,而是因為外賣興起了。
1. 保持終身學習
想要擴充認知的邊界,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果一直是保持自己舊有的認知,用舊有的方法去做事,那麼會失敗得很慘。
荀子說過「學不可以已」由於社會、職業都在飛速的變化,必須要更新知識觀念,才能有新的適應力。
(1) 從興趣出發
想要有學習的動力,那就要和自己的興趣相結合。當一件事情不喜歡的時候,強迫自己學習,效果並不會特別好。只有興趣,在面對各種困難的時候,都不會放棄。
(2) 掌握學習曲線
學習是一個投入時間長、見效慢的活兒。很多人現在的心態是非常著急,投入之後就想看到結果,但這是不可能的,他們無法做到延遲滿足。從學習曲線來看,分為三個階段,緩慢開始,這個階段進度比較慢,但是依然在進步;加速提高區,在了解情況之後,能夠快速的提升;高原區,這個階段也在提升,但是提升速度會放緩,但是很多人熬不過去,只要熬過去就能夠再次飛速增長。
通過學習曲線,可以得知,遇到瓶頸,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放寬心態,持續努力就好了。
2. 空杯心態
保持空杯心態,就需要放空自己。
如果杯子裡面放滿了水,那麼不管再倒多少,都放不進去了,都會流出來。
人的大腦可以看成是一個杯子,如果塞滿了自己的東西,是容不下其他的理念,自然也就會拒絕其他的觀點。
只有擁有空杯心態,才能夠容納新的觀點,所以,保持學習,但也要留有空間容納新的東西。
3. 掌握儘可能多的模板
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單線思維,一條路子走到黑。
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其實是有更多的問題解決模板的。
其實,這也是查理芒格強調的多元思維模型。
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用儘可能多的方法、思維模型去進行思考,正面不行的話,反面行不行?
模板和方法是很多的,批判性思維、逆向思維、系統思維等等,靈活運用起來。
真正的高手,不是動手比別人快,而是具備高人一等的認知。提升認知很難,如果你不能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認知,不斷地思考和發現,那麼是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