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已經結束,但是《中國機長》這部電影的票房表現依然很強勢,繼10月5號單日票房超越《我和我的祖國》之後,連續4天穩居單日票房榜首,看樣子《中國機長》大有超越《我和我的祖國》之勢。
作為一部航空題材的災難片,《中國機長》的成功讓人聯想到《薩利機長》,兩部電影都是改編自真實故事,不過《中國機長》的真實情況要比《薩利機長》更為兇險。
截止發稿,《中國機長》票房已經達到20.26億,在排片率拍片場次上已經超越《我和我的祖國》,今天只是電影上映的第9天,按照國慶假期之後的票房後勁兒來看,《中國機長》有希望成為今年的國慶檔票房冠軍!
由於《中國機長》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觀眾很容易產生極強的代入感,很多觀眾在電影院看得熱淚盈眶、緊張又感動,但是電影終究不是紀錄片,在很多方面都進行了藝術化處理,相比起原事件,《中國機長》的改動還是挺大的。
《中國機長》最讓觀眾緊張的部分就是飛機遇險的40多分鐘,在這40多分鐘的關鍵劇情裡,張涵予飾演的機長穩住飛機之後,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操作飛機穿越雲層,電影用了大量篇幅描繪飛機外部的這團烏雲,而且還出現了冰雹砸向飛機的鏡頭。真實的故事中,是這樣嗎?
根據中國機長人物原型劉傳健的採訪記錄,飛機非但沒有穿越烏雲,而且當天資料顯示,天氣非常好,視野開闊,劉傳健機長不止一次提到過,天氣因素也是飛機能夠成功迫降的重要原因,如果當天遭遇惡劣天氣,後果不堪設想。
那麼,電影《中國機長》為何要設置飛機穿越烏雲的劇情呢?
第一,筆者覺得這是為電影爭取更多的時間,真實的「川航8633迫降事件」從發生到結束只有40多分鐘,而《中國機長》電影時長為111分鐘,如果電影單純的講述故事發生的過程,估計不到1個小時就演完了。
第二,飛機遭遇烏雲,這是電影特有的藝術加工成分。為了體現機長在飛機內外交加的緊急情況下,依然能夠鎮定的克服困難,劇組特意安排了飛機穿越雲層的劇情。
最近,媒體採訪了《中國機長》原型劉傳健,問到了電影中展現「飛機穿越烏雲」是否誇張?機長的回答可以說相當到位了,展現穿雲的情節並無不妥之處,電影並不是真正的紀錄片,也不是真正的展現一次飛行,這段劇情代表的是民航人的一種精神。
除了個別細節之外,《中國機長》對川航8633真實事件的還原度還是挺高的,電影並沒有脫離實際,它把機長的沉著、冷靜用視聽藝術的方式呈現到觀眾面前,是一部符合國人口味的優質電影。當然,除了評論電影之外,最重要的是感謝那些挽救119名乘客的英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