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看到一篇文章,說唐詩專家孫紹振發文批評央視當紅詩詞節目「專家水平良莠不齊,對詩詞的解讀帶有任意性」,矛頭直指在節目中因解讀唐詩走紅的康震教授。
因為康震在一次節目中,參加了一個遊戲環節。那個環節要求他將杜牧《山行》繪成圖畫,再讓現場觀眾來猜出詩名。敢問,「停車坐愛楓林晚」是什麼意思?是「坐下來」欣賞傍晚的楓林嗎?
康震教授、主持人董卿和專家王立群顯然都認為「是」。於是孫紹振就大喝了一聲:不要胡說!難道你們沒有讀過「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本」嗎?
一、康震畫「錯」了《山行》嗎?
《山行》這一首詩,真可謂是唐詩中的「分歧之王」。
前一陣有人在分析這首詩中第一句「斜」的發音,後來又討論第二句中「白雲生處有人家」的「生」字,到底是「生」還是「深」。現在,輪到詩的第三句中的「坐」字出問題了。
我們不具體分析杜牧的這首《山行》,但是為了給部分讀者當「提詞器」,還是在這裡引用這下這首七絕。(註:「白雲生處有人家」這一句中的「生」字,採用的人教社的確定版本,所以是「生」。)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件事的起因是康震教授在《詩詞大會》節目上畫了一幅風景畫,畫中遠方有山巒、近處有樹。還有一個人坐在石頭上,身上有楓葉,參賽者馬上就讀出了這幅畫是杜牧的《山行》。
不過,我找遍全網都沒有見到所說的這幅畫。只找到一幅看起來像是康震手筆的畫,但是畫中人並沒有坐在石頭上,而是下車步行。
孫教授在文中說:這名參賽觀眾發現畫中人「坐」在石頭上,因而聯想到了「停車坐愛風林晚」。這顯然是受到了康教授的誤導。
並且孫教授在文章中還批評董卿、王立群二人也沒有立即去更正康震的錯誤,顯然他們也誤讀了這個「坐」字。讀過小學三年級的人都知道:這首詩的第三句中的「坐」,應該理解為「因為」。
杜牧因為看到好看的風景,於是停下來欣賞。而不是「坐」在石頭上欣賞。並且王立群教授還把杜牧的這首詩,解讀成一首「悲秋」之作。這更是錯得沒譜了。
我沒有看過這檔節目,不過我感覺孫教授有可能是沒有看仔細,當中一定出現了什麼誤會。這個坐字在古漢語字典上一共有五種解釋,其中頭兩種是我們平時常見的解釋,一個是坐,一個是座。
第三種是指某人因為……罪或錯誤,和古裝劇經常提到的「連坐」類似。第四就是「因為」,應該是從第三種引申出來的意思。第五種是「公堂對質」。後面三種平時我們都用不到,所以很多人不清楚。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只能把「坐」當成「因為」理解,而不能理解成「坐著」呢?這裡有什麼說法呢?
我看到有人說,是因為理解成「坐」,那麼「停車」、「坐」、「愛」就三動詞連用了。但是,漢語有不能三個動詞連用的規則嗎?這個暫時存疑。
再說回康教授這檔子事。無論「坐」當成何解,都不表示康震教授在作畫的時候,不能把人物畫成坐姿。因為節目的設計是康教授先畫畫,再讓參賽的人再來猜。
他畫畫的目的是給對方作提示,而不是為了對《山行》進行任何「解讀」。至於杜牧當時是坐了還是沒坐,根本不影響它原來的解讀。不管這個「坐」字應當理解成「因為」還是「坐下」,都完全不妨礙杜牧可以在「因為」之後再「坐下」。
杜牧採取哪一種姿勢來欣賞風景,和他欣賞風景的動機是沒有衝突的。所以康教授當然可以畫一塊石頭,再讓上面坐個老人。
再者,非要讓人家畫一個「因為」出來,這也太不現實了。這是一個抽象的詞彙,根本沒有辦法畫下來。
不過,撇開康教授有沒有理解錯誤不談。孫教授提到的一些問題,也的確值得普通的詩詞愛好者注意。
二、孫紹振的批評很有見地
關於《山行》中「坐」字的解釋,的確很多人不知道。印象當中,要麼是我們小時候的課本解釋得糊塗,並沒有註明「坐」的意思。要麼就是我們學過,年代久遠,全忘光了。
所以,不好動不動就拿現在的小學三年級來說事,至少王立群老師上學的時間,肯定要比孫紹振教授早一些。
但是,仍然我同意孫紹震教授的一個看法,那就是認為《山行》表現的並不是「悲秋」。古人雖然愛寫悲秋的詩詞,但是並不能機械地認為,只要寫到秋天就是在「悲秋」。
正如孫教授所言,王維寫《山居秋暝》,最後一句化秋愁為春芳,劉禹錫作《秋詞》就說:我言秋景勝春朝。
人家杜牧都「停車坐愛楓林晚」了,為了看風景不趕路了。最後一句也很明顯是誇秋天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他還悲什麼秋呢?
早就有人在網上感嘆過,現代的人讀古人的詩詞文章,和讀外語沒有區別。不過讓人高興的是,儘管古詩這麼難讀,依然有一大批的中國人在堅持讀詩,並且對詩歌的解讀特別感興趣,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結語
前面提到,杜牧《山行》正是唐詩中的「分歧」之王,它幾乎每一句都讓人產生「誤讀」的聯想。
這麼多年以來,大家從詩歌第一句「斜」字的發音,爭論到第二句中「生」字的寫法。如今又扯到了第三句中「坐」字的解釋。然後寫完了這篇文章,我回頭一瞧。其實第四句的「分歧」,也已經被孫紹振教授給安排上了。
「楓葉紅於二月花」是什麼意思?難道不是說秋天的楓葉比春天的花還美呢。為什麼王立群教授還要說這是在「悲秋」?
印象當中,孫紹振教授似乎特別愛和別人「扯皮」。以前他還批評過蒙曼,還和那個對朱自清進行人身攻擊、要求刪除《背影》的丁啟陣教授掐過架。
聽他講的話,都還是有幾分道理的。不過,我依然覺得康震教授這個事兒,純屬是誤會。因為他的畫裡,根本就沒有一個坐著的老人。就算有一個老人坐著,也不能代表他畫錯了。
「坐」是因為的意思,也只能證明第三句詩的開頭中,杜牧在向大家解釋自己停車的理由。但並不表示他說明了停車的理由之後,就一定得站著。
現代人在讀古詩詞的時候為何出現會這麼多的「解讀」,甚至是一些錯誤解讀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正如前面所說「現代的人讀古人的詩詞文章,和讀外語沒有區別」。
因為古詩詞中的很多字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差別,現代人不通過工具書很難讀懂。那麼,市面上那麼多的詩詞方面的工具書,哪種性價比相對高一些呢?下面給大家推薦一本【學海】的《唐詩宋詞元曲大鑑賞》。
這本書是一本工具書,它內容非常豐富,收錄了唐、宋、元時期各路詩詞大家,如李白、杜甫、李煜、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人的著名作品,其中包含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以及僅三百首的元曲。
相比於普通的詩詞鑑賞一類的書,這本書增設了很多相關的輔助性欄目,包含作者介紹、注釋、賞析三個部分,分別會對作者生平進行介紹、對難懂字詞進行注釋、對作品進行整體賞析。
所以,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它還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散文集」。因為在這本書中,各路名家對收錄的這些詩詞的解讀,讀來讓人感到心曠神怡。通讀這本書,我們還可以對中國詩詞這幾千年來的發展脈絡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所以,【學海】的《唐詩宋詞元曲大鑑賞》對於想了解詩詞的人來說非常實用,無論是大人還是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都可以使用,感興趣的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