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箭矢的蛇形飛行中說到,決定箭杆能否順利通過箭臺取決于振動頻率與振幅,為了方便分析,我們對模型進行簡化。合理的箭杆運動,應當是只在撒放的瞬間箭臺對箭杆產生一個反作用力,隨後不會再進行接觸。
其中,
質量m 取決於箭杆的密度,截面積和箭杆長度,以及箭頭的質量,
彈性係數c 取決於與箭杆長度,內徑外徑,與徑向彈性模量,
箭臺反作用力F 取決於弓的磅數與撒放質量。
振動頻率即自振頻率取決於質量m與彈性係數c,質量m越大,頻率越低,振動的越慢。彈性係數c越大,振動頻率越高,振動的越快。由於隨著變硬彈性係數c增加,箭杆質量也同時增加,所以振動頻率的改變對於是否能順利繞過箭臺的影響不大,在此我們可以忽略這一條。
對於順利中心出箭取決定性因素的是振幅。磅數越高,反作用力F越大,振幅越大。質量m 越大,振幅越大。撓度越硬,彈性係數c越大,振幅越小。
從這個關係中不難看出,當從弓的磅數提升後,為了使振幅保持合理大小,我們就需要使用更硬的箭杆,或是更輕的箭頭。
在射箭運動中,對於箭杆質量加入了GPI 的定義,即每英寸質量,因此質量m 可以簡化為
而對於彈性係數c引入了撓度Spine的定義,撓度描述了了在28英寸下箭杆的彈性係數c的大小,因此c可以簡化為
撓度有兩個標準ATA(AMO)與ATSM,我們常用的是ATSM標準。
具體定義:
ATA:固定26英寸長度的箭杆,中心懸掛2磅的重物,通過產生的位移來判斷撓度。
ATSM:固定28英寸長度的箭杆,中心懸掛1.94磅的重物,通過產生的位移來判斷撓度。
物理模型:
其中F為施加的外力/懸掛的重物,L為26/28英寸的箭杆長度,δ為施加外力產生的位移。
而δ與撓度正相關,通過讀取δ的數值就可以推算出撓度。也有的撓度器是讀取夾角α,這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現在也有新型的撓度儀是通過對箭杆施加一致的位移δ,然後讀取兩端點所受壓力來測算撓度,這款撓度儀我之後會錄製評測。
附:ATA ATSM撓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