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7月23日訊(通訊員 何玲 全媒體記者 匡春林)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背後凝聚著不少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汗水。今日,記者特別連線他們,感受他們非同一般的自豪和喜悅之情。
他是發射場測發系統工作的「大管家」
作為發射場五大系統之首,測發系統涵蓋了發射場所做的所有地面測試和發射任務工作。來自湖南漢壽的朱良平作為測發系統技術主管,需要對這些工作全程進行總體把關、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承擔著發射場測發系統工作「大管家」的重要職責。
海南文昌發射場建成後,為備戰兩型火箭首飛任務,朱良平除了執行西昌發射場的任務外,還會時不時地來到文昌發射場出差,參與新發射場測發系統相關項目的建設。這兩年,伴隨著文昌發射場任務密度的逐年增高,朱良平來文昌的次數越來越多。
朱良平介紹,為了克服疫情帶來的人員緊張影響,他比往次提前了半個多月就來到了海南,5月中旬就進駐場區,指導測發團隊開展火星探測發射任務的準備工作,參與編寫各類實施方案、風險預案、分析報告、操作規程、試驗文書等近40份,累計超過100萬字,為測發系統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當「天問一號」成功問天,忙了兩個多月的朱良平,欣喜自豪溢於言表,他說,他會回到西昌,為迎接後面的發射任務做準備。
他把測控接力棒順利遞到下一棒
當調度裡傳來最後一聲「遙測跟蹤正常」的指令,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場區遙測設備系統工程師劉凱眉眼藏一絲緊張的褶皺才慢慢鬆弛下來。此刻,長徵五號託舉著「天問一號」成功飛天,而他負責的遙測設備系統也圓滿地完成了發射場首區的跟蹤測量任務,把測控接力棒順利地遞到了路基和海上的測控點和同事們。
「到文昌的這6年時光,是我參加工作以來最忙碌也是最充實的6年。」劉凱介紹說,文昌發射場的遙測系統設備分布比西昌發射場廣,可崗位系統工程師就只有他一個,除了完成發射任務的測量跟蹤工作外,他還要承擔系統內相關的科研、設備質量監督、設備論證等工作。
今年6月以來,為迎戰此次探「火」任務,劉凱兩次赴西沙琛航島進行測量試驗,在島上呆了40餘天,他在試驗的同時,還撰寫試驗報告、論證報告、總結報告等20多份。
劉凱說,他很慶幸,自己能參加到文昌發射場的建設中,見證發射場遙測系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程,特別是能參與見證大火箭夢想的實現,收穫人生最難忘的記憶和喜悅。
他全力確保數據分析處理的安全高效
「火箭點火起飛後,地面遙測系統會獲取火箭飛行狀態數據,通過我們的數據處理,轉化成直觀的數據參數、圖文曲線等,用以判斷火箭的飛行是否正常。」來自湖南邵陽的數據處理專家車著明介紹。
「以往任務中太空飛行器的軌道是橢圓軌道,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是雙曲線軌道。雙曲線軌道計算是我們首次面臨的課題,算法需要重新研究,軟體也需要進行適應性修改。」車著明說,這次任務對太空飛行器初始軌道的精度要求很高,對於火箭系統、測控系統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為了迎戰「雙曲線軌道」首戰的挑戰,車著明掛帥出徵,親自研究算法,和團隊年輕人一起對相關分析處理軟體進行適應性修改,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實現了「雙曲線軌道計算、分析和處理」這個中心數據處理史上的首次突破。
伴隨著點火口令的下達,長徵五號火箭託舉著「天問一號」直奔蒼穹,在蔚藍的天上留下一段壯美的航跡。與此同時,數據處理間的電腦顯示屏上,數據處理各個軟體協同配合,在熒幕上畫出一道道向上延展的軌跡,車著明仔細注視著各項關鍵參數,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他為火箭飛天找到合適的窗口
「如果前期測試順利,那麼氣象條件就成了決定火箭能否實施點火的最後一道關卡。我的工作就是和團隊同事一起準確預報、判定氣象條件,為火箭飛天找到合適的窗口。」來自湖南岳陽的陳崢光談及自己的崗位滿是自豪。
35歲的陳崢光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氣象水文室的工程師,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氣象預報員之一。2014年,文昌發射場建設基本竣工,海口氣象水文室建設全面啟動,陳崢光主動申請轉戰海南,參與海口氣象水文室的建設。
「一旦錯過窗口,就要多等26個月。我們氣象系統的保障必須萬無一失!」由於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窗口特殊,文昌發射場又正值颱風季節,颱風對任務發射計劃影響概率大。陳崢光和同事們進駐發射場後,就立即著手針對颱風天氣開展了詳細分析、多輪匯報。每天收集氣象資料、分析天氣形勢、展開氣象會商,他們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幾乎一直呆在氣象工作間裡,實時對發射場的天氣變化進行分析、預報和保障,連續奮戰兩個多月,圓滿完成了此次任務的氣象保障工作。
火箭發射成功那刻,陳崢光望著不斷升騰的烈焰,回想起年初以來,他和同事們克服疫情影響,備戰任務的點點滴滴,欣喜振奮的情感溢於言表:「我為我是中國人,是中國航天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