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火星出發!聽4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奉獻故事

2020-07-24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7月23日訊(通訊員 何玲 全媒體記者 匡春林)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背後凝聚著不少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汗水。今日,記者特別連線他們,感受他們非同一般的自豪和喜悅之情。

他是發射場測發系統工作的「大管家」

向著火星出發!聽4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奉獻故事

作為發射場五大系統之首,測發系統涵蓋了發射場所做的所有地面測試和發射任務工作。來自湖南漢壽的朱良平作為測發系統技術主管,需要對這些工作全程進行總體把關、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承擔著發射場測發系統工作「大管家」的重要職責。

海南文昌發射場建成後,為備戰兩型火箭首飛任務,朱良平除了執行西昌發射場的任務外,還會時不時地來到文昌發射場出差,參與新發射場測發系統相關項目的建設。這兩年,伴隨著文昌發射場任務密度的逐年增高,朱良平來文昌的次數越來越多。

朱良平介紹,為了克服疫情帶來的人員緊張影響,他比往次提前了半個多月就來到了海南,5月中旬就進駐場區,指導測發團隊開展火星探測發射任務的準備工作,參與編寫各類實施方案、風險預案、分析報告、操作規程、試驗文書等近40份,累計超過100萬字,為測發系統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當「天問一號」成功問天,忙了兩個多月的朱良平,欣喜自豪溢於言表,他說,他會回到西昌,為迎接後面的發射任務做準備。

他把測控接力棒順利遞到下一棒

向著火星出發!聽4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奉獻故事

當調度裡傳來最後一聲「遙測跟蹤正常」的指令,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場區遙測設備系統工程師劉凱眉眼藏一絲緊張的褶皺才慢慢鬆弛下來。此刻,長徵五號託舉著「天問一號」成功飛天,而他負責的遙測設備系統也圓滿地完成了發射場首區的跟蹤測量任務,把測控接力棒順利地遞到了路基和海上的測控點和同事們。

「到文昌的這6年時光,是我參加工作以來最忙碌也是最充實的6年。」劉凱介紹說,文昌發射場的遙測系統設備分布比西昌發射場廣,可崗位系統工程師就只有他一個,除了完成發射任務的測量跟蹤工作外,他還要承擔系統內相關的科研、設備質量監督、設備論證等工作。

今年6月以來,為迎戰此次探「火」任務,劉凱兩次赴西沙琛航島進行測量試驗,在島上呆了40餘天,他在試驗的同時,還撰寫試驗報告、論證報告、總結報告等20多份。

劉凱說,他很慶幸,自己能參加到文昌發射場的建設中,見證發射場遙測系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程,特別是能參與見證大火箭夢想的實現,收穫人生最難忘的記憶和喜悅。

他全力確保數據分析處理的安全高效

向著火星出發!聽4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奉獻故事

「火箭點火起飛後,地面遙測系統會獲取火箭飛行狀態數據,通過我們的數據處理,轉化成直觀的數據參數、圖文曲線等,用以判斷火箭的飛行是否正常。」來自湖南邵陽的數據處理專家車著明介紹。

「以往任務中太空飛行器的軌道是橢圓軌道,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是雙曲線軌道。雙曲線軌道計算是我們首次面臨的課題,算法需要重新研究,軟體也需要進行適應性修改。」車著明說,這次任務對太空飛行器初始軌道的精度要求很高,對於火箭系統、測控系統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為了迎戰「雙曲線軌道」首戰的挑戰,車著明掛帥出徵,親自研究算法,和團隊年輕人一起對相關分析處理軟體進行適應性修改,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實現了「雙曲線軌道計算、分析和處理」這個中心數據處理史上的首次突破。

伴隨著點火口令的下達,長徵五號火箭託舉著「天問一號」直奔蒼穹,在蔚藍的天上留下一段壯美的航跡。與此同時,數據處理間的電腦顯示屏上,數據處理各個軟體協同配合,在熒幕上畫出一道道向上延展的軌跡,車著明仔細注視著各項關鍵參數,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他為火箭飛天找到合適的窗口

向著火星出發!聽4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奉獻故事

「如果前期測試順利,那麼氣象條件就成了決定火箭能否實施點火的最後一道關卡。我的工作就是和團隊同事一起準確預報、判定氣象條件,為火箭飛天找到合適的窗口。」來自湖南岳陽的陳崢光談及自己的崗位滿是自豪。

35歲的陳崢光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氣象水文室的工程師,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氣象預報員之一。2014年,文昌發射場建設基本竣工,海口氣象水文室建設全面啟動,陳崢光主動申請轉戰海南,參與海口氣象水文室的建設。

「一旦錯過窗口,就要多等26個月。我們氣象系統的保障必須萬無一失!」由於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窗口特殊,文昌發射場又正值颱風季節,颱風對任務發射計劃影響概率大。陳崢光和同事們進駐發射場後,就立即著手針對颱風天氣開展了詳細分析、多輪匯報。每天收集氣象資料、分析天氣形勢、展開氣象會商,他們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幾乎一直呆在氣象工作間裡,實時對發射場的天氣變化進行分析、預報和保障,連續奮戰兩個多月,圓滿完成了此次任務的氣象保障工作。

火箭發射成功那刻,陳崢光望著不斷升騰的烈焰,回想起年初以來,他和同事們克服疫情影響,備戰任務的點點滴滴,欣喜振奮的情感溢於言表:「我為我是中國人,是中國航天人而自豪!」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發射任務
    記者連線 「湘」當有力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發射任務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 匡春林 通訊員 何玲 孫宇新 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背後凝聚著不少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汗水
  • 向著火星出發
    聞鍾記郵(3599)向著火星出發走過四季,每逢晴朗的星空就會引起人們的好奇,那天空中星星點點的光,來自遙遠的星星無論有風與否,每一顆星星看上去都在眨著眼睛,只是不知道哪一顆星星上還有高級的生命存在,時空與空間擋不住人類對天空的嚮往,2003年楊利偉巡遊蒼穹,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巡天之夢,從此太空中有了中國人的身影,萬戶先生再也不會感到遺憾
  • 出發 向著火星
    從古代詩人屈原發出的《天問》,到如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太空探索無止境,偉大夢想不止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表示,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出發吧,向著火星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表示,探測和研究火星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人類對宇宙的科學認知,拓展和延伸人類活動空間,從而推動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通過探測火星可獲得豐富的第一手科學數據,對研究太陽系起源及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劉彤傑說。
  • 出發吧,向著火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
  • 向著火星,出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
    【向著火星,出發!】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記者胡喆 周旋)
  • 逐夢再出發!同濟大學、華中師大、湖南大學接力暢想2035 | 我和我...
    同濟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湖南大學 師生們講述的故事 這是朱興一的故事,更是同濟青年一代的青春故事。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朱興一說,她將繼續為夢想去奮鬥,向著2035年,向著更遠大的目標,鑄就交通夢,推動中國夢,不忘初心,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 向著火星,出發!(附你該知道的火星知識點)
    (原標題:向著火星,出發!太陽與太陽系行星尺寸比較(來源:JPL)2、火星是太陽系的第4顆行星火星圍繞恆星太陽轉,是太陽系從內往外數的第4顆行星。
  • 火星探測器升空 湖南3位指揮員把好3道關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 通訊員 孫宇新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隨著一聲轟鳴巨響,承載著無數期盼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劍指星辰,一飛沖天,成功將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記者了解到,目前有20多名湖南老鄉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默默堅守。
  • 逐夢再出發!同濟大學、華中師大、湖南大學接力暢想2035|我和我的...
    湖南大學師生們講述的故事↓↓↓同濟大學在同濟築夢逐夢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朱興一教授,2001年懷揣「交通強國」的夢想與同濟結緣,2013年留校成為一名青年教師,已發表學術論文共90餘篇,申請專利16項,獲批教育部和上海市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等。
  • 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題: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 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徵途上要歷經哪些考驗?
  • 3位湖南籍學者獲科學大獎
    近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獲獎的湖南籍科學家有3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劉倩(能源環保領域獲獎者)北京大學楊越(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彭承志(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超800名院士參與推薦評審「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偕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等
  • 彈幕海報丨為了去火星 你知道這群湖南人有多拼嗎?
    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你知道嗎?「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背後凝聚著不少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汗水!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表示,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3位湖南籍學者獲科學探索獎,獎金300萬,最年輕的只有36歲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獲獎的湖南籍科學家有3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劉倩(能源環保領域獲獎者)北京大學 楊越(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彭承志(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
  • 3位湖南籍學者獲科學探索獎,有兩位80後
    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獲獎的湖南籍科學家有3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劉倩(能源環保領域獲獎者)北京大學 楊越(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彭承志(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超800名院士參與推薦評審
  • 向著火星,出發
    「我們登上火星,是因為我們必須如此,因為進化在我們心中埋下了流浪的火種,我們在地球上99.9%的時間都是浪子,而流浪的下一站,就是火星。」,歷經約7個月飛行進入火星軌道範圍。,科學觀測階段將於2021年4月開始。
  • 麻辣財經: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告訴麻辣姐,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以往的探測發現了存在水的證據,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條件以及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成為火星研究重大科學問題。
  • 向著火星,出發!
    最近火星很忙!有三艘太空飛行器計劃在7月底至8月初的發射窗口被發射往火星。它們分別是:於北京時間7月20日清晨發射的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於北京時間7月23日發射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以及預計於7月30日發射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 迎第五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 湖南長沙縣舉行捐獻故事分享會
    胡晏銘講述奉獻事跡。 唐小晴 攝「在了解造血幹細胞捐獻的流程和意義後,得知既可以挽救一個瀕危的生命,捐獻過程也並非外界傳言的敲骨取髓,何樂而不為呢!」陸旖講述了她躺在造血幹細胞採集室長達6個小時的採血分離過程,還呼籲眾人加入中華骨髓庫。今年的9月21日是第五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