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發射任務

2020-11-24 湖南在線

記者連線

「湘」當有力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發射任務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 匡春林 通訊員 何玲 孫宇新

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背後凝聚著不少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汗水。當日,記者連線他們,聽他們講述在不同崗位上為航天事業奉獻的故事。

他用最嚴標準把好火箭燃料品質關

「天問一號」升空時,夏侃已連續在崗位上堅守10多天,就在前一天晚上午夜,他還帶領團隊反覆做著火箭燃料品質相關數據的覆核工作,確保萬無一失。「對於我來說,此次任務是平凡而又高光的時刻。這些年我國航天事業成就非凡,能助力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值得我一生銘記!」他激動地說。

夏侃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二次擔任化驗系統指揮員,因為有了經驗積累,更加信心滿滿。今年32歲的他,2013年碩士畢業後來到文昌發射場工作,幾乎幹遍了化驗室每一個崗位。

相比工作環境的危險性,家人知道更多的是他的「忙」,打電話過來經常是各種「不在線」,特別是任務期間。「這份工作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堅守,每次發射都是我平凡而又高光的時刻。」他欣慰地說。

到發射場工作後,回長沙的機會少了,夏侃仍時刻關注著家鄉的變化,家人和同學也大多在長沙。他說,這幾年感覺最明顯的就是長沙的經濟和城市建設都搞得很好,越來越成為大家嚮往的網紅城市。

他是發射場供電系統把脈的「老中醫」

在「天問一號」點火升空的那一刻,來自衡陽的陽衡東在發射場中心變電站樓、自己奉獻和熱愛的崗位上注視著這難忘的景象。自1996年從事航天事業以來,他現在是發射場供電系統資歷最老的航天工作者,身邊的同志都喜歡稱他為「老陽」。24年來,他從擰一個螺絲接一個線頭做起,成為此次發射任務供電系統負責人。

供電系統如同發射場的「心臟」,為航天設施設備和航天發射任務提供堅強支撐。在某次火箭發射任務中,下級10KV變電所的UPS機組(不間斷電源)突現故障,崗位人員疾呼供電「老中醫」陽衡東。他到場後,圍著UPS轉了幾圈,很快找到「病因」,僅十幾分鐘便排除故障,任務得以繼續開展。

「只要想幹事,小崗位也有大作為!」這是陽衡東經常掛在嘴邊的座右銘。

他是發射場測發系統工作的「大管家」

作為發射場五大系統之首,測發系統涵蓋了發射場所做的所有地面測試和發射任務工作。來自漢壽的朱良平作為測發系統技術主管,需要對這些工作全程進行總體把關、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承擔著發射場測發系統工作「大管家」的重要職責。

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建成後,為備戰兩型火箭首飛任務,朱良平除了執行西昌發射場的任務外,還會時不時地來到文昌發射場出差。

朱良平介紹,為了克服疫情帶來的人員緊張影響,他比往次提前了半個多月來到海南,5月中旬就進駐場區,指導測發團隊開展火星探測發射任務的準備工作,參與編寫各類實施方案、風險預案、分析報告、操作規程、試驗文書等近40份,累計超過100萬字,為測發系統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他是加注勇士團隊裡的「拼命三郎」

22日凌晨,文昌航天發射場煤油加注庫區燈火通明,經過連續奮戰,曹國斌帶領團隊圓滿完成燃料加注前的調溫任務。

曹國斌是90後,2012年到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參與煤油加注系統建設全過程,歷任崗位操作手、控制臺操作手、現場負責人和指揮員,共參加發射試驗任務8次。

在某次系統「降溫回流」實驗中,煤油貯箱溫度高於理想溫度,如果數據不準確,將無法滿足燃料「定時、定溫、定量」的加注要求,直接影響後續火箭發射任務。面對嚴峻局面,他帶領團隊「5+2」「白加黑」,連續工作數月,吃在一線睡在一線,開展降溫回流試驗10餘次,對比分析調溫數據100餘份,最終創新性地總結出解決貯罐煤油溫度分層的「氮氣鼓泡法」,為後續如期完成航天發射任務作出突出貢獻。

「能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這是可以驕傲一輩子的事。」已連續奮戰30多個小時的曹國斌笑著說,任務結束後最想做的就是休一次假回到湘鄉老家看看家人。

他把測控接力棒順利遞到下一棒

當調度裡傳來最後一聲「遙測跟蹤正常」的指令,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場區遙測設備系統工程師劉凱才鬆了一口氣。此刻,火箭託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飛天,而他負責的遙測設備系統也圓滿地完成了發射場首區的跟蹤測量任務,把測控接力棒順利地遞到了路基和海上的測控點。

「到文昌的這6年時光,是我參加工作以來最忙碌也是最充實的6年。」劉凱介紹說,文昌發射場的遙測系統設備分布比西昌發射場廣,可崗位系統工程師就只有他一個,除了完成發射任務的測量跟蹤工作外,他還要承擔系統內相關的科研、設備質量監督、設備論證等工作。

今年6月以來,為迎戰此次探「火」任務,劉凱兩次赴西沙琛航島進行測量試驗,在島上呆了40餘天,他在試驗的同時,還撰寫試驗報告、論證報告、總結報告等20多份。

相關焦點

  • 聽4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奉獻故事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7月23日訊(通訊員 何玲 全媒體記者 匡春林)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背後凝聚著不少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汗水。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天問一號」任務)。本報訊(記者 張航)昨天12時41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和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連續發射成功,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關鍵技術瓶頸已經完全攻克,火箭各系統的正確性、協調性得到了充分驗證,火箭可靠性水平進一步提升。「此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意味著長徵五號火箭正式開始『服役』,進入工程應用階段。」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珏說,長徵五號火箭已經具備執行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能力和條件。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7個月長途跋涉奔向火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極其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記者郭倩)《經濟參考報》7月24日刊發題為《「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的報導。文章稱,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行星探測第一步。
  • 火星探測器在文昌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意味著什麼?
    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由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落和巡視探測,可謂難度巨大,而這次「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對於人類來說,意義非凡。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行星探測第一步。作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這是其他國家火星探測任務從未有過的。
  • 我國首個火星任務發射成功,「天問一號」的意義及鮮為人知的背後
    就在剛剛,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載我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點火發射,成功的進入預定軌道,奔向火星,萬眾沸騰!其實火星探測的意義可大了,甚至可以說是戰略級的規劃,個人覺得火星探測有如下意義:1、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發展,保持技術創新能力!航天探索一直是人類最先進科技和最複雜工程之一,特別是深空探索,通過航天項目的立項,可以促進很多相關技術的發展、創新!很多民用技術,都是從軍用或者航天轉化過來的。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火星,我們來了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張高翔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 7 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天問一號」出徵!為參與項目的湖北人自豪
    今天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開始!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下一步還將去往哪裡?「團隊主要參與了火星探測科學目標的論證,以及對探測器預選著陸區地質地貌的研究工作,希望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並成功著陸後,我們能儘快取得科學探測數據。」肖龍接受採訪時表示,儘管火星探測難度大,但諸多成果可有力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1月批准立項,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
  • 天問奔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天問奔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見圖,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火星終迎「中國來客」
    中新網文昌7月23日電(郭超凱 徐朋朋)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9年前的事故告訴了我們,唯獨立自主才能成功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在2020年的7月23日上午12時41分,我國航天再度創造輝煌,成功踏出行星探索的第一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我國火星探測之旅。這一成功也用事實向我們證明,唯有獨立自主,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在高精尖的技術領域。而作為反面教材,我國在9年前與俄羅斯合作「探火」的那場事故,至今歷歷在目。時間回到2011年的11月9日4時16分,當時因為技術受限,我國決定與俄羅斯進行合作,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火螢一號」,也就這樣,與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一起搭上了前往火星的火箭。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圖為「天問一號」發射現場。新華社記者 胡 喆攝據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記者胡喆、周旋)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15秒,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實施發射,在飛行2167秒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正常,探測器太陽翼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受天體運行規律約束,火星探測窗口每26個月一次,且窗口期較短。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探火之路要經歷什麼?
    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張高翔攝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胖五」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 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第一步
    中新社文昌7月23日電 題:「胖五」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 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第一步作者 郭超凱7月23日,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經過2000多秒的飛行後,成功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徵五號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亮點頗多。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馬斯克發推:令人驚嘆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雅】北京時間23日中午,我國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之後不久,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辦人埃隆·馬斯克就此消息發推,「今天,中國發射了令人驚嘆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 中國「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這場火星「爭奪戰」還有哪些國家參與
    五月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進展後,七月份中國航天領域再添喜事。北京時間7月23日12點41分左右,中國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海南省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此次火箭搭載的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這是中國首次自主探測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