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連線
「湘」當有力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發射任務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 匡春林 通訊員 何玲 孫宇新
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背後凝聚著不少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汗水。當日,記者連線他們,聽他們講述在不同崗位上為航天事業奉獻的故事。
他用最嚴標準把好火箭燃料品質關
「天問一號」升空時,夏侃已連續在崗位上堅守10多天,就在前一天晚上午夜,他還帶領團隊反覆做著火箭燃料品質相關數據的覆核工作,確保萬無一失。「對於我來說,此次任務是平凡而又高光的時刻。這些年我國航天事業成就非凡,能助力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值得我一生銘記!」他激動地說。
夏侃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二次擔任化驗系統指揮員,因為有了經驗積累,更加信心滿滿。今年32歲的他,2013年碩士畢業後來到文昌發射場工作,幾乎幹遍了化驗室每一個崗位。
相比工作環境的危險性,家人知道更多的是他的「忙」,打電話過來經常是各種「不在線」,特別是任務期間。「這份工作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堅守,每次發射都是我平凡而又高光的時刻。」他欣慰地說。
到發射場工作後,回長沙的機會少了,夏侃仍時刻關注著家鄉的變化,家人和同學也大多在長沙。他說,這幾年感覺最明顯的就是長沙的經濟和城市建設都搞得很好,越來越成為大家嚮往的網紅城市。
他是發射場供電系統把脈的「老中醫」
在「天問一號」點火升空的那一刻,來自衡陽的陽衡東在發射場中心變電站樓、自己奉獻和熱愛的崗位上注視著這難忘的景象。自1996年從事航天事業以來,他現在是發射場供電系統資歷最老的航天工作者,身邊的同志都喜歡稱他為「老陽」。24年來,他從擰一個螺絲接一個線頭做起,成為此次發射任務供電系統負責人。
供電系統如同發射場的「心臟」,為航天設施設備和航天發射任務提供堅強支撐。在某次火箭發射任務中,下級10KV變電所的UPS機組(不間斷電源)突現故障,崗位人員疾呼供電「老中醫」陽衡東。他到場後,圍著UPS轉了幾圈,很快找到「病因」,僅十幾分鐘便排除故障,任務得以繼續開展。
「只要想幹事,小崗位也有大作為!」這是陽衡東經常掛在嘴邊的座右銘。
他是發射場測發系統工作的「大管家」
作為發射場五大系統之首,測發系統涵蓋了發射場所做的所有地面測試和發射任務工作。來自漢壽的朱良平作為測發系統技術主管,需要對這些工作全程進行總體把關、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承擔著發射場測發系統工作「大管家」的重要職責。
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建成後,為備戰兩型火箭首飛任務,朱良平除了執行西昌發射場的任務外,還會時不時地來到文昌發射場出差。
朱良平介紹,為了克服疫情帶來的人員緊張影響,他比往次提前了半個多月來到海南,5月中旬就進駐場區,指導測發團隊開展火星探測發射任務的準備工作,參與編寫各類實施方案、風險預案、分析報告、操作規程、試驗文書等近40份,累計超過100萬字,為測發系統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他是加注勇士團隊裡的「拼命三郎」
22日凌晨,文昌航天發射場煤油加注庫區燈火通明,經過連續奮戰,曹國斌帶領團隊圓滿完成燃料加注前的調溫任務。
曹國斌是90後,2012年到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參與煤油加注系統建設全過程,歷任崗位操作手、控制臺操作手、現場負責人和指揮員,共參加發射試驗任務8次。
在某次系統「降溫回流」實驗中,煤油貯箱溫度高於理想溫度,如果數據不準確,將無法滿足燃料「定時、定溫、定量」的加注要求,直接影響後續火箭發射任務。面對嚴峻局面,他帶領團隊「5+2」「白加黑」,連續工作數月,吃在一線睡在一線,開展降溫回流試驗10餘次,對比分析調溫數據100餘份,最終創新性地總結出解決貯罐煤油溫度分層的「氮氣鼓泡法」,為後續如期完成航天發射任務作出突出貢獻。
「能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這是可以驕傲一輩子的事。」已連續奮戰30多個小時的曹國斌笑著說,任務結束後最想做的就是休一次假回到湘鄉老家看看家人。
他把測控接力棒順利遞到下一棒
當調度裡傳來最後一聲「遙測跟蹤正常」的指令,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場區遙測設備系統工程師劉凱才鬆了一口氣。此刻,火箭託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飛天,而他負責的遙測設備系統也圓滿地完成了發射場首區的跟蹤測量任務,把測控接力棒順利地遞到了路基和海上的測控點。
「到文昌的這6年時光,是我參加工作以來最忙碌也是最充實的6年。」劉凱介紹說,文昌發射場的遙測系統設備分布比西昌發射場廣,可崗位系統工程師就只有他一個,除了完成發射任務的測量跟蹤工作外,他還要承擔系統內相關的科研、設備質量監督、設備論證等工作。
今年6月以來,為迎戰此次探「火」任務,劉凱兩次赴西沙琛航島進行測量試驗,在島上呆了40餘天,他在試驗的同時,還撰寫試驗報告、論證報告、總結報告等20多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