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器升空 湖南3位指揮員把好3道關

2020-07-24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 通訊員 孫宇新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隨著一聲轟鳴巨響,承載著無數期盼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劍指星辰,一飛沖天,成功將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記者了解到,目前有20多名湖南老鄉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默默堅守。「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後,記者第一時間聯繫採訪了三位湖南老鄉,聽他們在不同指揮員崗位上為航天事業奉獻的故事。

火星探測器升空 湖南3位指揮員把好3道關

化驗系統指揮員夏侃:用最嚴標準把好火箭燃料品質關

檔案:長沙「80後」,在文昌發射場工作7年

「天問一號」升空時,夏侃已連續在崗位上堅守10多天,就在前一天晚上午夜,他還帶領團隊反覆做著火箭燃料品質相關數據的覆核工作,以確保萬無一失。「對於我來說,此次任務是平凡而又高光的時刻。這些年我國航天事業成就非凡,能助力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圓滿成功,值得我一生銘記!」他激動地說。

夏侃告訴記者,這是自己第二次擔任化驗系統指揮員,因為有了經驗積累,更加信心滿滿。今年32歲的他,2013年碩士畢業後來到文昌發射場工作,曾參與長七、長五等型號火箭的航天發射任務,幾乎幹遍了化驗室每一個崗位。

「我們化驗室主要承擔火箭燃料等的品質檢測,跟氮氣、氮氣、氫氣、氦氣等特種氣體打交道比較多。」他輕描淡寫地說。

其實,航天發射是高成本、高風險的試驗工作,火箭推進劑化驗就是其中一個風險較大的崗位。夏侃的工作涉及液氫、液氮、液氧、氦氣、氮氣等推進劑及氣體的化學分析。而液氫、液氮、液氧的沸點分別為-253.0℃、-195.6℃、-183.0℃,在這樣低的溫度下,即使在天最熱的海南也會被凍傷。而且氦氣和氮氣由於管路吹除的需求量大,氣源常常有幾十兆帕的壓力,一旦氣體噴出就會像子彈一樣擊穿身體,在操作過程中的危險可想而知。

「只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才能確保樣品的品質和人員不受到傷害。」這是夏侃的「經驗之談」。火箭發射前,低溫化驗組最多時每天要取樣十幾個,每次取樣都是一次考驗,作為指揮員,不僅需要掌握每種推進劑化驗工作的重難點,還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積累。

「火箭發射是個系統工程,環環相扣,每一環都十分關鍵。我們做的可以說是底線工作,是確保推進劑質量和儲箱狀態的最後一關。」夏侃告訴記者。

相比工作環境的危險性,家人知道更多的是他的「忙」,打電話過來經常是各種「不在線」,特別是任務期間。「這份工作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堅守,每次發射都是我平凡而又高光的時刻。」他欣慰地說。

到發射場工作後,回長沙的機會少了,夏侃仍時刻關注著家鄉的變化,家人親戚朋友同學也大多在長沙。他說,這幾年感覺最明顯的就是長沙的經濟和城市建設都發展得很好,越來越成為大家嚮往的網紅城市。

火星探測器升空 湖南3位指揮員把好3道關

供電系統指揮員陽衡東:為發射場供電系統把脈的「老中醫」

檔案:湖南衡陽漢子,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24年

在「天問一號」點火升空的那一刻,陽衡東在發射場中心變電站樓自己奉獻和熱愛的崗位上注視著這難忘的景象。自1996年開始從事航天事業以來,他現在是發射場供電系統資歷最老的航天工作者,身邊的同志都喜歡稱他為「老陽」。24年來,他從擰一個螺絲接一個線頭做起,成為此次發射任務供電系統負責人。

2012年,文昌發射場各項建設全面啟動,擁有多年供電崗位紮實經驗的陽衡東主動請纓,帶領團隊挑起了建設國內發射場首個110KV中心變電站的重任,並一次性圓滿完成變電站啟動送電操作任務,為發射場供電系統的建設和保障體系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我國首座濱海發射場,同時要滿足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發射需求,文昌航天發射場運用了很多前沿技術和理念,供電系統也不例外。面對首個110KV中心變電站,無資料可用,無經驗可循,一切要從零開始。檢查不完的狀態、撰寫不完的施工日誌報告、監督不完的改造……填滿著陽衡東的日常生活。

任務重、時間緊,陽衡東便時常熬更守夜、加班加點。「中午幫我打飯」「晚上幫我打飯」成了他的口頭禪。他總說,「做一件事要有一件事的樣子。」

供電系統如同發射場的「心臟」,為航天設施設備和航天發射任務提供堅強支撐。在某次火箭發射任務中,下級10KV變電所的UPS機組(不間斷電源)突現故障,崗位人員疾呼供電「老中醫」陽衡東。他到場後,圍著UPS轉了幾圈,很快找到「病因」,僅十幾分鐘故障便排除了,任務得以繼續開展。

「只要想幹事,小崗位也有大作為!」——這是陽衡東經常掛在嘴邊的座右銘。發射場每一條線路早已融入了陽衡東的心裡,他說,「自己最期盼的,就是看到自己守護的線路零故障,順利地把火箭送上太空」。

火星探測器升空 湖南3位指揮員把好3道關

煤油加注系統指揮員曹國斌:加注勇士團隊裡的拼命三郎

檔案:湘鄉伢子,90後,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8年

22日凌晨,文昌航天發射場煤油加注庫區燈火通明,即便在遠處也能聽到對講機發出洪亮的口令聲,「各號人員注意,報告1號泵機狀態。」「1號泵機狀態正常。」曹國斌佇立在操作間門口,因加班熬夜而憔悴的面龐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經過連續奮戰,臨近發射前,他帶領團隊終於圓滿完成燃料加注前的調溫任務。

曹國斌是「90後」,2012年到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參與煤油加注系統建設全過程,歷任崗位操作手、控制臺操作手、現場負責人和指揮員,共參加發射試驗任務8次。

「偉大的航天夢要靠每名航天人一筆一划,慢慢幹出來。」多年前,剛畢業不久,一個愛吃辣椒、敢啃硬骨頭的青澀湖南小夥投身到發射場初期建設,在火辣辣的太陽光下,參與煤油加注系統基礎工程建設。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汗水蒸發留下的"鹽"跡,染得衣服發白,皮膚曬得黝黑。每天晚上,他加班加點看圖紙、學規程,學習筆記幾萬字,靠著一點點的積累,他安全加注6年「零失誤、零差錯」,成為大家眼中的「標杆」。他說:「實現夢想就像編織毛衣,必須『一針一線』慢慢『編織』出來」。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某次系統「降溫回流」實驗中,發現煤油貯箱溫度高於理想溫度,如果數據不準確,將無法滿足燃料「定時、定溫、定量」加注要求,直接影響後續火箭發射任務。面對嚴峻局面,他帶領團隊「5+2」「白加黑」,連續工作數月,吃在一線睡在一線,開展降溫回流試驗10餘次,對比分析調溫數據100餘份,最終創新性地總結出解決貯罐煤油溫度分層的「氮氣鼓泡法」,為後續如期完成航天發射任務作出突出貢獻。

無數個日夜的不懈奮戰,當看著搭載著「天問一號」的長徵五號一飛沖天,曹國斌終於鬆了口氣。但他和團隊還必須堅守在崗位上,做好系統撤收工作,一直忙碌到晚上八九點,部分崗位工作人員還得通宵值班。「能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這是可以驕傲一輩子的事。」已連續奮戰30多個小時的他笑著說,任務結束後最想做的,就是休一次假回到湘鄉老家看看家人敘敘鄉情。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奔火星「01」指揮員是吉安人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圖片均來自網絡)發射時人們在最後時刻聽到的「5、4、3、2、1,點火!」等指令,就是由「01」指揮員下達的。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中國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地將首次前往火星探測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了預定軌道,從而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當時下達點火指令的「01」指揮員,就是來自吉安縣官田鄉江夏村的王光義。
  • 毅力號火星車發射升空,今年3個火星探測器都已啟程
    【毅力號火星車發射升空,今年3個火星探測器都已啟程】北京時間7月30日19時50分,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在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至此,繼阿聯希望號、中國天問一號,今年國際上三個火星探測器已經全部啟程,共同踏上「奔火」徵途。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發射任務
    記者連線 「湘」當有力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發射任務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 匡春林 通訊員 何玲 孫宇新 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背後凝聚著不少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汗水
  • 這幾位河南小夥為火星探測器保駕護航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趙丹 萌友 周清林 遊連勇 李寶文/文圖7月23日,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深空探測的新徵程。任務成功的背後,離不開無數航天人的奉獻和堅守。此次任務,火星探測器在發射場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測試、加注工作,史祥健也全程「照看」了探測器。因為測試項目多、工序複雜,為了趕上26個月才有一次的發射窗口,加班加點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為了當好探測器的「保姆」,作為廠房勤務系統負責,史祥健做足了準備。
  • 湖南老鄉給「天問」加油供電!「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旅程歷時7個月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自主發射的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順利升空,正式開啟火星之旅。探測器預計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在「天問一號」點火升空的那一刻,文昌發射場供電系統負責人——湖南湘鄉漢子陽衡東站在發射場中心變電站樓中,注視著這難忘的景象。
  • 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
    」火星探測器的Atlas-V火箭從美國佛羅裡達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成功發射升空,預計探測器在發射約1小時後與火箭分離,從而完成此次發射任務。美國也成為繼阿聯和中國之後,今年第三個將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的國家。本月早些時候,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由日本H2A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中國的「天文一號」火星探測器於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5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至此,今年三個火星探測器已經全部啟程,共同奔赴火星。如無意外,這段去往火星的旅程將耗時七個月。
  • 十天內3個國家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火星移民開始了嗎?
    十天之內3個國家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火星移民開始了嗎?我是館長,我們一起來看看2020年7月20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開發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由日本三菱重工H2-A火箭搭載,成功發射升空。這是阿聯首次,也是阿拉伯世界首次星際探索。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升空 由長徵五號發射升空
    雷帝網 樂天 7月23日報導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剛剛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又稱「胖五」)發射升空。;採用著陸探測和巡視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進行區域性詳查;採用採樣返回探測和載人登陸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進行區域性精查。
  • 天問一號還要邁過幾道關?火星探測難在哪?
    10月28日,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3次軌道中途修正。在飛向火星的途中,天問一號為何要進行軌道中途修正?火星探測的難點在哪兒?距離成功降落火星,天問一號還要邁過幾道關?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中新社記者:在第3次軌道中途修正之後,天問一號將會在當前的軌道飛行約4個月與火星交會。如果要成功著陸火星,天問一號還要邁過幾道關? 劉彤傑:從7月23日發射,到現在已經飛了3個月左右,後續還要再飛將近4個月。
  • 剛剛,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明年將登上火星
    剛剛,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正式踏上探索火星之旅。就在昨天下午,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對外發布了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火星車模型。由於火星距離地球遙遠,因此探測火星需要選擇其與地球距離較近的時機,最近這樣的機會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而今年7月到8月正是火星探測器發射的窗口期。
  • 點火升空!火星你好,中國來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來源:@新華視點「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極其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發射深空探測器,需要運載火箭提供足夠的發射能量,使探測器獲得足夠大的初始速度。
  •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升空
    央視網消息:關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天(23日)中午12時41分左右,「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火星:人類走出地月系統的首選目標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發射升空,我們希望它一切順利。
  • 航天歷史上的今天|勇氣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
    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公號:中國航天科普(id:space-more)】2003年6月10日,勇氣號火星探測器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勇氣號」是美國宇航局兩部「雙胞胎」火星探測器——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車中的第一部。該火星車於2004年1月3日著陸在火星表面。2009年5月,「勇氣號」在通過特洛伊沙地時,車輪陷入軟土無法動彈,之後的觀測一直被限制在原地,經過多次解救都以失敗告終。
  • 中國焦點面對面:天問一號「探火」還要邁過幾道關?火星探測難在哪兒?
    (中國焦點面對面)天問一號「探火」還要邁過幾道關?火星探測難在哪兒?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天問一號「探火」還要邁過幾道關?火星探測難在哪兒?  ——專訪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  作者 郭超凱  10月28日,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3次軌道中途修正。在飛向火星的途中,天問一號為何要進行軌道中途修正?火星探測的難點在哪?距離成功降落火星,天問一號還要邁過幾道關?
  • 美「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升空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海英)美國東部時間7月30日7時50分(北京時間30日19時50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搭載聯合發射聯盟的「阿特拉斯V541」火箭,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順利升空,奔赴火星,開始人類新一次火星探測之旅。「毅力號」火星任務的主要目標是尋找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
  • 阿聯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日本種子島發射升空,曾兩次推遲發射
    阿聯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Hope),於日本南部的太空中心發射升空(網絡圖片)日前因為天候不佳兩度延後升空的阿聯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Hope),於日本當地時間上午6時58分已從日本南部的太空中心發射升空,預計將於2021年2月開始環繞火星軌道運行。
  • Hi,火星
    你好,我叫高芫赫,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測試指揮。在整個探測器的任務過程中,我承擔的是測試工作,就是把衛星通過一個一個單機設備拼接在一塊,像積木一樣拼成一個完整體之後,對它進行精準的測試、測量,保證它正常運行。
  • 我國「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人類史上有哪些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
    早在1960年10月10日,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火星1A號就發射升空,拉開了我們人類探索火星的序幕,不過以失敗告終,在隨後的幾年內,多個火星探測器也沒有獲得成功。一直到1964年11月28日,水手4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成功飛越火星的探測器。
  • 點火升空視頻!火星你好,中國來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極其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發射深空探測器,需要運載火箭提供足夠的發射能量,使探測器獲得足夠大的初始速度。
  • 一聲指令,天問探路火星——專訪「天問一號」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
    一聲指令,天問探路火星——專訪「天問一號」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李佳飛通訊員 徐斌如 李寒劍「五、四、三、二、一、點火!」7月23日12時41分,緊隨一聲指令的,是巨大的轟隆聲、空氣的撕裂聲,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動機噴出的尾焰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上空劃出一條優美的曲線,將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太空。發出「點火」指令的,就是此次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他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長徵五號和長徵七號兩型運載火箭的「雙料」指揮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