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運源 通訊員 孫宇新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隨著一聲轟鳴巨響,承載著無數期盼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劍指星辰,一飛沖天,成功將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記者了解到,目前有20多名湖南老鄉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默默堅守。「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後,記者第一時間聯繫採訪了三位湖南老鄉,聽他們在不同指揮員崗位上為航天事業奉獻的故事。
化驗系統指揮員夏侃:用最嚴標準把好火箭燃料品質關
檔案:長沙「80後」,在文昌發射場工作7年
「天問一號」升空時,夏侃已連續在崗位上堅守10多天,就在前一天晚上午夜,他還帶領團隊反覆做著火箭燃料品質相關數據的覆核工作,以確保萬無一失。「對於我來說,此次任務是平凡而又高光的時刻。這些年我國航天事業成就非凡,能助力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圓滿成功,值得我一生銘記!」他激動地說。
夏侃告訴記者,這是自己第二次擔任化驗系統指揮員,因為有了經驗積累,更加信心滿滿。今年32歲的他,2013年碩士畢業後來到文昌發射場工作,曾參與長七、長五等型號火箭的航天發射任務,幾乎幹遍了化驗室每一個崗位。
「我們化驗室主要承擔火箭燃料等的品質檢測,跟氮氣、氮氣、氫氣、氦氣等特種氣體打交道比較多。」他輕描淡寫地說。
其實,航天發射是高成本、高風險的試驗工作,火箭推進劑化驗就是其中一個風險較大的崗位。夏侃的工作涉及液氫、液氮、液氧、氦氣、氮氣等推進劑及氣體的化學分析。而液氫、液氮、液氧的沸點分別為-253.0℃、-195.6℃、-183.0℃,在這樣低的溫度下,即使在天最熱的海南也會被凍傷。而且氦氣和氮氣由於管路吹除的需求量大,氣源常常有幾十兆帕的壓力,一旦氣體噴出就會像子彈一樣擊穿身體,在操作過程中的危險可想而知。
「只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才能確保樣品的品質和人員不受到傷害。」這是夏侃的「經驗之談」。火箭發射前,低溫化驗組最多時每天要取樣十幾個,每次取樣都是一次考驗,作為指揮員,不僅需要掌握每種推進劑化驗工作的重難點,還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積累。
「火箭發射是個系統工程,環環相扣,每一環都十分關鍵。我們做的可以說是底線工作,是確保推進劑質量和儲箱狀態的最後一關。」夏侃告訴記者。
相比工作環境的危險性,家人知道更多的是他的「忙」,打電話過來經常是各種「不在線」,特別是任務期間。「這份工作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堅守,每次發射都是我平凡而又高光的時刻。」他欣慰地說。
到發射場工作後,回長沙的機會少了,夏侃仍時刻關注著家鄉的變化,家人親戚朋友同學也大多在長沙。他說,這幾年感覺最明顯的就是長沙的經濟和城市建設都發展得很好,越來越成為大家嚮往的網紅城市。
供電系統指揮員陽衡東:為發射場供電系統把脈的「老中醫」
檔案:湖南衡陽漢子,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24年
在「天問一號」點火升空的那一刻,陽衡東在發射場中心變電站樓自己奉獻和熱愛的崗位上注視著這難忘的景象。自1996年開始從事航天事業以來,他現在是發射場供電系統資歷最老的航天工作者,身邊的同志都喜歡稱他為「老陽」。24年來,他從擰一個螺絲接一個線頭做起,成為此次發射任務供電系統負責人。
2012年,文昌發射場各項建設全面啟動,擁有多年供電崗位紮實經驗的陽衡東主動請纓,帶領團隊挑起了建設國內發射場首個110KV中心變電站的重任,並一次性圓滿完成變電站啟動送電操作任務,為發射場供電系統的建設和保障體系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我國首座濱海發射場,同時要滿足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發射需求,文昌航天發射場運用了很多前沿技術和理念,供電系統也不例外。面對首個110KV中心變電站,無資料可用,無經驗可循,一切要從零開始。檢查不完的狀態、撰寫不完的施工日誌報告、監督不完的改造……填滿著陽衡東的日常生活。
任務重、時間緊,陽衡東便時常熬更守夜、加班加點。「中午幫我打飯」「晚上幫我打飯」成了他的口頭禪。他總說,「做一件事要有一件事的樣子。」
供電系統如同發射場的「心臟」,為航天設施設備和航天發射任務提供堅強支撐。在某次火箭發射任務中,下級10KV變電所的UPS機組(不間斷電源)突現故障,崗位人員疾呼供電「老中醫」陽衡東。他到場後,圍著UPS轉了幾圈,很快找到「病因」,僅十幾分鐘故障便排除了,任務得以繼續開展。
「只要想幹事,小崗位也有大作為!」——這是陽衡東經常掛在嘴邊的座右銘。發射場每一條線路早已融入了陽衡東的心裡,他說,「自己最期盼的,就是看到自己守護的線路零故障,順利地把火箭送上太空」。
煤油加注系統指揮員曹國斌:加注勇士團隊裡的拼命三郎
檔案:湘鄉伢子,90後,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8年
22日凌晨,文昌航天發射場煤油加注庫區燈火通明,即便在遠處也能聽到對講機發出洪亮的口令聲,「各號人員注意,報告1號泵機狀態。」「1號泵機狀態正常。」曹國斌佇立在操作間門口,因加班熬夜而憔悴的面龐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經過連續奮戰,臨近發射前,他帶領團隊終於圓滿完成燃料加注前的調溫任務。
曹國斌是「90後」,2012年到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參與煤油加注系統建設全過程,歷任崗位操作手、控制臺操作手、現場負責人和指揮員,共參加發射試驗任務8次。
「偉大的航天夢要靠每名航天人一筆一划,慢慢幹出來。」多年前,剛畢業不久,一個愛吃辣椒、敢啃硬骨頭的青澀湖南小夥投身到發射場初期建設,在火辣辣的太陽光下,參與煤油加注系統基礎工程建設。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汗水蒸發留下的"鹽"跡,染得衣服發白,皮膚曬得黝黑。每天晚上,他加班加點看圖紙、學規程,學習筆記幾萬字,靠著一點點的積累,他安全加注6年「零失誤、零差錯」,成為大家眼中的「標杆」。他說:「實現夢想就像編織毛衣,必須『一針一線』慢慢『編織』出來」。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某次系統「降溫回流」實驗中,發現煤油貯箱溫度高於理想溫度,如果數據不準確,將無法滿足燃料「定時、定溫、定量」加注要求,直接影響後續火箭發射任務。面對嚴峻局面,他帶領團隊「5+2」「白加黑」,連續工作數月,吃在一線睡在一線,開展降溫回流試驗10餘次,對比分析調溫數據100餘份,最終創新性地總結出解決貯罐煤油溫度分層的「氮氣鼓泡法」,為後續如期完成航天發射任務作出突出貢獻。
無數個日夜的不懈奮戰,當看著搭載著「天問一號」的長徵五號一飛沖天,曹國斌終於鬆了口氣。但他和團隊還必須堅守在崗位上,做好系統撤收工作,一直忙碌到晚上八九點,部分崗位工作人員還得通宵值班。「能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這是可以驕傲一輩子的事。」已連續奮戰30多個小時的他笑著說,任務結束後最想做的,就是休一次假回到湘鄉老家看看家人敘敘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