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指令,天問探路火星
——專訪「天問一號」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
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李佳飛
通訊員 徐斌如 李寒劍
「五、四、三、二、一、點火!」7月23日12時41分,緊隨一聲指令的,是巨大的轟隆聲、空氣的撕裂聲,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動機噴出的尾焰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上空劃出一條優美的曲線,將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太空。
發出「點火」指令的,就是此次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他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長徵五號和長徵七號兩型運載火箭的「雙料」指揮員。
採訪中,王光義說話語速總是不自覺地放快,他認為這是因為自己每天要在不同的試驗現場奔走,也因為長時間的高負荷工作讓腦袋始終保持著高速運轉。
在前期工作中,每天發射場的十幾個分系統都有大量的工作數據,需要王光義進行研判,並以之為依據進行決策。工作進展、問題隱患和處理方法在他電腦裡9萬餘字的工作日誌中清晰可查,這是他第一次擔任「01」指揮員時就有的習慣。
2019年底,王光義擔任長五復飛之戰的「01」指揮員,在此之前,他經歷了長達908天的準備期。從長七到長五指揮員的跨越轉型,挑戰是巨大的。不同的火箭設計思路、發動機類型、地面設備設施、崗位培訓方案,是他的必修課。
於是,為了把長徵五號火箭的「脾性」摸得更準,王光義索性當起了「小學生」,先後三次奔赴火箭研製生產廠家,把零部件設置、設備原理、應急處置學了個遍。作為發射場系統的牽頭人,他需要讓自己知識和經驗「庫存」富足,才夠格當其他人的「老師」。
王光義說,長徵五號火箭已經具備將火星探測器送到地火轉移軌道的能力,但這樣的機會每26個月才有一回。因此,在發射窗口前沿實現「零窗口」發射,將為「天問一號」節省下更多燃料。
「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次應用發射,一開始我們就是奔著發射窗口前沿和『零窗口』發射目標去的。」王光義說。
由於前續任務的調整,留給火箭活動發射平臺的恢復時間也跟著縮短。儘管要和時間賽跑,但王光義仍然堅持所有工作都要「穩」字當先。要搶回失去的時間,關鍵在於找出短線、制約因素和系統間的耦合關係。所有環節他都在一線全程跟進,因為他深知要在保證質量、不減流程的情況下,通過優化流程安排,實現壓縮時間的目標。
「前期在研究長徵五號活動發射平臺恢復計劃時,我們梳理出串行工作安排不合理、室外射後恢復工作時間偏長、應對惡劣天氣裕度不足等問題,並找到優化和解決方法。」王光義說。
7月23日12時41分,當全國人民為火箭升空而歡呼之時,王光義卻坐在測試發射大廳正中央,依然緊盯指揮大屏上火箭飛行的速度高度曲線,仔細辨聽調度傳來的測控跟蹤聲音。
距離點火30多分鐘過去後,跟蹤結果表明器箭分離正常,大廳內頃刻間掌聲如雷,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所有人都已忘了自己一夜未眠。
此時,王光義向後靠在椅背上,腦中緊繃了兩個多月的弦終於慢慢舒展開來。
(本報文城7月2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