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搶出四天時間

2020-08-04 二三裡資訊涼山
他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搶出四天時間

他為我國首次火星 探測發射任務搶出四天時間——記「天問一號」01指揮員王光義

他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搶出四天時間

受訪者供圖

人物檔案

王光義,1999年7月本科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自動控制系,現任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部副部長兼高級工程師(正高);長徵七號與長徵五號兩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01指揮員,主要負責火箭測試發射的統籌謀劃、指揮決策和技術總體工作。曾參與北鬥組網、嫦娥一號等50多次國內外衛星發射任務,擔任長徵七號火箭首飛、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以及長徵五號復飛發射任務01指揮員。

7月23日中午,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就此開啟新篇章。

確認火箭發射成功後,01指揮員王光義也徹底放下心來。

這已經是王光義第四次擔任01指揮員。在他看來,這次任務過程曲折,好在結局圓滿。表達激動的一種方式,是寫詩。王光義一口氣寫了四首。

「胖五再徵送熒惑,一飛沖天把勝奪;獨自遠行億萬裡,待到功成報祖國。」這是他的期待。「問天路上向天問,勇攀高峰航天人;攻堅克難創奇蹟,長五遙四踏星辰。」這是他的感慨。

在電視直播中,觀眾能看到的01指揮員,是倒數計時到0秒喊出「點火」的那個人。其實,為了準時點火發射,01指揮員需要在前期做大量工作。今年,已是王光義在航天發射系統工作的第21個年頭。

動腦動口不動手的「大管家」

和想像中的一板一眼不同,王光義健談且誠懇。王光義不掩飾自己的情緒,也不諱言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談到困難,他嘆氣;談到成果,他也樂,語調揚上去。

01指揮員,是航天發射任務的大管家。王光義形容,這個崗位是「動腦動口不動手」,要進行大量的協調溝通。

航天發射任務涉及發射場系統、火箭系統、載荷系統和測控通信系統等多系統協同。當火箭到達發射場後,火箭的測試和發射,就由發射場系統來組織,01指揮員是測試發射過程中重要的核心崗位。

火箭發射前15分鐘,所有口令都匯總到01指揮員處。王光義說,火箭發射有27個分系統,他主要關注其中11個分系統。分系統指揮員向他匯報每個系統的工作狀態,經過分析判斷後,他再下達下一步指令。

01指揮員前期要做大量工作,為的就是發射任務能夠準時。然而,這次「天問一號」發射任務面臨的最大困難,恰恰就是「準時」。

由於前序任務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時間推遲,留給火星探測任務的準備時間也隨之縮短。兩次發射用的都是同一個火箭發射平臺,它會受到火箭發射時的衝擊,還會經受高溫燒蝕考驗,這都需要時間恢復。原本計劃用35天恢復火箭發射平臺,用48天進行測試和總裝,但這樣一來,「天問一號」的發射最早也得到7月27日,比最佳發射窗口7月23日晚4天。

錯過最佳發射窗口,意味著耗費更多燃料,也意味著少了應急處置的時間。

怎麼辦?王光義組織擬制了這次任務的準備工作計劃,對發射平臺的恢復計劃進行了研究,尋找流程中的短線和制約因素。一些工作可以並行,而一些工作必須串行,也就是完成A才能繼續完成B;找到工作安排不合理之處,就能適當加快進度。在這一過程中,01指揮員要提出建議,也要組織協調各系統人員實現這一建議。

王光義吃透流程後,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優化了射後恢復處理階段的工作,最終搶出了4天時間。

懂技術、顧大局,還有顆「大心臟」

在王光義看來,這次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任務,是「生死之戰」。

它萬眾矚目。而且,如有閃失,就會錯過26個月才開啟一次的火星探測時間窗口。

其實,火箭正式發射之前,在分系統匹配階段,也出現過各種問題。一次次開展數據分析和排查,一次次挖出隱患,一次次測試、匯報……

「這是上蒼對我的考驗。我要輕裝上陣,讓各級放心我的狀態,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王光義在自己的筆記中寫道。

01指揮員,是榮耀,是挑戰,更是責任。

經過什麼樣的歷練,才能當上01指揮員?

王光義坦言,自己其實是名「跨界選手」,他沒有擔任過分系統指揮員。在成為01指揮員前,王光義在組織指揮體系內工作,主要管的是計劃、協調和調度。

這是01指揮員需要的素養,但在技術層面,他還有所欠缺。

怎麼補短板?唯有學習。火箭研製單位在北京,於是,從2012年到2014年,發射場把工作人員分批派到研製單位,從方案認證到關鍵技術攻關,從初樣產品到試樣測試,他們全程跟崗學習。

王光義本科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學的是自動控制。對火箭動力系統相關知識, 他幾乎是從零開始,從頭學起。

火箭研製單位給學習人員提供了辦公室和各類技術文件。那段時間,他們基本上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但王光義並不覺得枯燥難熬。因為,學習的時光是奢侈而幸福的。

「那時有非常強烈的本領恐慌,要學的東西太多,還特別擔心單位突然把我叫回去,回去了,就沒這樣的學習時間和環境了。」 王光義想抓住這次機會,為自己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向著01指揮員的目標進發。「擔任01指揮員是我們的終極夢想。」他說。

2016年6月25日,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那次,王光義如願成為01指揮員。「火箭發射後,我興奮得一晚上都沒怎麼合眼。」

後來,有了新的挑戰,「胖五」來了。長徵五號是我國技術最先進、系統最複雜、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2015年,王光義用休假時間,研究了一個多月長徵五號液氫液氧發動機,為日後長徵五號發射任務做準備。

01指揮員,不僅要會學習,懂技術,還要顧大局,能溝通。

「測試中絕大部分的問題是要靠01指揮員去協調解決。」比如,兩個系統可能爭搶資源和時間,如何一碗水端平,讓兩方都滿意同時不影響工作進度?「總之,得想辦法把事情做好了。靠智慧,靠情商,靠人格魅力……反正得處理妥當。」王光義笑著說,這個崗位,是對人綜合素質的全面檢驗。

對得起自己,對得起這份事業

王光義一直有記筆記的習慣。今天測試了什麼項目,出現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明天要做什麼工作,哪項先做,哪項後做,給什麼保障條件……他全都寫得清清楚楚。「下一次再執行任務,看看上一次的筆記,就更清晰。」

除了一板一眼的工作記錄,王光義還會跟自己對話。他寫「個人自傳」,記錄工作感受,也寫詩。從大學到現在,寫了七萬多字。

其實,當年王光義進入航天系統,也有些戲劇性。1999年,他和另一個一起入職的同學,坐了40多個小時火車,從繁華的首都北京,到達西昌大涼山。

「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眼前的荒涼、偏僻,給了王光義當頭一棒。那時網絡也不發達,在加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之前,王光義根本也沒想過查一查,西昌到底是個什麼地方。

但還是呆下來了。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情懷。在校期間,北京理工大學濃厚的科技報國氛圍一直感染著王光義,到了西昌,他們這些年輕人也學習了老一輩航天人的事跡和精神。「要說苦,我們比他們已經好多了。」

幹航天,需要奉獻和犧牲。但投身其中,也能獲得別樣的使命感和成就感。王光義在西昌紮下根來。既然要幹,那就好好幹;只要幹好,就有更大的平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他說。

2013年,王光義調來海南文昌發射場,和在西昌的家人,開始了漫長的兩地分居。

火箭點火時,是閃耀的;但其他時候,發射塔架其實是孤寂的。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像王光義這樣的航天人,得到了更多曝光。他也曾經感慨,有發射任務時,舉國關注;沒有任務的時候,「我們就以大海為伴,以椰林為友」。

逐夢,是孤獨而偉大的。

「我也不求什麼出名,就是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這份事業。」王光義說。

【編輯:陳海峰】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他為我國首次火星 探測發射任務搶出四天時間
    受訪者供圖人物檔案王光義,1999年7月本科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自動控制系,現任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部副部長兼高級工程師(正高);長徵七號與長徵五號兩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01指揮員,主要負責火箭測試發射的統籌謀劃、指揮決策和技術總體工作。
  • 他為火星探測發射搶出4天時間——記"天問一號"01指揮員王光義
    人物檔案王光義,1999年7月本科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自動控制系,現任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部副部長兼高級工程師(正高);長徵七號與長徵五號兩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01指揮員,主要負責火箭測試發射的統籌謀劃、指揮決策和技術總體工作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火星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據央視新聞消息,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啟動 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行星探測新篇章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開啟問天之旅。火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著陸火星以及火星車巡視勘測。這次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正式拉開了行星探測的序幕。當天中午,坐標海南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隨著最後一聲倒計時完畢,搭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升空。大約2167秒後,「天問一號」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
  • 中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一是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本報訊(記者 張航)昨天12時41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國家航天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的環繞器上攜帶了7臺科學探測儀器,火星車上攜帶了6臺科學探測儀器,將對火星表面形貌、磁場還有氣候進行初步的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發射成功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15秒,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實施發射,在飛行2177秒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正常,探測器太陽翼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宏大
    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此次發射任務也成為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重要裡程碑。在這一時間點實施火星探測,探測器飛行的路線最短,最省燃料,而2020年7月到8月的窗口期正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有利時機。一旦錯過2020年的窗口期,人類下次火星探測的好時機就只能等到2022年。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本報海南文昌7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圖為「天問一號」發射現場。新華社記者 胡 喆攝據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記者胡喆、周旋)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據中國官媒新華社消息,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離軌著陸段、中繼通信段及科學探測段,飛行超過4億千米,預計2020年2月份最終抵達火星並開展科學探測任務。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7月23日12時41分,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著陸巡視器將在火星烏託邦平原南部預定區域實施軟著陸。「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1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立項,2020年4月被正式命名為天問1號。天問一號也是我國首次行星探測任務,旨在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從而拉開我國行星探測序幕。首次火星探測高起點地開展了中國行星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北京時間 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踏上了「探火」徵程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宇晨):7月23日12時41分,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馬斯克發推:令人驚嘆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雅】北京時間23日中午,我國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之後不久,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辦人埃隆·馬斯克就此消息發推,「今天,中國發射了令人驚嘆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e公司訊,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剛剛,「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就在剛剛,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在椰林深處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中國最強火箭長徵五號遙四 1000 多噸的推力下,以十幾分鐘翻越 220 多座珠穆朗姆峰的速度,衝破大氣層,奔向距離地球超過 6000 萬公裡的紅色星球。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中國日報7月23日文昌電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7月23日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程,「天問一號」發射
    剛剛,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隨著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點火升空,我國拉開了向更遙遠的深空探測的序幕。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記者為您帶來新鮮出爐的火星探測全解讀!